内容简介
《民主不是说着玩的》是作者六年来博客精华结集,篇篇博文紧扣当时热点事件,可谓是中国过去六年的个人观察、叙事史。《民主不是说着玩的》所选更是呈现出宏远的品格,内容虽涉及诸多方面,但却集合成一个清晰的主题:微言中倡导民主和法治,坚持自由和人权;事件中解剖社会弊端的根源和制度建构的逻辑。
章文,《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编委。资深媒体人,知名博客(2009年度凤凰网十大博客,2008年度、2010年度博联社十大博客)。一个敢说话、能说话的爱国者,贺卫方、于建嵘、章立凡、王长江展江、曾子墨、笑蜀、佘世存鼎力推荐。
作者简介
章文,《中国新闻周刊》主笔、编委。资深媒体人,知名博客(2009年度凤凰网十大博客,2008年度、2010年度博联社十大博客)。希望“中国民主法治,而不仅仅繁荣昌盛”,相信和解方能共生。
曾任《南风窗》记者、《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部副主任、《新世纪周刊》副主编、新华社《环球》编辑部主任。英国《卫报》特约观察家,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章文先生的博客在网络世界久负盛名,读者多多。通过阅读这部荟萃精华的文集,我们可以再次感受他如何在微言里寻求民主、自由、宪政的大义,从事件中解剖社会弊端的根源和制度建构的逻辑,还有他洋溢在字里行间浓郁的家国情怀。
——贺卫方(法学教授)
我认同作为资深媒体人、知名博客的章文先生,主要是他喜欢打抱不平,为弱者说话。他的笔下有对强权的无情鞭挞,更有对草民的无尽温情。他的这本博客集倡导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呼吁和解共生,于当下中国有莫大意义。
——于建嵘(中国社会问题学者)
章文先生习惯于在博客中对比中外古今,纵议天下大事、臧否风流人物,畅快犀利而不失客观公允。其人的丰富媒体从业阅历,其文的环球视角和历史深度,令他在博客界吸引了万千粉丝。
——章立凡(近代史学者)
章文先生博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管评述的是什么样的具体问题,都始终落脚到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强烈关注上。从他的独特视角中,我们往往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由千年的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人文关怀和担当精神。正是这种如今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并时常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王长江(中央党校教授)
章文及其博文的核心价值在于他坚守的原则:“做理性的反对派”,推动中国“不仅繁荣昌盛,而且民主法治”。他不仅批评政策和施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弊端,他也及时肯定和欣赏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过往的进步。闪烁着理性色彩,更具建设性。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我一直认为涉外(包括境外、国外)事务对于媒体和媒体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所以多年来几乎看不到有独立的时评家脱颖而出。章文博文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闷局,他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一个个鲜活的话题,写出一篇篇犀利畅快、而不逾边界的佳作,丰富了时评写作。
——展江(传播学教授)
读章文先生的博客,有非常熟悉的感觉,恰似我主持的《社会能见度》,其中对真相的追求,对弱势的关怀,在在体现了一个传媒人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他笔下的赤诚坦荡与全球视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子墨(凤凰卫视主持人)
中国必定转型,关键是怎样转,怎样代价更小地转。百年转型的教训,现代社会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是我们提炼转型智慧的沃土。避免历史循环的转型之路,我们有条件找到,也一定能找到。章文先生就是这辛苦的找路人之一。
——笑蜀(独立评论人)
目录
第一辑 民主———国民不能负责,民主不能成功
还是选票更安全!
不要让党背上“怕选举”的名声
国民不能负责,民主不能成功
陈水扁对台湾民主的最后贡献
国民党的再次“反攻”
以进步的心态看待历史
不必害怕“游行示威”
写在香港回归十周年边上
还原司徒雷登
李长江们的“复出”逻辑
被流矢击中的周森峰
个人的民主路
为缅甸军政府喝彩!
忆金大中,想亚洲民主
美国缘何在全球推广民主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人类意义
“快餐”政变没有大国阴谋
突尼斯政变的启示
穆巴拉克的妥协
穆巴拉克扛不到9月
违背人性的东西不会长久
和解与清算同样重要
越南比中国“先进”的地方
关于博客、民主以及中国前途的对话
第二辑 人权———要让人活得有人样
红歌与红会
“唱红”中的反人性
要让人活得有人样
社会不能遗弃失败者
贫穷何曾“要挟”过社会?!
高规格悼念遇难维和警察的背后
恐怖之网———观徐唯辛画展有感
卡扎菲,这只“疯狗”的末日
我对国际社会的文明力量抱有信心
我为何能预测那么准
受侵犯的不是国家主权,而是独裁权
第三辑 自由———与生俱来的本能
强官府,弱媒体
伍皓:宣传部要和传言赛跑
请从人性基本面出发
公民新闻力量大
《环球时报》是愤青大本营
附录1:《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做客环球网回应民族主义批评
附录2:胡锡进:减少误读相互真实地了解对方很重要
央视主持人为何频遭恶搞
李开复眼中的网络自由
不可阻挡的“独唱”
论成龙的“管制论”
我对杨师群事件的看法
互联网打“周老虎”
被“奴役”的富士康员工
假如富士康员工也能罢工的话
关于新华社英文电视台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对话
愤青与大国——兼谈媒体人的国际视野
第四辑 法治—所有人都要受它限制
深圳的“反动”
打黑不是黑打
黄光裕与权力交媾的不归路
厅官黄仕明的“杯具”
神州盛产精神病
为了人的权利
三问人民陪审员
该扔掉的“律师伪证罪”
306条,悬在律师头上的利剑
奥康纳:我不愿意被政治立场左右
收容遣送,何时走出悲辛?
附录 感言与感怀
民主必胜! 2008年终感言
继续做“清醒的爱国者”! 2009新年寄语
水滴石穿! 2009年终感言
和解方能共生! 2010年初感言
微力量改变中国! 2011年初感言:
后记 我博六年感怀
精彩书摘
选票抑或时而出现的社会极端事件?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越来越迫切的两个选项,一百年前的清政府也曾面临过,结果处置不当丧失政权。
前些天,江西新余钢铁厂职工刘萍参选人大代表,虽然最终因所谓的“联名推荐人数未达法定十人要求”而未能进入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但此事经网络、媒体广泛关注后影响颇大,后续效应正在显现扩散,全国各地陆续涌现独立参选人。其中尤以上海市民夏商的参选宣言,明明白白,堂堂正正,体现出了一个公民的尊严,他在微博上这样说:本人参选静安区人大代表,将完全以公开方式进行,而不是朋友们所告诫的低调。在自己的国家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是光荣和高尚的行为,没有任何见不得阳光,无须遮遮掩掩。我在这里宣誓,一切程序将严格遵守中国选举法,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民的选择。若当选,一定为选民说话,若落榜,也不气馁,下届再来。看后为之击节,他说的每一字我皆赞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夏商这样去参选,践行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任何国家中,无论民主还是专制体系下,与民众打交道最多、因而也最攸关民众尊严和幸福的是基层政权。中国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讲的就是治理良好的基层政权对于皇权以及百姓的双重意义,可以巩固皇权,可以安抚百姓。现在又到了决定基层政权未来五年命运的关键时候了。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完成后,将由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两百多万人,涉及县级政权两千多个、乡级政权三万多个。上面这组数字,看似简单组合,实则关系你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按道理,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质量优劣,直接决定新一届基层官员是俯视百姓的“父母官”还是听命于百姓的“公仆”了。固然,对于人大换届选举虽不宜寄予过高之期待,但在现有框架内,此举是在宪法保护之下最可行最具实际意义的。我寄望于人大换届选举,还因为我觉得这是中国困局的一个突破口。当下的中国,不复三十年前改革开放时“发财致富”的共识,贫富阶层分化,官民矛盾激化,社会已经失去往前进的合力了。
有人唱红打黑,有人反左批毛,斗得不可开交。我不相信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作秀,我也不认为一些百姓怀念毛泽东是想回到过去。令人忧心的是,不管是总理还是草根,似乎都不满意于现状。
……
前言/序言
《民主不是说着玩的》 序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当“民主”二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却又常常被赋予不同的解读时,我们有必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寻其真正的内涵与实践。本书并非一部空洞的政治宣言,更不是对某些特定政体的赞美或批判。它是一次沉静而深刻的求索,旨在还原民主的本真,剥离其被过度装饰或扭曲的表象,回归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治理理念、一种社会契约的核心价值。 我们或许习惯了将民主视为一种既定的结果,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却忽略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无尽挑战。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培育、捍卫与革新的过程。从古希腊城邦的雏形,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复杂建构,民主的旅程曲折而漫长,充满了试错与进步。理解这段历程,有助于我们把握民主的本质,认识到其非易得性,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 本书的写作初衷,便是要回应一个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民主,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又为何说它“不是说着玩的”?我们并非试图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科书,因为民主的实践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语境。但我们相信,通过梳理民主的核心原则,审视其运作的机制,探讨其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清晰、更全面、也更具操作性的理解框架。 本书希望引发的,是一种对民主的审慎思考,一种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一种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它献给所有对理性、公正、自由与尊严充满渴望的人们,献给那些不愿将理想付诸虚谈,而愿意投身于构建更美好社会的人们。 第一章:民主的根基——何以为“民”? 在探讨“民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厘清“民”的概念。在许多文化语境中,“民”可能仅仅指代被统治的群体,他们的意见微不足道,他们的存在仅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然而,民主的种子,恰恰在于对这一观念的颠覆。 “民”在民主语境下,首先意味着“主体性”。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这种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对个体尊严与价值的普遍承认。这意味着,无论出身、财富、性别、信仰如何,每个人都应被视为拥有平等权利的个体,其声音值得被听见,其诉求应被纳入考量。 个体主体性的伸张,需要保障一系列基本权利。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以及知情权,是民意得以形成与表达的基石。没有自由的声音,就没有真实的选择;没有公开的信息,就没有有效的监督。这些权利的保障,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更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共识与社会实践的支撑。一旦这些权利受到侵蚀,民主的根基便会动摇。 此外,“民”也意味着一种共同体意识。民主的实践,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它要求公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负责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心自身的权利,也要关注他人的权利;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利益,也要顾及公共的福祉。这种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也是民主能够有效运转的润滑剂。 历史的长河中,“民”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从早期部落的集体决策,到古代公民的有限参与,再到现代普选权的普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对“民”的理解的深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深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艰苦的斗争与持续的变革。理解“民”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是理解民主的前提。 第二章:民主的形式——规则与程序的正义 民主并非无政府状态下的狂欢,它需要严谨的规则与精密的程序来保障其有序运行。这些规则与程序,构成了民主的骨架,决定了“民意”如何被转化为决策,又如何被执行。 普遍参与与代表制: 在现代社会,直接民主往往难以实现。因此,选举成为最主要的民主形式。选举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它要求投票权力的平等分配,透明的投票过程,以及对选举结果的公正裁决。同时,代表制的有效性也依赖于代表与选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代表必须对其选民负责,并定期接受选民的检验。 权力制衡与分立: 民主的核心在于防止权力滥用。因此,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必不可少的。立法、行政、司法这三大权力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权力网,防止任何一枝独秀,保障公民权利不被侵犯。这种制衡,体现在宪法、法律以及各种制度设计之中。 法治精神: 民主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法律是所有公民(包括统治者)必须遵守的最高准则。法治意味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确保了决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也为公民提供了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缺乏法治,民主将沦为少数人的任意妄为。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民主的决策过程需要公开透明,让公民能够了解政府的运作,监督其行为。信息公开不仅是权利,也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当公民掌握充分的信息,他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并有效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中。 权利保障与救济: 民主社会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得到保护。司法独立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确保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政治干预。 这些形式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探索与完善的。每一次制度的创新,每一次程序的优化,都是为了让民主的运作更加有效、更加公正。理解这些形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民主的复杂性,以及它所需要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民主的挑战——暗礁与漩涡 尽管民主的理念如此动人,但在现实的土壤中,它却常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同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暗礁与漩涡无处不在。 民粹主义的诱惑: 当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增大时,民粹主义往往伺机而动。它以简单化的口号迎合民众的诉求,煽动情绪,将问题归咎于少数群体或“外部敌人”,从而瓦解理性讨论与制度建设。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对民主程序与理性判断的巨大威胁。 信息茧房与虚假信息: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前所未有。然而,算法的推荐机制和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容易将个体困于“信息茧房”,接触到的信息被过滤,视野变得狭隘。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模糊了真相与谎言的界限,极大地干扰了公民的判断,也为民主的理性决策设置了障碍。 利益集团的侵蚀: 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各种利益集团无处不在。他们试图通过游说、捐款等方式影响政策的制定,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之下。当利益集团的权力过大,民主的决策过程将偏离公众的真实意愿。 投票率低下与公民冷漠: 并非所有被赋予投票权的公民都会积极参与。投票率的低下,可能源于对政治的疏离感,认为自己的声音微不足道,或者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失望。公民的冷漠,削弱了民主的基础,为少数人操控政治提供了空间。 精英的傲慢与腐败: 即使在民主国家,权力也可能导致精英的傲慢与腐败。当掌握权力的精英脱离民众,其决策可能变得脱离实际,甚至服务于自身利益。腐败更是民主的毒瘤,它破坏了公正的原则,侵蚀了信任的基础。 外部干涉与全球化挑战: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可能对民主国家的自主性构成威胁。外部势力的干预,或者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的压力,都可能影响到民主的稳定与发展。 认识到这些挑战,并非是为了悲观,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民主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自我纠错与不断进化的能力。正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第四章:民主的实践——公民的责任与力量 民主并非一项抽象的理论,它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与不懈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和巩固。它不是一场旁观者的游戏,而是每一位参与者的集体创造。 明智的参与: 公民的参与,首先体现在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了解。这需要公民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理解政策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参与不应是盲目的激情,而应是理性的思考。 积极的表达: 民主的生命在于表达。公民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通过投票、写信、参与集会,还是通过媒体发声。声音的汇集,才能形成多元的民意,也才能促使决策者认真倾听。 负责任的监督: 公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监督者。这意味着,公民不仅要关注选举,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政府的运作,揭露腐败,要求透明。这种监督,需要勇气与坚持。 包容与对话: 民主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同观点与利益并存。真正的民主实践,需要公民具备包容他人的能力,愿意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理性对话,寻求共识。排斥异己,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 公民的组织与行动: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公民可以联合起来,通过非政府组织(NGOs)、社会团体等形式,汇聚力量,推动改革。公民的组织能力,是民主力量的重要体现。 教育的基石: 民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公民的民主素养,让他们了解权利与责任,掌握参与公共事务的技能,是巩固民主的根本。 民主的实践,是一个持续学习与改进的过程。每一个公民的每一次负责任的行动,都在为民主的坚实大厦添砖加瓦。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坚信,个体力量的汇聚,能够带来改变。 结语 “民主不是说着玩的”,这句话的含义,在本书的探讨中,已逐渐清晰。它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获得且无需维护的宝藏,而是一个需要精心耕耘、时刻警惕、并不断付出的事业。它始于对“民”的尊重与赋权,依托于严谨的规则与程序,但其最根本的生命力,则在于每一个公民的自觉参与与不懈努力。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民主王国,现实总是充满了挑战与不完美。然而,正是因为民主的“不易”,才更需要我们珍视它,理解它,并为之奋斗。每一次对权利的争取,每一次对不公的质疑,每一次对公共事务的理性探讨,都是在为民主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一个理解的框架。真正的民主,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更存在于我们共同的行动之中。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积极参与者,让“民主”不再仅仅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活力的生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