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先生学行录

郑天挺先生学行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封越健,孙卫国 著
图书标签:
  • 郑天挺
  • 人物传记
  • 地方志
  • 清代史
  • 学行
  • 道德修养
  • 家族史
  • 史料
  • 文献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9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28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天挺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杰出教育家,他对从小学到高校的历史教学有一套系统的观点。他一生重视教学工作,视教学为教师的天职,82岁高龄时尚坚持授课。任继愈先生评价他始终不离教学,他引为知己之论。1979年郑先生还接受教育部委托,主办全国高校明清史教师进修班。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悼念与回忆
悼念郑天挺先生
悼念郑天挺先生
怀念郑天挺先生
郑天挺先生行谊
怀念郑天挺师
爱国.进步.谨严。笃实
回忆郑天挺先生
敬悼郑天挺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悼念毅生师
忠厚诚笃·诲人不倦
怀念毅生师
忆郑毅生师二三事
怀念郑毅生老师
忆郑毅老
郑老的“身教”永志难忘
郑天挺师百年诞辰纪念
忠以尽己,恕以及人
铿然舍瑟春风里
忆郑天挺先生
怀念先师郑天挺先生的教诲
回忆在云南和郑师相处的日子
回忆郑毅生先生几件事
师友丛忆·郑天挺
回忆我的老师毅生先生
怀念郑天挺先生
忆郑师
回忆郑天挺老师
纪念郑天挺先生
毕生心血献史学
记郑毅生表叔事
忆郑毅生师
我所了解的郑天挺教授
怀念郑天挺先生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怀念郑毅生师
追忆郑天挺先生
忆郑老
教诲谆谆多启迪
印象中的郑师
缅怀郑老情
忆郑天挺先生二三事
回忆我们的老师郑天挺先生

第二辑 生平事迹
我对郑天挺教授家世之回忆
三十年风风雨雨
从红楼火警想起郑天挺教授
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
郑天挺先生与史语所
推动历史学科发展的三十年
记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
郑天挺与中华书局
评议士林公而无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三辑 交游
郑天挺与张耀曾
梅贻琦与郑天挺
陈寅恪与郑天挺
北大复校时期的傅斯年与郑天挺
往事如烟
魏建功与郑天挺在北大时的友谊
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先生的友谊
记二十八年前我和郑老的一段学术因缘

第四辑 学术成就评价
郑天挺同志治学与做人的特色
从三个方面景仰历史学家、教育家郑毅生师
郑天挺的史学成就与教育贡献
史学大师郑天挺的宏文卓识
从学琐记
求真求用的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教授
郑天挺教授与明清史学
与郑天挺教授谈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
读《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序》
就治学忆郑天挺先生
学习郑天挺先生的治学方法
郑天挺治学思想与治学作风
郑老是怎样指导我们标校《明史》的
我追随郑先生研读点校本《明史》三校稿
忆郑先生对博物馆事业及档案工作的重视
继承郑老遗志,推进辞典编辑 工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记郑毅生先生论史料学
缅怀郑老学海求真

第五辑 教学事迹
回忆郑天挺师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个意见
回忆郑天挺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教学
上郑先生的校勘课
授我知识育我人
缅怀郑老授业二三事
史学名家后学良师
郑先生对我学术研究的潜移默化
从师问学脞记

第六辑 著作评论
读《探微集》
《探微集》述略
郑天挺著《探微集》
探微·求实·进取
《探微集》探微
伟大的开拓精神
郑天挺史学研究代表作《清史探微》解读
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
喜读郑天挺主编的《清史》

附录
郑天挺教授大事记
郑天挺教授生平论著索引

精彩书摘

  郑天挺教授是我的老师。我听他讲课、和他过从较多是在一九四六至四八年。那时,我是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学生,郑老师则是史学系的主任,兼学校的秘书长。北大的校长胡适是社会名流,从事政治活动,暇时研究《水经注》,管不了学校的许多具体事务。北大不设副校长,而设秘书长、教务长、训导长,由三长分工代行校长的职权,其中秘书长尤其重要,对外代表学校,事务繁多,差不多相当于副校长,实际管理着这座名闻遐迩的最高学府。所以,郑天挺先生是十分忙碌的,每天来校上班,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在上课铃打响之前,一辆三轮车从沙滩的西门进来,郑老师端坐在车上,带着公事包,天冷时盖着一条呢毯,直奔孑民堂(秘书长的办公室在孑民堂西侧厢房,与校长办公室相对),他整天忙着和各方面打交道,或埋头处理学校的公务。当暮色苍茫,同学们准备吃晚饭时,他才乘车离去,回到西城毛家湾住宅。北大的同学经常见到辛苦忙碌的郑先生风雨无间,早来晚归。这一情景至今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那时,郑天挺老师将近五十岁,身体健康,精力过人。工作那样繁忙,待人接物却总是和蔼可亲、从容不迫,工作有条不紊、深入细致、效率很高。北京大学是包括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医、农)的大学校,机构繁多,人员复杂。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学校碰到许多困难,物价飞涨,经费拮据,学生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郑先生要照管全校几千人的学习、吃饭、人身安全,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可他还兼史学系主任,给学生开课,处理系里的工作。现在说这些,也许令人难以置信,偌大的北京大学史学系并没有一个专职干部,系里的具体事务是郑天挺老师亲自处理的,只有一位助教协助他工作。郑老师对具体事务极其认真。记得我刚入学校,开学选课时,郑老师主动找我们几个同学谈话,指导我们在选课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接触。

前言/序言

  郑天挺先生(1899-1981),原名庆姓,字毅生,别号及时学人,原籍福建长乐,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1917年郑天挺先生人北京大学国文门,1920年夏毕业后应聘到厦门大学担任国文课并兼任图书馆主任。1921年秋,他人北京大学国学门做研究生,师从钱玄同先生,研究题目为中国文字音义起源考。做研究生时期,郑天挺先生加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了清代档案的整理工作,奠定了以后从事清史研究的基础。
  从1921年执教厦门大学始,除极短的时间外,郑天挺先生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一生,尽管行政事务缠身,但始终坚持史学研究,在明清史、边疆史地、史料学、文献学、校勘学、历史档案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在清史领域上,他是继孟森之后清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繁忙的行政工作不能不影响到郑天挺先生的学术研究,兼之他一生慎重为文,他留下的著述不算很多,但白始至终他发表的论著都是精品,如傅斯年先生称郑先生“不为文则已,为文则为他人所不能及”。他的主要著作有《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及时学人谈丛》等多种,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9册(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5册、《明清史资料》(上下)、《清史》(上),主持标点“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晚年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
  郑天挺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杰出教育家,他对从小学到高校的历史教学有一套系统的观点。他一生重视教学工作,视教学为教师的天职,82岁高龄时尚坚持授课。任继愈先生评价他始终不离教学,他引为知己之论。1979年郑先生还接受教育部委托,主办全国高校明清史教师进修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郑天挺先生学行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薪火相传: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侧影——李泽厚先生学思之路探微》 书籍介绍: 《薪火相传: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侧影——李泽厚先生学思之路探微》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断代之作,而是一部以个体生命轨迹折射宏大时代变迁的“思想侧影”。本书聚焦于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投身学术研究至新世纪初的思想演进历程,旨在深入剖析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构建其独具特色的“情理学说”体系,及其对中国现代思想版图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约五十余万言,结构严谨,论述详密,分为“求索之初:启蒙的呐喊与早期的哲学探索(1949-1960)”、“沉寂与蓄力:在‘文革’前后的学术边缘徘徊(1960-1976)”、“破冰与重建:美学思潮的先驱与‘美学四书’的酝酿(1977-1985)”、“高峰与体系:‘美学三部曲’的完成与情理学说的确立(1986-1995)”、“反思与超越:晚期哲学的拓展与跨文化视域的构建(1996-2010)”五大部分,辅以详尽的附录,包括未刊手稿摘录、重要通信往来节选以及重要学界同仁对李泽厚思想的早期评价等。 第一部分:求索之初:启蒙的呐喊与早期的哲学探索(1949-1960) 本部分细致梳理了李泽厚先生自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如何迅速融入新中国学术建设浪潮的初期阶段。重点考察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研究方面的早期工作。彼时,年轻的李泽厚敏锐地捕捉到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尤其关注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进程相结合。 我们特别选取了其早期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实践的哲学意义”的系列文章进行深入辨析。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试图跳出教条化思维的初步努力。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美学转向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即任何理论的有效性,最终都要回到人类具体的经验与历史实践中去检验。 第二部分:沉寂与蓄力:在“文革”前后的学术边缘徘徊(1960-1976) 这一时期是李泽厚学术生涯中一段极为特殊的“潜伏期”。在社会思潮的巨大张力下,多数知识分子被迫中断或中断了纯粹的学术研究。本书通过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和口述回忆,力图还原李泽厚先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对美学、艺术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私下研读。 我们着重探讨了他在这一阶段对“艺术的发生学”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细致品读如何悄然催生了他对“情感本体论”的兴趣。这段时间看似沉寂,实则是其未来理论大厦内部结构调整与材料储备的关键阶段,其对人类情感在认知过程中作用的深刻洞察,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而成。 第三部分:破冰与重建:美学思潮的先驱与“美学四书”的酝酿(1977-1985) 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思想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李泽厚先生犹如蓄力已久的洪水,以惊人的速度和能量投身于美学理论的重建工作。本书将本部分置于“启蒙回潮”的大背景下考察。 重点剖析了《美学四书》(包括《美学四讲》、《审美哲学论纲》等早期重要著作)的诞生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破冰”意义。他首次以结构主义的视角,结合西方现象学和本土经验,提出了“美感发生论”的核心框架,即美感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量力性”与“适当性”的互动形成的普遍心理定势。本书详述了其如何以严谨的逻辑解构了此前流行的、将美学完全等同于政治口号的僵化模式。 第四部分:高峰与体系:‘美学三部曲’的完成与情理学说的确立(1986-1995) 这是李泽厚思想体系达到巅峰的阶段,标志性成果便是《美的历程》、《美的觉醒》和《美的文化现象》(后整合为“美学三部曲”)。本书不仅对这三部著作的学术贡献进行了逐章的梳理,更着重解析了其理论的内在统一性——“情理学说”的成熟。 “情理学说”是李泽厚哲学体系的基石,它强调了情感(情)在认知、道德和审美活动中的首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而理性(理)则是对这种情感经验的结构化和升华。本书通过大量的原文对照和学理分析,展示了李泽厚如何将这一学说有效地应用到中国艺术史、文化史和哲学史的重述之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线索,从而提供了一种极具洞察力的中国文化解释框架。 第五部分:反思与超越:晚期哲学的拓展与跨文化视域的构建(1996-2010) 进入晚期,李泽厚先生的思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和中国哲学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以及科技与伦理的交汇点。本部分关注其对“人类学基础”、“工具理性”、“文化理性”的深化讨论,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阐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晚年对“文化主体性”的再定位,强调了在后现代思潮冲击下,重塑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本书力图展现,李泽厚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自我超越精神,他的思考总是面向未来,试图为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文化寻找一条既不失民族特色又具备世界意义的发展路径。 总结与价值: 《薪火相传》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个体学术生涯的忠实记录,更是研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思想史变迁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揭示了在剧烈社会动荡中,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其对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复苏中求发展。本书对中国现代哲学、美学、文化批评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了一位智者不倦的求索之路。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郑天挺先生学行录》这本书,让我对“学者”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学者就是埋头于书本和故纸堆中的人,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学者更广阔的维度。我猜想,书中一定记录了郑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学术困境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一一克服。这种“行”的方面,不仅仅是指他的学术成就,更是指他在人生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品格与风范。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郑先生是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的。这本书,可能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有学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教科书。它不仅仅是留给学术界的宝贵遗产,更是留给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人们的精神食粮。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使命。

评分

初读《郑天挺先生学行录》,便被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虽然尚未深入了解具体的学术内容,但从序言和一些片段中,我已能感受到作者们对郑天挺先生的深深怀念与敬意。这本书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用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出郑先生的音容笑貌。我看到了一个学者除了治学严谨之外,同样拥有的温厚与善良。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历史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贴近人性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背后,往往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对学生的关怀。这让“学术”这个概念不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仿佛能听到郑先生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感受到他在研究中的一丝不苟,也能体会到他与同事、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学行”的结合,比单纯的学术成果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激励我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评分

读到《郑天挺先生学行录》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旧书店里,书名吸引了我的注意。郑天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历史学界的泰斗,他的学术成就早已是如雷贯耳。然而,我更想了解的是,这位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其“学行”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便是我探索这位巨匠人生轨迹的一个窗口。在翻开之前,我怀揣着一种敬畏与好奇,想象着书中会展现怎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为人师长的风范。我期待着,通过文字,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感受郑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体会他们为学术事业付出的艰辛与热爱。对于学界新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习如何沉下心来做学问,如何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里,坚守学术的纯粹与尊严。这本书,仿佛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承载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评分

在翻阅《郑天挺先生学行录》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我身处现代,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一位来自过去的声音,它在诉说着关于学术、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刻体悟。我期待着书中能呈现出郑先生独特的学术思想脉络,以及他在不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然而,更让我着迷的是“学行”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意。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研究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生智慧的传承。它可能描绘了郑先生如何将自己的学术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身作则,影响和引导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将理论与实践、个人修为与社会贡献融为一体的“学行”之道,是我在当今社会尤为看重和渴望学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并将其付诸行动,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评分

《郑天挺先生学行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厚重感。它并非仅仅是学术论文的堆砌,而更像是对一位伟大历史学家一生思想与实践的全面梳理。我猜测书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史料运用技巧和严谨的论证方法,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迫切想要学习和借鉴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或是对某个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能够拓展我的视野,激发我的思考。同时,我也对“学行”二字有着更深的理解。学,是知识的积累和学术的探求;行,则是将所学付诸实践,以及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郑先生如何在学术研究之外,也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给社会,如何以身作则,成为后辈的榜样。这种将学术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精神,是我最为钦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学习的范式,让我明白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成为一个既有学识又有担当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