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

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运华 著
图书标签:
  • 陈献章
  • 学术思想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学史
  • 中国近代思想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陈献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7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972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白沙先生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对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诗学、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

目录


第一章 陈献章与明代心学的形成
一、薛瑄:开明代道学之基
二、吴与弼:寻向上工夫
三、陈献章:以自然为宗

第二章 道论
一、道论的基本历程
二、道的特质
三、道超形气:道与气
四、道的回归

第三章 主静说
一、主静说的产生及影响
二、主静的方法和作用
三、主静的路径及体悟

第四章 境界论
一、自然之乐乃真乐
二、自然之乐的内容
三、自然之乐的特征
四、自然之乐的实现

第五章 道德文化
一、生如朝露,死如蝉蜕
二、富贵非乐
三、天下功名无我关
四、用则行,舍则藏
五、孝以爱亲为大

第六章 人生情怀
一、仕隐进退的主要经历
二、仕隐进退的基本原因
三、“率乎自然”的人生情怀

第七章 社会批判思想
一、对名利的批判
二、对悦生恶死观念的批判
三、对权势的批判

第八章 自得贵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教育理念:兴学育才为务
二、教育内容:学者,道也
三、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四、教学方法:学贵自得
五、教育成效:昭在当时,垂于后世
附录一、献章“无言”飞九洲--陈献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附录二、白沙哲学的价值解读
附录三、陈献章与罗浮山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中华文脉中的儒学嬗变:宋明理学与当代价值的对话》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深邃的视野,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核心精义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化与重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激活经典智慧,探讨其对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 第一编:儒学源流的溯源与重构 本编旨在追溯儒家思想的早期形态,辨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为理解宋明理学的勃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史基础。 第一章:先秦儒学的奠基与分野 本章聚焦于孔子、孟子、荀子等核心人物的学说。首先,详细剖析孔子“仁”与“礼”的辩证统一,阐释其由个体道德修养至社会政治理想的推演路径。特别关注《论语》中关于“中庸”思想的早期形态,及其对后世形而上学思辨的潜在影响。接着,深入比较孟子“性善论”的实践维度与荀子“性恶论”的教化主张,探讨两者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差异及其对后世“性理”之学的预示。本章力求超越传统“性善”与“性恶”的二元对立叙事,揭示先秦儒学内部的张力与互补性。 第二章:汉唐儒学的诠释困境与转型 汉代“独尊儒术”的官方化进程,带来了儒学形态的重大转变。本章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政治哲学意涵,及其如何将儒家伦理纲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以维护大一统帝国的稳定。重点剖析了汉代对《五经》的注疏学传统——经学,阐述了其如何固化了儒学,使其在面对玄学兴起时,逐渐丧失了对个体生命深层关怀的敏感性。随后,简要梳理了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以及唐代韩愈、李翱等“古文运动”对复兴儒学精神的初步尝试,指出其为宋学(理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契机与批判靶子。 第二编:宋明理学的核心范畴与体系构建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专注于对宋明理学这一中国思想史高峰的精细化解读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北宋理学的开创与“天理”观的建立 本章聚焦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贡献。重点阐述周敦颐《太极图说》对宇宙本源的思辨,及其如何将儒家宇宙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深入剖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及其“乾称”思想对个体责任的强调。着重对比程氏兄弟在“理”的本体论地位上的差异,特别是程颐对“格物致知”的强调,如何为朱熹的集大成奠定基础。本章致力于还原理学初期对“天理”的多元探索,而非将其视为铁板一块的学说。 第四章:朱熹理学的集大成与“格致”的实践转向 本章将朱熹学说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系统梳理朱熹的“理一分殊”的本体论架构,即“理”在本体论上的唯一性与在万物中的显现性。详细解读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学主张,并辨析“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路径。本章特别关注朱熹对《四书》的重新注释,及其如何通过“义理”的灌输,塑造了宋代以后的士人精神风貌。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朱子学中潜在的僵化倾向及其对民间信仰和个体情感的压抑。 第五章:陆王心学的勃兴与主体精神的回归 本章探讨与朱子学对峙的“心学”一派,尤其是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详述陆九渊“心即理也”的直接体验论,及其对程朱学派“格物”繁琐路径的超越。核心放在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上,阐释其如何将“理”从外在的物或天道内化为人心固有的良知,从而实现了儒家主体精神的彻底回归。本章强调“知行合一”的革命性意义,即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探讨其对明代社会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明代中后期理学的多元发展与衰微 本章考察明中后期思想家的回应与创新。分析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在南明时期的哲学反思,探讨他们如何继承并发扬了心学与理学的某些面向,同时又对僵化的教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着重探讨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义理”与“实学”之间张力的调和尝试,以及对政治伦理的深刻反思,为清代朴学(考据学)的兴起埋下伏笔。 第三编:理学智慧的当代转化与价值重估 本编着眼于对宋明理学在现代文明语境下的适用性与批判性继承,力求实现“古为今用”。 第七章:理学伦理观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借鉴 本章探讨宋明理学的群体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分析“义利之辨”在当代商业伦理中的映射,探讨“克己复礼”在现代个人修养与社会规范建立中的意义。重点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梯度,如何为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责任体系提供结构性参考。强调“人伦日用”的践行,而非仅仅停留在玄思空想层面。 第八章:心学“致良知”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启示 本章聚焦于当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迷失与身份认同危机。深度挖掘王阳明“致良知”中关于自我觉察、内在力量的信念的重要性。阐释其对心理学中积极自我实现的理论价值,探讨如何在信息化和碎片化的时代,通过内省和实践,重建个体的精神家园和道德自觉。 第九章:儒学与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的对话 本章是全书的总结性对话。首先,批判性地梳理了历史上对儒学(尤其是理学)“反科学”的指控,并提出一种新的解读框架,即区分理学的本体论探索与经验科学的认识论范畴。其次,探讨宋明儒者对“民本”思想的深刻关注,如何与现代民主精神中的“人民主权”形成历史上的呼应与张力,强调儒学在维护社会正义与个体尊严方面的潜在贡献。 结语:重塑中华文明的当代精神标识 全书最后总结,宋明理学并非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对宇宙、人生终极关怀的深刻回应。继承其精华,在于激活其动态的、实践性的智慧,使其成为熔铸当代中国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持久动力。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派的简单辩护,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活力的深入挖掘与时代性阐释。 本书特色: 1. 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遵循“溯源—构建—转化”的逻辑主线,将复杂的宋明理学置于更广阔的中国思想史背景下考察。 2. 本体论与实践论并重: 不仅深入分析“理”与“心”的形而上学建构,更着力于“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实践路径的考察。 3. 批判性继承: 对理学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均进行了审慎的评估,避免了过度神化或一概否定的倾向。 4. 跨学科视野: 引入哲学史、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以增强其对当代读者的吸引力和解释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和排版。我猜想,作为一本学术研究性质的书籍,它应该会采取比较庄重、典雅的设计风格,纸张的质感也应该是比较厚实、舒适的,适合长时间翻阅。我期待在内容呈现上,它不会是一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将复杂的学术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许书中会采用大量的图表、插图,或者历史资料的影印件,来辅助说明问题,让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更加鲜活有趣。我特别关注作者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扎实的文献考据能力,以及对陈献章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作者与同行学者的学术争鸣,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这些都会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碰撞。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够让我了解陈献章,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仿佛在与一位严谨的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关于《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这本书,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彻底点燃。我初步构想,它应该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著作。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陈献章的核心哲学观点,比如他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将这种哲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陈献章形象。书中会不会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会不会对陈献章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呈现陈献章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能获得一种思想上的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尽管我尚未翻开这本书,但《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陈献章的生平,而在于其对陈献章思想内核的深度挖掘。我设想,书中会对陈献章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比如他如何看待宇宙的本源,人性的善恶,以及如何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解释陈献章的“立本”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他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陈献章在教育上的理念?他对后学的启迪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呈现出来,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陈献章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从而凸显其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对明代思想史乃至中国哲学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陈献章学术思想研究》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它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门。我设想,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陈献章这位人物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剖析这位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淬炼出他独特的哲学光芒。我期盼着,书中会细致描摹他思想生成的土壤,或许是当时社会上弥漫的儒学思潮,又或是他个人经历中的点点滴滴。我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陈献章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对于“道”的体悟,对于“心”的探求。这本书会不会详细阐释他的“无为而治”思想,或者他关于“格物致知”的独特见解?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部分。我更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引经据典,将陈献章的学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大体系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其在整个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渴望从书中汲取养分,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启迪,重新审视我们与世界、与自身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对陈献章这位历史人物及其学术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严谨、深邃的学术研究图景。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回明朝,去探寻那位以“立本”为核心的哲学家是如何构建他的思想体系的。我会好奇他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的思潮,以及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他形成了如此独特且影响深远的学说。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陈献章的思想脉络,从他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到他的伦理学、政治思想,甚至是他的教育思想,都能有深入浅出的阐述。或许书中会包含大量原始文献的引用和解读,帮助我理解其思想的渊源与演变,以及他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具体贡献。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挑战一些既有的学术定论,或者发掘出陈献章思想中那些不为人熟知的侧面,让我能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单凭书名,我就已经预感到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智识的冒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