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洋:段祺瑞

细说北洋:段祺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飞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政府
  • 段祺瑞
  • 近代史
  • 民国史
  • 政治人物
  • 军事
  • 历史
  • 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北洋军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83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21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3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段祺瑞》段祺瑞,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入天津武备学堂炮科。1889年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赴德国学习军事。1896年到天津小站投袁世凯新建陆军,任左翼炮三营管带兼随营炮兵血糖总办,成为袁世凯的心腹。1903年后历任军令司正使、统制、提督、军统等军职。1912年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掌握北洋军政大权。袁世凯去世后任国务总理,掌控国家最高权力。1917发生府院之争,被总统黎元洪免职,离京赴津。倒黎成功后,重掌政权,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0年7月皖系军阀垮台后,避居天津日租界。1924年10月推翻直系统治后,又出任北京临时执政。1926年4月被国民军驱逐下野,到天津日租界做寓公,从此退出政坛。1933年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时年71岁。
段祺瑞性格固执,为人偏执,但为政清廉,有“三造共和”之美誉,但在其任内,南北分裂,他以国家利益为担保,向曰本帝国主义借了大量外债以图打败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但在各方势力折俎下,毫无作为。被国民视为亲日派的头子、大卖国贼,特别是在他的治下,五四运动、军阀向爱国游行的学生开枪,都为后来的统治者开了一个恶例。

内容简介

《细说北洋:段祺瑞》以细致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史评笔法,叙说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从发生发展到执掌政权和最终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征引了大量难以见到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也有许多当代有关民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加之以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作者在《段祺瑞》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
第二章 小站练兵初展才华
第三章 逼宫清室拥护共和
第四章 执掌陆军镇压革命
第五章 功高震主反对帝制
第六章 再造共和入主内阁
第七章 大权独揽重整河山
第八章 府院之争与参战风云
第九章 段氏下台张勋复辟
第十章 三造共和讨伐复辟
第十一章 再度组阁对德宣战
第十二章 段冯体制——南北战争(一)
第十三章 段冯相左——南北战争(二)
第十四章 段冯相斗——共同下台
第十五章 参战督办任上
第十六章 巴黎和会弱国任人宰割
第十七章 “五四运动”(一)天安门前,爱国学运名垂青史
第十八章 “五四运动”(二)群情激奋,全国三罢
第十九章 “五四运动”(三)拒签和约,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
第二十章 直皖反目 兵戎相见
第二十一章 直奉开战复出任执政
第二十二章 屠杀学生 千夫所指
第二十三章 赞襄围棋事业
第二十四章 “正道居士”的晚年生活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
段祺瑞家祖籍江西饶州,明末迁至湖北英山,清初又迁至安徽寿州。道光年前,段家发生了一件至惨之事: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杰生性悭吝,仅因为妻子向穷人施舍了一碗羊肉汤,竞勃然大怒,一巴掌失手将妻子打死。当地人义愤填膺,不依不饶,段友杰自知理亏,只好搬迁到六安。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太平集一个淮军军官家庭。段祺瑞降临人世之际,正是这个家庭发迹的第一个高峰。
安徽段家本以种地为生,到其祖父段佩这一代,由于政治风云突变,段家成了官运亨通的暴发户。段佩字韫山,原为一个粗通文字的农村青年,早年与刘铭传(后任台湾巡抚)关系甚笃,曾一起贩过私盐。1851年太平军兴起,咸丰帝被迫下令各省地方实力派组织团练,以镇压太平军和各地纷起的农民起义。段佩加入了当地地主组织的团练,开始担任哨备,后升为管带(相当于营长)。1861年李鸿章组建淮军,皖北许多团练队伍纷纷集体加入淮军,段佩随刘铭传、张树生、周盛波、周盛传、唐殿奎:吴长庆等所属的团练编入李鸿章的淮军,成为“铭军”(淮军中刘铭传所率领的部队)马队的一员。不久,段佩就成为刘铭传的重要助手,官至淮军统领,“以军功累得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满语,勇猛志士的意思)称号,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合肥段公年谱稿》)。
段祺瑞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新生的官宦人家。1870年段祺瑞四岁时,全家迁至合肥附近,距肥西县城五十里的小庙镇马场村豌豆洼,段家在此购田地一百亩,段祺瑞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渡过的。段祺瑞因日后功成名就,继李鸿章“李合肥”之后,被人称为“段合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但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却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种田,别无他长,甚至不会抚养子女。段祺瑞从小就养在外婆家。段祺瑞八岁那年,其祖父望孙成龙心切,就把他带至江苏宿迁任所,当时段佩率“铭军”直属马队三营驻守在那里。远离父母的段祺瑞就在兵营附近一家私塾就读,念了七年的“之乎者也”。这七年对段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它使年幼的段祺瑞对儒家经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段佩平时常把段祺瑞带在左右,还为他定了一门亲事,亲家是宿迁一个姓吴的举人。慢慢的,段祺瑞熟悉并喜欢上兵营生活,晚年他曾以此炫耀并自命为“将门之子”。所以段祺瑞并没有步入科举致仕之“正途”,而是从兵营到兵营,自幼即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与他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及家庭屡遭变故不无关系。
邢宝斋为段祺瑞家仆,常在外人面前提起,他当年在段祺瑞祖父军中当管带,段也随在身边。当时段祺瑞一天到晚鼻涕邋遢的,挺不起眼。邢宝斋实在看不上他,就说:“你这叫什么少爷呀!一点也不爱干净。”可段总不改,邢气极了,就说:“你这个鸟样!”段发迹后,邢总说这些事,有人听得不耐烦了,便说:“你不是看不上他么?他如今惊天动地,而你如今还得上街卖笤帚。”这句话把邢宝斋堵得没话说,只好结结巴巴:“咱也不知道他有这一天呀!早知如此,也对他好点呀!”
光绪五年(1879),也就是段祺瑞十五岁那年,其家境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这年闰三月,段佩病死于军中。家中主要靠山的失去,使段祺瑞悲痛欲绝。他将其祖父灵枢扶送合肥归葬后,开始务农。段祺瑞是长子,下面还有一妹两弟,生活甚为窘迫。段祺瑞刚回安徽时还继续在距豌豆村不远的侯大卫庄读了一年私塾,老师姓侯,家里的日常生活也就是青菜豆腐,只是在偶尔“打牙祭”时,碗饭头上多加两块大渣肉。段祺瑞人长得清秀,语言不多,深得老师的女儿的疼爱,在每次打牙祭时,好心的师姐在盛饭时都预先埋两块渣肉放在段祺瑞的碗底。段祺瑞并不知道这碗底的两块渣肉是谁放的,只乐得碗中多了两块肉,闷头闷脑地就吃了。有一天,师姐忍不住问段祺瑞:“你可知你碗底的肉是谁放的?”段反问:“是不是师娘放的?”师姐笑了,用手指戳了段祺瑞的额头一下,说:“你呀,人家有心待你,你却不领情,是我放的!”一句话反把段祺瑞说得满脸通红。在贫穷日子里结下的情谊是动人心魂的,老师和师姐待他的恩情,段祺瑞终生也难忘记。
但是,贫穷却如附骨之蛆挥之不去,后来段家经济实在拮据,连段祺瑞的学费也付不起了,段祺瑞只好辍学。但他离开这所私塾时,因拖欠学费,而被侯先生扣下端砚和书桌。当段祺瑞任北洋政府:总理时,肥西家乡有人劝侯先生赴京求段,得些好处。侯先生开始不敢去,怕段祺瑞计较往事,终因窘困,顾不了面子,硬着头皮,带着当年扣下的端砚进京。不料段祺瑞非常高兴,仍尊称侯先生为老师,收下端砚说,“这方端砚是我家祖传之物,老师为我保存至今,幸未失去”,并询问师母、师姐的情况,段自陪老师吃饭,过了月余,老师要回家,段又设宴饯行,并给路费数百元,待这位塾师到家时,家里的几问破房,早已修葺一新。后来,段资助亲友,分配表上,列有侯老先生若干元,师姐若干元,直至1936年段死后才停寄。
后来段祺瑞回顾这段生活时说:“幼年时,吾在家乡衣不蔽体,饥无食充,求学无门,前景实是惨淡。”但是回家后的段祺瑞并不甘心做个农民,一生泡在田里,于是仍旧回到宿迁军营,希望能借祖父的余威谋个差使。但人情如纸,他只能留营充当一名杂役。相当于后来军队中的勤务兵。
1881年,段祺瑞十七岁,他不知不觉已在宿迁度过了一年。这时,他深感在兵营打杂决非长久之计,也违背其祖父的初衷。他决心去威海投奔在军中做管带的族叔段从德,但车马川资全无所出,怀揣仅有的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走了一千多公里,跋涉到了威海的另一个兵营——黄海之滨的威海卫某部。凭着七年的私塾底子,段从德安排他在营中做司书,从此开始了佩剑戎装的生涯。后来,他常对子女讲起这段艰难往事,不无得意地自称“一元钱起家”。
一年后,更大的不幸又接踵而至。1882年9月,其父段从文思念分别一年的儿子,赶到威海看望,在返回合肥路上,行至离家只有二三十里的西七里塘时,被两个攀谈同行者乘夜幕降临时杀害,年仅38岁,盘缠及为段祺瑞置办结婚的物品都被抢光。想是段祺瑞给父亲带的盘缠过多,对方见此而起盗心,因此,儿子的孝顺反而成了父亲的死因。’噩耗传到威海,他想请假奔丧,未获批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手被正法,但是次年时隔8月,1883年5月10日,他父亲的坟上尚未长满野草,母亲范氏又因悲痛过度而离开了人间。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祸不单行,实在是人生一大惨事!刚刚成年的段祺瑞这次获准回家奔丧,他赶回老家,安排好年幼弟妹的生活,重返威海卫兵营。连遭失去祖父、父母去世的变故,一连串的打击,家境的陡然衰落使作为家中长子的段祺瑞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命运的无情使他拥有了一份过早的成熟,对他后来冷峻、刚毅、敢于任事的性格之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段祺瑞除了抚育培养过自己的弟妹、子女,还有妻弟吴光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陆军总长)、侄子段宏纲,还资助过吴清源等许多位棋手和学生。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先人两次遭遇至惨之事,才有福荫庇佑着他成为一代人杰。
正是这年10月,法国军队再燃战火,炮击锦江一带清军驻地,挑起中法战争。
近代以来,英、美、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边境线上屡燃战火,尤以海岸线为最。为加强军事实力,洋务派曾于1880年在我国北方迅速崛起的城市天津,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以培植海军将才。此后,不断有人提出设立陆军军事学堂的建议,却都如泥牛人海,杳无音信。在近代发达国家,军事院校的建立,一般都是先陆军后海军,或陆军、海军军事院校同时建立。但在中国,和新式海军相比陆军则多为旧式勇营军官所垄断。他们出于个人利益,想方设法抵制新式陆军的建立。直到1885年夏,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告终后,在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两兄弟的建议下,李鸿章上奏朝廷,这才开始创建中国第一所近代陆军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的创建,给段祺瑞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位于天津紫竹林,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所谓“北洋”,是指1861年清政府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同时又设立“南洋”和“北洋”大臣,其中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与长江各口以及闽、粤、浙三省,而北洋大臣,则专管北方各省,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就是“北洋”一词的由来。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细说北洋:段祺瑞”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民国风云录:军阀时代的权力博弈与时代洪流》 本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动荡且极具争议的“北洋时代”。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权力结构、军事力量、外交角力以及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肇建,到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再到最终国家力量的整合与重塑,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非常时代”。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势力的崛起 本书开篇追溯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脉络,详细剖析了清末新政如何催生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北洋新军。通过对袁世凯及其核心团队的形成过程的细致描摹,揭示了这支拥有先进训练和装备的军事集团,如何在政治真空出现时,迅速填补权力中枢,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变量。 重点关注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生态。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到各省响应起义,再到南北议和的复杂过程,本书深入探讨了共和体制建立初期的脆弱性。清帝退位并非终结,而是更大规模权力斗争的序幕。我们审视了“宋教仁遇刺案”及其对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矛盾的激化,分析了“二次革命”的失败如何彻底摧毁了早期立宪派与议会政治的希望,为日后军阀的全面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军阀的兴衰与“同盟”的裂变 北洋体系的核心在于军事实力对政治的绝对控制。本书详尽阐述了“北洋系”内部的派系分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争夺,更是不同地域资源、军事传统以及政治理念冲突的集中体现。从早期以直隶为核心的势力,到后期逐渐演变出的不同政治军事集团,每一派系的崛起与衰落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我们细致梳理了袁世凯称帝的政治动机与失败的必然性,以及他逝世后,北洋集团内部的权力真空如何被各路军事强人所占据。本书着重分析了“府院之争”的白热化阶段,考察了皖系、直系、奉系三大主要军事集团之间相互制约、联合、背叛的复杂关系网。通过翔实的史料,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旧有的政治结构、外交借款以及地方资源,来支撑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政治野心。 第三部分:外交困境与民族主义的觉醒 北洋时代的外交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本书将国际环境的变化纳入考察范围,分析了列强在华利益的调整如何影响了中国内政的稳定。特别是对“二十一条”的签订及其深远影响的探讨,揭示了国家主权在弱势状态下面临的巨大压力。 同时,本书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如何试图借机“参战救国”,以及战后巴黎和会的挫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本书将重点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核心诉求及其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和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这场运动不仅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更是对现有北洋政治精英能力的一次全面审判。 第四部分:向“一元化”的过渡与历史的总结 随着各路军阀力量的此消彼长,国民革命的力量开始崭露头角。本书分析了孙中山先生与苏联的合作,国民党的改组,以及黄埔军校的建立,这些举措如何为未来统一中国的力量奠定了组织和军事基础。 最后,本书将笔触聚焦于北洋时代的终结与历史遗产的继承。我们审视了后期军阀混战的特点,分析了最终“北伐战争”的进程,以及它如何终结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将国家引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结论与反思 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更力求对北洋时代进行深刻的体制性反思。它探究了在没有强大中央权威、经济基础薄弱、外部干预严重的环境下,现代国家构建的巨大挑战。读者将看到,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和血腥斗争的时期,一代代的中国精英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道义与权谋之间挣扎,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中国的基本轮廓。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视角,理解这段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转型期。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相当扎实的史学著作,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细说北洋:段祺瑞》在史料的搜集和梳理上做得相当到位,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档案、回忆录、私人信件,甚至还涉猎了当时报刊的评论和一些地方志。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书中的论述显得非常可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比如在解读段祺瑞与皖系集团的关系时,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皖系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内部的派系斗争、利益纠葛以及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这种微观的视角,为理解宏观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书中对段祺瑞一些关键政策的分析,比如“善后会议”、“南北议和”等,也颇具启发性。作者并非仅仅陈述事件的发生,而是深入探讨了政策出台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即使我并非史学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历史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段落,作者对史实的解读,对我原有的某些认识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它提供了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不再轻易接受那些已经被固化的历史叙事。

评分

不得不说,《细说北洋:段祺瑞》这本书,在阅读体验上,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但作者的文字,竟然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感。他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但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将一个复杂的人物和那个动荡的时代娓娓道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段祺瑞处理各种政治危机时,那种紧张的氛围感,仿佛我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当时决策者的压力和无奈。书中对于段祺瑞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描绘得非常生动,他们之间的联盟与对抗,合作与背叛,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大戏,让人欲罢不能。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过多的道德评判,而是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将史实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阅读兴趣,让我主动去追寻事件背后的真相。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对那个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宏观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一点,是它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王败寇”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将成功者塑造成英雄,将失败者贬为罪人。《细说北洋:段祺瑞》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段祺瑞这样在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并非无所不能,他的很多决策,都受到当时环境、个人能力、以及信息来源的限制。书中对于他在处理“五四运动”时的犹豫和矛盾的描写,就非常真实。他一方面需要维护国家的秩序,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的压力,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描绘成一个“卖国贼”或者“爱国者”,而是试图去分析他当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做出选择时的考量。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和选择的复杂过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理解,为什么历史人物会犯错,为什么他们会做出在我们看来是“愚蠢”或者“错误”的决定。这是一种对历史更具同情心和理解力的视角,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细说北洋:段祺瑞》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洪流并非由几个伟人独自推动,而是无数个个体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抉择、甚至随波逐流的结果。段祺瑞这个名字,在我过去的历史认知里,似乎总是和“北洋军阀”这个标签联系在一起,带着一种模糊而负面的印象。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一点点洗去了那些刻板的标签,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人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稳定”的执念,这种执念贯穿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政治生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如同破碎的瓷器,想要拼接完整,需要的不仅仅是铁腕,更需要一种几乎偏执的信念。作者并没有回避段祺瑞身上的争议,比如他对于日本的某些妥协,以及后来主政时期的种种举措,而是用大量史料,试图去还原当时的语境,去理解他为什么会那样做。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评判历史人物,是不是过于轻易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他的“欠款”外交,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荒谬,但在那个列强环伺、国力孱弱的时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书中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军人,在家中却也可能是一个爱抽烟、喜欢养花、偶尔还会因为子女教育而烦恼的父亲。这种反差,让“历史人物”瞬间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我当初选择阅读《细说北洋:段祺瑞》,纯粹是出于对那个扑朔迷离的民国初年的好奇。那个时代,各种思潮涌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像是一个巨大的染缸,把所有的人物都染上了各种复杂的色彩。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段祺瑞这个人,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或者“好人”,他更像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同时又试图去驾驭时代巨轮的普通人。书中对于他个人信仰的探讨,特别是他后期对佛教的虔诚,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一个戎马一生、手握重权的军人,在人生暮年,竟然会选择遁入空门,这种转变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心理动机。作者试图去挖掘这些动机,从他的性格、经历,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中去寻找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逸闻趣事”,比如他抽旱烟的习惯,对戏曲的爱好,甚至一些生活上的小癖好,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觉得他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和我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凡人。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