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简史

中国建筑文化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福煦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101070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32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中国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史前及先秦的建筑
史前文化与建筑
史书上记载的远古建筑
南方的史前建筑
北方的史前建筑
殷商及西周
春秋战国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秦代
西汉
东汉
魏晋时期
南北朝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建筑
城市建设
宫殿建筑
陵墓设施
住宅建筑
宗教建筑

第四章 两宋的建筑
城市
宫殿
祠庙和陵墓
宗教建筑
住宅和园林
《营造法式》

第五章 辽、金、西夏和元代的建筑
城市和宫殿
元大都及其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园林及其他建筑

第六章 明代的建筑
城市和宫殿
坛庙和陵墓
宗教建筑
园林

第七章 清代的建筑
城市和宮殿
坛庙和陵墓
宗教建筑
民居
园林
建筑技术

第八章 中国近代建筑
城市的变革
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上)
公共建筑(下)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建筑
现当代社会文化与建筑
改革开放以后的建筑
当代建筑
深入阅读

精彩书摘

  是铁的,而是砖塔。由于塔的表面用棕色琉璃砖贴面,故外观呈铁锈色。此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平面八角,十三级,高54.66米,塔基由于黄河泛滥而被湮没干地下。塔的总体形式为仿木构楼阁式塔,檐下设琉璃砖斗拱,上盖黄色琉璃瓦。塔顶为八角攒尖顶、宝瓶式的铜塔刹。整座塔造形挺拔,雄伟壮观。
  两宋的住宅留存至今的已没有了,但在绘画中尚能见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住宅,表现出许多宋代住宅的外形。著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中说:“宋朝农村住宅见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比较简陋,有些是墙身很矮的茅屋,有的以茅屋和瓦屋相结合,构成一组房屋。”又说:“城市的小型住宅多使用长方形平面。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等具有朴素而灵活的形体。屋顶多用悬山或歇山,除草葺与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庇檐(或引檐)则多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而转角屋顶往往将两面正脊延长,构成十字相交的两个气窗。稍大的住宅,外建门屋,内部采用四合院形式。”其他宋画中也有许多当时的居住建筑形象。
  两宋时期的园林也很有成就。北宋的皇家园林,最主要的是汴梁东北的艮岳。此园规模甚大,周围10余里。“岗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其东则高峰峙立,其下则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寿山嵯峨,两峰并峙,列嶂如屏,瀑布下入雁池”(宋徽宗《御制艮岳记》)。艮岳的造园特点,可以归纳为下述几点:首先,把人们主观上的感情,以及对自然美的认识及追求,比较自觉地移入到园林创作之中,它已不像汉唐时期那样。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分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评分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评分

中国建筑文化简史 中国建筑文化简史

评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界读书日

评分

读书要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评分

印刷精致,内容精要,图片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