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丛:老读三国

读书文丛:老读三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庆西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故事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读书
  • 文丛
  • 传统文化
  • 名著
  • 历史小说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24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15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书》人送给读书人的礼物
  上世纪80年代,一套与《读书》杂志有关的白色小书,映入读书人的眼帘。其封面往往是几道简单的工笔,或是似明似暗的作者手迹,却精致可人,书卷气十足,从此在图书市场和读书人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它就是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日后被誉为“读书人写的书,写给读书人看的书,读书人做的书”。
  在这个评价中,可谓作者、读者、编者,“三位一体”。看看这些名字:黄裳、董桥、吕叔湘、丁聪、董鼎山、柯灵、王佐良、王蒙、陈乐民、张隆溪、赵一凡……策划与设计:叶雨(范用)。如此强大的编著阵容,难怪这套书会一直记挂在读者的心里。
  进入到90年代,“读书文丛”又有了新的发展。宁成春先生设计的小书,封面主打色块与线条元素,开本虽然还是32开,但不再瘦长,与封面元素搭配后,更显扎实稳重。作者队伍也发生了变化,除于光远、许渊冲、何兆武、唐振常等先生外,当时的中生代学者更是占据了丛书的主流,如周振鹤、厉以宁、刘小枫、陆建德、罗志田、葛剑雄、高希钧等,皆是一时翘楚。选题结构延伸到历史地理、经济学、宗教学等,其实也暗含了当时一些潜在的思想变化。
  在三联书店的选题结构中,既不同于传播西方学术理论、文化生活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和“文化生活译丛”,也不同于启迪新知、趣味阅读的“新知文库”,“读书文丛”立足本土,在与《读书》杂志充分互动的前提下,强调学养与才情兼备,努力打造原创著述中的文化精品。单独一本书,可能未必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些书放在一起,就像著名的“读书服务日”一样,圆桌雅集、众声喧哗,更由于超yue了具体专业的界限,而体现其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即使深刻,也不失感性与生动。
  当然,这样一套过于追求内容品质的丛书,在日后市场化的浪潮中难免有所沉寂。但在图书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包装也日见繁复的今天,显得格外令人怀念。十年前,三联书店另有一套大开本的“读书书系”,做出了延续的尝试;今天,“读书文丛”再度正式起航。在年内推出新版五种,分别是:江弱水《湖上吹水录》、汤双《三汤对话》、李庆西《老读三国》、王一方《该死,拉锁卡住了》、卢冶《倒视镜》。
  江弱水是《读书》的老作者,文笔细腻,见识通达,他谈中外文学,一直有一批“粉丝”在追看;汤双是汤一介先生的公子,他们祖孙三代曾在《读书》开展关于“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再加上汤双其他科普文章,既是科学人文的小品,也是对汤一介先生的某种纪念;李庆西重读《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历史与文学、政治与权谋中串连叙事,构成新的文本解释;王一方从事医学哲学研究,探讨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人文关怀何在,关注社会的生死观、疾苦观、健康观、医疗观,希望在普遍焦躁焦虑的氛围中引入一些哲学的智慧与思想启迪;卢冶是近年来活跃文坛的才女,文笔清新,对日本文学、电影、文化生活有细腻的体察与理解,在《读书》这两年异军突起后,备受关注。
  我们相信,这样一套新版的“读书文丛”,会是新的传承与接续,会成为读书人喜爱的书籍。同时,我们还即将推出“读书文丛精选”七种,对过往丛书进行精心的遴选,以“纪念版”的形式问世,也是对老版丛书和前辈编辑的致敬。

内容简介

  《老读三国》是李庆西近年来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心得,集中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上。这些文章有的发在《读书》,有的发在《书城》,都是行云流水、清新可读的文字。其方法是从古典小说某一人物或事件入手,比照多个历史版本,读出其中的缝隙,也读出其中微妙的地方。如果将历史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那么经典的古典演义小说,无疑在叙史和深入人心的意义上,更甚于正统史书。《老读三国》可以视为用现代人的眼光,结合史书、小说等材料,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解读。

作者简介

  李庆西,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初中毕业后赴北大荒支边,历任杭州造纸厂干部,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书记处书记。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评论集《文学的当代性》、《人间书话》,系列小说《人间笔记》等。

前言/序言

自叙

三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文章,题目是《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作为毕业论文。写这个题目,当时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文学评论》上发表关于曹操研究的论文,我觉得很有可议之处。正赶上要报毕业论文题目,匆匆想到不妨就此商榷一番。在我看来,老师的思路是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文学人物,其中可以看出一些学术以外的话语背景,如毛泽东、郭沫若等人对曹操的正面肯定,以及七十年代中期“评法批儒”给曹操塑造的政治形象,等等。我想借此论证文学的自身规律,八十年代初期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正亟欲摆脱政治束缚,对文学本体的关注亦是一种学术风气。我定下题目,去找那位老师做论文指导教师,她倒是欣然同意。而且更没想到,后来她给我的评分是“优”。那个年代大家思想上都有僵化之处,但人与人的关系倒是简单淳朴。

一九八二年初,我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回到杭州,便将这篇论文投到《文学评论》。我不知道文章能否发表,但多少有一点自信(那时候这种事情不讲人情关系,投稿时并不认识任何一位编辑),却没想到《文学评论》竟是作为那一期的头条(1982年第4期),同年十月又被《新华文摘》摘要转载。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顿然有了崭露头角的感觉。其实读大学那几年,我都在写小说,几乎是心无旁骛,这一来倒是跟古典小说或是理论批评方面都有了一些轇轕,亦将我带到了一个选择的路口,今后是接着做古典小说研究,还是转向做文学批评?自己有些犹豫不定。

一九八四年我连续参加了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一个讨论古典小说,一个是当代文学研究。我是以出版社编辑身份参会,那时已调入浙江文艺出版社。那两个会议使我有幸认识许多学界前辈和新锐,研究古典小说的学者鼓励我接着做这类题目,搞当代文学的认为我更适宜做理论批评。按国内学界通例,古代与当代很难跨界,两头沾边就显得很不专业。八十年代是文学观念急遽变化的时期,理论思潮的交锋,叙事文本的嬗变,显然对我更有吸引力。作为编辑,手上的业务正好有理论批评这一块。这样,我的写作自然就转向文学批评。第二年夏天,完成了一篇压在手里好几年的关于《水浒传》的论文(《〈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之后很长时间里,一直没有关注古典小说方面的话题。

一九八四年八月,我借着去北京出差机会,见到了《文学评论》编辑部的前辈们。其中一位老编辑带我去了《读书》编辑部,那时三联书店和《读书》编辑部还在朝内大街166号那幢楼里。在堆满书刊的阁楼上,我一下子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听沈昌文、董秀玉、吴彬他们聊天,很快让你领悟到在学术与观念之外的某种人文情趣和话语方式。吴彬是负责中国文学的编辑,跟我谈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革命和“寻根文学”,问我是否有兴趣写写这方面的文章。于是,从一九八五年起,我也成了《读书》的作者。那几年里,我给《文学评论》写过几篇关于文学思潮和当代性探讨的论文,给《读书》写过韩少功、周梅森的小说评论,写过黄子平、季红真的书评。从那时到现在正好三十年了,我没有统计过给《读书》写过多少文章,当然不算太多,我不是那种勤奋的写作者,但我对这份杂志始终怀有一种文字表达的追慕。

八十年代末,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李锐小说集的评论,还有一篇关于寻根文学的综论,以后就告别了那种混迹学术的写作。当然,后来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况,理论话语陡然逆转,这使我不能适应。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对愈益走向科层化的“学术”产生了心理和趣味上的抵触。尽管内心觉得愧对《文学评论》的编辑们,九十年代以后就再也不做所谓学术论文那种东西了。我喜欢随笔和读书札记那样的文体,喜欢那种叙述的自由,喜欢从文本出发去追寻思想踪迹……就这样,自己的文化兴趣和文字表达习惯渐而转向以《读书》为标杆的那种路径,此后的写作一直沿循这样的轨迹。九十年代中期,《读书》编辑们以“脉望”名义策划一套“书趣文丛”,其中就有我的一种《寻找手稿》(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重新细读《三国演义》和其他古典小说,已是二十多年以后。我注意到,学者们已不再以小说比附现实政治,研究方向基本上转移到版本沿革、作者身世及本事考证等方面。其实,自五四以来,中国小说研究的主要关节就是这些,当年鲁迅、胡适治小说也都从这几处入手。这算是回到了学术正路,罗贯中、施耐庵籍贯,吴敬梓身世,自然都成了极具影响的课题。当然,我自己的兴趣依然在文本本身,因为不搞学术,用不着关心人家圈内人的课题。

岁月老去,思虑散逸。有时往往会想到小说的意义生成,小说作为一种叙史方式对历史的重述与误读,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早年写那篇关于曹操论文的时候,我还只关注文学本体,完全从审美角度立论。其实,中国小说跟诗词一样,不完全是一种文学文本,亦需要从历史和伦理的角度去认识。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奇怪:如果有人问哪一部文学作品对国人心灵影响最大,我肯定说是《三国演义》,可是这部小说叙述的历史并非骄人的汉唐盛世,亦非人文辉煌的两宋时期,为什么这里边的故事对国人特别重要?

其实,三国时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个朝代,只是夹在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个短暂的历史过程。如果从黄巾作乱算起,其开端应定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但是从诸镇纷争到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名义上东汉朝廷仍还存在,一直延续到献帝延康元年(220)。所以,史学界通常以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称帝作为这一时期的起点,并以二八〇年东吴灭亡为结束,前后一个甲子。可是下一个朝代晋朝早在公元二六五年就开始了,曹魏咸熙二年,司马炎迫使曹奂禅让而称帝,改元泰始。蜀汉已于两年前灭亡,这时只剩下东南一隅尚未统一。从献帝禅位到司马炎登基,短短的四十五年间天下两次禅让,历史的巧合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从黄巾起事算到东吴灭亡,这个时间跨度几乎长达百年,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内容大抵根据这一时间标尺——汉末士族豪强正是抓住剿灭黄巾的契机而崛起。历史的长镜头在四十五年、六十年和将近百年之间晃动着,推近和拉开,时间记忆在叙述中渐渐被更替和改写,或是散落成碎片。我在阅读中认识到,这段分分合合的历史不但极具故事性,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慰藉。

陈寿撰《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虽说不尽合理,体例上亦显得别扭,却是代表了某种共识,那就是企图寻找一种统辖性的历史存在。秦汉时期形成的大一统局面是可以产生多种释义的历史记忆,譬如用钱穆的话来说,那就是“国家民族之抟成”(《国史大纲》第三编第七章)。其要义在于,将春秋战国以来裂土分封的贵族专制逐步改造为具有行政意义的郡县制度,这样政治上似乎就顺理成章地纳入儒家先贤设计的礼治之道。可是东汉末年的乱局打破了这种大一统,士族豪强以武力纷争,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战国以前的局面。顾炎武有谓战国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日知录》卷十三),其实三国时期亦如此,这种情形在《三国志》的叙事中自有充分体现。由于汉室已是要被革除的对象,在陈寿那个时代的史家眼里,只有抽象的圣王之道,并没有具体的“国家”观念。

陈寿撰史带有某种“元叙事”的理论预设,以为历史应该符合具有某种演化轨迹的构想型式,成王败寇的历史消息中自然包含王朝兴替的伦理逻辑。譬如,刘备、孙权之所以不能成为一统天下的雄主,因为衡量以“修齐治平”的圣王之道都有所欠缺;而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不但有以魏替汉的既成事实,在陈寿心目中其形象“光于四海”而几乎有如周公。

我想,如果将历史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抑或包括共同的“想象”),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则有另外一种叙史意义。原初的记忆可能漶漫不清,也可能本身就带有某种想象,小说家不妨以自己的想象去修正前人的想象,以填补历史记忆。譬如,《三国演义》将“匡扶汉室”作为大目标,衰靡不振的汉室就成了光荣与崇高的象征。在国家意识召唤下,放大和凸显了忠勇节义的英雄气概。小说家之所以同情弱势的蜀汉一方,并非出于文学史家所谓“刘姓天下”的正统观念,而是痛感于宋元以后中土沉沦的现实悲况。沉沦之中重述恢复汉室之旧梦,明显是召唤汉族士夫之历史记忆,强调华夏民众之国家认同。逆境奋起的英雄叙事对于饱受欺辱的民族来说意义重大,人们至少能藉此获得某种精神自慰。有趣的是,对《三国志》记述的刘备妻子三番五次被掳,《三国演义》竟照单全收,因为正好藉以重构另一种故事。关羽千里走单骑,赵云长坂坡杀入万军之中,都是以护嫂救主大显其无比忠勇;同时,更于忧患之中刻画刘备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的大人之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是小说家眼中的王者风范。

《三国演义》描述的谋略手段是所有三国叙事中最精彩的内容,小说情节几乎按照博弈性设计推衍,由于战争语境使得一切诡诈之术都合法化了,因而得以尽兴发挥。当然,此中的机会主义策略自是沉淀于国人集体意识中的文化记忆。当初,关羽被曹操的军队围在下邳城外土山上,曹操派张辽来劝降,关羽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他本来就是汉臣,何来降汉之说)。关羽的“投降”只是应机权变,曹操答应得竟很爽快,“吾为汉相,汉即吾也。”反正大汉王朝就攥在手心里。他只想着将关羽收归己用,不去纠缠什么说法。彼此各自表述,各取所需,乃以实用主义对付机会主义。

对于《三国志》的重述与误读,绝非自《三国演义》开始,在宋人说话和金元杂剧的三国戏里边,都有自己的话语生成。从历史著作到文艺作品,性格因素被放大了,国家形廓变得清晰了,打打杀杀的百年闹剧,竟成功地植入家国伦理大义。本来,在豪强纷争的语境中,英雄、枭雄乃至奸雄并无多少区别。刘备有枭雄之称,曹操更负奸雄骂名,并不妨碍二人煮酒论英雄。曹操放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说到底要看谁能问鼎中原。可见“英雄”语义纷歧,原本并无人格准则与道德底线,而刘备却以“匡扶汉室”的国家名义占据话语制高点。在后世的三国戏中,在国家意识形态语境中,这就简单地分出了好人坏人。

梳理一下三国叙事的传世文本和传播途径,大致可以排出这样一个序列:

一、陈寿《三国志》。

二、《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佚史。

三、《后汉书》何进、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吕布诸传;《晋书》宣、景、文、武帝本纪等。

四、《世说新语》中的三国人物纪事。

五、宋元说话中的三国故事及《三国志平话》。

六、金元杂剧中的三国戏。

七、《三国演义》嘉靖本、毛本。

八、明代戏文(南戏)和明清传奇、杂剧中的三国戏。

九、明清以来民间拜关帝的庙祀活动。

十、清末以来京剧及地方戏曲中的三国戏。

十一、明清以来民间年画及其他美术作品中的三国人物和故事。

十二、连环画《三国演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1962年出版)。

十三、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发起的关于曹操历史地位的讨论,并出版《曹操论集》(三联书店1960年出版)。

十四、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年版)、《三国》(2010年版)。

十五、当下风行的桌面和在线游戏《三国杀》。

这个列表不敢说没有遗漏,譬如,二〇〇八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曹操大墓,以及随后引起的质疑和争议,是不是也应该列入?据说当地正加紧旅游开发,而如今旅游产品往往亦是历史 / 文学文本的衍生物。

这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的记忆信息是如此丰富而驳杂,似乎很难统一到某种知识谱系中,难以作出条分缕析的学理性认识。譬如,关羽身前为人臣,死后却称帝,被尊为“关帝”,忠诚者变成了忠诚之对象,这是哪门子的纲纪?然而,这个对象化过程似乎亦一再被复制。再如,照例说戏台上的人物都有好人坏人之分,可是吕布呢?所有的历史学者对吕布都没有正面评价,戏台上吕布却是讨人喜欢的武生(翎子生),他算是好人还是坏人?

毛泽东要替曹操翻案,显然亦有好人坏人的标准。当然,操心古人的政治正确和先进性代表也是郭沫若、翦伯赞那些大学者的学术雅趣。可是,民间野老村夫乃至青少年读者最关心的却是马超与关羽的武艺高下,三国武将排行榜永远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还有,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是怎么回事?今天的读者从三国叙事的密码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现在网络上就有许多帖子讨论这哥仨是否有龙阳之癖。

混沌的历史记忆,映照着五花八门的现实图景,尤其自明清以来民间拜关帝到当下风行的《三国杀》游戏,更是体现了接受层面不断变异的衍生性,亦一并印证了思想史之“迷思”(mythos)现象。

以上是我读三国想到的一些问题。我每每感叹,个人能力和精力总归有限,如此散逸的思绪不可能将自己引向深入而系统的探究。

编入这本小书的文章不全是关于《三国演义》,还有几篇是谈论《水浒传》、《西游记》和《儒林外史》。那几部小说与历史的关系不是很大(我一直不理解鲁迅为何将《水浒传》列入“讲史小说”),也就是说它们不是重述史家文本的文学作品,所以我在文章里更多地着眼于人物和故事本身。当然,更使我感兴趣的是叙事方式中包含的种种寓意。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小说中,我前后涉及的只是寥寥几种。当然,这几种都很重要,是中国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部大作品,值得反复细读。奇怪的是,学术圈内很少有人对这些作品作出文学意义上的解读,也很少有人从话语踪迹中去梳理这些作品的叙事旨意。所以,现在文学史教科书上讲到《水浒传》,还是一种阶级分析的讲法;讲到《西游记》,依然袭用鲁迅、胡适的“游戏”、“玩世”之说。如果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最差的哈姆雷特就是写进教科书里的那个。至于我的哈姆雷特,我想最好让他自己从作品里走出来。

望着城市阴霾如晦的天空,似乎不能想象应该还有阳光和白云,往往是学术惯例遮蔽了贫瘠的思维。其实,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探求的足迹总是伴随着阅读兴趣而不是学术目标。平日读《儒林外史》,总觉得它不只是讽刺科举制度和暴露士林丑态,泰伯祠大祭写得那么隆重,难道是作为一种反衬?这等重振斯文的礼乐大事,为什么不在儒门的文庙举行?作者何以将遁世作为终极价值理念,是否另有深意存焉,在知识话语与权力关系的纠结中是否还有一个隐蔽的主题?一遍遍读下去,脑子里总会产生许多问题。

老来读书有一个好处,就是更有随心所欲的方便,借用《儒林外史》中的一句话,“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收入本书的文章曾发表在《读书》、《书城》和《上海文化》等刊物。是《读书》编辑部卫纯先生建议将这些文章结成一集,亦费了他许多功夫,在此深表谢悃。

李庆西

二〇一五年中秋



《三国风云录:历史的呼吸与人性的光辉》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之一。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智谋纵横、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一个忠义与背叛、理想与现实、辉煌与落寞交织的时代。《三国风云录》并非对既定史实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捕捉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细微之处,重塑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群像,以及隐藏在风云变幻背后的深刻人性。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一个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万人瞩目的宏大战役,而是将目光投向战场之外,那些发生在庙堂之上、军营之中、市井之下的细微互动。从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与诚意,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与无奈;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智慧与雄辩,到周瑜赤壁一把火烧尽英雄梦的悲壮;从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忠义无双,到张飞长坂坡一声吼碎敌军胆的勇猛……每一个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将被赋予鲜活的血肉和复杂的内心。 《三国风云录》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随着将帅的号令起伏;他们或许是乱世中艰难求生的百姓,他们的生活在战火与税赋中飘摇;他们或许是默默无闻的幕僚,他们的计谋如同火种,点燃了整个时代的激情。我们将尝试描绘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选择与坚守,感受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以及乱世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凉。 在智谋的较量上,《三国风云录》将深入剖析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策略。不仅仅是“草船借箭”的奇思妙想,亦或是“空城计”的惊心动魄,更将挖掘这些策略背后的逻辑、实施的条件,以及对当时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会探讨不同战略家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他们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判断,以及他们的智慧如何成为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 然而,《三国风云录》并非一味歌颂英雄或讴歌智谋。它同样审视那个时代的局限与残酷。我们会反思那些为了政治野心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探讨权力斗争中人性的扭曲与沉沦。那些曾经的兄弟情谊,在权势面前可能变得脆弱不堪;那些曾经的理想抱负,也可能在现实的泥沼中被消磨殆尽。本书将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令人回味的三国。 本書的語言將力求平實而富有感染力,避免過於生硬的學術論述,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讀者帶入那個古老的年代。我們將細膩地描繪當時的風土人情、社會百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每一個場景的渲染,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力求做到真實可信,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躍然纸上的生命。 《三国风云录》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人性的探索。它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够从中汲取关于智慧、关于勇气、关于忠诚、关于选择的启示。当我们凝视那段远去的岁月,或许能在那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在那些普通百姓的命运中,找到我们当下生活的镜子,思考我们自身的选择与价值。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怀有深厚情感,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那种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又有个人命运沉浮的张力。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我猜它正是一套能够捕捉到这种张力的书。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个分裂和统一交织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个人情感和家国大义之间进行取舍的。我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展现出,那些英雄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理想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命运的渺小和无奈,比如,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普通士兵,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妥协的士人。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重新审视“三国”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乱世中仍然追求光明和正义的精神。

评分

长久以来,我都觉得三国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在复杂局势中,个体所能发挥出的能动性。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我猜它正是想带领我们去深入品味这一点。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即使在那个强权横行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品格,去影响历史的走向,甚至逆转乾坤。我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细致地分析,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考量又是什么。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无论是“三足鼎立”的形成,还是最终的走向统一,都离不开那些关键人物的深谋远虑和果断行动。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阐述一种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创造可能性的哲学。它能让我明白,即使身处乱世,个体也并非完全无力,而是在无数的选择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

这套《读书文丛:老读三国》,光是看到封面设计,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设计,恰恰点出了“老读”二字所蕴含的深意——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一种沉淀和升华。我一直认为,三国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被表面的故事所迷惑,而忽略了作者真正想要传递的内涵。这套书,我期待它能带领我们拨开迷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之光。比如,曹操的“奸雄”之名,究竟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又有多少是被后人添油加醋的解读?刘备的“仁德”,又是否真的只是单纯的道德标杆,还是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策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背后又有多少常人难以企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我希望这套书能够用一种更客观、更深入的视角,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认知。读三国,也是在读我们自己,在这些历史人物的抉择和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选择的艰难,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所能发挥的作用。这本书,我相信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不再满足于“知道”三国,而是真正地“理解”三国。

评分

拿到《读书文丛:老读三国》这本书,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排版和注释。我猜,这套书在细节上一定做得非常用心。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历史解读,离不开对原著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挖掘。三国故事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里,比如某一次对话中的潜台词,某一个细微的动作所暗示的深意,或者某个地名、物产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我非常期待,这套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这些被很多人忽略的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线索和故事。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背后是怎样一种忠义的体现,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为什么赵云每次出场都能化险为夷,这究竟是运气,还是他过人的能力和智慧?我想,这些细节的解读,才能让三国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通往更深层次三国理解的大门,让我不再满足于“知道”故事,而是能够“体会”故事中的人情世故和历史变迁。

评分

我一直是个三国迷,从孩提时代就沉浸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三国的理解也愈发觉得肤浅。传统的《三国演义》固然精彩,但终究是小说家的笔触,难免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而一些历史学著作,又过于严谨,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当我知道有《读书文丛:老读三国》这套书的时候,我简直欣喜若狂。我猜它一定是以一种更加贴近原著、更加注重史实考证的方式来解读三国。我特别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史书与小说之间的差异,是如何辨别真伪,如何还原那个真实的乱世的。我想,这套书一定能帮我理清很多关于三国历史的脉络和细节,比如,东汉末年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汉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路诸侯崛起的背景和逻辑又是什么?我想,这些都是在《三国演义》里可能一带而过的,但却是理解整个三国历史的关键。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更加宏大、更加复杂的历史现场,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俯瞰整个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理解那些人物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所裹挟,又如何反作用于时代的。

评分

我总觉得,读三国,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让我们“老读”三国的书。我猜,这套书不会用过于煽情或激烈的笔触,而是会用一种沉静、理性、甚至带着些许怀旧的视角,去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期待它能带我重温那些熟悉的故事,但又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感悟。比如,刘备的三顾茅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和诚意?关羽的忠义,又是在怎样的困境中得到体现?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引导我,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桥段中,去发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读三国,就是在读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本书,我相信它能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三国故事能够经久不衰,为什么它至今仍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我一直对三国历史中的谋略和智慧非常着迷,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在我看来,正是要带领我们去品味那些真正的高手过招。我猜,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火烧赤壁”、“空城计”这样的著名典故上,而是会更深入地去分析,这些计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计谋能成功,而有些却失败了?我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展现出,那些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如何凭借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我特别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雄才大略,以及司马懿的隐忍和算计。我想,这些谋略的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聪明”,更是对人性、对时局、对对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智慧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武器,又是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评分

哇,终于等到这套《读书文丛:老读三国》了!拿到手的时候,那个纸质的触感,还有淡淡的油墨香,瞬间就把我拉回了小时候蹲在书摊前翻书的年代。我一直对三国那个乱世情有独钟,但市面上关于三国的书,要么是过于学术,看得人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很多细节和权谋都一带而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套书,我猜一定能填补这个空白。看名字就知道,它不是那种“一句话读懂三国”的速食读物,也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新解”,而是回归到“读书”的本真,一种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品读、去理解的姿态。我特别期待它能挖掘出一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些人物的内心挣扎,某个战役背后隐藏的复杂博弈,亦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三国可不是只有英雄美人和刀光剑影,还有无数的无奈、牺牲和智慧。我希望这套书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忠奸”,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读三国,就像在读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里面有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的片段,有对人性深处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再次走进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感受那份家国情怀和乱世中的不屈精神。这本书,我觉得更适合那些真正热爱三国、想深入了解它的人,它不是快餐,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老酒。

评分

我对于三国历史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在巨大变革时代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我猜它一定能够捕捉到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生的无常感。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又是如何在这股洪流中奋力抗争,试图书写自己命运的篇章。我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细致地描绘,那些英雄人物是如何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他们的选择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胜利的辉煌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无奈的牺牲;在看似失败的结局中,又是否埋藏着对未来的某种启示。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次深入的对话,它能让我与那些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理解他们的困境,感受他们的挣扎,也学习他们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三国不仅是一个关于战争和政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而《读书文丛:老读三国》,在我看来,恰恰是想从人性这个角度去深入剖析三国。我猜,这本书不会仅仅满足于讲述谁是谁的敌人,谁是谁的朋友,而是会去探究,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着这些人物做出那样艰难的抉择。我想,作者一定会在书中展现出,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忠诚与背叛、情义与权谋、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描绘曹操的复杂多疑,刘备的仁德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丝无奈,孙权的审时度势,以及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这本书,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辉煌的胜利背后,有多少血泪的牺牲;在那些看似错误的决定中,又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的苦衷。读三国,就是在读一段历史,更是在读一段人生,而这本书,我相信它能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有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角度,不是老读,而是自己的理解!

评分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评分

昨天早上订的书,今天中午就送到了。春节期间物流还如此快!

评分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第7版 修订版 中文版 套装上下册)(赠送精美地图)

评分

好书一本,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新版新装,不错。我喜欢这个封面设计。希望便宜点最好,感觉挺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