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論道之語,也是代錶孔子思想的結論之語。然而由於各種曆史原因,《論語》智慧的真相一度被誤讀。本書不迷信程硃等儒學大傢,以經典印證經典,引經典印證《論語》,指齣後人對《論語》的誤讀,並在大量論據的支撐下提齣新的解讀。
作者還用大量的篇幅把孔子言行放置到先秦的大環境中,還原瞭當時的曆史真實,更有利於理解《論語》與現實的關係,並讓人體悟今人如何利用《論語》的智慧。作者不斷把文字拉迴現實,以先秦人文精神關照當下,指導今人如何讀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凸顯瞭《論語》的時代精神。本書講評透徹,探本朔源,深入淺齣,文字活潑透達,是讀懂《論語》的超好版本。
《新解論語》本書分上下論,共二十篇,上論以時習時行始終,下論以先進介紹孔門十傑始,以《堯曰》承繼中華道統終。篇篇聯係緊密,邏輯清晰,《學而第一》勉勵人終身學習,《為政第二》教人知行閤一、學以緻用,《八佾第三》將學、行落實於禮法製度,《裏仁第四》強調仁為禮本,勿殉名失實,《公冶長第五》起,依前述內聖外王的標準展開人物評論。
作者還從《論語》章句中分析孔門諸賢言行,勾勒當時的曆史情境,從其性格及經曆諸方麵要素進行精準分析,凸顯《論語》更深層次的豐盈智慧。《新解論語》還用大量的篇幅,探討瞭《論語》人文精神的時代價值,指齣其對現實的藉鑒意義。
劉君祖,1952年生,祖籍湖南寜鄉。颱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現任理事長。
劉君祖先生精研傳統經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經》,為近年來享譽海內外的易學大傢。
劉君祖先生於書院講授傳統經典近三十年,授課內容涉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傢,以及佛傢經典。他講授的傳統經典,注重依經講經,體貼經義,將深奧難懂的義理,轉化為切實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現瞭傳統文化的真味道,開啓瞭現代中國人真正讀懂中華傳統經典的方便之門。多年來,他一直孜孜緻力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
上篇
緒論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下篇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重溫那些傳統的經典要旨,並能從中領悟新的精神,就有資格做老師瞭。”
我們現在閱讀經典就是“溫故”,“溫故”的目的不是讓你做經典的奴隸,而是讓你能在此基礎上開創新時代的思想,這樣的人纔有資格做老師。換句話說,每個時代的人都需要傳承舊的東西,傳統的經典就像一服藥的引子,要能藉此開發你自己的智慧,這樣纔能確保傳統得以發揚光大,不斷創新。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現在大部分的老師恐怕都不夠格。因為溫故比較容易,可完全沒有辦法知新的老師一定很多。孔子是萬世之師錶,屬“聖之時者”。《公冶長篇》中“賜也何敢望迴”,子貢隻是聞一知二,可是顔迴聞一知十。聞一,是溫故;知二,知十,是創新。孔子還對子貢說過,我可以跟你談《詩》瞭,因為我“告諸往”,你已經能“知來者”瞭。“來者”就是未來,就是有所創新。另外,我們常說“革故鼎新”、“洗心革麵”,“革”是革除舊的東西,“鼎”是創造齣新的東西。因為時代不同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纍積過去的知識,還要把那些知識完全消化吸收,真正地活學活用。大傢如果去颱灣彰化的鹿港,就能看到它的文物館前麵有一副對聯,引用的是硃熹的詩句:“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這也是“溫故知新”的意思。“舊學”就是古典的學問,“商量”是說你不能照本全收,因為傳統文化也有很多弊端,也有很多是需要淘汰的。舊學我們要承襲,可必須經過一個切磋琢磨的過程,讓它變得更深邃、更縝密,故稱“舊學商量加邃密”。後麵是“新知培養轉深沉”,很多新知識,還沒有經過時代的淘洗、考驗,有些東西可能還不成熟,所以要在“舊學商量加邃密”的文化底蘊下,讓新知逐漸轉嚮“深沉”。不管是舊學還是新知,都是需要加工的,舊學要商量、要加邃密,讓它滴水不漏,能夠應付新時代的問題;新知識要培養得它有一股勁道,變得深沉。這兩句話是典型的新舊結閤,“溫故而知新”。
另外,“溫故而知新”的“而”不是虛字,“而”在這裏是“能夠”的意思。為什麼我們總強調讀經典的重要?因為傳統是底蘊,是根本,你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很多創新就是從溫故中來的,繼往開來嘛!如果你完全切斷瞭跟“故”的聯係,創新的“本”就沒有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復”就是迴歸到那個根基的本,然後伸枝展葉,開花結果,生長齣新的東西。
……
《論語》可說是zhongguodiyi書,華人社會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二十章一萬六韆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舊社會高度崇尚,近代西化浪潮衝擊,多所輕慢忽視,當代世變酷烈,人心失守,不少人又重新探究審理。然而,《論語》智慧的真相一般人依舊未明。
《論語》為四書之首,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義理涵蓋曾子整理的《大學》、子思傳述的《中庸》,並啓發後續的《孟子》思想。由於匯編的方式為語錄問答體,似無嚴謹的論述體係與結構,古今的讀者多難一以貫之。其實,孔子晚年刪定《五經》,其究竟圓融的思想在《詩》、《書》、《禮》、《易》、《春鞦》中有完整展現,尤其《易經》與《春鞦》為孔學微言大義的根柢。不通《五經》,不會真正瞭解《論語》所言為何,孔子那些因機觸發、自然流露之語,若熟悉經旨,便可知其所謂,豁然貫通矣。
有鑒於此,《論語》為論道之語,也是代錶孔聖思想的結論之語。孔子集華夏文化思想之大成,又深悟與時創新的重要,孟子譽其為“聖之時者”。《學而篇》開宗明義即宣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鄉黨篇》zui末記師徒齣遊,山梁雌雉見機而作,夫子嘆曰:“時哉!時哉!”前後對照,終始一貫。今本《易傳》中處處引用“子曰”,強調時機時勢的重要,時捨時行,時用之義大矣哉!引《易》印證《論語》,必有助於全麵而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真相。
本書特色之一,即將《四書》、《五經》融會貫通,尤重以《易》證論,依孔解孔。《論語》的生命智慧活潑透達,易理博大精深,本書以明白曉暢的演說方式細細講述,希望讀者能真實受益。孔子為儒傢思想的大宗師,弟子三韆人,成纔者七十二賢,堪承教化衣鉢的顔迴又英年早逝,孔子去世後儒分為八,說好是處處開花,其實也是學團的內訌分裂。這段弘法傳道的曆程值得省思研究,供仁人誌士鑒往知來。本書另一特色即從《論語》章句中分析孔門諸賢言行,嘗試勾勒一二曆史情境。司馬遷《史記》有《孔子世傢》與《仲尼弟子列傳》,錢穆《懷舊遊》有文曰《當年齊魯衣冠》,皆情緻動人。本書花不少篇幅傳述孔門人物,立意宏深,期各方讀者善思體會。
一般多認為孔門弟子匯編《論語》,隻是以類相從,篇章間並無多大邏輯關係,是又不然。上論以時習時行始終,下論以先進介紹孔門十傑始,以《堯曰》承繼中華道統終,都見編輯巧思與深意。《學而第一》勉勵人終生學習,《為政第二》教人知行閤一學以緻用,《八佾第三》將學、行落實於禮法製度,《裏仁第四》強調仁為禮本勿殉名失實,《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起,依前述內聖外王的標準展開人物評論。這些刪、訂、贊、修的編纂深意,本書皆予闡發說明。
人類文明跨世紀以來,天災人禍不斷,真正是亂世或佛教所謂的末法時期景觀,令人凜然生懼。要擺脫文明發展的睏境,華夏文化的王道理念與淑世情懷確能提供齣路。《易》卦排序睏( )後為井( )為革( ),井卦所論即返本開新,鑿井及泉汲引往上,可紓解地錶亢旱水荒之睏,取之不盡,用之不絕。《論語》知人論世,真摯懇切,我視之為昏昏亂世的“儒心流泉”,本書略作汲引以饗當世,期仁人君子裁量焉。
坦白講,閱讀這套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持續的“對話”而非單嚮的“灌輸”。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一些涉及政治哲學或社會治理的段落時所采取的視角。它沒有迴避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時代局限性,而是非常坦誠地將之置於曆史的坐標係中進行審視。例如,在談及“正名”時,它深入剖析瞭這種秩序觀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個人責任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探討瞭當“名”與“實”嚴重脫節時,儒傢思想如何提供自我糾偏的機製。這種批判性繼承的態度,是這套書高齣一般解讀作品的關鍵所在。它教會我們的,不隻是要相信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思考”這些亙古不變的人類問題。讀完這兩篇,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重新整理瞭一遍,對如何做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現代人,有瞭更清晰的路綫圖。這套書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啓發性的文化工程。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一定涉獵的普通讀者,我最關注的是譯者的“聲音”是否過於張揚,是否喧賓奪主。坦白說,許多新解讀的弊端就在於,譯者將自己太多的個人哲學強加於原著之上,最終讀到的更像是譯者的“隨筆”,而非對經典的“再現”。但《新解論語》在這方麵拿捏得非常到位。它的語言是現代的、流暢的,毫無生澀之感,但它的基調卻是謙遜的、探尋的。它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嚮導,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指引你看到原路的美景,而不是急著把你拉到他為你規劃好的下一個觀景點。比如,書中對一些典故的追溯和考證,做得非常紮實,它讓你明白,眼前的這段話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紮根於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這種嚴謹性,讓我對它的解讀保持瞭高度的信任感。它既滿足瞭我想“讀懂”原文的願望,又提供瞭我“如何應用”到今天生活的指導。
評分初次接觸這套書時,我主要是在尋找一個能夠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焦慮的橋梁。我們這個時代,信息爆炸,節奏極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覺得傳統的道德和處世哲學在高速運轉的社會裏顯得有些力不從生,甚至有些迂腐。然而,這本《新解論語》的下篇(我把上下篇連著看瞭),卻展現齣一種驚人的“適應性”。它處理“仁”、“義”、“禮”這些核心概念時,沒有采取僵硬的教條式灌輸,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場景分析,將這些概念“情境化”。舉個例子,關於“剋己復禮為仁”的討論,書中沒有直接去解釋“禮”的繁縟規矩,而是側重於“剋己”的難度與必要性,強調自律的本質是一種對自我欲望的精準管理,這與現代管理學中對“高效能人士”的要求不謀而閤。它沒有刻意迎閤潮流,卻自然而然地呈現齣跨越時空的深刻性。文字的編排上,它保持瞭一種令人舒適的留白,讓你在讀完一段精妙的闡述後,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反思,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流推著走。這對於深度閱讀來說,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結構和編排邏輯非常好奇,它顯然不是簡單的章節順序排列,而是經過瞭精心設計的知識脈絡梳理。上篇和下篇的劃分,似乎不僅僅是篇幅的劃分,更像是一種思想路徑的遞進。我感覺上篇更側重於個體修養與基礎德行(像是“築基”的過程),強調如何從日常細微處建立起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而下篇則明顯拓寬瞭視野,開始探討君子如何在更廣闊的社會關係中實踐其抱負,如何處理君臣、朋友之間的復雜互動,以及如何麵對世事的無常變化。這種從內到外的展開方式,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一種漸入佳境的體驗。特彆是在討論到子貢和顔迴等弟子之間的差異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微妙,既肯定瞭每種特質的價值,又清晰地指齣瞭孔子思想的側重點,避免瞭將任何一種特質絕對化,這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學術態度和人文關懷。
評分這本《新解論語》上、下篇,說實話,我本來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去翻開的。畢竟《論語》這經典,自孔子以來,解讀的版本數不勝數,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解讀視角。中信齣版社的版本,通常在裝幀和文字處理上都有著不錯的口碑,所以我對它的呈現方式還是比較放心的。然而,內容上的新意和深度,纔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我手裏拿著的是上篇,從初步的瀏覽來看,它似乎沒有試圖去“顛覆”原典,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帶著你重新走進那個春鞦的學堂。它沒有堆砌晦澀的古文佶屈聱牙的注釋,而是用非常現代且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去闡釋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哲理的對話。比如,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讀,它並沒有停留在字麵上的“學習並按時溫習的快樂”,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習”在個體自我完善和社群互動中的動態意義,將儒傢的修身觀與當代的個人成長路徑巧妙地結閤起來,讓人讀完後,不是覺得又多瞭一個知識點,而是感覺內心被觸動,仿佛對日常生活的某些睏惑有瞭一種新的排解之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力量,正是經典解讀的最高境界,也是我最欣賞它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