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论道之语,也是代表孔子思想的结论之语。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论语》智慧的真相一度被误读。本书不迷信程朱等儒学大家,以经典印证经典,引经典印证《论语》,指出后人对《论语》的误读,并在大量论据的支撑下提出新的解读。
作者还用大量的篇幅把孔子言行放置到先秦的大环境中,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真实,更有利于理解《论语》与现实的关系,并让人体悟今人如何利用《论语》的智慧。作者不断把文字拉回现实,以先秦人文精神关照当下,指导今人如何读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凸显了《论语》的时代精神。本书讲评透彻,探本朔源,深入浅出,文字活泼透达,是读懂《论语》的超好版本。
《新解论语》本书分上下论,共二十篇,上论以时习时行始终,下论以先进介绍孔门十杰始,以《尧曰》承继中华道统终。篇篇联系紧密,逻辑清晰,《学而第一》勉励人终身学习,《为政第二》教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八佾第三》将学、行落实于礼法制度,《里仁第四》强调仁为礼本,勿殉名失实,《公冶长第五》起,依前述内圣外王的标准展开人物评论。
作者还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勾勒当时的历史情境,从其性格及经历诸方面要素进行精准分析,凸显《论语》更深层次的丰盈智慧。《新解论语》还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论语》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刘君祖,1952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现任理事长。
刘君祖先生精研传统经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经》,为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易学大家。
刘君祖先生于书院讲授传统经典近三十年,授课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佛家经典。他讲授的传统经典,注重依经讲经,体贴经义,将深奥难懂的义理,转化为切实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真味道,开启了现代中国人真正读懂中华传统经典的方便之门。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上篇
绪论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篇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重温那些传统的经典要旨,并能从中领悟新的精神,就有资格做老师了。”
我们现在阅读经典就是“温故”,“温故”的目的不是让你做经典的奴隶,而是让你能在此基础上开创新时代的思想,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传承旧的东西,传统的经典就像一服药的引子,要能借此开发你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确保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大部分的老师恐怕都不够格。因为温故比较容易,可完全没有办法知新的老师一定很多。孔子是万世之师表,属“圣之时者”。《公冶长篇》中“赐也何敢望回”,子贡只是闻一知二,可是颜回闻一知十。闻一,是温故;知二,知十,是创新。孔子还对子贡说过,我可以跟你谈《诗》了,因为我“告诸往”,你已经能“知来者”了。“来者”就是未来,就是有所创新。另外,我们常说“革故鼎新”、“洗心革面”,“革”是革除旧的东西,“鼎”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累积过去的知识,还要把那些知识完全消化吸收,真正地活学活用。大家如果去台湾彰化的鹿港,就能看到它的文物馆前面有一副对联,引用的是朱熹的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也是“温故知新”的意思。“旧学”就是古典的学问,“商量”是说你不能照本全收,因为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弊端,也有很多是需要淘汰的。旧学我们要承袭,可必须经过一个切磋琢磨的过程,让它变得更深邃、更缜密,故称“旧学商量加邃密”。后面是“新知培养转深沉”,很多新知识,还没有经过时代的淘洗、考验,有些东西可能还不成熟,所以要在“旧学商量加邃密”的文化底蕴下,让新知逐渐转向“深沉”。不管是旧学还是新知,都是需要加工的,旧学要商量、要加邃密,让它滴水不漏,能够应付新时代的问题;新知识要培养得它有一股劲道,变得深沉。这两句话是典型的新旧结合,“温故而知新”。
另外,“温故而知新”的“而”不是虚字,“而”在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读经典的重要?因为传统是底蕴,是根本,你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很多创新就是从温故中来的,继往开来嘛!如果你完全切断了跟“故”的联系,创新的“本”就没有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复”就是回归到那个根基的本,然后伸枝展叶,开花结果,生长出新的东西。
……
《论语》可说是zhongguodiyi书,华人社会从孩提起即深受其影响,八岁读触动情思,八十岁时再读仍觉隽永无穷。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二十章一万六千多字几乎谈遍,句句精练到位,若能虚怀体悟,真诚实践,确可身心受益。旧社会高度崇尚,近代西化浪潮冲击,多所轻慢忽视,当代世变酷烈,人心失守,不少人又重新探究审理。然而,《论语》智慧的真相一般人依旧未明。
《论语》为四书之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义理涵盖曾子整理的《大学》、子思传述的《中庸》,并启发后续的《孟子》思想。由于汇编的方式为语录问答体,似无严谨的论述体系与结构,古今的读者多难一以贯之。其实,孔子晚年删定《五经》,其究竟圆融的思想在《诗》、《书》、《礼》、《易》、《春秋》中有完整展现,尤其《易经》与《春秋》为孔学微言大义的根柢。不通《五经》,不会真正了解《论语》所言为何,孔子那些因机触发、自然流露之语,若熟悉经旨,便可知其所谓,豁然贯通矣。
有鉴于此,《论语》为论道之语,也是代表孔圣思想的结论之语。孔子集华夏文化思想之大成,又深悟与时创新的重要,孟子誉其为“圣之时者”。《学而篇》开宗明义即宣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乡党篇》zui末记师徒出游,山梁雌雉见机而作,夫子叹曰:“时哉!时哉!”前后对照,终始一贯。今本《易传》中处处引用“子曰”,强调时机时势的重要,时舍时行,时用之义大矣哉!引《易》印证《论语》,必有助于全面而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真相。
本书特色之一,即将《四书》、《五经》融会贯通,尤重以《易》证论,依孔解孔。《论语》的生命智慧活泼透达,易理博大精深,本书以明白晓畅的演说方式细细讲述,希望读者能真实受益。孔子为儒家思想的大宗师,弟子三千人,成才者七十二贤,堪承教化衣钵的颜回又英年早逝,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说好是处处开花,其实也是学团的内讧分裂。这段弘法传道的历程值得省思研究,供仁人志士鉴往知来。本书另一特色即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尝试勾勒一二历史情境。司马迁《史记》有《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钱穆《怀旧游》有文曰《当年齐鲁衣冠》,皆情致动人。本书花不少篇幅传述孔门人物,立意宏深,期各方读者善思体会。
一般多认为孔门弟子汇编《论语》,只是以类相从,篇章间并无多大逻辑关系,是又不然。上论以时习时行始终,下论以先进介绍孔门十杰始,以《尧曰》承继中华道统终,都见编辑巧思与深意。《学而第一》勉励人终生学习,《为政第二》教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八佾第三》将学、行落实于礼法制度,《里仁第四》强调仁为礼本勿殉名失实,《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起,依前述内圣外王的标准展开人物评论。这些删、订、赞、修的编纂深意,本书皆予阐发说明。
人类文明跨世纪以来,天灾人祸不断,真正是乱世或佛教所谓的末法时期景观,令人凛然生惧。要摆脱文明发展的困境,华夏文化的王道理念与淑世情怀确能提供出路。《易》卦排序困( )后为井( )为革( ),井卦所论即返本开新,凿井及泉汲引往上,可纾解地表亢旱水荒之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论语》知人论世,真挚恳切,我视之为昏昏乱世的“儒心流泉”,本书略作汲引以飨当世,期仁人君子裁量焉。
坦白讲,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对话”而非单向的“灌输”。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涉及政治哲学或社会治理的段落时所采取的视角。它没有回避孔子思想中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而是非常坦诚地将之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例如,在谈及“正名”时,它深入剖析了这种秩序观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个人责任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当“名”与“实”严重脱节时,儒家思想如何提供自我纠偏的机制。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是这套书高出一般解读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要相信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思考”这些亘古不变的人类问题。读完这两篇,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整理了一遍,对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现代人,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这套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工程。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主要是在寻找一个能够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焦虑的桥梁。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爆炸,节奏极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传统的道德和处世哲学在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显得有些力不从生,甚至有些迂腐。然而,这本《新解论语》的下篇(我把上下篇连着看了),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适应性”。它处理“仁”、“义”、“礼”这些核心概念时,没有采取僵硬的教条式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分析,将这些概念“情境化”。举个例子,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讨论,书中没有直接去解释“礼”的繁缛规矩,而是侧重于“克己”的难度与必要性,强调自律的本质是一种对自我欲望的精准管理,这与现代管理学中对“高效能人士”的要求不谋而合。它没有刻意迎合潮流,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跨越时空的深刻性。文字的编排上,它保持了一种令人舒适的留白,让你在读完一段精妙的阐述后,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流推着走。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
评分这本《新解论语》上、下篇,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去翻开的。毕竟《论语》这经典,自孔子以来,解读的版本数不胜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解读视角。中信出版社的版本,通常在装帧和文字处理上都有着不错的口碑,所以我对它的呈现方式还是比较放心的。然而,内容上的新意和深度,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我手里拿着的是上篇,从初步的浏览来看,它似乎没有试图去“颠覆”原典,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带着你重新走进那个春秋的学堂。它没有堆砌晦涩的古文佶屈聱牙的注释,而是用非常现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去阐释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哲理的对话。比如,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学习并按时温习的快乐”,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习”在个体自我完善和社群互动中的动态意义,将儒家的修身观与当代的个人成长路径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读完后,不是觉得又多了一个知识点,而是感觉内心被触动,仿佛对日常生活的某些困惑有了一种新的排解之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力量,正是经典解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定涉猎的普通读者,我最关注的是译者的“声音”是否过于张扬,是否喧宾夺主。坦白说,许多新解读的弊端就在于,译者将自己太多的个人哲学强加于原著之上,最终读到的更像是译者的“随笔”,而非对经典的“再现”。但《新解论语》在这方面拿捏得非常到位。它的语言是现代的、流畅的,毫无生涩之感,但它的基调却是谦逊的、探寻的。它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向导,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指引你看到原路的美景,而不是急着把你拉到他为你规划好的下一个观景点。比如,书中对一些典故的追溯和考证,做得非常扎实,它让你明白,眼前的这段话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扎根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这种严谨性,让我对它的解读保持了高度的信任感。它既满足了我想“读懂”原文的愿望,又提供了我“如何应用”到今天生活的指导。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结构和编排逻辑非常好奇,它显然不是简单的章节顺序排列,而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知识脉络梳理。上篇和下篇的划分,似乎不仅仅是篇幅的划分,更像是一种思想路径的递进。我感觉上篇更侧重于个体修养与基础德行(像是“筑基”的过程),强调如何从日常细微处建立起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下篇则明显拓宽了视野,开始探讨君子如何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实践其抱负,如何处理君臣、朋友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如何面对世事的无常变化。这种从内到外的展开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渐入佳境的体验。特别是在讨论到子贡和颜回等弟子之间的差异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微妙,既肯定了每种特质的价值,又清晰地指出了孔子思想的侧重点,避免了将任何一种特质绝对化,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