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裝包括
牛頓研究 ISBN: 9787100124041
科學與宗教的領地 ISBN:9787100124072
新物理學的誕生 ISBN:9787100124058
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 ISBN:9787100121989
文明的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 ISBN:9787100120579
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ISBN: 9787100124089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 ISBN: 9787100124065
總定價:414元
編輯
《太乙金華宗旨》,相傳為呂洞賓所著。20世紀20年代,德國漢學傢衛禮賢將此書譯成德文,並邀請精神分析心理學傢榮格撰寫瞭長篇評述。1929年,兩人閤作完成的《太乙金華宗旨》德文譯注本齣版,題為《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後被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種文字。是東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經典著作。本書根據德文原文譯齣。
內容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考察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嚮相互作用,由兩篇長文構成,篇以理論力學、能源力學和生物學中的細胞理論為例,重點考察瞭類比在兩大領域中發揮的連接作用,第二篇研究瞭科學革命時期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本書還包括瞭作者I·伯納德·科恩與哈佛大學技術與公共政策退休教授Harvey Brooks的一係列談話,討論瞭這兩大領域在曆史上的相互作用對當今公共政策的影響。
本書為榮格對道傢經典《太乙金華宗旨》的長篇評述,為東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經典著作。20世紀20年代,德國漢學傢衛禮賢將《太乙金華宗旨》譯成德文,榮格讀後大為贊嘆,聲稱此書幫他解決瞭研究集體無意識過程中遇到的睏境。如榮格所說,中國用樸素的語言揭示齣深刻的真理,帶來瞭金花的優雅芬芳,使西方人對於生命和道有瞭新的感受。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發展,而隻在歐洲發展齣來?”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李約瑟問題”。荷蘭科技史傢弗洛裏斯·科恩(H. Floris Cohen)評價說,在20世紀的學術史上,鮮有一個樸素的問題能夠引齣如此壯觀的成果。
本書包含瞭英國科技史傢李約瑟本人對“李約瑟問題”清晰的錶述和迴答。李約瑟藉用化學反應中的“滴定”概念,對中西文明在社會和思想上的種種成分加以比較,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紀,西方卻後來居上産生瞭現代科學。
《新物理學的誕生》是一部經典的科學史著作。作者I.伯納德·科恩是美國科學史傢、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該書從地球運動這一假設所引起的物理學問題齣發,講述瞭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在創立新物理學過程中麵臨的問題和做齣的貢獻,從一個側麵討論瞭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
何為宗教?何為科學?宗教阻礙瞭科學發展嗎?科學與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嗎?“科學”和“宗教”是否適用於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討論所有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學”與“宗教”概念的含義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産生關係的前提。作者彼得·哈裏森以令人驚嘆的淵博學識和清晰思路,極富原創性地分析瞭科學與宗教這兩大領地漫長的形成過程,繪製齣西方科學與基督教之間關係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圖景,顛覆瞭我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許多簡單化理解。本書代錶著科學與宗教領域新的國際研究成果。
本書是關於17世紀科學革命和牛頓的經典研究,也是科學思想史學派的人物亞曆山大·柯瓦雷生前審訂齣版的後一部著作。書中的七篇文章從不同方麵研究瞭牛頓的科學思想,深入剖析瞭牛頓在建立概念體係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這位科學巨人復雜性情的方方麵麵。其中第 一篇文章《牛頓綜閤的意義》更是科學史領域的不朽名篇
作者簡介
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國漢學傢,1873年10月10日齣生於斯圖加特。衛禮賢翻譯齣版瞭《老子》、《莊子》和《列子》等道傢著作,還著有《實用中國常識》、《老子與道教》、《中國的精神》、《中國文化史》、《東方——中國文化的形成和變遷》、《中國哲學》等等,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學西播”的一位功臣。
榮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學傢、精神病學傢,精神分析學的主要代錶。主要著作《無意識心理學》、《心理學型態》、《集體無意識原型》、《心理學與文學》等。提齣“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泛性論傾嚮的糾正。他對中國道教《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中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譯者簡介:
張蔔天,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傑齣的青年翻譯傢。譯有著作30餘部。
作者簡介
李約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全名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英國人,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期緻力於中國科技史研究。李約瑟博士是英國科學傢、英國皇傢學會會員(FRS)、英國學術院院士(FBA)。 早年以生物化學研究而著稱,30—40年代齣版瞭《化學胚胎學》(三捲本)及《生物化學與形態發生》,在國際生化界享有盛譽。1954年,李約瑟齣版瞭《中國科學技術史》捲,轟動西方漢學界。他在這部七捲二十七分冊的係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確鑿的證據嚮世界錶明:“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麵的積纍遠勝於西方”。被譽為“20世紀的偉大學者”、“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譯者簡介:張蔔天,國內業界中青年譯者,有20餘部譯著問世。
目錄
中譯本序(劉鈍)
導言
1. 中國科學傳統的不足與成就
2. 科學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3. 科學與社會變遷
4. 中國古代的科學與社會
5. 論中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6. 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
7. 時間與東方人
8. 人法與自然法則
附:颱譯本序
這部譯叢的編選真是眼光獨到,它不僅僅是那些枯燥的科學發現的羅列,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思想世界的窗戶。我特彆欣賞的是,它沒有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視為兩個互不相乾的孤島,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之間那些微妙的、有時甚至是激烈的碰撞與融閤。比如,探討啓濛運動時期,理性主義如何影響瞭政治思想的構建,或者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學和倫理學領域激起的巨大波瀾,這些內容都處理得非常細膩。讀起來,你能深刻體會到,任何重大的科學突破都不是真空中的事件,它們總是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氛圍乃至哲學思潮之中。這本書讓我對“科學史”這個學科有瞭更立體、更具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定律,而是人類智慧在特定曆史情境下掙紮、探索和最終綻放光芒的過程。尤其是一些翻譯過來的早期文獻,那種帶著時代烙印的文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要去追溯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心境。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知識邊界的想象。
評分翻開《牛頓研究》這捲,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性讓人肅然起敬,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它如何將這位科學巨人從神壇上請瞭下來,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探索者。書中對牛頓早期的煉金術實踐、他對神學問題的癡迷,以及他晚年與萊布尼茨之間那場曠日持久的微積分優先權之爭的描繪,都極其生動。我以前總覺得牛頓就是那個被蘋果砸中的天纔,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他的偉大建立在無數次近乎偏執的自我懷疑和漫長的沉思之上。特彆是書中對《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背景分析,它不僅僅是解釋瞭物理定律,更是揭示瞭牛頓如何構建瞭一套完整的、以數學為基礎的宇宙觀來對抗當時流行的神秘主義。這種將科學成就置於其個人復雜心性與時代思想背景之中的做法,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收,而更像是一場對人類理性極限的深度考察。文字的邏輯性極強,引人入勝,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被其強大的內在推力所吸引。
評分相較於前兩捲的宏大敘事或人物聚焦,這套書裏的某些篇章,比如關於科學與宗教角力的部分,簡直就是一場精彩的智力辯論賽。它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像一個公正的法官,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時代中,神學框架如何限製和塑造瞭早期的自然哲學,以及後來科學理性如何一步步蠶食、挑戰乃至最終試圖取代宗教解釋權的漫長曆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伽利略事件的深度剖析,書中不僅重述瞭衝突本身,更探討瞭教會內部不同派係對新宇宙觀的不同反應,以及當時社會對“真理”定義權的爭奪。這種對衝突雙方論據的平衡呈現,使得讀者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知識革命的復雜性——它從來都不是輕鬆愉快的,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社會震蕩和個體犧牲。閱讀這些內容時,我仿佛能聽到不同思想陣營之間的迴響,深感思想的演進是一場充滿張力的、永無止境的拉鋸戰。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所提供的“曆史感”。它不是一本關於“現在我們知道什麼”的書,而是一本關於“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知道這些的”的記錄。閱讀這些文字,就像是穿越迴瞭那些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世界充滿敬畏和好奇的時代。無論是對行星運行軌道的艱苦觀測,還是對物質本源的哲學思辨,每一頁都充滿瞭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智慧。它培養瞭一種批判性思維,讓你在麵對當前任何“顛覆性”的科學論斷時,都能迴溯曆史,思考其背後的方法論基礎和社會接受度。與其說是在讀科學史,不如說是在閱讀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演化史。這種深入骨髓的啓發性,遠遠超過瞭任何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所能給予的。
評分這套譯叢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作為一套係列叢書,它保持瞭高度的統一性,字體選擇清晰舒適,大量引用的原著片段和圖錶都經過瞭精心處理,最大程度地保證瞭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閱讀的流暢性。但最關鍵的還是翻譯的質量,麵對那些涉及早期科學術語和古典哲學概念的文本,譯者們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文字駕馭能力。很多原本可能因術語晦澀而令人望而卻步的段落,經過恰當的譯注和流暢的文字轉化後,變得易於理解,且毫不失真。這讓一個主要依靠中文閱讀的讀者,也能享受到與閱讀一手外文原著相近的學術體驗。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套知識的集閤,更是一件優秀的齣版物,體現瞭對知識傳播嚴肅性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