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史研究

中國數學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尚恕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數學史
  • 數學史
  • 中國史
  • 科學史
  • 曆史
  • 數學
  • 中國文化
  • 學術研究
  • 曆史學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092420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76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白尚恕文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數學史研究》收錄瞭白尚恕老師有關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文章。在搜集和整理《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史》資料的過程中,我就開始考慮如何係統地搜集和整理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的曆史資料,在可能的情況下發錶或由齣版社正式齣版。

作者簡介

  李仲來,男,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數學所副所長,教授。1953年齣生;1974年9月—1977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學習;1977年8月—1986年6月助教;期間於1984年9月—1986年2月在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基礎數學助教班學完碩士生課程:1986年7月—1993年5月任講師;1993年6月—1998年6月任副教授:1998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教授。1995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數學學位分會副主席;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993年獲內濛古自治區和吉林省科技進步奬各一項。主要著作有:編著書《教育統計方法》遼寜大學齣版社。1988;主要從事預防醫學與生物數學、模糊數學,計算機等方麵的研究。已發錶論文121篇(其中醫學雜誌52篇,生物雜誌21篇)。

目錄

一、中國數學史
近年來中國學者對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概況與展望
《秦九韶與<數書九章>》總論
《九章算術》研究
紀念秦九韶《數書九章》成書740周年
秦九韶測望九問造術之探討
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及其注釋者劉徽
劉徽《海島算經》造術的探討
王孝通《緝古算經》校證
《九章算術》與劉徽的幾何理論
《九章算術》與劉徽的今有術
劉徽對極限理論的應用
《九章算術》中“勢”字條析
《數書九章》對《九章算術》的繼承和發展
大衍術與歐洲的不定分析
淺談古算書《九章算術》的校勘工作
平分術剖析
試論《九章算術》研究的方法
《九章算術》環田問題研究
《九章算術》環田問題再研究
《九章算術》的新研究
劉徽數學思想
金、元數學傢李冶誕辰800周年紀念
13世紀中國數學傢王恂
《宣城遊學記》追蹤記
從王莽量器到劉歆∏率的研究
二、中國天文學史
中國曆史上對歲差的研究
三、中國科學儀器史
王莽卡尺的構造、用法以及在數理上的分析
四、中外科技交流史
介紹我國第一部三角學——“大測”
17~18世紀西方科學對中國的影響
《測量全義》底本問題的初探
《幾何原本》的名稱及其他
再論《幾何原本》之名稱
附錄
論文和著作目錄
後記

精彩書摘

  一、中國數學史
  近年來中國學者對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概況與展望
  在20世紀初期,中國數學史專傢李儼、錢寶琮、嚴敦傑用畢生精力給中國數學史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在他們的帶動下,成長起一批學者,取得瞭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自1980年至1988年以來,具有長足的進展。今將其研究概況與展望略述如下。
  1. 近年來新資料的挖掘與整理
  曆史研究一般既需要有豐富的資料,又需要有新穎的觀點。資料是生命,觀點是靈魂。研究中國數學史也不例外。僅就資料挖掘來說,近年來有一些進展,例如:
  《宣城遊學記》是人所共知的一部稿本,是浙江秀水張雍敬在宣城與梅文鼎、梅文鼐、梅文鼒共同切磋天文、數學的紀實,也是清代天文、數學發展中兩種不同觀點的寫照,是一部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許多學者都未曾閱讀過,即使珍藏此稿本的藏書傢瀋訪磻也未及仔細閱讀。為瞭瞭解此稿本現藏於何處及其內容,近年來,筆者與李迪、瀋康身、劉潔民經由嘉興、上海等地作瞭專程追蹤調查,得知這一稿本的來龍去脈,並抄錄瞭該書序言全文,即將公諸於眾(參見中國數學史論文集(四)《(宣城遊學記)追蹤記》)。
  1983年12月在湖北江陵地區張傢山挖掘齣三座西漢古墓,在M247號古墓中齣土瞭1200餘支竹簡,共包括五部書和一批漢律。其中有《算數書》一部,計200餘支竹簡,約7000餘字。《算數書》也是采用問題集的形式,全書不分章共列有60多個小標題,如“乘”“閤分”“增減分”“分乘”“經分”“約分”“石衡”“少廣”“齣金”“銅耗”“方田”“賈鹽”“錢息”“負炭”等,標題下一般列有問、有答、有術,也有的標題下不設問答,采用論述形式。可見其體例與《九章算術》相似。
  在內容方麵,《算數書》較《九章算術》的內容為少,雖缺少“方程”“勾股”的內容,但其他各類問題的題意卻十分相近。此外,兩書的內容也有些不同之處,《算數書》的起點是整數的乘法運算,而《九章算術》則起點於分數四則。《算數書》側重於“算”,而《九章算術》則側重於“術”,並對一些算法進行瞭歸納、綜閤,使之係統化、理論化。不難發現,兩書有一脈相傳的跡象,即《九章算術》可能淵源於《算數書》。

前言/序言

  我與白尚恕同誌的相識,是由於對中國古代數學史的共同愛好。記得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我正熱衷於中國古代數學史的探索,在眾多涉獵的史書中,有一本是1966年科學齣版社齣版錢寶琮等編著的《宋元數學史論文集》,此書附錄中有一篇是白尚恕先生的《秦九韶測望九問造術之探討》,為此我還記得曾造訪過白先生的傢,當時白先生還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一名中學教師,此後由於中算史研究的優異成績,於1978年調迴到有中算史研究傳統的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任教,我與白先生的往來也多瞭起來,對他也有瞭較多較深的認識,大緻說來有以下幾點。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中國數學史研究》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 帝國織錦下的數字脈絡:中西數學思想的交匯與嬗變 (暫定名) 作者: [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或留空] 齣版社: [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或留空] 定價: [在此處填寫定價或留空] --- 圖書簡介 《帝國織錦下的數字脈絡:中西數學思想的交匯與嬗變》 本書並非對特定地域或單一文化數學發展的編年史梳理,而是深入探究瞭在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數學思想如何在不同地理環境、政治結構和社會需求的作用下,獨立萌芽、相互影響,並最終塑造齣我們今日所見的知識圖景。全書以一種跨文化、跨時段的比較視角,解構瞭數學概念的誕生、傳播與演化軌跡,重點關注的是數學哲學基礎的差異以及技術應用對理論體係的反哺。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數學原點——幾何、曆法與神權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到人類文明的黎明期,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早期愛琴海文明在數學上的獨特貢獻。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些早期的數學實踐如何被宗教信仰、神權統治和農業需求所驅動。 楔形文字與泥闆上的代數萌芽: 研究巴比倫人在求解二次方程時展現齣的驚人實用主義,以及他們對六十進製的深刻依賴。這不僅僅是計算方法的介紹,更是對一種特定數字體係如何根植於社會結構的探討。我們考察瞭那些被我們視為“純粹數學”的早期發現,在當時是如何與土地丈量、天文觀測、稅收分配緊密結閤的。 尼羅河畔的測量智慧: 埃及數學的穩定性和保守性,與其治水和營建宏偉紀念碑的現實需求息息相關。重點分析瞭《萊因德紙草書》和《莫斯科紙草書》中所揭示的,對於截錐體體積計算等復雜幾何問題的處理方式,並將其置於法老集權體係下進行考察。 吠陀時代的數論與宇宙觀: 印度數學的早期發展,尤其是其在宗教儀式和曆法構建中的作用。我們將追溯零的概念在印度思想中的孕育過程,並分析它如何不僅僅是一個占位符,而是一種深刻的本體論思考。 第二部分:歐幾裏得範式與亞裏士多德邏輯的鑄就 此部分將目光聚焦於古希臘,但並非簡單復述《幾何原本》。我們緻力於剖析柏拉圖學院與亞曆山大學派的工作,如何共同構建瞭一個以演繹推理為核心的數學哲學體係。 從經驗到公理: 希臘數學的關鍵飛躍在於從“如何做”轉嚮“為什麼必須如此”。本書詳細探討瞭芝諾悖論對早期數學思維的衝擊,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數即萬物”的哲學信念下,如何不可避免地遭遇無理數帶來的危機。這一危機如何促使幾何學從數的領域中獨立齣來,成為一個更穩固的、基於直觀的邏輯框架。 阿基米德與機械化的理論: 深入分析阿基米德在探究麵積、體積和杠杆原理時所展現齣的融閤性。他如何運用極限的直覺,在沒有微積分工具的情況下,取得瞭驚人的成果。我們將比較其方法與後世微積分的本質差異,揭示其思想的超前性與局限性。 光學、力學與數學的早期聯姻: 考察希臘人對自然現象的數學化嘗試,特彆是歐幾裏得在《光學》中對光綫沿直綫傳播的假設,及其對幾何學在物理世界中應用的早期定性描述。 第三部分:絲綢之路上的知識流動——數學思想的跨域傳播與適應 這一章節是本書的核心,探討數學知識如何在不同文明的接觸點上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而非簡單的綫性移植。 波斯學派的融會貫通: 研究巴格達“智慧之傢”的學者們如何係統性地翻譯、整閤和發展瞭希臘、印度和本地的數學遺産。重點分析瞭代數學(Algebra)這一學科名稱本身的起源,以及其在解決綫性方程和超越瞭早期幾何約束的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創造力。 阿拉伯世界的幾何學與三角學的成熟: 探討三角學如何從天文學的附屬品,演變為一門獨立的幾何工具,以及這些工具在繪製精確地圖和確定祈禱方嚮等實際需求中的應用。此處將對比不同地理區域對球麵幾何學的不同側重。 中國與伊斯蘭數學的平行發展與潛在交匯: 雖然不直接研究中國數學史本身,但會引入對中國古代測量學和代數(如天元術)的簡要概述,將其作為觀察點,對比其與同期伊斯蘭世界在處理高次方程和綫性方程組時所采用的思維路徑的根本不同。考察在濛古西徵等曆史事件中,是否存在知識的真實且有意義的直接交流,而不僅僅是材料的輾轉。 第四部分:文藝復興的召喚——從數值計算到符號邏輯的轉型 本書的收尾將聚焦於歐洲在文藝復興晚期和科學革命前夜的數學復興,重點是數學語言的變革。 數字係統的全球競爭: 詳細分析瞭阿拉伯數字係統(源自印度)在歐洲的緩慢接受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技術上的替換,更是心智模式的轉變——從羅馬數字的笨拙計算,轉嚮基於位值係統的直觀和強大的代數思維。 負數與虛數的哲學睏境: 探討十八世紀數學傢們如何艱難地接納負數的“實在性”,以及復數(虛數)的引入如何挑戰瞭傳統上將數學等同於“可測量實體”的哲學觀念。我們將此視為數學從描述世界轉嚮構建內在一緻性結構的關鍵一步。 笛卡爾坐標係:幾何與分析的統一嘗試: 分析笛卡爾幾何如何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覺化和代數化的工具,使得研究麯綫和運動規律成為可能。這標誌著數學研究的重心正式從靜態的“存在”轉嚮動態的“變化”,為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革命奠定瞭結構性的基礎。 總結 《帝國織錦下的數字脈絡》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密的地圖,展示數學並非一條平坦的、單一的道路,而是由無數思想的河流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交匯、分流、沉積而成的復雜地貌。本書著重於比較哲學基礎、社會驅動力和知識傳播的機製,力求揭示隱藏在公式背後的文化張力與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史。它提供瞭一個審視數學全球化進程的理論框架,而非僅僅是對既有成就的羅列。讀者將從中獲得對數學之為一種人類普適但又極具地域特色的知識體係的深刻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硬核的學術著作,可能會充斥著大量的公式和艱深的理論,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即便是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數學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種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解釋。他巧妙地將曆史故事、人物傳記與數學原理融為一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古代數學問題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推理,仿佛我和他一起在進行一場智力探險。書中關於圓周率的計算、勾股定理的演變等內容,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原以為這些知識是近現代纔齣現的,沒想到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輩們就已經取得瞭如此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見識,也讓我對中國人的聰明纔智和創新精神肅然起敬。它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明在數學領域的輝煌過去,也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數學知識,更是在揭示一種思考方式和一種文化傳承。我被書中對於中國古代數學問題的解決思路所深深吸引,那種嚴謹而又充滿創造力的邏輯,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作者在解讀每一個數學定理或公式時,都會追溯其産生的曆史淵源和文化背景,讓我明白這些知識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演變和發展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數學概念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分析,那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對智慧如何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生動展示。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在麵對實際問題時,是如何運用數學的智慧來解決的,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的源頭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

這本書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哲學非常著迷,而這本書恰好觸及瞭這一點。它通過生動的敘述,將那些古老的數學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一般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九章算術》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更融入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工程測量到商業貿易,無不體現齣數學的實用價值和深遠影響。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代數學傢們在星空下演算、在竹簡上刻畫的場景。我常常會沉浸其中,想象著那些偉大的頭腦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迸發齣如此驚人的創造力。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古代科學的興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數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智慧、關於曆史、關於文明的書。我迫不及待地想與我的朋友們分享這份閱讀的喜悅,讓更多人能領略到中國數學的獨特魅力。

評分

我一直對數學抱有一種敬畏感,總覺得那是屬於少數“聰明人”的領域。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的這種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親切自然,就像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將那些原本似乎遙不可及的數學思想,變得觸手可及。他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大量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數學傢個人故事的描寫,那些充滿智慧和艱辛的奮鬥曆程,讓我感受到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真實一麵,也讓我對他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這本書讓我明白,數學並非冷冰冰的數字遊戲,它蘊含著人類對邏輯、對規律、對美的追求,而這些追求,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理解和欣賞的。它讓我重拾瞭對學習的信心,也讓我看到瞭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魅力。

評分

對於我這樣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它不僅僅是記錄數學的發展,更是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畫捲。我從書中看到瞭不同朝代在數學研究上的側重點和創新,也瞭解瞭這些數學知識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相互影響的。作者對於每一個數學成就的背後,都進行瞭深入的曆史背景分析,讓我明白這些知識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根植於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和思維方式。我特彆喜歡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數學的結閤部分,那份對宇宙的敬畏和對規律的探索,至今仍讓我心潮澎湃。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並不僅僅是冰冷的符號和計算,它更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之光,也讓我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