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学海 著
图书标签:
  • 龙山文化
  • 新石器时代
  • 考古学
  • 中国史前史
  • 史前文化
  • 陶器
  • 遗址
  • 文化遗存
  • 考古发现
  • 中华文明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68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本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回顾了20世纪龙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和成果,展示了中国文明起源期这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3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一 泛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初期的研究(1930~1959年)
(一)20世纪30年代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1.山东地区城子崖、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与龙山文化的发现
2.河南地区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3.浙江地区泛龙山文化的发现
(二)20世纪50年代泛龙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展
1.山东地区
2.河南地区
3.浙江地区
4.江苏地区
5.河北地区
6.陕西地区
(三)泛龙山文化的初期研究
二 龙山文化考古的初步发展(1960~1981年)
(一)遗址调查
(二)龙山文化的发掘
1.东岳石遗址
2.姚官庄遗址
3.东海峪遗址
4.尹家城遗址
5.鲁家口遗址
6.三里河遗址
7.尚庄遗址
8.呈子遗址
9.尧王城遗址
10.王油坊遗址
(三)龙山文化研究的初步发展
1.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
2.龙山文化的源流与年代
3.对文化面貌认识的深化
三 龙山文化考古的深人发展(1981年以后)
(一)学科新理论新概念的指导
1.“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提出
2.“古文化古城古国”理论的提出
3.课题意识的强调
4.“龙山时代”的提出
(二)田野工作方法的改进
1.考古领队培训班的举办
2.大遗址勘探方法的运用
(三)学术活动的开展
(四)龙山文化遗址的全面调查
(五)发掘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1.杨家圈遗址
2.北庄遗址
3.边线王遗址
4.尹家城遗址
5.西吴寺遗址
6.西朱封遗址
7.城子崖遗址
8.丁公遗址
9.景阳岗遗址
10.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的发现
11.栾台遗址
12.藤花落遗址
(六)考古资料的大量发表
四 龙山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1981年以后)
(一)龙山文化区系类型研究
1.龙山文化的源流与年代
2.龙山文化分期研究
3.分布范围的明朗化
4.地方类型研究
5.同周边文化的关系
(二)社会经济研究
1.农业、饲养业与渔猎
2.手工业
(三)社会习俗研究
(四)族属研究
(五)龙山文化城研究
(六)聚落时空关系研究
(七)关于龙山文化的文字
(八)社会性质研究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资料工作
(二)加强发掘工作的计划性,提高资料的典型性
(三)改进工作方法,构筑考古工作新模式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20世纪50年代泛龙山文化考古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河南、浙江地区都进行了调查、试掘、发掘工作,同时在江苏、河北、陕西地区也发现、发掘了龙山文化遗址,掌握的泛龙山文化遗址显著增多。而浙江、河南、陕西地区都有很重要的发现。
  1.山东地区
  这期间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考古都是些零星的调查和试掘,其中以对两城镇与梁山青垌堆遗址的调查、试掘比较重要。30年代中虽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但资料毁于日军侵华烽火,未能公布于世,50年代中晚期,山东省文管处、山东大学有关人员多次调查,其中还作过试掘,采集、出土了大批陶器等遗物,初步了解到该遗址龙山文化陶、石器的大致面貌。
  青堌堆遗址位于山东西部梁山县城东北约12公里的郭庄村北、东平湖西南岸,西临京杭大运河,是一处大规模的遗址。遗址部分被水淹没,发掘时其陆地部分东西约800米,南北约400米。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仅72平方米,文化遗存分属龙山文化和商文化,并有岳石文化与汉代遗存。龙山文化遗物丰富,陶器以夹砂、泥质灰陶为主,泥质黑陶也不少,多为灰胎、灰黄胎黑皮陶,少见表里全黑有光泽的黑陶,只有一部分红陶。陶器大部分为轮制,常见篮纹、方格纹和绳纹。

前言/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2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區⒌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龙山文化》的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任何关于“龙山文化”的信息,同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技术痕迹: --- 《星辰的低语:奥秘群岛的航海日志》 导言:迷雾深处的呼唤 在这片被古老地图遗忘的广袤海域,传说中的“奥秘群岛”如同一串破碎的珍珠,散落在无垠的蔚蓝之中。它们并非偶然形成的地貌,而是被某种远古的意志精心编织而成的迷宫。本书,是探险家伊利亚斯·凡·德·霍姆在失踪前留下的最后一份航海手稿的整理与解读。它不仅是一份记录航线与天象的日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失落文明碎片以及星辰秘密的史诗。 伊利亚斯是一位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毕生致力于寻找那些被主流历史学界斥为虚妄的“漂浮大陆”。他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存在于宏伟的宫殿中,而是深藏于那些被潮汐冲刷、被时间掩埋的角落。他的旅程始于一座被永恒迷雾笼罩的港口城市——“灰烬港”,并最终指向了那些连最勇敢的水手也不敢提及的坐标。 第一部分:启航与灰烬港的秘密 故事伊始,我们跟随伊利亚斯登上了他那艘经过特殊加固的帆船“海燕号”。船上载满了精密的天文仪器、对洋流的细致观察笔记,以及几本残缺不全的羊皮卷轴,这些卷轴据说是来自某个沉没文明的祭司阶层。 灰烬港的社会结构:本书详细描绘了灰烬港的独特生态。这是一个由淘金者、失意学者、以及信奉“深海之神”的虔诚信徒组成的社群。这里的货币流通极不稳定,人们交易的往往是信息、稀有的深海矿物,或是关于下一场风暴的预言。伊利亚斯在此地花费了数年时间,收集了关于“潮汐之歌”的线索——一种据说能使船只规避最致命风暴的古老旋律。 海燕号的改造哲学:伊利亚斯对于船只的改造远超常规。他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坚固船体设计,转而追求轻量化和对微弱气流的捕捉能力。他安装了一套由黄铜和水晶构成的“引星仪”,声称它能通过计算特定星宿的相对位置,预测出跨越界限的“平静之眼”。 第二部分:穿越南部涡流与生物学奇观 航行进入深海,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南部涡流区域是所有航海图上的空白,被认为是非自然形成的能量漩涡。 涡流中的生态观察:伊利亚斯详尽记录了他在涡流边缘所见到的生物。这些生命体似乎违反了我们对海洋生物学的认知。例如,“光脉水母”,它们并非依靠化学反应发光,而是以一种极为缓慢的频率吸收并释放周围环境中的微弱电磁波。他的笔触冷静而精确,充满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即便面对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也坚持从物理层面进行解析。 盐结晶的迷宫:在涡流深处,他们偶然发现了一片巨大的、由超高浓度盐分结晶而成的海底“森林”。这些晶体结构异常规则,呈完美的几何多面体。伊利亚斯推测,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稳定、但极端环境下化学作用的产物,或者是某种生命形式的遗骸。他尝试使用一种特制的酸液溶液对晶体进行溶解测试,记录了溶解速度与晶体内部纹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奥秘群岛:失落的机械文明 经过漫长而艰险的航行,海燕号最终突破了永恒的浓雾,抵达了奥秘群岛的边缘。这里的景象与外界的自然海岛截然不同。 第一座岛屿:齿轮之屿:这座岛屿的海岸线被人工打磨过的玄武岩块所环绕,石块间的接缝处嵌入了青铜合金的精密齿轮。这些齿轮并非处于活动状态,而是像雕塑一样永久地固定着。伊利亚斯花了大量时间绘制这些齿轮的啮合图谱,试图理解其原始的机械功能。他得出结论:这不是用于防御或运输的机械,而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计时装置的残骸。 第二座岛屿:空心山与回音:岛上耸立着一座中空的火山,但内部并非熔岩,而是布满了光滑如镜的、由未知矿物制成的弧形墙壁。当水手们在内部呼喊时,声音会经过无数次反射,最终汇集成一段清晰、但意义不明的低沉旋律。伊利亚斯记录了声波在不同角度的衰减率和频率偏移,试图反推出发出原始声音源的距离和材质。 关于“建造者”的猜想:伊利亚斯并未找到任何关于这些机械文明建造者的直接证据,如文字或画像。他所有的推论都基于物理遗迹的逻辑。他倾向于认为,这些“建造者”的文明并不基于生物繁衍,而是基于信息和结构逻辑的持续性。他们的存在形式,可能更接近于一种永恒运转的复杂算法。 尾声:星空下的抉择与最后的日志 在群岛的最深处,伊利亚斯发现了一座漂浮在平静水面上的平台,平台中央是一面巨大的、似乎能吸收光线的黑色光滑石板。当夜晚来临,星光洒在石板上时,石板会反射出一种并非来自天空的复杂光影图案。 对宇宙尺度的沉思:伊利亚斯的最后几页笔记充满了对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辨。他开始质疑,奥秘群岛的存在,是否是为了观测更遥远星系中的某种周期性事件。他尝试使用引星仪对准这些反射光影,记录了它们与已知星座的细微偏差。 本书的结尾是伊利亚斯写下的最后一段话,墨水略微洇开,显示出当时环境的潮湿与他内心的激动: “海燕号将归航,但我的心已留在了这里。我看到了结构,理解了规则,却未触及目的。那些低语,并非来自深海,而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寂静。我将追随光影的轨迹,去寻找那不存在的‘零点’。愿后来者,不必再忍受这永恒的迷雾。”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已知世界抱有质疑精神的读者的作品。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探险,深入到科学、哲学与失落智慧的交汇点,邀请读者一同在无垠的海洋中,寻找那些被时间磨平的真理的棱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类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数据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采用了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手法,时而聚焦于宏观的历史变迁,时而又深入到某个具体遗址的微观细节,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险的乐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空白地带”的方式。面对那些考古证据尚未完全揭示的谜团,作者没有生硬地填补,而是用一种充满思辨性的语言,提出各种可能性,并引导读者一同去思考、去推测。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它不像是一本终结性的结论,而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们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以更谦卑、更审慎的态度面对未知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偶然翻到它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深邃的历史感,那种古朴的字体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某个神秘山谷。内页的排版极其考究,文字的间距、字体的选择,都体现出作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记得我读到其中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描写时,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即便是对一块粗糙的陶器碎片进行描述,也能挖掘出它背后蕴含的无数信息和故事。尤其是那些详尽的考古发掘场景描绘,让我这个对外考古几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秘密。读完之后,我立刻感觉自己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时间不再是一条单向流动的河流,而是一个由无数复杂文明交织而成的巨大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在我最近购买的所有非虚构类书籍中,绝对是排在前列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能否沉浸式地阅读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感,书本的重量拿在手里也恰到好处,有种沉甸甸的充实感,而非廉价的松散。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图表的质量。那些关键的遗址平面图、复原图以及器物照片,都采用了高分辨率印刷,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空间布局和器物特征至关重要。我甚至将一些关键的考古层位图打印出来贴在了书桌旁,方便随时参考对照。在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排版错误或印刷瑕疵,这表明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极高。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严肃读者来说,好的载体本身就是内容体验的一部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体现了对知识和读者的双重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诗意与严谨并存”来形容。很多学者写的东西,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干瘪的石头,味同嚼蜡。但这位作者显然是兼具了历史学家的头脑和文学家的天赋。在论述地层学和器物断代时,他依然保持着科学的精确性,每一个时间节点和空间坐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然而,当他开始描述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或者描绘工具制造工艺的演变时,文字的韵律感和画面感就完全展现出来了。我特别喜欢他形容那些早期工具的段落,比如“那块被无数次敲击而显现出锐利边缘的燧石,握在手中,便握住了人类文明对抗黑暗的最初火花”。这种将冰冷的物质与滚烫的人类精神紧密结合的笔法,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评分

坦白讲,我抱着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巨著的,毕竟涉及到如此久远的史前时期,信息量必然惊人。起初的几章确实需要放慢速度,仔细消化那些关于文化谱系和区域划分的概念。然而,一旦我适应了作者设定的节奏,这本书的魅力便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一样,逐渐显露出来。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完整且逻辑自洽的史前社会模型,让人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走向定居,又是如何发展出最初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更棒的是,作者非常注重跨文化比较,他时常会引入世界其他地区同期文明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人类文明的进程并非只有一条既定轨道。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将史前时期看作是“蒙昧”的代名词,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和适应性,这对我理解当代社会的一些复杂现象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评分

好样的送货员!哈哈,

评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这套书很好!几乎买齐了,大都是在京东上趁着打折返券减满活动买的,在实体书店几乎找不到了。。。

评分

全新正版的书 非常喜欢

评分

想阅读这本书很长时间了,书店不好找,好在京东有,所以就入手了,不错。

评分

參見《古代帛畫》的評論

评分

书是挺薄的一本书,内容还行,主要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

评分

想阅读这本书很长时间了,书店不好找,好在京东有,所以就入手了,不错。

评分

这套书都快集齐了,好。

评分

全新正版的书 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