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前 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 4
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1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 21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第3章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 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 57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 73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 125
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 147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 165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这本书在处理亲子冲突和建立规则方面,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前我们家就像战场,孩子一犯错,我们夫妻俩可能意见都不统一,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结果就是孩子两头占便宜,规则形同虚设。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家庭内部需要达成共识的原则框架。它强调一致性,并且教会我们如何“有温度地执行规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分。当我们不再用惩罚性的语言,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行为带来的结果时,那种学习的内驱力是惊人的。比如,孩子弄坏了玩具,我们不再是责骂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让他参与到修复或者用零用钱补偿的过程中去。这个过程虽然慢了一点,但孩子学会了责任感,比单纯的禁足有效一百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没有冰冷的教条,全是带着人性化理解的建议,让人感觉这本书是真正理解为人父母的艰辛与快乐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读起来丝毫没有费劲的感觉,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循序渐进的自我提升之旅。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该做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做”。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父母情绪管理”这一块的重视。坦白说,我自己以前脾气就比较急躁,常常在孩子不听话时,自己的怒火先燃起来了。这本书用了很多篇幅去剖析父母自身的情绪触发点,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暂停-观察-回应”的实操流程。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忙着工作,孩子不停地在我脚边缠着要抱抱,我快要爆炸的时候,强迫自己按照书里的建议做了三次深呼吸,然后用平静的语气跟孩子约定一个“专属的十分钟抱抱时间”。结果就是,我的情绪稳定了,孩子也得到了满足,皆大欢喜。这种从内到外的调整,比任何外在的管教技巧都要来得持久和有效。它让我明白,一个平静的母亲,才是孩子最好的“避风港”,这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评分我作为一个从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人,这本书对我固有的一些“育儿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冲击,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追求科学育儿的家长。它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自主性”和“控制欲”之间的微妙平衡。过去,我总觉得“听话”是孩子优秀的首要标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过度顺从背后的隐患。它鼓励家长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己做决定,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挑选今天的衣服、自己决定阅读的顺序,初期确实有点手忙脚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有主见了。这种“放手”的艺术,说实话比“紧抓”难多了,但书中的案例和分析,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去迈出这一步。它不是教你如何制造一个“乖宝宝”,而是如何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体”,这种教育的格局,让我由衷地敬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带着一堆育儿的困惑和焦虑翻开了它,没想到收获了满满的安全感和实用的方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细腻描摹,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就是不听话,读完才明白,那背后隐藏着他们探索世界和表达需求的方式。书里提供的那些场景模拟和沟通技巧,我试着用在日常生活中,效果立竿见影。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发脾气时,过去我可能只会大声制止,现在我能蹲下来,引导他表达“你很难过,因为你的积木被拿走了”,这种共情式的回应,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我的引导。这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语,教会我如何真正“看见”我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管理”我的孩子。它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有耐心的大人的过程。书中的理论部分讲得深入浅出,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你解决了燃眉之急。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赋能”。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育儿的重担从一个外来的、需要不断学习新“招数”的压力,转化成了一个向内探索、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它没有承诺给你一个“完美孩子”的保证书,而是承诺给你一套强大的“内在工具箱”,让你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突发状况,都能找到立足点。它对“高质量陪伴”的定义也十分精辟,不是说你陪着玩手机就是陪伴,而是全身心投入的五分钟,胜过心不在焉的一小时。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也很好,许多关键点都有加粗和总结,方便我这种时间碎片化的家长随时翻阅复习。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读物,更像是一份长达多年的成长契约,提醒我要时刻带着爱、智慧和耐心,去迎接每一个“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日常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