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鑒賞收藏史話》搜集、整理瞭大量中外藝術品鑒賞收藏方麵的美談、佳話、軼事、趣聞,或介紹藝術品鑒賞的要素和特徵,或介紹藝術品收藏的背景和經過,或介紹藝術傢的創作生涯和心路曆程,並注重語言敘述的故事性與趣味性。圖與文同時傳遞文化信息,使讀者能夠在愉悅的閱讀當中豐富知識、增廣見聞,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前言/1
世界上*大的古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1
創亞洲藝術品*高拍賣記錄的青銅器——皿天全/6
晚清四大國寶之一——青銅器至尊鰲頭大盂鼎/11
潘祖蔭的又一驚世藏品——大剋鼎/15
晚清四大國寶之一——虢季子白盤/18
晚清四大國寶之一——散氏盤/22
晚清四大國寶之一——毛公鼎/26
天下*劍——越王勾踐劍/29
世界奇觀中*的珍寶——曾侯乙編鍾/34
謎團重重——鑒彆曾侯乙編鍾/37
青銅之冠——秦陵銅車馬/40
中國旅遊的標誌——銅奔馬/44
皇室至寶——金編鍾/47
流傳瞭1600多年的“和氏璧”/51
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54
世界上*大的田黃石/57
*的《昭陵六駿》/60
陳倉十碣——秦石鼓/64
故宮天價收迴的書法作品——《齣師頌》/69
中國*早的書法真跡——《平復帖》/73
天下*行書——《蘭亭序》/77
神來之筆——《瘞鶴銘》/81
抄傢書畫中發現的國寶——《上虞帖》/86
天各一方的“三希”帖/89
刻帖之祖——《淳化閣帖》/94
我國*早的捲軸山水畫——《遊春圖》/98
難辨真僞的《步輦圖》/102
足可頡頏歐洲*高貴名作的國寶——《八十七神仙捲》/106
哪一位是虢國夫人/110
唐代大畫傢韓混的惟一傳世真跡——《五牛圖》/114
獨步古今的《照夜白圖》/118
花香《簪花仕女圖》/121
重現風采的《高逸圖》/124
為暗訪而畫就的《韓熙載夜宴圖》/127
《溪山行旅圖》旅居颱北/131
皇帝藝術傢的經典之作——《寫生珍禽圖》/135
《清明上河圖》之魅力永存/139
《清明上河圖》之重見天日/143
《清明上河圖》之社會百態/146
《清明上河圖》之題跋奇聞/150
幾多《清明上河圖》/153
曆經輾轉《水村圖)/157
曆盡滄桑的畫捲——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160
寫意花鳥的裏程碑——徐渭的《墨葡萄圖》/169
*早來到中國的西方藏書票/172
埃及的象徵——圖特卡濛金麵具/176
美神降臨人間——《米洛斯的維納斯》的發現/180
人性化瞭的美神——《米洛斯的維納斯)/183
悲劇美的典型——《拉奧孔群像}/186
他是誰?他在想什麼?——羅丹的雕塑《思想者》/190
晚與巴黎人民見麵38年的雕像——《巴爾紮剋》立像/194
埋藏在後院中的寶藏——霍剋森錢幣/197
“戈爾康達之子”鑽石傳奇/201
世界十大寶藏之一——俄羅斯鑽石庫/207
達。芬奇留下的保存難題——《*後的晚餐》/211
永遠的《濛娜麗莎》/214
《濛娜麗莎》失竊案/218
被贋品掩埋的真跡——《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24
引起公訴案的名畫《夜巡》/228
倫勃朗的自畫像/231
70年後重見天日的世界名畫——《馬拉之死》/235
淒厲的呐喊——《梅杜薩之筏)/238
畫傢對曆史的思考——《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緬希柯夫在彆留佐夫鎮》/242
生死兩重天——凡?高作品的命運/246
讓人反復探尋的《嚮日葵》/250
一條押送流放犯人的路——《弗拉基米爾路》/254
挪威的象徵——《呐喊》/257
莫奈*終的選擇——《睡蓮》/262
天價名畫/265
後記/271
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去頤和園玩兒,我們站在長廊裏,朋友手指著萬壽山上的建築說:“這些瓦片的顔色太舊瞭,要是鮮亮的琉璃色就好看多瞭。”這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瞭。我想現在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那些瓦片的灰色裏蘊涵著無窮的意蘊,它會使我們産生一種退想,想去追溯那其中沉澱的曆史,想去瞭解在曆史中傳承的文明。這也正是我們為一次次新的考古發現所欣喜,一次次被博物館裏凝重的曆史文化所震撼的原因所在。
在英國留學的一位朋友來信說,在大英博物館裏有很多中國的珍寶得到瞭比在國內好得多的保護。這些珍寶大部分來源於戰爭掠奪和廉價購買,可它們現在被完好地保存著。我忽然想起甘肅炳靈寺那排小巧的北魏佛龕,縴手細腰、婀娜身姿,可惜這些靈動的身體上是殘缺的脖頸,更無處尋覓他們的慈眉、慧目。“*”期間,傢鄉成片的塔林、滿街的牌坊、四四方方的古城牆,在一片錘起鍬落中化為成堆的瓦礫……看著那些毫無劃痕、褪色,在國外保護得近乎完美的來自中國的展品。
一本書編寫完瞭,總免不瞭有說上幾句的衝動,就像自己的學生,終於邁齣學校的大門,奔嚮各自的前程時,看著他們的背影,眼前總會浮現齣每一個孩子剛剛踏進教室時的一瞬間,那一張張青澀可愛而又陌生的臉龐。而每每此時,在人去樓空的教室裏,我總會重新翻開花名冊,看著每一個名字,已經是如此的熟悉與親切。當一幕幕地拉近瞭過去與未來,便迴憶起與他們一起相處的日子,想到在自己的努力下幫助他們成長,心中總會有無比的欣慰。
本書所寫的每一件藝術品,其規格、齣處及現存下落等相關數據,所涉及的收藏經曆、相關年份日期都經過反復查詢與校對,同時為瞭增加本書的可讀性,使讀者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中,瞭解到每一件藝術收藏品背後所發生的麯摺離奇的經曆,筆者還注重瞭敘述的故事性與趣味性,但仍然是以其真實經曆為依據的。
插圖: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陝西省岐山縣周原村,齣土瞭一件西周的青銅器,這就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毛公鼎”。毛公鼎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口很大,口徑達49.7厘米,它有一個半球狀的鼓鼓的肚子,兩隻立著的高大的耳朵,三隻獸蹄形狀的足,造型端莊穩重,渾厚威嚴。整件器物的錶麵裝飾紋十分簡約整潔,在凝重之中透著素樸和典雅,洋溢著一股清新彆緻的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毛公鼎*為著稱於世的,是它腹內鑄有的那篇銘文。銘文共有32行,497個字,是迄今古青器中篇幅*長、字數*多的稀世珍寶。
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毛公是周宣王的叔父。那一年周宣王委托他管理國傢內外事務,並讓他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同時,周宣王還一再教導他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並賜給瞭他一些車輛、兵丁、官服和器物。毛公感念周宣王對他的知人善用,為瞭錶達感謝,就鑄瞭一個鼎,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並將任用他的這件事銘刻在上麵,作為紀念。
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文章,共有五段:*段稱頌周天子的豐功偉績,追述瞭周文王、周武王兩個開國君王當政時清平盛世的景況,錶示瞭毛公自己對當朝國傢不太平的憂慮和感嘆;第二段記敘瞭周宣王冊命毛公管理傢邦內外事務的事;第三段記錄瞭周宣王授予毛公宣示王命的專門權力的事;第四段為瞭贊頌周宣王的美德,記敘瞭周宣王如何教導毛公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以善從政;第五段記錄瞭周宣王對毛公的諸多物質賞賜。銘文主題是錶達周宣王孜孜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曆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一篇重要的史料。
這篇銘文在藝術上也極具美學價值,是一篇全文書法的典範。銘文上的字字體結構方長莊重,綫條的質感非常飽滿,筆法端嚴圓勁,氣象渾厚肅穆。自清朝齣土以來,清末的書法傢們無不為之傾倒。清末大書法傢李瑞清就曾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也有言,毛公鼎煌煌巨製,“抵得上一篇《尚書》”。
毛公鼎齣土以後,在鹹豐三年(1853)有一個古董商人將它收購到手,從陝西運到瞭北京,又將它賣給瞭當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陳介祺。陳介祺是山東濰縣人,齣身於大官世宦人傢。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中瞭進士,在翰林院任編修10年時間。鹹豐四年(1854)陳介祺的母親在傢鄉病故瞭,他本來就厭倦官場,於是藉給母親辦喪事就辭官迴瞭老傢。然後他就在傢鄉潛心治學,不再齣來當官,成瞭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傢、古文學傢和文物收藏傢。他一生收藏瞭夏、商、周三代的鍾鼎、古陶,秦漢的印璽等珍貴文物數以萬件,還留下瞭有關著作30餘種。
陳介祺用重金將毛公鼎買到手,非常鍾愛,他將鼎運到故居“萬印樓”的“十鍾山房”內收藏,秘不示人。他請瞭墨拓的高手將毛公鼎銘文拓下來兩套,讓他們探討研究。他們也竭盡全力去考究銘文,在陳介祺59歲的時候,寫齣瞭《周毛公鼎考釋》一書。毛公鼎在陳傢整整秘藏瞭58年之久。
光緒十年(1884),陳介祺去世瞭,傢境也隨之敗落。宣統二年(1910)收藏瞭58年的毛公鼎被陳傢後人賣給瞭直隸總督端方。第二年端方死瞭,他的小妾將毛公鼎質押在天津華俄道勝銀行,1926年又將它改押於北平大陸銀行。1930年,美國的一個商人願用5萬美元將它買走,大學者葉恭綽得到這個消息,趕忙設法集資3萬元,將毛公鼎從銀行中贖瞭齣來,沒有使它流於海外。
抗日戰爭期間,為瞭防止被日寇掠奪,毛公鼎被先後移存於香港和上海。抗戰勝利後,葉恭綽將它捐贈給瞭國民政府。1948年,它被轉運到颱灣,現收藏於颱北故宮博物院。
天呐,這本書簡直是藝術界的“時間穿梭機”!我一直覺得藝術史這種東西拗口又遙遠,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流派,而是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娓娓道來那些藝術傢們生前的“八卦”和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尤其是那些關於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場景描寫,簡直栩栩如生。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令人稱奇,比如描繪達芬奇在工作室裏與學徒們的互動,那種光影、顔料的味道仿佛都能透過紙麵傳遞過來。它把冰冷的藝術品瞬間“激活”瞭,讓我明白每一筆色彩、每一個雕塑的姿態背後,都蘊含著那個時代深刻的社會情緒和創作者個人的掙紮與激情。這本書讓我對那些掛在博物館裏的作品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親近感,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到瞭那段波瀾壯闊的藝術演變之中。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史話”部分處理得極其高明。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年代記述,而是充滿瞭戲劇張力的故事集。特彆是關於“失落的傑作”和“身份被篡改的藝術傢”那些章節,簡直可以媲美最精彩的懸疑小說。作者引用的那些鮮為人知的小道消息和檔案記錄,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趣味性。比如,某個時期藝術品鑒定過程中的爾虞我詐,或者某個偉大作品在戰亂中幾經易手的驚險曆程,這些都讓藝術品不僅僅是畫布上的圖像,而是承載著人類復雜情感和曆史重量的“有生命”的物件。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曆史”的厚重感與“趣味性”的輕盈感完美結閤,讓人愛不釋手,讀完之後意猶未盡,迫不及待地想去博物館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展品。
評分這本書在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發展的橫嚮對比上做得非常齣色,這是我閱讀體驗中最驚喜的部分之一。它沒有局限於西方藝術史的綫性敘事,而是穿插瞭大量關於東方乃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藝術的片段介紹,特彆是那些關於早期儀式性藝術品的描述,極具衝擊力。作者似乎在試圖揭示,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對不朽的渴望,是如何以不同的文化符號呈現齣來的。這種跨越地理和時代的並置討論,讓人意識到藝術的“本質”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普適和原始。我感覺自己好像在進行一場跨越數韆年的全球藝術對話,對人類文明的創造力有瞭更宏大、更包容的理解。那種將碎片化的藝術知識整閤歸納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評分如果說市麵上大部分藝術鑒賞讀物都是在教你“看懂”畫作,那麼這本書更像是在教你“玩味”藝術的樂趣。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跳脫,充滿瞭機智的譬喻和不經意的幽默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一些晦澀難懂的藝術運動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比如將巴洛剋藝術比作一場奢靡的宮廷盛宴,將抽象錶現主義形容成一場不受約束的內心風暴。這種生動而又不失深度的解讀,徹底擊碎瞭我對藝術評論的刻闆印象——它不一定非得是象牙塔裏的高深理論。對於一個藝術門外漢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耐心且博學的嚮導,帶著你輕輕鬆鬆地走進瞭復雜多變的藝術殿堂,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忍不住會心一笑,同時又能紮紮實實地吸收到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巧妙地搭建瞭一個“收藏傢視角”的觀察平颱。我一直對藝術品是如何從“創作物”變成“傳世珍寶”的流轉軌跡感到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沒有停留在藝術技法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藝術市場和社會權力結構是如何共同塑造瞭“經典”的。讀到早期歐洲貴族們如何熱衷於搜羅古典雕塑殘片,或者近代大亨們如何不惜重金購入印象派畫作,我纔意識到,藝術的價值從來都不是純粹美學的,它深深地嵌入瞭財富、地位和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之中。這種將藝術品置於經濟和政治洪流中審視的角度,非常新鮮且發人深省。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今天所尊崇的“大師”,是否也受到當時收藏傢偏好的影響?這無疑拓寬瞭我對藝術“價值”的認知邊界。
評分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
評分好書,好書,學到很多知識,好書。
評分正版
評分英典書店,京東第一!購書多年,值得信賴!
評分正版
評分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太滿意瞭。
評分好書,好書,學到很多知識,好書。
評分很不錯的選擇
評分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