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影响上,心理学家意识到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作者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通过对成功人士的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思维特征,并试图把这些成功思考者所使用的方法提供给我们每一个人,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的人将会成为命运的主宰。
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思维决定 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你没有 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思维的质量 是不可能的。
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 一样,他们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生命经验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我们都是自己非理 性思维方式的受害者,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 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 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 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 维技巧呢?《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将会呈 现那些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和练习它 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名词,掌握它, 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成为一名*加出色、 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乃至 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 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由理查德·保 罗、琳达·埃尔德编写。
理查德·保罗:在批判性思维发展领域,理查德·保罗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知名人士。他建立了批判性思维中心(1980)、**批判性思维讨论会(1987)以及*近的**批判性思维学会(1995—2000)。他还组织、主持或与琳达·埃尔德共同主持了20次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他写出了六本书和二百余篇文章,思想观点纷纷见诸报端,包括《纽约时报》、《教育周刊》、《高等教育新闻》、《美国教师》、《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他还为美国广播公司设计出八期批判性思维节目。
译者序
前言
绪论//1
*新的批判性思维概念//1
作为一个思考者,你的技能如何//2
良好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努力//4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6
成为自己思维的批判者//7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8
培养对自己推理能力和识别事物能力的信心//8
**章 成为公正的思考者//11
批判性思维的强弱//11
公正性需要什么//14
认识思维特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24
小结//26
第2章 你处于批判性思维前四个阶段的哪个阶段//27
阶段1 鲁莽的思考者//28
阶段2 质疑的思考者//29
阶段3 初始的思考者//30
阶段4 练习中的思考者//33
一份通向进步的“游戏计划”//34
为制订练习计划而建议的策略//34
第3章 自我理解//40
监控日常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41
努力做到思维公正//41
识别大脑的三个与众不同的功能//42
理解你与大脑间的特殊关系//43
将所学课程与你的生活问题建立联系//46
整合理智和情感的学习//46
第4章 思维的组成//48
推理无处不在//49
思维的成分//50
思维成分的整合//56
思维要素之间的关系//57
批判性思维指向一定目标//57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58
批判性思考者评估获取的信息//60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63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67
批判性思考者能够调整观点立场//69
批判性思考者的观点立场//70
小结//71
第5章 思维标准//72
深入理解通用思维标准//73
将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结合//79
使用思维标准的简要指南//84
第6章 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91
思维中提问的重要性//91
质疑你的问题//92
呆板的问题反映惰性的思考//93
三种问题类型//93
成为苏格拉底式提问者//96
关注问题的类型//97
关注思维标准//98
关注思维元素//99
关注问题优先次序//101
关注思维领域//102
小结//104
第7章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105
**表面化的记忆,深度学习//105
内容和思维的关系//106
通过思维理解内容,通过内容进行思考//107
用思维的知识在课堂上思考//109
第8章 了解**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111
优化学习的18个策略//112
典型大学课堂的逻辑//113
理清你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115
清楚课程和学科必要的思维模式//117
生物化学的逻辑//119
另外四门学科的逻辑//122
确保课程设计对你有效//126
听说读写和思考//130
找出一篇文章的逻辑//131
弄清教科书的逻辑//132
评价作者推理的标准//132
第9章 重新评估自己思考和学习的水平//133
发展自我评估的策略//134
运用特征来评价你的表现//134
运用学生特征去评价你自己在具体学科中的表现//137
小结//140
**0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141
决策//141
问题解决//147
小结//157
**1章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159
管好自私的天性//160
控制你的社会中心倾向//178
小结//185
**2章 如何甄辨新闻中的媒体偏见和宣教//186
民主与新闻媒体//187
使得新闻媒介逻辑晦涩难懂的谬见//188
新闻媒体的客观性//188
对主流观点偏见的知觉//191
辨别社会中心思维//194
歪曲报道来支持特权的观点//195
找到替代的信息来源//202
成为一个自我思考者//203
小结//210
**3章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211
人类心理的真实和自欺//212
三种类型的思考者//212
思维谬误的概念//215
错误的概括化//217
分析概括//219
44种赢取辩论的诡计//223
谬误识别:分析过去的一则演讲//236
谬误识别:分析当代的一则演讲//240
谬误识别:分析一则总统候选人的演讲//243
避免两个**//245
小结//246
**4章 努力成为一名有道德的推理者//247
为什么人们对道德感到困惑//247
道德推理的基础//249
小结//261
**5章 策略性思维:**部分//262
理解和使用策略性思维//262
策略性思维的成分//264
策略性思维的开始//264
**6章 策略性思维:第二部分//272
小结//282
**7章 成为一名**的思考者:总结//283
练习批判性思维//283
阶段5:**的思考者//284
阶段6:完善的思考者//286
完善的思考者的心理品质//287
完善的思考者的内在逻辑//288
完善的思考者//289
参考文献//290
这本书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远的。在进行复杂的项目评估和风险分析时,过去我更多依赖直觉和经验的叠加。自从系统性地运用了书中所教授的“论证结构分解法”后,我的分析报告的严谨度得到了质的飞跃。它教导我们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层层分解成可检验的小单元,分别评估其前提、证据和推理过程。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决策的盲目性。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模糊语言”的警惕性。在商业环境中,术语和行话常常被用来掩盖实质性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去模糊化”的提问技巧,迫使对话的双方都对所使用的词汇达成共识。这使得团队会议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因为我们花在澄清概念上的时间大大减少,转而专注于真正的核心问题。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你在高压、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高效的实战指南。
评分与其他探讨逻辑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叙述结构上显得尤为平易近人。它没有采用那种严密的几何图形般的逻辑推导,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对话式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我尤其喜欢它对“预设”和“隐含假设”的强调。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会跳过中间的关键步骤,直接得出结论,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细心的侦探,总能帮你找到那个隐藏在句子背后的“未言明的前提”。比如,当有人说“所有成功人士都很早起”时,这本书会引导你去思考:这个论断的前提是什么?它是否忽略了其他影响成功的因素?这种训练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我能更清晰地分析他人的论证,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改善了我自身的表达能力。当我需要提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时,我能确保我的每一步推理都是建立在坚实且明确的基础之上,避免了被他人轻易抓住逻辑上的把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思维的书,不如说是一套精密的“心智除尘器”。它帮你拂去长期以来积淀在思维习惯中的各种灰尘和盲点。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确认偏误”的剖析,简直是直指人性弱点。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证据,而对那些反驳的声音视而不见。作者用极其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朋友间的争论、职场决策的失误,来展示这种偏误的危害。更妙的是,它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反制”的策略——比如主动去寻找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论据,强迫自己站在对立面思考。这种自我反省的训练,初期是相当痛苦的,因为你必须不断地去挑战那些你深信不疑的观念。但一旦跨过那道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异常灵活和具有弹性,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说辞所左右。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觉醒,远超出了书本知识本身。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宣称能“重塑思维”的书都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是故作高深,华而不实。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其注重“可操作性”。它没有停留在“你要有批判精神”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清晰的思维框架和检验标准。我特别欣赏它对“证据的质量”这一块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都敢说的人太多了,而这本书教你如何分辨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是否隐藏着样本偏差、相关性与因果性的混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那份细致和中立,让我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让你在接受新信息之前,先进行一次严格的“质量检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信息超市里,终于拿到了专业的“商品检验标签”,能够自信地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商品”了。那种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其他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所谓的“工具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听起来就高大上,仿佛是专属于学者的玩意儿。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直白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它没有过多地陷入晦涩的理论阐述,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证。比如,书中对“稻草人谬误”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之前总是觉得那些辩论对手的观点和自己的理解有偏差,但总说不清道不明。读完这一章,我才明白,原来是有人在偷换概念,用一个更容易攻击的“稻草人”来代替了真正的论点。作者的语言幽默而不失严谨,用大量的案例来佐证观点,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要义。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对于提升我日常交流和信息筛选的效率,帮助是立竿见影的。我甚至开始在看新闻评论时,不自觉地去寻找其中的逻辑漏洞和隐含的前提假设,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的练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