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译丛(全7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牛顿研究+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科学史译丛(全7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牛顿研究+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卜天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牛顿
  • 科学与宗教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历史
  • 译著
  • 学术著作
  • 科学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989
商品编码:11184551173
丛书名: 金花的秘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本套装包括

牛顿研究                                 ISBN:  9787100124041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ISBN:9787100124072

新物理学的诞生                           ISBN:9787100124058

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               ISBN:9787100121989

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ISBN:9787100120579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ISBN: 9787100124089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ISBN: 9787100124065

                                               总定价:414元

编辑

《太乙金华宗旨》,相传为吕洞宾所著。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此书译成德文,并邀请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撰写了长篇评述。1929年,两人合作完成的《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注本出版,题为《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是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本书根据德文原文译出。

 

 

 

内容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考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向相互作用,由两篇长文构成,篇以理论力学、能源力学和生物学中的细胞理论为例,重点考察了类比在两大领域中发挥的连接作用,第二篇研究了科学革命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本书还包括了作者I·伯纳德·科恩与哈佛大学技术与公共政策退休教授Harvey Brooks的一系列谈话,讨论了这两大领域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对当今公共政策的影响。

 

本书为荣格对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为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李约瑟问题”。荷兰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 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本书包含了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清晰的表述和回答。李约瑟借用化学反应中的“滴定”概念,对中西文明在社会和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比较,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中世纪,西方却后来居上产生了现代科学。

 

《新物理学的诞生》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作者I.伯纳德·科恩是美国科学史家、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该书从地球运动这一假设所引起的物理学问题出发,讲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在创立新物理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做出的贡献,从一个侧面讨论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极富原创性地分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新的国际研究成果。

 

本书是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 一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作者简介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国汉学家,1873年10月10日出生于斯图加特。卫礼贤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还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等,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

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心理学型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提出“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他对中国道教《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易经》,及佛教《西藏度亡经》、禅宗皆深入研究,也对西方炼金术着迷。他在《太乙金华宗旨》及西方炼金术中找到与他个性化观念相同之处:调和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的心性。

译者简介:

张卜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杰出的青年翻译家。译有著作30余部。

 

作者简介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全名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博士是英国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 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七卷二十七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译者简介:张卜天,国内业界中青年译者,有20余部译著问世。

 

目录

中译本序(刘钝)

导言

1. 中国科学传统的不足与成就   

2. 科学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3. 科学与社会变迁

4.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社会

5. 论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6.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7. 时间与东方人

8. 人法与自然法则 

 

附:台译本序


《文明的织锦:科学、思想与人类社会的演进》 这套名为《文明的织锦:科学、思想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的图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描绘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如何与人类思想、社会结构、文化信仰乃至政治格局深度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我们并非孤立地探讨科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它如何被理解、被接纳、被应用,又如何反过来重塑人类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第一卷:思想的星空——科学革命的黎明与曙光 本卷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见证近代科学的开端。我们从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性提出谈起,深入解析其如何挑战了古老的地心说宇宙模型,以及这一转变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产生的深远影响。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伽利略,这位用望远镜开启新视野的先驱,探讨他的观测如何为日心说提供了实证支持,以及他在科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数学语言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重要性。 紧接着,本卷将深入探讨艾萨克·牛顿的划时代贡献。我们不仅会介绍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如何统一了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运动,揭示宇宙运行的普遍规律,更会分析这些理论如何构建了一个机械、有序的宇宙图景。我们将探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如何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为科学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此外,本卷还将审视牛顿的炼金术研究和神学思想,以此展现科学家的思维并非全然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是如何存在的。 第二卷:理性之光——启蒙时代的科学思潮与社会变革 在科学革命的坚实基础上,本卷将目光投向18世纪的启蒙时代。我们考察科学的理性精神如何渗透到社会、政治和哲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卷将详细阐述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如何借鉴自然科学的逻辑和方法,来审视人类社会,倡导理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我们将重点分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例如,拉瓦锡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他如何通过精确的实验打破了燃素说,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林奈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学,如何为生物学带来了有序的认知框架。这些科学的进步不仅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更激发了人们对改造世界的信心,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孕育了思想土壤。 本卷还将深入探讨科学知识在启蒙时代的传播方式,例如科学学会的兴起、科学著作的普及、科学沙龙的活跃。我们考察这些渠道如何将科学思想从精英阶层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从而提升了社会的科学素养,并促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第三卷:变革的熔炉——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重塑 本卷将聚焦于19世纪,这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时代。我们将详细分析蒸汽机、电力、铁路等技术革新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以及这些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从瓦特改进蒸汽机到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再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本卷将梳理这些关键的科学突破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对生产力、交通运输、通信方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如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巨变。本卷还将审视科学在这一时期的“应用科学”性质的凸显,以及科学与工业资本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我们也会关注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劳工权益等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以及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如何对此作出回应。 第四卷:生命与演化——达尔文革命与科学的世界观 本卷将深入探讨查尔斯·达尔文的演化论,这一理论如何颠覆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传统认知。我们将详细介绍《物种起源》的核心思想,包括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并分析其如何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解释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的由来。 本卷将不仅仅局限于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本身,更会考察演化论在提出后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和思想冲击。我们将审视演化论如何被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以及这些思潮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我们还会探讨演化论如何挑战了宗教创世论,并引发了科学与宗教之间关于生命本质的持续辩论。此外,本卷还将追溯演化论在提出后的发展,包括孟德尔遗传学与演化论的融合,以及现代演化合成论的建立,展示科学理论的自我完善过程。 第五卷:秩序与混沌——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与宇宙的新图景 本卷将带领读者进入20世纪,感受物理学领域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我们将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谈起,解析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的理解,并构建了一个动态的、非欧几里得的宇宙模型。 紧接着,本卷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我们将介绍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玻尔原子模型、薛定谔方程以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等核心概念,并阐述量子力学如何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异规律,如波粒二象性、概率性和叠加态。我们将分析量子力学如何深刻影响了哲学,挑战了决定论,并带来了对现实本质的全新思考。 本卷还将审视20世纪物理学革命对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核能的开发、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激光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科学突破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如核武器的出现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六卷:科学的边界——跨学科的探索与现代社会 本卷将展现20世纪以来,科学不再局限于孤立的学科,而是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跨学科合作与融合的趋势。我们将探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着生命科学和人类认知的边界。 本卷将重点关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分析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医疗、农业、信息技术乃至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兴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伦理困境、隐私问题、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平等议题。 同时,本卷也将审视科学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科学家如何在新时代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将探讨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七卷:未来的回响——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明天 作为本套图书的终章,本卷将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我们将讨论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基因编辑的未来应用等全球性议题,并分析科学如何在解决这些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卷将审视科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国际合作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中的重要性。我们还将探讨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的加剧等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审慎的政策和教育引导,确保科技进步能够惠及全人类。 最终,本卷将回归到科学的本质——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以及它如何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塑造我们对自身、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我们将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开放性的思维,拥抱科学带来的无限可能,并思考人类文明在科学的指引下,将走向何方。 《文明的织锦:科学、思想与人类社会的演进》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让读者认识到科学并非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与人类的文化、社会、信仰、政治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明。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现实的审视,我们希望能够启发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人类未来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相较于前两卷的宏大叙事或人物聚焦,这套书里的某些篇章,比如关于科学与宗教角力的部分,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辩论赛。它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像一个公正的法官,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代中,神学框架如何限制和塑造了早期的自然哲学,以及后来科学理性如何一步步蚕食、挑战乃至最终试图取代宗教解释权的漫长历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伽利略事件的深度剖析,书中不仅重述了冲突本身,更探讨了教会内部不同派系对新宇宙观的不同反应,以及当时社会对“真理”定义权的争夺。这种对冲突双方论据的平衡呈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革命的复杂性——它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震荡和个体牺牲。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听到不同思想阵营之间的回响,深感思想的演进是一场充满张力的、永无止境的拉锯战。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感”。它不是一本关于“现在我们知道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知道这些的”的记录。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世界充满敬畏和好奇的时代。无论是对行星运行轨道的艰苦观测,还是对物质本源的哲学思辨,每一页都充满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你在面对当前任何“颠覆性”的科学论断时,都能回溯历史,思考其背后的方法论基础和社会接受度。与其说是在读科学史,不如说是在阅读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演化史。这种深入骨髓的启发性,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所能给予的。

评分

这部译丛的编选真是眼光独到,它不仅仅是那些枯燥的科学发现的罗列,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思想世界的窗户。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没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孤岛,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之间那些微妙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比如,探讨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如何影响了政治思想的构建,或者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社会学和伦理学领域激起的巨大波澜,这些内容都处理得非常细腻。读起来,你能深刻体会到,任何重大的科学突破都不是真空中的事件,它们总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乃至哲学思潮之中。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史”这个学科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定律,而是人类智慧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挣扎、探索和最终绽放光芒的过程。尤其是一些翻译过来的早期文献,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要去追溯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心境。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知识边界的想象。

评分

翻开《牛顿研究》这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如何将这位科学巨人从神坛上请了下来,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探索者。书中对牛顿早期的炼金术实践、他对神学问题的痴迷,以及他晚年与莱布尼茨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微积分优先权之争的描绘,都极其生动。我以前总觉得牛顿就是那个被苹果砸中的天才,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他的伟大建立在无数次近乎偏执的自我怀疑和漫长的沉思之上。特别是书中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背景分析,它不仅仅是解释了物理定律,更是揭示了牛顿如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以数学为基础的宇宙观来对抗当时流行的神秘主义。这种将科学成就置于其个人复杂心性与时代思想背景之中的做法,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而更像是一场对人类理性极限的深度考察。文字的逻辑性极强,引人入胜,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被其强大的内在推力所吸引。

评分

这套译丛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作为一套系列丛书,它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字体选择清晰舒适,大量引用的原著片段和图表都经过了精心处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阅读的流畅性。但最关键的还是翻译的质量,面对那些涉及早期科学术语和古典哲学概念的文本,译者们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字驾驭能力。很多原本可能因术语晦涩而令人望而却步的段落,经过恰当的译注和流畅的文字转化后,变得易于理解,且毫不失真。这让一个主要依靠中文阅读的读者,也能享受到与阅读一手外文原著相近的学术体验。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集合,更是一件优秀的出版物,体现了对知识传播严肃性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