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应用的人,对纯理论的探讨往往提不起兴趣。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古代术数理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对“实用性”的渴求,所以在解读古代著作时,总能巧妙地引出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比如,它对于“时位”与“中正”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术数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个人修养和决策判断的指导。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非常了不起。我个人的感受是,它提升了我对复杂局面的分析能力,不再是简单地非黑即白。每当遇到抉择困难时,书中某些关于“审时度势”的论述总能在我脑海中浮现,提供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它让你明白,易学不是迷信,而是一套高明的动态平衡哲学。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市面上的“国学”读物,十有八九是故作高深或过度浅薄的。然而,这套书的扎实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学术争议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易学研究中,流派纷争由来已久,甲说和乙说常常针锋相对,一般作者要么选边站队,要么含糊带过。但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将双方的理论框架清晰地搭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去衡量,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学术的构建过程中。特别是对宋明理学与易学结合的部分,阐述得极为精到,那种将“天道”与“人伦”熔于一炉的境界,通过作者的梳理,似乎触手可及。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精良的“研究地图”。
评分装帧和排版方面,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要知道,研究这类古籍的读物,最怕的就是注释混乱、引文错误或是排版拥挤不堪,让人阅读体验极差。这套上下册的字体大小适中,引用的古文和现代解释之间的区分非常清晰,页边距和行距也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极其严谨,对于一些关键的典籍出处,都有明确的标注,这对于想要进一步追溯源头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通常阅读学术书籍时,笔不离手,要在不同章节间来回对照,这本书的逻辑编排非常有利于这种深入的研读习惯,让人在浩瀚的学海中,能紧紧抓住作者铺设的清晰脉络。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可能就是它对于某些特定流派的深入挖掘程度,略显克制。我知道,要在一套“通览”性质的研究著作中面面俱到,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何作者都必须做出取舍。但对于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某个分支(比如比较小众的“象数派”中的某个小方向),我期待能看到更具开创性的文本分析。不过话又说回来,作者通过对主流的梳理,实际上已经为后续的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座博物馆的精品陈列馆,将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一一呈现,虽然无法涵盖所有细节,但绝对能让你对整个历史风貌有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且能伴随读者学术成长的好书,对于希望系统建立易学知识框架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伴。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传统文化,又对易学理论望而生畏的“伪学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易经》博大精深,但真正啃下去才发现,那些晦涩的爻辞和卦象解读,简直是另一门专业。以前买过几本号称“入门”的书,结果读完还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是站在故宫的门前,却找不到钥匙。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走过历史的长廊,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用现代的、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没有一味地推崇,也没有刻意地贬低,而是客观地梳理了历代易学大家的核心思想,让你清楚地知道,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变易”之道的。读完前几章,我竟然能对一些基础的卦象变化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对我来说,比单纯背诵口诀有效多了。尤其是对一些流派的兴衰演变梳理得极其清晰,仿佛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史诗,而不是枯燥的教材。
评分吴澄与《易纂言》
评分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评分王夫之与《周易外传》《周易内传》
评分序言
评分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评分郑玄与《周易注》
评分杨简与《杨氏易传》
评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D%A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是权威,跟老师的交往总是处于向上看的状态,学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情况还是听老师说的多,自己发表意见少。现在当了家长,为了孩子跟老师也没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好多真实的想法不敢说,老师呢,说出来的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是官话套话。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也许都错了,老师跟学生、老师跟家长,平等地真诚的交流其实并不难。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的,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心得体会
评分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