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易学名著研究(上下)

历代易学名著研究(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忠军 著
图书标签:
  • 易学
  • 易经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经典
  • 学术
  • 周易
  • 命理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94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32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页数:10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推动易学史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的风貌,从丰厚的易学资源中挖掘和激活中国易学解释学因素,重建中国解释学,编者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开展易学家和易学名著研究,并专门编辑出版专著《历代易学名著研究》。《历代易学名著研究》除了吸收了《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中关于十二本易学文献研究成果外,又增加了郑玄易学研究、朱震易学研究、杨简易学研究、王夫之易学研究、张惠言易学研究,力图最大限度展示不同易学家易学解释的内容和特点。

目录

题词
序言
京房与《京氏易传》
《易纬》
郑玄与《周易注》
孔颖达与《周易正义》
李鼎祚与《周易集解》
张载与《横渠易说》
程颐与《程氏易传》
朱震与《汉上易传》
朱熹与《周易本义》
杨简与《杨氏易传》
吴澄与《易纂言》
来知德与《易经集注》
王夫之与《周易外传》《周易内传》
胡渭与《易图明辨》
惠栋与《周易述》
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焦循与《易章句》

精彩书摘

  (二)“天道即性”的天人观
  前面谈到,性与天道的关系是宋明儒者所着力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张载《易说》从“太虚即气”的气本论出发,对这个中心问题发前人所未发,以“性”为中介合一天人,建构了一个有别于汉唐天人图式的新天人观。
  张载在《易说》中所说的“天道”,一是指日月星辰运行变化的天象,即该书《系辞上》说:“人鲜识天,天意不可方体,姑指日月星辰之处,视以为天。”后来,《正蒙·太和》视昼夜、四时的变化过程为天道,“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二是指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法则,即《易说·说卦》所云:“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该书《系辞上》亦云:“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概而言之,天道就是各种天象的总和及其变化过程和法则,其中阴阳二气及其相互交感则成为天道的终极决定者和发动者。由此,张载认为天道的基本功能是“造化”、“生生”,并强调这种“造化”、“生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在解释复卦《彖》文“复其见天之心乎”时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日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复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日生也。”

前言/序言

  易学作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解释学。虽然它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解释学的观念和理论体系,但透过那源远流长、丰厚多彩的解释学资源,可以清楚看到易学始终以理解和解释《周易》文本为对象,以追求和体验具有哲学意义的道为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易学家凭借象数、义理与训诂等方法,展开对于《周易》文本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并未完全停留在《周易》的字词句解释的层面上,即通过训诂、考辨、象数和史学等解释方法重构易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恢复《周易》本义和再现作者原来的生活世界,而是在此基础上依据解释者“仁”或“知”之前见,对《周易》文本进行创造性解释,以达到视阈之融合,实现了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解释者与文本合而为一,生命与道互诠互显,易学由方法解释转向哲学解释。
  《周易》与其他古代典籍的不同是它不仅有着用于占验的古奥晦涩的文字语言,还有一套与这文辞相关的、极为严密的、变动不居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这就是《周易》成为后世易学家理解和解释无穷的源泉和永恒的母体关键之所在。如清代学者所言:“盖易包万汇,随举一义,皆’有所通,数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说,故一变再变而不已。”(《四库全书总目·五经总义类后案》)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正是以理解解释、再理解再解释这种独特的形式延伸完善自身,拓展提升自身,有更多的机会或条件与中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渗透、融合,对当时的社会发生影响。
《国学典籍鉴赏系列:易学思想源流与经典解读》 引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易经》以其独特的象征体系、深邃的哲学内涵,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宇宙人生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无数智慧之士沉浸其中,探讨其义理,阐释其精微,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易学传统。本套《国学典籍鉴赏系列:易学思想源流与经典解读》,旨在为读者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易学探索之旅,深入浅出地展现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领略历代易学名家的智慧光芒。 第一卷:溯源与奠基——易学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本卷将带领读者回到易学思想的源头,探寻其在中国古代早期文明中的根迹。 《易》之起源与早期形态: 我们将从考古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追溯《易》的早期形态,探讨其是否与原始的占卜、历法、祭祀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入分析《系辞传》等早期文本如何将原始的卦象、爻辞进行哲学化、义理化的阐释,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占卜功能,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百家的易学观照: 本卷将重点梳理先秦时期,如孔子及其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如何看待和运用《易》的思想。孔子“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投入,及其《易传》对《易》的义理化、伦理化解读,奠定了儒家易学的基础。我们将分析《易》的思想如何融入到诸子百家的哲学体系之中,成为他们构建思想大厦的重要基石。例如,道家如何从《易》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中汲取灵感;法家又如何从《易》的“损益”、“否泰”等概念中寻找治国理政的借鉴。 汉代的易学传承与学派纷呈: 汉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易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本卷将深入探讨汉代易学的主要流派,如以施诂训诂、经学考据为主的河东学派,以象数、义理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河内学派,以及融合象数与义理、更具哲学思辨色彩的京房易学等。我们将详细介绍焦延寿、京房、郑玄、荀爽等重要易学家及其代表性著作,分析他们如何通过象数推演、卦爻解释,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易学体系,并对其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进行阐述。 魏晋玄学与易学的新变: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易学研究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本卷将探讨王弼如何突破汉代象数易学的局限,以“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玄学旨趣,对《易》进行纯粹的义理化阐释,强调《易》的“无”与“有”、“动”与“静”的辩证思想,其《周易注》成为后世易学研究的典范。同时,我们将分析郭象等玄学名家如何将《易》的思想融入到他们的哲学体系中,进一步深化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第二卷:义理与象数——易学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本卷将聚焦于易学思想在唐宋时期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后世在象数、义理两个方向上的继续探索。 唐代易学的官方地位与经学化: 唐代,易学作为儒家六经之首,其地位愈加稳固,易学研究也呈现出官方化、经学化的倾向。本卷将重点介绍唐代易学的集大成者——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分析其如何汇集历代易学名家的注疏,加以考辨和评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易学总集。同时,也将介绍其他重要的唐代易学家,如陆德明、欧阳询等,以及他们对《易》的学习和传播所做的贡献。 宋代易学的三大高峰: 宋代是易学研究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将易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邵雍的先天易与宇宙图式: 本卷将详细介绍邵雍如何创设“先天易”,以象数推演的方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与演化图式,其《皇极经世书》对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理学滥觞: 重点阐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分析其如何将《易》的“无极生太极”的思想与道家、佛家的宇宙论相结合,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程与张载的义理易学: 深入分析程颢、程颐和张载如何以“天人合一”、“性即理”为核心,将《易》的义理思想与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格修养相结合。程颐的《易传》对《易》的十翼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强调《易》的“仁”、“中和”等伦理维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的集大成与形而上学: 本卷将重点介绍朱熹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周易本义》对《易》的解释既重视象数,更强调义理,将《易》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理气”、“心性”等形而上学体系紧密结合,对后世易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易学的传承与创新: 尽管宋代易学成就斐然,但元明清时期,易学研究并未停滞。本卷将考察元代易学的承续,如吴澄的《易纂疏》;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易学,如何将《易》的“诚”与“知行合一”相结合;清代乾嘉学派对《易》的考据和训诂的精进,如惠栋、段玉裁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时期的易学研究如何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或者在特定学术思潮的影响下,展现出新的学术面貌。 第三卷:象数、义理之外——易学的应用与文化意涵 本卷将超越单纯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易学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多元应用,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涵。 易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本卷将考察《易》的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领域。例如,《易》的八卦、六十四卦与数字、方位、五行等概念的对应关系,如何影响了古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易》的阴阳、五行理论如何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易》的“天人相应”思想如何体现在古代建筑的选址与布局之中。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政治、伦理: 本卷将进一步阐释《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伦理观念的塑造。例如,《易》的“损益”、“否泰”等概念如何成为政治家治国理政的借鉴;《易》的“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思想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易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本卷将探寻《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渗透。例如,诗词歌赋中对卦象、爻辞意象的借用,山水画中对《易》中“象”的写意表达,以及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中对《易》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影射和改编。 近现代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卷将简要回顾近现代以来易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西方汉学界对《易》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对《易》进行重新解读的尝试。我们将探讨在当下,如何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继承和发扬《易》的智慧,使其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结语 《国学典籍鉴赏系列:易学思想源流与经典解读》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智慧源泉的深度探访。它旨在通过梳理易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解读历代易学名家的经典之作,帮助读者理解《易》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典籍的独特价值,感受其跨越时空的哲学魅力,从中汲取启迪,丰富人生智慧,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的世界。本系列丛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史、思想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以及致力于易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应用的人,对纯理论的探讨往往提不起兴趣。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古代术数理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对“实用性”的渴求,所以在解读古代著作时,总能巧妙地引出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比如,它对于“时位”与“中正”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术数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个人修养和决策判断的指导。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非常了不起。我个人的感受是,它提升了我对复杂局面的分析能力,不再是简单地非黑即白。每当遇到抉择困难时,书中某些关于“审时度势”的论述总能在我脑海中浮现,提供一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它让你明白,易学不是迷信,而是一套高明的动态平衡哲学。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传统文化,又对易学理论望而生畏的“伪学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易经》博大精深,但真正啃下去才发现,那些晦涩的爻辞和卦象解读,简直是另一门专业。以前买过几本号称“入门”的书,结果读完还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是站在故宫的门前,却找不到钥匙。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走过历史的长廊,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用现代的、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没有一味地推崇,也没有刻意地贬低,而是客观地梳理了历代易学大家的核心思想,让你清楚地知道,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变易”之道的。读完前几章,我竟然能对一些基础的卦象变化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对我来说,比单纯背诵口诀有效多了。尤其是对一些流派的兴衰演变梳理得极其清晰,仿佛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史诗,而不是枯燥的教材。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毕竟市面上的“国学”读物,十有八九是故作高深或过度浅薄的。然而,这套书的扎实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学术争议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易学研究中,流派纷争由来已久,甲说和乙说常常针锋相对,一般作者要么选边站队,要么含糊带过。但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将双方的理论框架清晰地搭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去衡量,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学术的构建过程中。特别是对宋明理学与易学结合的部分,阐述得极为精到,那种将“天道”与“人伦”熔于一炉的境界,通过作者的梳理,似乎触手可及。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精良的“研究地图”。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可能就是它对于某些特定流派的深入挖掘程度,略显克制。我知道,要在一套“通览”性质的研究著作中面面俱到,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何作者都必须做出取舍。但对于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某个分支(比如比较小众的“象数派”中的某个小方向),我期待能看到更具开创性的文本分析。不过话又说回来,作者通过对主流的梳理,实际上已经为后续的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座博物馆的精品陈列馆,将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一一呈现,虽然无法涵盖所有细节,但绝对能让你对整个历史风貌有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且能伴随读者学术成长的好书,对于希望系统建立易学知识框架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伴。

评分

装帧和排版方面,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要知道,研究这类古籍的读物,最怕的就是注释混乱、引文错误或是排版拥挤不堪,让人阅读体验极差。这套上下册的字体大小适中,引用的古文和现代解释之间的区分非常清晰,页边距和行距也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极其严谨,对于一些关键的典籍出处,都有明确的标注,这对于想要进一步追溯源头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通常阅读学术书籍时,笔不离手,要在不同章节间来回对照,这本书的逻辑编排非常有利于这种深入的研读习惯,让人在浩瀚的学海中,能紧紧抓住作者铺设的清晰脉络。

评分

吴澄与《易纂言》

评分

杨简与《杨氏易传》

评分

孔颖达与《周易正义》

评分

张惠言与《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

评分

郑玄与《周易注》

评分

吴澄与《易纂言》

评分

朱熹与《周易本义》

评分

吴澄与《易纂言》

评分

为了推动易学史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的风貌,从丰厚的易学资源中挖掘和激活中国易学解释学因素,重建中国解释学,编者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开展易学家和易学名著研究,并专门编辑出版专著《历代易学名著研究》。《历代易学名著研究》除了吸收了《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中关于十二本易学文献研究成果外,又增加了郑玄易学研究、朱震易学研究、杨简易学研究、王夫之易学研究、张惠言易学研究,力图最大限度展示不同易学家易学解释的内容和特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