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旭光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欣赏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设计
  • 文化
  • 美学
  • 艺术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386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52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2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谓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都是艺术家主体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将其“内在的尺度”运用到作为体验和精神生产之对象的客体世界和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的艺术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决不是如镜子和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浩瀚芜杂的客观表象进行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改造……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也唯如此,方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创造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982-1987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7-1991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1-1994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任职讲师,1999-2003任职副教授,2004任职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开设主要课程有《影视鉴赏》、《电影史专题》、《美学艺术学名著精读》、《当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专题》、《艺术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学专题》。

目录

第一讲 艺术与艺术学导论/1
一、艺术:人类文明的尺度与象征/1
二、艺术学的基本对象与学科历程/6
三、艺术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0

第二讲 艺术的发生/17
一、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17
二、艺术起源的辩证分析/25
三、艺术自觉的历程:“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28

第三讲 艺术的本质/35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学说/35
二、艺术活动的要素与环节/47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52

第四讲 艺术的功能与价值/55
一、艺术功能的三个方面:认识、娱乐、认同/55
二、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62
三、艺术: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66

第五讲 艺术创作主体/76
一、艺术家/76
二、艺术思维/80
三、艺术创作心理,83

第六讲 艺术创作过程/88
一、艺术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89
二、艺术体验:“自然的人化”/92
三、艺术构思:“搜尽奇峰打草稿”/97
四、艺术传达: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102

第七讲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111
一、艺术风格概论/111
二、艺术风格要素分析/116
三、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120

第八讲 艺术作品/128
一、形式与内容/128
二、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132
三、典型与意境/137

第九讲 艺术接受/146
一、艺术接受之维/146
二、艺术鉴赏、艺术传播及艺术消费/150
三、艺术接受的意义/153

第十讲 艺术接受心理/159
一、艺术接受中的共鸣、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159
二、艺术接受中的程式与惯例/163
三、艺术鉴赏心理阐释/169
四、艺术接受心理描述/173

第十一讲 艺术批评/187
一、艺术批评的作用与标准/187
二、艺术批评的角度与方法/188
三、艺术批评的流派/19l

第十二讲 艺术的分类(之一)/197
一、艺术分类的方法与角度/197
二、文学:语言的艺术/200

第十三讲 艺术的分类(之二)/206
一、美术:图画天地品类群生/206
二、音乐:最纯粹的艺术/210
三、舞蹈:人体的艺术/212

第十四讲 艺术的分类(之三)/217
一、戏剧:现场表演的“冲突律”/217
二、影视:艺术、传媒与文化/220

第十五讲 艺术的发展与匾临的新问题/230
一、艺术的发展与变革创新/230
二、当代艺术现实与艺术观念的变异,234.
三、当代影像文化暨视觉文化转型对艺术的影响/237
四、结语:艺境无涯艺术永恒/240
主要参考书目/244

精彩书摘

  所谓艺术创作过程.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所谓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都是艺术家主体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将其“内在的尺度”运用到作为体验和精神生产之对象的客体世界和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的艺术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决不是如镜子和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浩瀚芜杂的客观表象进行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改造……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也唯如此,方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最后创造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所谓艺术创造的创造性.在艺术家的创造的角度看,是指艺术创作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正是这种不可预见性,从根本上区分了“技艺”性的劳作和真正的艺术创造。例如科林伍德就认为,“技艺涉及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区别。待取得的结果早在获得之前就已经预先被设想和考虑好了.工匠在制作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制作些什么。这种预知对于技艺是绝对不可缺少的”①。因而,他主张艺术创造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艺术作品可以且往往同时也是技艺品,但它本质上却不是技艺品。因此,艺术家在开始创造的时候,不一定有一个预先想好而且一成不变的计划。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艺术概论》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深入荒野:北极苔原的生命史诗 作者: 阿历克斯·霍尔顿 出版社: 北境之声出版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定价: 128.00 元 --- 导言:冰雪覆盖下的脉动 当我们谈论地球上的生命时,我们常常将目光投向热带雨林的繁茂与海洋深处的神秘。然而,在这片被冰雪、永冻土和极寒气候所统治的广袤之地——北极苔原,生命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书写着最原始、最坚韧的生存史诗。 《深入荒野:北极苔原的生命史诗》并非一本地理教科书,也非一部自然摄影集。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带领读者穿越北纬60度线以外的极地世界。作家阿历克斯·霍尔顿,一位在苔原上生活了二十载的博物学家兼探险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无可辩驳的实地考察数据,揭示了一个被我们长期误解的生态系统——一个充满动态平衡、残酷竞争与令人惊叹适应性的微观宇宙。 本书的核心不在于描绘壮丽的北极光或冰川的缓慢移动,而在于聚焦于那些在极端条件下挣扎求生的“微小巨人”:那些在短暂的夏季中爆发式生长的地衣、那些长达数月只为一次迁徙的驯鹿群、以及那些在冰雪下挖掘复杂洞穴系统的旅鼠。霍尔顿以独特的视角,将科学观察、民间传说与个人体验熔铸一炉,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苔原叙事。 第一部分:永冻土下的秘密战争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苔原的“基础架构”——永冻土层及其对地表生物的深远影响。霍尔顿以其多年的地质学积累,解释了苔原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独特基质如何塑造了植被的形态。 我们通常认为苔原是贫瘠的,但霍尔顿描绘了一场在几英寸的表土中进行的、关乎生存的“光照与养分争夺战”。他详尽记录了北极柳如何将自己的生长结构压低至地表,以躲避时速可达百公里的凛冽寒风,并利用土壤表面的微小热能进行光合作用。这里没有参天大树,只有低伏的、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的生命形态。 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土壤解冻与冻结的季节性循环对地下水流的影响。书中记录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追踪研究,分析了苔原上最主要的食草动物——圈养与野生的驯鹿群,如何根据冰层厚度及地面湿度来调整其冬季觅食路线。这些数据不仅是生态学的佐证,更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策略的微妙干扰。 第二部分:极昼与极夜的生存艺术 北极圈的昼夜变化是地球上最为极端的自然现象之一。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读者的感官带入这种极端光照条件下的生命体验。 在夏季的极昼中,生物面临的是无休止的能量获取压力。霍尔顿记录了蚊蚋和飞虫的爆炸性繁殖,以及它们如何短暂地成为苔原食物链的基石。他详细描述了苔原鸟类,例如燕鸥和雪鸲,如何利用这24小时不落的太阳进行超高效率的育雏和觅食。这种“永不停止的工作”模式,是对生命能量的极致榨取。 然而,真正的挑战出现在极夜。当太阳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下,苔原陷入一片深蓝或漆黑之中。霍尔顿通过红外设备和被动声学监测,揭示了那些在黑暗中狩猎的捕食者——北极狐、雪鸮以及稀有的北极狼。他挑战了“黑暗即休眠”的传统观念,展示了生物如何发展出依赖嗅觉、热感应甚至地磁感应的复杂导航和捕猎技巧。其中关于雪鸮利用低频声音定位冰雪下旅鼠活动的章节,尤为引人入胜,其描述之精确,令人震撼。 第三部分:共生与毁灭的微妙平衡 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依赖于一系列复杂且脆弱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三部分着重于生物间的互动,即“谁吃谁”以及“谁帮助谁”。 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地衣、苔藓与食草动物之间的“慢速”共生关系。地衣看似静止不动,却是许多昆虫幼虫和小型节肢动物的庇护所和食物来源。霍尔顿通过高倍显微镜下的观察,描述了这些微小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以极其缓慢的代谢速度维系着自身的生存。 另一章节聚焦于种群波动,尤其是旅鼠数量的周期性爆发与崩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捕食者与猎物关系,更涉及到苔原植被的“啃食阈值”。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性极强,这种破坏反而为特定植物群落的再生创造了机会。霍尔顿认为,苔原的稳定并非“静态的平衡”,而是由这种周期性的“创造性破坏”所驱动的动态循环。 结语:未来之声 霍尔顿在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了苔原正在经历的、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快速变化。他没有使用夸张的词汇来谴责,而是用冷静的笔调记录了变暖的趋势如何使得原本不属于苔原的灌木开始向北入侵,以及这给本土物种带来的生存压力。 《深入荒野》是一本关于坚持、适应和生存哲学的书。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其体型的大小或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其面对最严酷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对存在的执着与对微小机遇的精准把握。阅读这本书,如同在极寒中体验了一场热烈的生命展示,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力量与敬畏。 --- 读者评价精选: “霍尔顿用他无可挑剔的细节描绘,把我们从舒适的室内带到了刺骨的北风之中。这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史诗,而非教科书。”——《自然观察者》月刊 “我从未想过,一块看似贫瘠的苔藓下,能隐藏如此复杂的生存策略。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苏珊娜·里德,生态学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那种流动的线条和抽象的几何图形,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气息。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那种独特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恰到好处,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持了易读性,又与整体的艺术风格相得益彰,很多地方甚至像艺术品一样,让人不忍快速翻阅。初读时,我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打动,作者似乎不是在“讲解”艺术,而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感性的笔触,引导我们去观察、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名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它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更多的是一种哲思的渗透,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艺术的魅力,而不是被晦涩的术语吓退。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它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美学现象。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在宏大叙事之下流露出的那份细腻的情感温度。尽管探讨的是跨越千年的艺术史和复杂的理论框架,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人”才是艺术的最终创造者和体验者。书中穿插了许多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片段,那些关于创作的挣扎、灵感的迸发、甚至是生活中的窘迫,让那些遥远的、神圣的艺术形象瞬间变得鲜活可触。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时期雕塑家群体心境的描摹,那种在时代巨变中的迷茫与坚持,读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热泪盈眶。这种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温暖的人文关怀中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异常丰富——既有智力上的提升,又有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最真实、最炽热的人性表达,这本书,成功地连接了艺术的“形式”与艺术家的“灵魂”。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这种挑战是令人兴奋的、充满建设性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一口气读完的“爽文”,相反,它要求读者必须沉下心来,做好随时停下来查阅资料、反复咀嚼文字的准备。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凝练,常常用一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概括一个复杂的美学流派,这使得每一句话都价值千金,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经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尝试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艺术时空隧道”。比如,它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解构分析,那种层层剥离、直击要害的笔法,让初学者感到措手不及,但也正是这种“被挑战”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思辨能力。这本书没有试图迎合读者的惰性,反而像一位严厉的导师,用知识的重量压实你的理解,最终让你收获更坚实的心智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艺术的功用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重估。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快餐式娱乐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将艺术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种纯粹的感官享受。然而,这本书如同警钟一般敲醒了我,它探讨了艺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基础作用,从早期的宗教仪式载体,到中世纪的权力象征,再到近代的个体情感宣泄出口,直至今日作为批判现实的锐利武器。作者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从材料学的演变到赞助体系的更迭,层层递进,让人清晰地看到艺术是如何依附于人类社会结构而生长的。我读到关于建筑空间与权力布局的部分时,深感震撼,原来我们日常所处的环境,早就被无声的艺术语言所规训和定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行走的路面,它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的生存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经典艺术史的梳理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与共通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将艺术史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量子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体系。举个例子,书中对印象派光影捕捉的分析,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摄影技术发展对画家感知世界方式的颠覆性影响,这种历史纵深感和时代交错感,让原本静态的画作瞬间“活”了起来。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自己过去对艺术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水面,而这本书则带领我潜入了深海,触摸到了艺术核心的脉搏。那种阅读的满足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挑战了我的认知边界,迫使我去思考“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其他的快,喜欢

评分

京东挺不错的,正品,有速度

评分

很好的书 慢慢学习 呵呵

评分

京东还是不错的,什么都比其他的快,喜欢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很好,价格实惠,物有所值。值得买来看看。

评分

这个书很不错,纸张很好,手感也不错,比较清晰,总体比较满意

评分

很好,朋友很喜欢,有机会再买本

评分

京东挺不错的,正品,有速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