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外國電影史綱要(影視理論)》是為瞭打造影視專門人纔,集閤瞭眾多的專傢學者的智慧和經驗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7個章節,具體內容包括電影的發明與初期發展、“二戰”前歐洲電影、“二戰”前美國電影、“二戰”後歐洲電影、二戰”後亞洲電影等,其目的是希望通過理論與技能的結閤,通過深入淺齣的論述,將復雜的影視理論與技能,以一書一重點的形式,介紹給有誌於從事影視工作和研究的學生,以冀能全麵提高影視專業學生的綜閤水平和專業素質,培養適閤影視事業和文化事業發展需要的復閤型人纔。
作者簡介
虞古,四川南充人,生於1963年。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副院長、影視教育博士,重慶直轄市電影學學科帶頭人,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專傢評委,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傢,重慶文藝評論傢協會副主席,電影學、傳播學碩士導師,撰著專著五部,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專業刊物發錶論文百餘篇主持國傢社科項目、省部級項目多項、獲國傢級、省級耉教研成果奬,中國高教影視研究學會奬、學術奬多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電影的發明與初期發展
第一節 電影的發明
一、攝影術的發明
二、電影膠片的發明
三、活動攝影機的齣現
第二節 早期電影發展
一、與生俱來的紀錄本性——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創作
二、魔術師的舞颱——梅裏愛的電影創作
三、布萊頓學派
四、第一個裏程碑——格裏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
第二章 “二戰”前歐洲電影
第一節 法國電影
一、印象派——飛舞的影像精靈
二、超現實主義——瘋狂的安達魯之犬
三、讓·維果——激憤的電影詩人
四、詩意現實主義——撒旦陽光下的魅影
五、現實主義大師——讓·雷諾阿
第二節 德國電影
一、豪華巨片時代——宮闈秘事
二、錶現主義電影——畫幕後的幽靈
三、室內劇電影——壓抑的後樓梯
四、納粹德國電影——意誌的勝利
第三節 蘇聯電影
一、濛太奇學派
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第四節 意大利電影
第五節 英國電影
第三章 “二戰”前美國電影
第一節 自由競爭時期——甚囂塵上的亂世紛爭
一、“專利權”案與“鎳幣戲院”
二、獨立製片公司的崛起
三、光影眷顧的小鎮
四、先驅者的足跡——D.W.格裏菲斯
五、麥剋·塞納特和“啓斯東喜劇”
六、查爾斯·卓彆林和美國喜劇學派
七、默片時代的其他電影工作者
第二節 電影工業與製版廠製度——一個王朝的基石
一、製片廠製度
二、八大金剛
三、《海斯法典》
第三節 黃金時代:好萊塢華麗的類型樂章
一、有聲電影的興起
二、類型電影
三、開啓新時代——《公民凱恩》
第四章 “二戰”前亞洲電影
第一節 日本電影
一、現代性與民族性交織的過程
二、“日活”與“鬆竹”
三、有聲轉型催生的“東寶”
第二節 印度電影
第五章 “二戰”後歐洲電影
第一節 意大利電影
一、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
二、意大利新電影
三、意大利政治電影
第二節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一、前奏:攝影機-自來水筆理論
二、法國“新浪潮”電影
三、左岸派
第三節 英國自由電影
第四節 西班牙電影
一、獨裁時期西班牙電影
二、阿莫多瓦——光怪陸離的女性電影
第五節 瑞典電影——神秘的北歐傳奇
一、瑞典電影源流
二、英格瑪·伯格曼——魔燈傳奇
第六節 東歐新電影
一、波蘭新電影
二、捷剋新浪潮
三、南斯拉夫新興電影
四、匈牙利新興電影
第七節 蘇聯新電影
一、“解凍”前後的蘇聯電影
二、詩意電影
三、俄羅斯電影的新發展
第八節 新德國電影運動
一、奧伯豪森宣言
二、德國青年電影
三、新德國電影
四、新德國電影四傑
第六章 “二戰”後好萊塢電影
第一節 新好萊塢
一、蛻變與重組
二、藝術電影運動與商業電影歸宿
三、敘事更新與新類型體係
四、類型演變與類型融閤
第二節 數字好萊塢
一、從科幻到魔幻
二、奇觀化與卡通化
三、超級技術進程與膨脹的奇思異想
第三節 美洲其他國傢電影概述
一、巴西電影
二、阿根廷電影
三、智利電影
四、古巴電影
五、墨西哥電影
六、加拿大電影
第七章 “二戰”後亞洲電影
第一節 日本電影
一、日本電影的復蘇
二、崛起的社會派
三、“影像派”源流的延續
四、“太陽族”電影與日本新浪潮
五、獨立製片撐持的電影江山
第二節 伊朗電影
第三節 韓國電影
一、文藝愛情片
二、幫派影片
三、恐怖片
四、喜劇片
第四節 印度電影
一、商業電影
二、印度新電影
第五節 亞洲其他國傢電影概述
一、越南電影
二、泰國電影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電影的發明與初期發展
電影到今天已經走過瞭ll0餘年的曆程,雖然曆史短暫,但是發展迅速,且內容異常豐富。一部百年電影曆史既是技術的革命,也是藝術的革命。盧米埃爾兄弟在這場革命中首先發明瞭電影,他們和梅裏愛一起推廣和普及瞭這種技術。然而真正把電影帶入藝術的殿堂,使電影具有獨立的錶意係統卻是到格裏菲斯纔宣告完成的事情。
第一節 電影的發明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産物,電影是許多科學傢、發明傢,甚至模仿者漫長探索的過程。
《電影藝術詞典》對“電影”這樣定義:“根據視覺暫留的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熒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錶現一定內容的技術。①因此這門技術至少包括照相術齣現、電影膠片的發明和攝影、放映技術的成功研究。
前言/序言
當人類還處於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時期,就開始瞭原始塗鴉和圖騰摹畫等媒介傳播的信息釋放。在科學和技術日趨進步和完善的今天,這種天性正被無限地放大,人類交流和傳播的渴求也隨著影視技術的日新月異被大大擴展。著名傳播學理論傢麥剋盧漢曾經有個經典論斷:“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今,影視技術則延伸瞭媒介。攝影術的發明昭示著人類進入瞭“機器復製時代”(瓦爾特·本雅明),經過技術的加速發展,使得當初簡單的攝影而今已成為以電影、電視、廣告、動畫等多媒體為主導的、龐大而又綜閤的傳媒係統,以此應運而生的影像文化正全麵滲透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和應對這種潛在的力量。
傳媒技術的更新使得影視傳播理論不斷被刷新,定位各異的影視專業也相繼建立,現代影視傳媒專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融匯理論與技術、多媒體與多學科並存的綜閤學科,並呈現齣蓬勃發展的態勢。隨著國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下對文化建設和傳播的日益重視,更多懂理論和實務的影視專門人纔正大量被社會所需,這也為高校影視方麵人纔的培養創造瞭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動力。
本套書係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為瞭打造影視專業人纔,集閤瞭眾多的專傢學者的智慧和經驗編寫而成的。本套書的編寫針對多數同類教材在係統性和連貫性存在的不足,打破常規,注重雙基,關注新媒體中影像技術的發展,吸收最新的影視理論和技術成果,以注重基礎、促進教學、關注前沿、強化實踐、精益求精為宗旨,特彆強調瞭學術性與實用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經典性和當代性、嚴謹性和規範性、綜閤性和創新性相結閤地提高。
文藝復興的曙光:歐洲繪畫的革新與轉型 (1400-1600) 一部深入剖析十五至十六世紀歐洲藝術麵貌的權威著作,聚焦於催生現代西方視覺藝術的偉大變革。 本書並非專注於光影變幻的銀幕藝術,而是將目光投嚮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陸的畫布與壁畫,細緻梳理瞭自佛羅倫薩的早期萌芽,至羅馬的盛期輝煌,再到北歐的獨特發展,最終抵達矯飾主義的復雜階段。我們旨在描繪一幅宏大而又精微的圖景,揭示在這兩百年間,藝術傢們如何從對中世紀宗教題材的刻闆描繪中解放齣來,轉而探尋人文主義的光輝、科學的理性以及人類情感的深度。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覺醒與早期文藝復興的奠基 (約 1400-1490)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文藝復興思想如何在意大利興起,以及它如何直接作用於繪畫領域的革命。我們將重點分析早期大師們如何運用數學和光學原理,構建齣前所未有的空間感。 一、透視法的發明與應用:空間的幾何學重構 重點研究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對綫性透視法的理論化,以及馬薩喬(Masaccio)如何首次將這種科學方法融入壁畫創作中,如《聖三一》。書中將通過對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早年草圖和技法的分析,闡釋空氣透視法(Sfumato的前身)如何輔助營造視覺的深度和氛圍。我們探討瞭透視法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彼時世界觀的體現——一個以人為中心、可被理性度量的宇宙。 二、古典主義的復興與形體的再發現 文藝復興的“復興”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精神的繼承與超越。本章考察瞭多那太羅(Donatello)雕塑對繪畫中人體解剖學研究的影響。我們將剖析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對形體體積感和光影錶現的冷靜處理,他如何在畫麵中追求數學上的完美比例,以及這種對“理想美”的追求如何影響瞭後續的拉斐爾。 三、佛羅倫薩的精英文化與贊助體係 詳細梳理美第奇傢族(Medici)在藝術贊助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分析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如《維納斯的誕生》,我們探討瞭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如何滲透進世俗題材,使神話故事承載瞭復雜的道德和哲學寓意。這一階段的繪畫,是財富、權力與知識精英共同推動的産物。 第二部分:盛期文藝復興的巔峰與完美境界 (約 1490-1527) 本部分聚焦於羅馬和威尼斯成為藝術中心後的輝煌時代,探討“古典理想”如何達到其技術與精神上的最高點。 一、三巨頭的並峙與風格的融閤 深入分析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和拉斐爾(Raphael Sanzio)各自在繪畫領域中建立的裏程碑。 達·芬奇的心理深度: 分析他如何通過嘴角細微的弧度、眼神的流轉,捕捉人物瞬時的心理狀態。《濛娜麗莎》的魅力解析,著重於其對光綫和“暈塗法”的成熟運用。 米開朗基羅的“力量之美”: 探討他如何將雕塑的紀念碑性融入二維平麵。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如《創世紀》)中對裸體英雄形象的推崇,體現瞭“大藝術”(_Terribilità_)的理念。 拉斐爾的和諧與秩序: 考察《雅典學院》如何通過完美的構圖、對稱的布局,將古代哲思與文藝復興精神完美地統一起來,代錶瞭古典主義的巔峰。 二、威尼斯畫派的色彩革命 對比佛羅倫薩和羅馬對“綫條”(_disegno_)的強調,本章著重介紹威尼斯畫派對“色彩”(_colorito_)的極緻追求。重點分析喬爾喬內(Giorgione)的抒情性,以及提香(Titian)如何利用豐富的油彩層次和大膽的筆觸,錶現皮膚的質感和情緒的張力,為巴洛剋藝術的色彩運用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北方的迴應與宗教改革的衝擊 (約 1450-1560) 本書超越意大利中心論,詳盡考察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藝術發展,特彆是北方對細節的偏執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 一、尼德蘭的油畫技術革新 研究揚·凡·艾剋(Jan van Eyck)如何完善油畫媒介,以及這種新媒介如何使得對現實世界物體錶麵質感(如金屬反光、織物紋理)的錶現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逼真程度。我們將分析《根特祭壇畫》中蘊含的象徵主義和對光綫的精確捕捉。 二、德國的版畫藝術與宗教改革的先聲 細緻分析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如何吸收意大利的理論並將其融入日耳曼的傳統中。他的版畫(如《啓示錄》係列)不僅展示瞭高超的解剖學和透視技巧,更成為傳播宗教改革思想的強有力工具。通過比較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作品中的激情與痛苦,展示北方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另一種反應——更傾嚮於對人類苦難的直接展現。 第四部分:矯飾主義:從和諧到張力的過渡 (約 1520-1600) 隨著古典理想的達到頂峰,藝術傢們開始主動地打破既有的規則,進入一個充滿不安、緊張和感官刺激的階段。 一、對盛期完美的拒絕 分析硃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和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如何故意扭麯拉斐爾式的比例和透視。矯飾主義(Mannerism)的特點——拉長的人物、幽閉的構圖、不和諧的色彩——被視為對理性主義過度推崇的一種反應。 二、空間與情感的實驗 探討丁托列托(Tintoretto)和委羅內塞(Veronese)在威尼斯如何運用戲劇性的對角綫構圖和強烈的明暗對比,營造齣一種流動、緊張的視覺體驗。這種對動態和不穩定的追求,直接預示瞭巴洛剋藝術對情感衝擊力的強調。 總結:現代藝術的搖籃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如何確立瞭西方藝術的主流範式——即藝術傢作為創造者而非單純的手工藝人的地位,以及繪畫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這些對自然、科學、古典遺産的綜閤運用,為隨後幾個世紀的藝術發展奠定瞭不可動搖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視覺革命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