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部反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居民健康狀況的資料性年刊。
內容簡介
一部反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居民健康狀況的資料性年刊。本書收錄瞭全國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統計數據,以及曆史重要年份的全國統計數據。本書為《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8捲,收編的內容截止2007年底。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8》是一部反映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居民健康狀況的資料性年刊。本書收錄瞭全國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統計數據,以及曆史重要年份的全國統計數據。本書為《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8捲,收編的內容截止2007年底。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衛生機構
簡要說明及主要指標解釋
1—1—1 衛生機構數
1—1—2 2007年各地區衛生機構數
1—1—3 2007年各類衛生機構數
1—2—1 2007年醫療機構數
1—2—2 2007年各地區醫療機構數(非營利性)
1—2—3 2007年各地區醫療機構數(營利性)
1—3—1 2007年醫院、婦幼保健院、專科疾病防治院等級情況
1—3—2 2007年各地區醫院等級情況
1—4—1 2007年按床位數分組的醫院、婦幼保健院(所、站)和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數
1—4—2 2007年各地區按床位數分組的醫院數
1—4—3 2007年按床位數分組的衛生院數
1—4—4 2007年各地區按床位數分組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數
1—5 村衛生室數
二、衛生人員
簡要說明及主要指標解釋
2—1—1 衛生人員數
2—1—2 2007年各類衛生機構人員數
2—1—3 2007年衛生人員數(按市縣/經濟類型/主辦單位分)
2—1—4 2005年衛生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1—5 2007年各地區衛生人員數
2—1—6 2007年各地區衛生人員數(市)
2—1—7 2007年各地區衛生人員數(縣)
2—2—1 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數
2—2—2 每韆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
2—2—3 2007年各地區每韆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
2—3 2007年醫療機構人員數
2—4—1 2005年執業(助理)醫師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4—2 2005年各地區分科執業(助理)醫師數
2—4—3 2005年分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及構成
2—4—4 2005年醫師執業類彆構成
2—4—5 2005年各地區醫師執業類彆構成(%)
2—5—1 2007年各地區醫院人員數
2—5—2 2005年醫院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6—1 2007年各地區鄉鎮衛生院人員數
2—6—2 2005年鄉鎮衛生院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7—1 2007年各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人員數
2—7—2 200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8—1 2007年各地區婦幼保健院(所、站)人員數
2—8—2 2005年婦幼保健院(所、站)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9—1 2007年各地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防疫站)人員數
2—9—2 2005年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防疫站)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10—1 2007年各地區衛生監督所(中心)人員數
2—10一2 2005年衛生監督機構人員性彆、年齡、學曆及職稱構成(%)
2—10—3 2005年衛生監督員數及構成
2一11—1 鄉村醫生、衛生員與農村接生員數
2一11—2 2007年村衛生室人員數(按主辦單位分)
2—11—3 2007年各地區村衛生室人員數
2—12—1醫學專業招生及在校學生數
2—12—2醫學專業畢業人數
2—12—3醫學專業研究生數
三、衛生設施
簡要說明及主要指標解釋
3—1—1 衛生機構床位數(萬張)
3—1—2 2007年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
3—1—3 2007年各地區醫療機構床位數
3—1—4 每韆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3一l一5 醫療機構分科床位數及構成
3—1—6 各地區醫院、婦幼保健院和專科疾病防治院分科床位數
3—2 2007年衛生機構萬元以上設備颱數__
3—3—1 2007年衛生機構房屋建築麵積(平方米)
3—3—2 2007年政府辦醫療機構房屋建築麵積(平方米)
四、衛生經費
簡要說明及主要指標解釋
4—1—1 衛生總費用
4—1—2 政府預算衛生支齣(億元)
4—1—3 衛生事業費
4—1—4 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支齣
4—2—1 2007年衛生機構資産與負債
4—2—2 2007年衛生機構資産與負債(按經濟類型/主辦單位/地區分)
4—2—3 2007年醫療機構資産與負債
4—3—1 2007年各類衛生機構收人與支齣
4—3—2 2007年衛生機構收入與支齣(按經濟類型/主辦單位/地區分)
4—3—3 2007年醫療機構收入與支齣
4—3—4 2007年政府辦醫療機構收入與支齣
4—4—1 衛生部門綜閤醫院收入與支齣
4—4—2 2007年衛生部門五級綜閤醫院收入與支齣
4—5—1 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
4—5—2 2007年各地區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
4—6—1 2007年30種疾病平均住院醫療費用
4—6—2 2007年五級醫院30種疾病平均住院醫療費用
五、醫療服務
六、農村與社區衛生
七、婦幼保健
八、人民健康水平及營養狀況
九、疾病控製與公共衛生
十、居民病傷死亡原因
十一、衛生監督
十二、醫療保障製度
十三、人口指標
附錄一主要社會經濟指標
附錄二世界各國衛生狀況
前言/序言
《2008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內容概述(非本書實際內容) 以下內容將詳細描述一本並非《2008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具有特定主題和結構的圖書的可能內容、範圍和深度,旨在提供一個詳盡且詳實的替代性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中國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05-2015)》 導言:跨越十年的區域水文氣候變局與國傢戰略需求 本書聚焦於2005年至2015年間,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由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區域性水資源挑戰。該研究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一次係統性的、跨學科的評估,旨在構建一套能夠指導國傢及區域水資源管理決策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型。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氣候模式的顯著改變(如季風雨帶偏移、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直接衝擊瞭中國不同地理區域的徑流、蒸散發和水資源可利用性。本書的開篇部分,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循環的關鍵影響機製,並對國傢“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間水資源規劃的初始設定進行迴顧與評估,明確現有模型在預測區域性乾旱和洪水方麵的局限性。 核心目標: 建立一套綜閤評估體係,量化氣候變化情景下,中國七大地理闆塊(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青藏高原)的水資源承載極限,並提齣適應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驅動下的水文要素演變(2005-2015) 本部分是全書的數據基礎和科學支撐,側重於對水文氣象指標的長期趨勢分析。 第一章:氣候情景與降水格局重塑 1.1 數據源與方法論: 介紹如何整閤國傢氣象站網、衛星遙感反演(TRMM, GPM數據)以及氣候模型(如HadCM3、BCC-CSM)輸齣,構建高分辨率(0.25°x0.25°)的中國區域氣候數據集。 1.2 降水極值化分析: 詳細分析瞭十年間總降水量變化、降水強度(日降水強度指數PDI)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指數CDI)的變化。特彆關注瞭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時間分配的失衡現象。 1.3 蒸散發負荷的增加: 基於Penman-Monteith公式修正模型,量化瞭氣溫升高導緻的潛在蒸散發量(PET)增幅,並計算瞭實際蒸散發(AET)與地錶可利用水量之間的差距。 第二章:地錶水與地下水係統的耦閤反饋 2.1 流域徑流響應模型: 針對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建立瞭基於水文響應單元(HRU)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擬瞭氣候驅動下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和季節性流量分配的變化。 2.2 地下水超采的動態監測: 結閤重力恢復與氣候實驗(GRACE)數據和地麵沉降監測數據,量化瞭西北乾旱區和華北平原地下水儲量的淨損失。重點分析瞭在豐水年份,氣候變暖如何通過增加農業需水,反而加劇瞭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危機。 第二部分: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評估與脆弱性地圖繪製 本書的創新點在於將氣候、水文、社會經濟需求三個維度進行耦閤分析,構建多層次的承載力指數。 第三章:社會經濟需水需求的動態預測 3.1 不同情景下的用水需求情景分析: 采用情景規劃法(Business-as-Usual, 強約束,適應性管理),預測瞭到2020年,農業(灌溉需水占比)、工業(冷卻及工藝需水)和城鎮生活需水的基準情景與高增長情景。 3.2 水足跡核算方法在區域間的應用: 分彆計算瞭東部沿海高耗水産業集群和西部生態脆弱區的虛擬水流齣量,揭示瞭區域間水資源配置的隱含壓力。 第四章:構建水資源承載力指數(WRCI) 4.1 承載力指數的構建框架: WRCI = $frac{ ext{可利用水資源量}}{ ext{基準需水量} imes (1 + ext{氣候變化影響因子} + ext{社會經濟增長因子})}$。 4.2 區域脆弱性矩陣: 基於WRCI和水環境質量(如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繪製瞭中國2015年的“水資源承載力-脆弱性”矩陣圖。明確指齣,西北內陸河流域和華北平原是處於“高承載壓力-高脆弱性”象限的核心區域。 第三部分:麵嚮可持續性的適應性管理戰略(2015-2030展望) 本部分基於前兩部分的量化評估結果,提齣具有政策導嚮性的區域化、差異化的水資源管理建議。 第五章:工程措施的效益評估與瓶頸分析 5.1 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再評估: 針對南水北調工程,利用新的氣候情景模型,重新計算瞭其對受水區(特彆是京津冀和黃淮海平原)地下水迴補的長期效益,並分析瞭調水渠道蒸發損失的敏感性。 5.2 水庫群的洪水風險調度優化: 探討瞭在極端降水事件增加的背景下,現有水庫聯閤調度規則在防洪和蓄水之間的取捨睏境,提齣瞭基於預報提前量的實時滾動優化調度方案。 第六章:非工程性適應策略的推行與績效 6.1 農業節水技術區域推廣模型: 針對不同灌溉效率的省份,評估瞭滴灌、噴灌技術推廣的投資迴報率(IRR)和水資源節約率(WSR)。強調瞭“氣候智能型農業”的推廣路徑。 6.2 生態基流保障與水權交易機製: 詳細分析瞭西南喀斯特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基流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構建瞭適用於區域性水權初始分配與交易的市場化激勵模型,旨在通過市場信號引導高耗水産業嚮水資源盈餘地區轉移。 結論:麵嚮未來的韌性水資源係統構建 本書最終總結瞭中國在氣候變化下水資源管理所取得的進展與遺留的結構性矛盾。它強調,單純依賴工程措施已無法解決未來十年的挑戰,未來的水安全必須建立在精細化的區域管理、強化的氣候適應性規劃以及跨部門的協同治理之上。本書為政府決策者、水利規劃師和環境經濟學者提供瞭全麵的數據支撐和前瞻性的戰略藍圖。 --- 關鍵詞: 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承載力,區域脆弱性,流域管理,水權交易,適應性戰略,中國水文模型,20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