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六逸年譜

謝六逸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江,陳達文 著
圖書標籤:
  • 謝六逸
  • 年譜
  • 地方誌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民國史
  • 浙江
  • 名人
  • 文獻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6511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566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謝六逸在我們貴州人中從事新文藝工作的,可以說是第一代,他參加文學研究會也比我早幾年。茅盾同誌在《新文學史料》第三輯(1979年5月)《革新的前後》一文中,就提到1920年他在半革新的《小說月報》的《小說新潮》欄發錶瞭《我們可以提倡錶象主義的文學麼》,六逸接著就在第五期上刊登瞭《文學上的錶象主義(象徵主義)是什麼》(我估計這是他公開發錶的第一篇著作),當時他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迴國以後,1921年,他就進瞭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時間究竟有多久,我還弄不清。我在北京讀書和工作的那些年間,先後讀過他編譯的中外文學知識讀物。先讀到的是他的《西洋小說發達史》。他在北新書局齣版的《日本文學史》,我讀瞭兩遍,這是深入研究過日本文學且有史識之作。我的點滴日本文學知識。

目錄

  一個對人民有貢獻的人(代序)——紀念謝六逸同誌誕辰九十周年
年譜
附錄一:1945年8月以後有關謝六逸的主要文章、紀念活動和涉及他的史實的文獻
附錄二:謝六逸在文通書局主編與參與主編的叢書
附錄三:謝六逸主編的《文訊》各期篇目
後記

精彩書摘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1歲
6月,光緒帝下詔“明定國是”,實行變法。
9月,百日維新失敗,西太後復齣秉政,光緒帝遭幽禁,康有為、梁啓超齣逃,譚嗣同等六君子死難。
12月14日,梁啓超於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19日(農曆十一月初七),鄭振鐸生於浙江永嘉縣,鄭原籍福建長樂縣。
魯迅18歲,郭沫若7歲,茅盾3歲。
九月二十七日(農曆八月十二日)生於貴州貴陽城東指月巷,祖籍江西。按照族係規定,屬“光”字輩,取名光粲,字麓逸;1920年2月在北京《新中國》雜誌發錶文章時署名謝六逸,以後就改字六逸,曾用筆名宏圖、何宏圖、宏徒、謝宏徒、路易、魯愚、中牛、毅純、仲午、頭陀、路益、路、易、宏、徒、度等;號無堂,室名夾闆齋。(似自嘲性質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從閘北避難到法租界期問開始,主要在《立報》副刊《言林》上齣現)
祖父謝朝燮,拔貢生,曾任湖南永新縣知縣。父親謝天賜,號森初,廩貢生,曾任湖南沅陵、貴州都勻等縣知事。母王敬全。“我的大舅(也就是六逸先生的父親)很有傲骨,……我的大舅母知書達理,待人接物都很好,而又很樂觀。六逸先生自幼就在這樣富有文化教養的傢庭氣氛中熏陶,要說秉性會受到雙親的影響,那六逸先生的骨氣是得之於父親,而性情溫和,則得之母親。”(馮楠:《在謝六逸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弟謝光明,號竹銘;妹謝婉儀。   ……

前言/序言

  今年9月是謝六逸同誌誕辰九十周年。他是一位畢生盡瘁於文藝事業、教育事業和新聞事業的老一輩文學傢。由於他是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夕逝世的,逝世太早,雖然今天的文藝青年知道他的人很少,但是他的老朋友和學生卻沒有忘記他。商務印書館的負責人和工作同誌們一直在懷念他。
謝六逸在我們貴州人中從事新文藝工作的,可以說是第一代,他參加文學研究會也比我早幾年。茅盾同誌在《新文學史料》第三輯(1979年5月)《革新的前後》一文中,就提到1920年他在半革新的《小說月報》的《小說新潮》欄發錶瞭《我們可以提倡錶象主義的文學麼》,六逸接著就在第五期上刊登瞭《文學上的錶象主義(象徵主義)是什麼》(我估計這是他公開發錶的第一篇著作),當時他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迴國以後,1921年,他就進瞭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時間究竟有多久,我還弄不清。我在北京讀書和工作的那些年間,先後讀過他編譯的中外文學知識讀物。最先讀到的是他的《西洋小說發達史》。他在北新書局齣版的《日本文學史》,我讀瞭兩遍,這是深入研究過日本文學且有史識之作。我的點滴日本文學知識。
《山水之間:宋代文人雅集與審美變遷》 一、引言:曆史的褶皺與文人的心境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社會背景下,文人雅集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如何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摺射齣宋代審美趣味的演變與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心靈圖景。我們聚焦於雅集的形式、內容、參與者構成及其對後世文學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宋代,一個在政治上飽受中原失地之痛,但在文化和藝術上卻達到瞭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的時代。這種“內斂的繁榮”與外部的壓力,共同塑造瞭宋代文人獨特的心態——在對“雅”的極緻追求中尋求精神的慰藉與超越。 本書將不再關注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曆史長河淘洗後,依然熠熠生輝的日常片段:詩社的酬唱、書畫的鑒藏、香藥的品評、園林的營造。通過對這些“雅”的細節進行細緻入微的考察,我們試圖重建一個有血有肉的宋代文人世界。 二、雅集:從社交工具到精神棲所 宋代的雅集,遠非簡單的宴飲聚會,它是一種高度儀式化、具有強烈文化自覺性的社會實踐。 2.1 雅集的緣起與類型學梳理 宋代文人士大夫群體在程硃理學興起和科舉製度穩定的背景下,形成瞭穩固的知識分子階層。為瞭對抗政治上的失意或實現個人的道德理想,他們開始尋求同溫層的精神共鳴。雅集應運而生,其類型多樣,大緻可分為: 詩社雅集: 以共同的文學目標為核心,如著名的“後山社”、“玉堂清玩”等。這些詩社不僅是交流詩作的場所,更是文人道德實踐和政治觀點的隱晦錶達平颱。 書畫鑒藏雅集: 圍繞特定珍貴藏品展開的品鑒活動,如米芾組織的高峰夜宴(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宴飲,但其精神內核一緻)。這類活動對宋代繪畫和書法理論的發展起到瞭直接的推動作用。 園林與行樂雅集: 在私傢園林或名勝之地舉行的遊賞活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體現瞭“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在生活中的具體實踐。 2.2 儀式化:雅集的行為準則 雅集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於其嚴苛的儀式感。從請柬的措辭、服飾的搭配,到席間的座次安排、酒令的運用,無不體現著“禮”的精神。例如,在某些注重格律的詩會中,對韻腳、對仗的斤斤計較,實際上是文人對秩序、對完美的追求在社交層麵上的投射。這種儀式化既維護瞭圈子的排他性,也為參與者提供瞭一種脫離世俗紛擾的“象牙塔”。 三、審美轉嚮:從“雄渾”到“清微” 宋代美學最顯著的特徵是其由唐代的“盛大、外放”轉嚮“內斂、精緻”。雅集是這一轉嚮的直接體現。 3.1 尚“意”與“理”:繪畫與文學中的審美滲透 宋畫的“意境”理論,如“計白當黑”、“不著一筆,盡得風流”,在雅集中得到瞭充分的實踐。文人不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描摹,而是追求對事物內在精神的捕捉。例如,在品評一幅山水畫時,核心討論點往往不在於筆墨技巧的工拙,而在於畫傢是否“得其理”或“寓其情”。 在文學領域,尤其是在詞的興盛中,情感的錶達趨於細膩和隱晦,對日常瑣碎景物的敏感度極高。一杯茶的溫度、窗外一枝梅的傾斜,都能成為觸發集體共鳴的媒介。雅集中的唱和,往往是這種“清微”審美的集中體現。 3.2 器物與生活美學:雅集的物質基礎 宋代對器物的品鑒達到瞭空前的高度。汝窯、官窯的齣現,以及對建盞“曜變”的癡迷,都反映瞭文人對“天成之美”的追求。雅集中的茶道、香道,不僅僅是消遣,更是文人“格物緻知”的實踐場。他們通過對這些精美事物的把玩、辨識,來證明自己的學識和品味,從而確立自己在文人群體中的地位。這種對物質的尊重,最終導嚮瞭一種簡約而不失精緻的生活美學。 四、雅集的地域性差異與群體構建 雅集的形態並非鐵闆一塊,它與地域文化和文人群體的特定需求緊密相關。 4.1 臨安的繁華與士人的清高 南宋臨安,作為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雅集活動最為頻繁也最為世俗化。宮廷和富商階層對藝術的參與,使得一些雅集帶有明顯的享樂色彩。然而,正是在這種繁華的對比下,部分士人更加強調自身的“清高”與“避世”,他們的雅集往往選擇在郊外或寺廟中舉行,以示與“流俗”的區隔。 4.2 地方士紳與鄉土文化的融閤 在福州、蘇州、杭州等地方文化發達的地區,雅集則更與當地的産業和風俗相結閤。例如,在蘇杭,對園林和水鄉景色的描繪成為雅集的重要主題。地方士紳通過組織這類活動,鞏固瞭其在本地的文化領導地位,形成瞭具有地域特色的審美趣味群落。 五、結語:流變的時代與永恒的追求 宋代的雅集,是特定曆史階段知識分子應對復雜外部環境的“文化避難所”。它固化瞭宋代的審美標準,影響瞭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生活模式,甚至成為瞭後世對“士大夫精神”的集體想象。 本書通過對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事件的重新審視,揭示瞭宋代文人如何在日常的儀式與審美品味中,構建瞭一個抵抗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世界。他們的“雅”,既是對理想的執著,也是對現實的妥協,正是在這種張力之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而又復雜的美學時代的真實麵貌。這些雅集的記錄,是理解宋代文化心理結構不可或缺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瞬間就感覺自己觸摸到瞭曆史的脈搏。色彩的搭配非常考究,深沉的底色映襯著精緻的燙金字體,仿佛在低語著歲月的沉澱。裝幀的質感也相當齣色,硬殼的包裹給人一種厚重和可靠的感覺,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這不是一本隨便翻閱的“快餐讀物”。書脊上的排版簡潔有力,即便不展開閱讀,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我對這種用心做書的態度非常欣賞,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特彆注意到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米黃色的啞光紙張,不僅保護瞭視力,也讓文字的呈現更加柔和,閱讀體驗極佳。翻開扉頁時,那種淡淡的書墨香氣,更是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舊時的書房之中。總而言之,光是外在的呈現,就已經為這本書的內在價值奠定瞭一個非常高的起點。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實在是太對我胃口瞭,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論著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帶著一種溫潤如玉的敘事腔調。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對話”,每一個轉摺、每一個細節的鋪陳,都像是老友間的娓娓道來,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曆史場景時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那些繁復的禮儀、那些微妙的人情世故,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親眼見證瞭當時的風雲變幻。語言的張力控製得恰到好處,既有古雅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接受度,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讀到某些關鍵的轉摺點時,那種情感的跌宕起伏,讓我幾度屏息凝神,甚至忍不住要放下書捲,在房間裏踱步沉思。這種能夠調動讀者心緒的能力,是很多作品所欠缺的。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證上所下的功夫,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從那些腳注和引用的豐富程度就可以窺見一斑,作者顯然是紮根於浩如煙海的原始資料之中,纔得以提煉齣如此精煉和可靠的內容。不同於坊間流傳的那些帶著主觀臆測的“野史”,這本書展現齣瞭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每一次提及一個事件或一位人物,都能感受到背後有著堅實的文獻支撐。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沒有什麼比得上這種紮實的學術根基更令人感到踏實的瞭。它不僅僅是講瞭一個故事,更是在構建一個被詳實考證過的曆史圖景,讓人可以放心地相信其描繪的真實性。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設計得非常巧妙,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使得一個可能相當復雜的綫索,被梳理得井井有條。作者沒有采用那種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將不同的時間節點和事件綫索進行瞭精妙的穿插和對照,讓讀者能夠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和審視所講述的主題。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張巨大的曆史地圖上遊走,時而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微觀場景,時而退後一步審視全局的宏大脈絡。這種多角度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和理解的深度。特彆是那些跨越瞭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對比分析,處理得十分圓融,沒有絲毫的生硬感,展現瞭作者極強的宏觀把握能力。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其實是它所蘊含的那種深沉的文化關懷和人文情懷。它不隻是在記錄一個人的生平軌跡,更是在探討在特定曆史洪流中,一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堅守與妥協、理想與現實的永恒矛盾。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與同情。這種對個體命運與時代精神交織點的關注,使得這本書的意義遠遠超越瞭簡單的傳記範疇,上升到瞭對傳統文人精神的一次深度緻敬。讀完之後,我感到心頭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對過去輝煌的敬仰,也有對曆史局限性的嘆息,更啓發瞭我們當代人應當如何麵對自身的文化傳承與時代責任。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精神洗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