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通史:欧洲17世纪美术

世界美术通史:欧洲17世纪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欧洲美术
  • 17世纪
  • 巴洛克
  • 古典主义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9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07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3
字数:1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春,又名李得春,1934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天镇县。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美术及美术理论批评专业。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从教30多年来,编写出版过多种教材,撰写有一定深度、见解,社会反响良好的评论文章40余篇,还有专著(包括合著)共计16部。主要著作有:《戈雅》、《欧洲美术史》、《外国美术名家传》、《世界美术史》(获全国图书一等奖)、《外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家故事》(获全国图书一等奖)。曾任《世界美术》副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的编委及分支主编。1989年获王森然美术史论文指导教师奖。199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教30多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目录

第一章 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含矫饰主义美术)
第1节 意大利娇饰主义美术
第2节 17世纪的学院派姜术
第3节 卡拉瓦乔与地方画派
第4节 巴洛克艺术与贝尼尼
第5节 巴洛克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
第二章 17世纪的西班牙美术(含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1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美术
第2节 17世纪上半期的西班牙美术
第3节 17世纪下半期的西班牙美术
第4节 雕刻、建筑和工艺美术
第三章 17世纪的法国美术
第1节 宫廷古典主义美术
第2节 普柔与克劳德·洛兰
第3节 17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画家
第4节 17世纪下半期的“伟女风格”
第5节 17世纪法国的雕刻、建筑和工艺美术
第四章 17世纪的荷兰、佛兰德斯美术
第1节 荷兰画派与伦勃朗
第2节 哈尔斯、维米尔和其他荷兰画家
第3节 佛兰德斯画派与鲁本斯
第4节 凡·代克、约丹斯及其他佛兰德斯画家
第5节 17世纪的荷兰、佛兰德斯建筑、雕刻和工艺美术
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其他各国的美术
第1节 16—17世纪的英国美术
第2节 17—18世纪的德国美术
第3节 17—18世纪的奥地利美术
第4节 17—18世纪的捷克美术
第5节 17—18世纪的瑞士、瑞典、丹麦美术
图版目录

前言/序言


世界美术通史:欧洲17世纪美术 引言 17世纪,欧洲美术迎来了其辉煌而复杂的篇章。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宗教、政治、科学和哲学思想的激荡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催生了风格迥异、主题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作品。从宏伟壮丽的巴洛克到精致细腻的洛可可,从宗教改革的余温到科学革命的启蒙,17世纪欧洲美术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深邃光谱。本书旨在深入探究这一时期欧洲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脉络,剖析其代表性艺术流派、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揭示隐藏在艺术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17世纪欧洲美术图景。 第一章:时代的风云变幻与艺术的勃兴 17世纪的欧洲,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并存。宗教改革的余波仍在荡漾,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对峙,在不同地区催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回应。天主教会为了巩固其地位,大力发展反宗教改革艺术,以恢弘、感性和戏剧性的巴洛克风格来吸引信徒,强调宗教的神秘与神圣。而新教地区,艺术则更倾向于世俗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肖像以及静物等题材,展现出一种更为内敛和写实的倾向。 政治格局也在悄然改变。强大的君主制在法国、西班牙等地得到巩固,宫廷艺术成为重要的驱动力,艺术家们为国王和贵族创作,艺术成为彰显权力和财富的工具。与此同时,荷兰共和国的崛起,尤其是其商业的繁荣,孕育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对艺术的需求催生了独立于教会和宫廷的艺术市场,形成了独特的荷兰黄金时代。 科学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动摇了传统的世界观,激发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性探索。这种理性精神也渗透到艺术领域,对透视法、解剖学等的研究更加深入,艺术家们试图更精确地描绘世界,追求视觉的真实感。 哲学的思潮同样影响深远。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个体的理性思考,而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则探讨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本质。这些思想激发了艺术家对人性、道德和个体价值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中,便是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摹。 第二章:巴洛克——戏剧性的辉煌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欧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它起源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欧洲各地,并在法国、西班牙、佛兰德斯等地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巴洛克艺术的核心在于其强烈的戏剧性、情感张力和动感。 在意大利,卡拉瓦乔以其“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开创了写实主义的新高度。他大胆地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描绘成普通人,甚至是不完美的个体,并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戏剧性。他的作品,如《圣马太蒙召》、《圣母升天》,以其粗犷的现实主义和深刻的人性刻画,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艺术家。 另一位意大利大师贝尔尼尼,则将巴洛克艺术推向了雕塑和建筑的顶峰。他的作品,如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彼得宝座”和《圣特蕾莎的狂喜》,充满了动态的线条、夸张的表情和对材质的精湛运用,将人物的瞬间情感定格,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在西班牙,委拉斯凯兹是巴洛克绘画的巨匠。他以其对色彩、光影和笔触的精妙把握,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国王、王后到宫廷侏儒,都以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在画布上。他的杰作《宫娥》以其复杂的构图、对空间的巧妙处理和对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关系的探讨,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佛兰德斯(今比利时),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色彩浓烈、笔触奔放,充满生命力和动感。他擅长描绘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以丰腴的人物形象和澎湃的热情,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宏伟气势。 第三章:荷兰黄金时代——理性与生活 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在政治独立与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迎来了其艺术的黄金时代。与天主教国家宏大叙事的艺术不同,荷兰艺术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写实主义和细腻的观察。 伦勃朗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巅峰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擅长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记录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形象,还以精湛的技艺描绘了众多富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和群体肖像。他的代表作《夜巡》以其创新的构图、大胆的光影处理和对人物动态的生动描绘,打破了传统群体肖像的呆板模式,展现了荷兰市民的自信与活力。 另一位重要的荷兰画家是维米尔。他的作品以宁静、细腻和对日常生活的精准描绘而闻名。他擅长描绘女性在室内劳作或沉思的场景,画面色彩明亮、构图简洁,充满了平和与诗意。他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佣》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平凡生活的诗意。 此外,荷兰的风景画、静物画和风俗画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艺术家们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摹,对食物、花卉和器皿的精致刻画,以及对市民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真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关注。 第四章:法国的古典主义——秩序与理性 在法国,17世纪的艺术在国王路易十四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强调秩序、理性、和谐与宏伟,与巴洛克艺术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法国的古典主义艺术服务于国家和君主,旨在通过艺术来彰显法国的荣耀与权威。 尼古拉·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构图严谨、色彩沉静,常常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圣经故事,强调理性、道德和永恒的主题。他的绘画如同一首精心谱写的音乐,充满了和谐与庄重。 克劳德·洛兰则以其理想化的风景画而闻名。他的作品描绘了充满古典气息的田园风光,光线柔和,构图均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他的风景画对后来的浪漫主义风景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宏伟的宫殿、规整的花园、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共同营造出一种辉煌壮丽的皇家气派,成为当时欧洲各国宫廷建筑的典范。 第五章:其他地区的艺术探索 除了意大利、荷兰和法国,17世纪的欧洲其他地区也涌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在英国,随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艺术逐渐受到宫廷的青睐。虽然英国本土的绘画传统相对薄弱,但通过引进佛兰德斯和荷兰的艺术家,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肖像画作品。 在中欧地区,如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巴洛克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教堂建筑和宗教绘画方面,留下了不少宏伟的作品。 结论 17世纪欧洲美术,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代。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与情感宣泄,荷兰黄金时代的理性与生活气息,以及法国古典主义的秩序与理性,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欧洲艺术的多元面貌。艺术家们在宗教、政治、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不断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创作出无数不朽的杰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本书通过对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艺术家的深入剖析,希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17世纪欧洲美术的独特魅力,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辉煌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美的插画,仿佛能透过封面窥见那个辉煌的时代。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有一种油墨清香扑面而来,让人顿生阅读的冲动。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读者带入17世纪的欧洲,那个风云变幻、艺术喷涌的时代。他没有急于展示具体的画作,而是先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例如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改革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这些都像是一块块铺垫的基石,让读者对即将深入探讨的美术作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比如理性主义的兴起如何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哲学家的思想又如何渗透到画面之中。这种将艺术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绘画、雕塑,更是在讲述一段生动的人类文明史。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艺术流派阐释得清晰易懂。即使我对17世纪欧洲历史了解不多,也能被他引人入胜的叙述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让你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喧嚣与宁静,荣耀与悲伤。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差异性也有独到的见解,让我们看到欧洲艺术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多元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以为,17世纪的欧洲美术主要是描绘神圣的宗教题材或者贵族的宫廷生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17世纪美术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一面。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17世纪荷兰的市民艺术,以及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等题材的兴起。他详细分析了这些题材之所以能够繁荣,与当时荷兰的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他对伦勃朗的学生,如费尔梅尔等人的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生活场景中蕴含的美。特别是对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描绘了画面中细腻的光影和色彩,更解读了画中人物的专注和宁静,以及这幅画所传递的朴素而温暖的生活气息。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艺术化表现,让我觉得17世纪的欧洲美术,也同样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走访了一趟17世纪的欧洲艺术殿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域划分来机械地介绍,而是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剖析,来展现17世纪欧洲美术的全貌。这种“以点带面”的手法,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段是关于伦勃朗的讨论。我一直觉得伦勃朗的作品有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他的光影运用总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尤其是在他的肖像画中。作者在这部分详细解读了伦勃朗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准把握,来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他提到了伦勃朗的自画像,那些画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外貌的变化,更能感受到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起伏,他的忧伤、他的坚定、他的智慧。作者还分析了伦勃朗在历史画和宗教画中的创新,他如何打破传统的程式化表达,赋予这些作品更多的人性化和现实感。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伦勃朗被誉为“光影大师”,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人性深邃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作者的叙述风格。他的语言既严谨而不失活泼,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趣味。他善于运用类比和隐喻,将抽象的艺术理论和历史概念解释得生动形象。例如,在描述17世纪欧洲艺术的变革时,他会将古典主义比作严谨的建筑,将巴洛克比作华丽的歌剧,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更容易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我尤其喜欢他对17世纪雕塑艺术的介绍,他详细介绍了贝尔尼尼等雕塑家如何运用大理石来表现出人物的动感和情感,以及这种艺术形式如何与当时的建筑风格相融合。他对贝尔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雕塑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以及这种极具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如何成为巴洛克雕塑的标志。书中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交叉和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17世纪的欧洲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17世纪欧洲美术的概况,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不仅对17世纪的欧洲美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还深入探讨了各个艺术流派、艺术家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对17世纪欧洲艺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他对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尤其是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画室的研究。作者详细阐述了鲁本斯如何成为当时欧洲艺术的中心人物,以及他的画室如何成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生产基地,培养了众多艺术家。他深入分析了鲁本斯作品中那种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奔放的动态以及宏大的场面,并将其与当时社会的需求以及宗教的影响联系起来。这种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团队的细致考察,让我看到了17世纪艺术生产的独特模式,以及艺术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巴洛克风格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戏剧性的张力、炫目的色彩和澎湃的情感表达。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作者在详细介绍巴洛克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时,没有仅仅停留在风格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土壤。他将巴洛克艺术的繁复、华丽与当时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教会如此推崇这种能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用以吸引信徒,彰显其权威。在对卡拉瓦乔等大师的分析时,他不仅仅分析了他们的光影运用、构图特点,更解读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批判。我特别欣赏他对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那束决定性光线在画面中的作用,不仅在视觉上营造了戏剧性,更在象征意义上揭示了救赎的瞬间。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作者在描述这些作品时,语言也颇具画面感,仿佛能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到那些色彩在画布上跳跃,那些人物在画面中栩栩如生。他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生活经历的探讨,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背后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追求,都化作了笔下的不朽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作者并没有将17世纪的欧洲美术完全割裂开来讲述,而是通过一些线索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艺术联系起来。例如,他可能会在一章中介绍意大利的某个艺术运动,然后在下一章中通过某个艺术家或者某件作品的联系,引申到法国或者荷兰的艺术发展。这种“关联式”的叙述方式,让整个17世纪欧洲美术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介绍西班牙艺术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不仅仅介绍了委拉斯开兹这位大师,还深入探讨了西班牙宗教艺术在17世纪的特点,以及西班牙艺术如何受到意大利和佛兰德斯艺术的影响。他对委拉斯开兹《宫娥》的解读,让我对这幅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仅仅分析了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更探讨了画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家本人在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解读方式,将一幅静态的画作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这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很多艺术史书籍的插图都比较模糊或者尺寸很小,无法充分展现作品的细节。但这本书的插图非常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高,很多画作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楚,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作者在描述具体的艺术作品时,会引用大量的插图作为例证,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鲁本斯的部分,书中收录了他多幅色彩浓烈、场面宏大的作品,如《玛丽·美第奇在马赛登陆》。作者在解读这些作品时,不仅仅分析了鲁本斯对色彩的运用,他对动态的把握,以及他作品中那种奔放的热情,还探讨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政治和宗教含义。他解释了为什么在当时,鲁本斯的作品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声誉,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艺术才华与时代的需要完美结合。这种将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鲁本斯这位艺术巨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同时又保持了非常好的可读性。作者在引用大量史料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并没有让这些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他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在介绍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艺术时,他不仅仅列举了那时的繁荣景象,还讲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促进了市民阶层对艺术的需求,使得风俗画、静物画等题材得以蓬勃发展。他对维米尔的解读尤其精彩,他分析了维米尔作品中对光线的细腻捕捉,以及他笔下那些平凡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宁静与诗意。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画作的构图和色彩,更探讨了这幅画所传达的那种神秘的吸引力,以及画中少女眼神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他将这种艺术表现与当时荷兰社会独特的文化氛围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作品是如何与时代背景相互辉映的。这种将艺术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也让我对17世纪的欧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以为17世纪的欧洲美术主要是指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17世纪的法国艺术,特别是古典主义的兴起。他详细分析了路易十四时期,法国艺术如何成为王权和国家意志的象征,艺术家的创作如何受到宫廷的直接影响。他对普桑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分析了普桑作品中严谨的构图、清晰的线条和理性化的色彩,更探讨了他所追求的“高贵简单”的艺术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体现了法国古典主义的精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普桑《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的分析,他详细阐述了画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场景的布置,都充满了理性、秩序和和谐,与巴洛克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不同艺术流派的对比分析,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17世纪欧洲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对艺术史的梳理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理论,在他笔下也变得易于理解。

评分

赶上优惠买的 配图是彩色的比较好

评分

书用的纸张相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质感很好。图片也比较清晰,基本可以看出大概的轮廓、色彩和构图,人物的神情,绘画的风格等等。但是细部的用笔肯定是看不清的。作为一个艺术史的夸奖式的介绍还是很不错的。清晰版的作品图可以通过世界各大美术馆的网站搜索观看。

评分

还行,介绍的比较全面。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详实,值得收藏。

评分

书物有所值,这次又买了这套通史的其他九本分册,只是这册的封底上有2大陀胶水的残迹,小心翼翼地抠给抠干净了,也就不退货了,公平地讲其他分册倒没这个问题。

评分

因为国博和意大利合作正在展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展”,所以在图书馆借了同系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现很不错后,就从此一不小心掉入一个大坑,买了此系列很多本书……

评分

赶上优惠买的 配图是彩色的比较好

评分

书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啦,且行且珍惜吧!!!

评分

新书到手感觉不错,纸张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