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

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伯年 著
图书标签:
  • 任伯年
  • 国画
  • 近现代美术
  • 绘画艺术
  • 艺术鉴赏
  • 艺术收藏
  • 中国画
  • 书画
  • 艺术史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26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5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藏画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是“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收藏”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作者的几十幅的优秀作品。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对于正准备美术考试的读者和美术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不错的临摹范本。任伯年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向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四位中国画大家之一,他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方面取得刍勺卓越成就均令前人和今人难以企及,他们的艺术不仅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传诸后人的一部诠释不尽的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

任伯年,1840年生于浙江萧山一个平民家庭,祖籍浙江山阴。初名润,后改为颐,原字次远,号小楼。1895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
任伯年自幼聪慧,10岁跟其父任鹤声学画人物肖像画。后又效仿费晓楼学画。1861年22岁的任伯年便尝试着以卖画为生,1865年拜任渭长为师,后随其定居苏州研习字画。在此期间,任伯年多以人物画和花鸟画为题练习,并潜心研究临摹宋代勾勒、设色、工笔重彩画法,同时亦学习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时而也作青绿山水画。
1868年末,29岁的任伯年拜别老师,来到上海自立门户,从此开始了以卖画为生的艰难艺术道路。任伯年艺术风格的成熟和形成,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后一直侨居上海,在近26年的艺术追求中逐渐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在绘画中,他不但吸收了古代文人画的传统笔墨与形式,同时还注意从民间生活中观察生活,寻找题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特别是他把西画中的素描速写以及西画的用光用影融汇到中国画中,从而使其在画技和表现形式上日趋成熟,其笔下的人物、花鸟、草木、山石等给人以造型生动凝练,气势雄浑苍劲,笔墨流畅淋漓,色彩沉稳丰富的感觉。
任伯年作为“海派”代表的巨擘,不难看出其作品在用笔、用墨、用色上是有独到功夫的,其大胆率真,而不失细微和灵动的风格充分展现了其艺术追求的大气。这一点在他的人物画上更显其个性,其笔下无论是古圣贤人,还是淑女村姑,从市井生活到达官显贵,以至神仙鬼魅无不彰显着生命的灵动,其造型更是以高度夸张概括的韵味给人以欲仙若生之感。
1887年出版了《任伯年先生真迹画谱》,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任伯年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也是他在上海画界影响最大的时候。就其艺术成就而言,他不仅仅是“海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其在近代中国美术史地位上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艺术上的成就直接影响着中国画变革与发展。

目录

图1.持节牧羊图
图2.仙姑
图3.牧羊图
图4.从军行
图5.踏雪寻梅
图6.瘦影自怜
图7.农家老者
图8.授诗图
图9.轻舟行
图10.写意人物
图11.牧牛图
图12.松下叙语
图13.佛
图14.教子图
图15.读
图16.树下玉女
图17.倩女坐思图
图18.执杖行
图19.梧桐树下
图20.人物条屏之一
图21.人物条屏之二
图22.人物条屏之三
图23.人物条屏之四
图24.观砚
图25.云雨初来
图26.听松
图27.二老并坐图
图28.紫藤麻雀
图29.白头高贵图
图30.仙鹤竹石
图31.牡丹水仙
图32.鹤兰
图33.群鸡紫绶图
图34.兰石
图35.柳鸭
图36.竹雀图
图37.仿陈白阳笔法
图38.秋月
图39.吉祥如意
图40.松鹤图
图41.仙鹤
图42.藤萝
图43.八哥
图44.鸳鸯
图45.富贵图
图46.富贵长寿
图47.花鸟石图
图48.仿宋人没骨法
图49.牡丹鹁鸽图
图50.蕉花母鸡图
图51.猫
图52.鹤
图53.花阴聚禽
图54.母子平安图
图55.荷花鸳鸯
图56.蒲塘秋艳
图57.鸳鸯
图58.梅雀图
图59.牡丹仙鹤图
图60.岁朝图
图61.花阴下
图62.芭蕉双鹅图
图63.飞燕
图64.水仙竹鸡图
图65.河塘
图66.陆游诗意图
图67.飞雀
图68.双鸽图
图69.抱得琴来不用弹
图70.教子图
图71.马上行
图72.树下老者
图73.观松
图74.山行图
图75.石上老者
图76.牵牛秋虫图
图77.鸟栖花间
图78.海棠双鸟
图79.蕉雀图
图80.花间鸟鸣
图81.水仙石雀
图82.蔬菜
图83.鹦鹉腊梅
图84.鸟立枝头
图85.憩
图86.飞雀
图87.天竹山禽
图88.紫藤春燕
图89.群聚
图90.鸟落花间
图91.云山溪流
图92.仿董源山水

前言/序言


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 概述 《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近现代绘画巨匠任伯年艺术世界,并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提供权威鉴赏指导与收藏策略的著作。本书并非泛泛而论,而是聚焦于任伯年这位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通过对其精选作品的细致剖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笔墨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本书还将结合当今艺术市场动态,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收藏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在领略任伯年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更具慧眼地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真正实现艺术品鉴赏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任伯年艺术生涯与风格溯源 生平轨迹与艺术启蒙: 本部分将追溯任伯年(1840-1895)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从其出生于贫寒之家,却展现出过人艺术天赋的童年,到师从名家、广泛学习的少年时期。详细介绍其早期接触的绘画风格、艺术观念,以及为他艺术生涯奠定基础的重要经历。我们将探究他如何受到海上画派的影响,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海派巨擘,独领风骚: 本章节将重点阐述任伯年作为“沪上画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地位。深入分析他如何承袭传统,又如何勇于创新,在当时百花齐放的海派画坛中脱颖而出。我们将探讨其作品在题材、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的突破性,以及这些突破如何引领了中国画的新风尚。 融汇中西,自成一家: 任伯年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其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本部分将详细解析他如何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色彩运用,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之中。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他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方面如何借鉴西方技法,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和神韵,最终形成“任派”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时代印记与艺术传承: 本节将探讨任伯年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他的画作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记录。我们将分析他在创作中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民间艺术的汲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丰富了他的艺术世界。同时,也会梳理任伯年对后世画家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其门下弟子以及其他受其风格启迪的艺术家,展现其在中国画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第二部分:任伯年精品画作深度鉴赏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任伯年代表性作品的深入品鉴。每一幅作品的赏析都将遵循严谨的学术视角,并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使读者能够跨越时空,与大师的艺术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人物画:传神写照,情态万千: 仕女图: 细致分析任伯年笔下仕女的造型特点,如其柔美典雅的线条,细腻入微的衣纹处理,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丰富情感。通过《美女图》、《捣衣图》等经典作品,探讨他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与表现。 历史人物与寓意画: 聚焦于其创作的历史故事题材作品,如《十八罗汉图》、《瑶池仙戏图》等。分析其构图的巧思,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寓意。 文人雅士形象: 探究其对文人墨客形象的描绘,如《苏武牧羊》、《渊明采菊》等。分析其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逸情趣。 花鸟画:生机盎然,意境悠远: 翎毛走兽: 重点赏析任伯年写实功力极高的翎毛走兽画。通过《群狮图》、《花鸟册页》等作品,解析其对动物形态、神态的精准捕捉,对毛发、羽毛的细腻描绘,以及运用色彩营造出的生动逼真效果。 草虫花卉: 欣赏其笔下生机勃勃的草虫花卉。分析其如何将工笔的精细与写意的洒脱相结合,点染出花叶的娇嫩、虫羽的光泽,赋予画面无穷的生命力。例如《草虫集》、《花鸟人物册》中的精彩篇章。 梅兰竹菊“四君子”: 探讨任伯年对传统“四君子”题材的创新演绎。分析其笔墨的苍劲与灵动,色彩的运用,以及如何在传统意蕴中融入时代气息。 山水画:简练写意,意境深邃: 文人山水: 尽管任伯年的人物画和花鸟画更为人称道,但其山水画同样具有独到之处。本部分将选取其代表性山水作品,如《山水册页》、《松下问童子》等,分析其构图的简练,笔墨的韵味,以及如何通过寥寥数笔营造出空灵高远的意境。 地域风光: 考察其对江南风光的描绘,如《松江雪景》、《太湖图》等。分析其如何捕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用墨色渲染出湿润、灵秀的气息。 第三部分:近现代国画收藏指南:以任伯年为例 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收藏指导,以任伯年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收藏的方方面面。 真伪辨识:火眼金睛,慧眼识珠: 笔墨特征: 详细分析任伯年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典型笔墨特征,如线条的粗细、顿挫、转折,皴法的运用,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 色彩运用: 剖析任伯年独特的色彩观,包括其对颜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烘托主题和营造氛围。 款识印章: 讲解识别任伯年款识和印章的要点,包括字体、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强调通过款识印章与画风、纸张、年代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装裱工艺: 分析不同时期国画装裱的材质、工艺特点,以及其作为辅助鉴别的重要线索。 纸张与绢本: 介绍鉴赏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宣纸、绢等绘画载体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纸张的质地、年份痕迹来辅助判断。 品相评估:完好如初,价值倍增: 损害类型: 详细列举可能影响国画品相的各种损害,如虫蛀、水渍、霉变、折痕、揭裱痕迹、颜色脱落等。 修复技术: 简要介绍国画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帮助读者了解修复对作品价值的影响。 品相等级划分: 提供一套相对客观的品相评估体系,帮助读者理解“全品”、“伤残”、“修复”等概念对艺术品价值的差异化影响。 市场分析与价值判断: 历年拍卖成交价格回顾: 引用近年来的拍卖数据,分析任伯年各时期、各题材作品的市场表现,揭示其价值波动规律。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关键因素: 综合分析题材、尺寸、品相、来源、学术评价、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 收藏的风险与机遇: 引导读者理性看待艺术品投资,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并把握收藏的潜在机遇。 收藏策略与实践: 入门级收藏: 为初学者提供低门槛、高性价比的收藏建议,如从版画、小品、或相对市场价格较低的题材入手。 进阶级收藏: 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和鉴赏经验的收藏家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升值潜力的收藏方向,如重点关注特定时期、特定题材的精品。 长线投资理念: 强调艺术品收藏的长期性,鼓励读者建立以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为导向的收藏体系,而非短期的投机行为。 建立收藏体系: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经济能力和市场分析,逐步构建一个具有特色和体系的收藏方向。 信息获取与人脉积累: 强调与专业人士交流、参加展览、关注专业媒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获取更多优质收藏信息。 结论 《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任伯年艺术的专著,更是一本为中国近现代国画爱好者和收藏家量身打造的实用指南。本书以任伯年这位中国画史上的璀璨明星为载体,通过对其艺术成就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收藏实践的详细指导,力求帮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做出明智的收藏决策,让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艺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热爱,并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画册,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来说。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画坛群星璀璨的景象心驰神往,而任伯年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印刷质量。每一幅画作都呈现出极高的还原度,色彩的细腻、笔触的质感,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带到任伯年创作的那一刻。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花鸟画,那些栩栩如生的禽鸟,羽毛的蓬松感和眼神的灵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那些静谧的花卉,无论是绽放的牡丹还是含苞待放的梅花,都充满了生命力和韵味,让人心生喜爱。我常常会翻阅到深夜,沉醉在那份雅致和意境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大师的艺术世界,感受他笔下万物的生命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任伯年的人物画,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历史传说中的神仙,还是市井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形似,更注重神似,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正是他成为一代宗师的重要原因。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画作的署名、印章,以及一些题跋,这些都为我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和任伯年的生活经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艺术性、收藏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图书,我会珍藏并反复品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令人欣喜的礼物。任伯年,这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师,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至今仍旧熠熠生辉。本书的编排设计十分人性化,每一幅画作都呈现得清晰而饱满,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画作的质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任伯年人物画的呈现,他的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无论是仕女的柔美,还是武士的刚毅,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表情的捕捉,眼神中的喜怒哀乐,都通过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书中对作品的解读,也恰到好处,既有学术性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画作的内涵。此外,书中收录的任伯年花鸟画也同样令人赞叹。他笔下的花鸟,笔墨淋漓,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和艺术的张力。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的写意风格,又融入了对光影的理解,使得画面色彩丰富而有层次感。总之,这是一本集艺术鉴赏、收藏参考于一体的精品图书,为我打开了认识任伯年艺术世界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书画情有独钟的收藏爱好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任伯年,这位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巨匠,其作品的魅力在于他能够将传统笔墨的精髓与时代变革的脉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用心,每一幅作品都配以详细的注解,不仅介绍了作品的创作年代、题材,更深入地阐述了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任伯年花鸟画的呈现。那些水墨淋漓的牡丹,雍容华贵,生机勃勃;那些栩栩如生的猫咪,慵懒可爱,神态各异;还有那些淡雅的兰花,清逸脱俗,高洁自赏。任伯年笔下的花鸟,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形,更是寄托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的青绿山水的明快,又有写意画的浓淡变化,使得画面既有装饰性,又不失艺术的深度。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任伯年的人物画,尤其是那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展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书中的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人物的眼神、服饰的质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对任伯年这位大师的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是一本难得的艺术鉴赏和收藏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我对近现代中国画的认识。任伯年,这位大师的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到他如此多的精品画作,还是第一次。书中画作的印刷质量极高,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真迹就在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几幅任伯年的人物画所震撼。他的人物塑造,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神态刻画更是精准传神,无论是温婉的女子,还是威武的武士,都充满了生命力。书中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画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他如何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传统笔墨,如何通过人物的眼神和姿态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还惊喜地看到了书中收录了任伯年大量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充满了雅趣和生机。那些绽放的牡丹,娇艳欲滴;那些振翅的飞鸟,灵动欲飞。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的淡雅,又不乏现代的亮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生动教材,让我对任伯年的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翻阅这本《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纂的艺术史的片段。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了精挑细选,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从历史意义来看,都堪称经典。我尤其被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画作所吸引。任伯年笔下的山川、河流,虽然没有宏大叙事的史诗感,却充满了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他用简练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勾勒出山峦的巍峨,用淡雅而富有层次的墨色,渲染出水流的灵动。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然与和谐的故事,让人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作品的讲解,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言简意赅,直击要害,点出了作品的关键艺术特色和价值所在。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任伯年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我尤其欣赏他对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国画的素雅,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技巧,使得画面色彩饱满而不失沉静,浓郁而不显俗气。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任伯年作为一位革新者的艺术视野和创新精神。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他对细节的处理,比如花瓣上的露珠,鸟儿羽毛的光泽,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不体现了他扎实的功底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总之,这本书让我对任伯年的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近现代国画精品鉴赏与收藏:任伯年》就像是一本打开了近现代中国画宝库的金钥匙。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画坛的变革与创新深感兴趣,而任伯年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当,每一幅作品都堪称经典,展现了任伯年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尤其着迷于他笔下的人物画,那些或雍容华贵,或清丽脱俗,或神采奕奕的人物形象,仿佛拥有生命一般,跃然纸上。他对于人物神态的捕捉,以及线条的运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书中不仅展示了作品本身,更提供了关于作品的详细背景信息和艺术解读,这对于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通过这些解读,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任伯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收录了不少任伯年的写意花鸟画,这些作品构图精巧,笔墨写意,色彩雅致,充满了文人气息。他笔下的花鸟,虽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仿佛能听到花开的声音,闻到鸟语的芬芳。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艺术审美的需求,更拓宽了我对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这本书,则是我与任伯年这位近现代绘画大师沟通的绝佳媒介。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印刷质量所吸引,每一幅作品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色彩鲜艳,细节清晰。我尤其沉浸在他的人物画中,任伯年的人物造型,线条流畅,笔墨生动,无论是神情姿态,还是服饰纹理,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他的人物画,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写实技巧,更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不禁驻足沉思。书中对每一幅作品的介绍都非常详实,不仅有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甚至还提及了一些收藏信息,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我还喜欢书中收录的任伯年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构图巧妙,笔墨写意,色彩雅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色彩的冷暖对比,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让人赏心悦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任伯年这位艺术巨匠的理解更加深入,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感和精致的印刷所打动。作为一名业余的国画爱好者,我对任伯年这位近现代绘画大师一直心存景仰。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他大量的精品力作,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私人画展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收录的任伯年的人物画,他的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运用既有传统的晕染,又有西画的明暗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传说中的神仙,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我常常会反复琢磨他对于人物表情和姿态的刻画,从中感受到他深厚的写实功底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力。书中对于每一幅作品的介绍都十分详尽,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收藏价值等,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我还注意到,书中收录了一些任伯年不同时期的作品,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艺术风格的演变和成熟过程。从早期的工笔仕女,到晚期的写意花鸟,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地,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而任伯年无疑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这本书的到来,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书中的作品选择非常丰富,涵盖了任伯年不同时期的创作,从早期的工笔人物到晚期的写意花鸟,几乎囊括了他艺术生涯的各个方面。我最喜欢的是他的人物画,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统戏曲人物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动作的神态,还是服饰的纹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仿佛能听到戏曲的锣鼓声,感受到舞台上的表演张力。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也非常到位,通过眼神、表情和姿态,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还注意到,书中收录了一些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写实技巧的精湛掌握,同时又不失中国画的意趣。他能够抓住人物最独特的特征,并将之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既逼真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这本书还让我对任伯年晚年的花鸟画有了新的认识。虽然他晚年身体状况不佳,但他的创作热情却丝毫未减,笔下的花鸟依然充满了生命力,尤其是那些写意风格的作品,笔墨奔放,意趣盎然,展现了他晚年更加成熟的艺术风格。书中的一些作品,我之前只在博物馆的画册中见过,这次能够在家中细细品味,实属难得。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艺术品,更让我对任伯年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艺术宝典。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品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能够引领我们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任伯年,这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巨匠,他的作品集结于此,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他艺术世界的窗户。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细腻的人物画所吸引。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温婉的仕女,还是威严的武士,都栩栩如生,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比如衣纹的流动,眼神的传神,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书中提供的背景介绍,让我了解到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灵感和历史印记,使得我对画作的理解更加深刻。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任伯年花鸟画的展示。他笔下的花鸟,充满了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既有传统的写意韵味,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既大胆又巧妙,使得画面色彩饱满而不失雅致,浓烈而不显俗气。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与大师心灵对话的旅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袭模仿的思想的影响,但在艺术的某些方面仍有所发展和创造。

评分

画画风方面是一有力的画家。他精通金石之学,而且长于篆刻。他把篆隶

评分

鸟的风气。

评分

做活动购买,价格便宜!

评分

面有极其宽阔的表现范围,而一改恽格以来花鸟画家只长于花卉,少画禽

评分

任颐(公元一八四○——一八九六年),字伯年,浙江山阴人。在同治光绪

评分

鸟的风气。

评分

面有极其宽阔的表现范围,而一改恽格以来花鸟画家只长于花卉,少画禽

评分

吴俊卿(公元一八八四——一九二七年),字昌硕,安吉人,承继赵■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