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书原本是想作为一个“导论”,而不是想对它所处理的问题作一个详尽的讨论。有些结果直到现在为止只是对于精通逻辑符号的人才可以应用,但是将它们用一种给初学者很少困难的方式陈述出来,这一点似乎还是可望做到的。关于那些仍然受到严重怀疑的问题,我们已经作了优选的努力以避免武断,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努力支配了我们所要讨论的题目的选择。数理逻辑的初始部分比起它稍后的部分来没有那样明确地为人知道,但是这些部分至少和后面的部分具有同样的哲学兴趣。在以下诸章中所陈述的许多东西称之为“哲学”是不适当的,尽管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包含在哲学中如此之久,以致关于它们还不曾有令人满意的科学存在。例如,无穷与连续的性质就是这样,在早日它们属于哲学,现在却归在数学中。在这个领域中所获得的许多确定的科学结果在严格的意义上或许不能认为是包含在数理哲学中。在知识的边境上有一些问题,关于这等 仅仅在文明的不错阶段上,我们方能以这一串数作为我们的起点。发现一对鸡、两昼夜都是数2的实例,一定需要很多年代,其中所包含的抽象程度确实不易达到。至于1是一个数的发现,也必定很困难。说到0,这更是晚近加入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没有这个数字。假使我们曾经从事于早期的数理哲学的研究,我们必得从比自然数串不那么抽象的东西入手,而以自然数串作为在我们追溯的探讨中所达到的一个阶段。反之,当我们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逐渐熟悉时,我们可以追溯到比现在所达到的更远的地方,那时我们的出发点将是在分析中比自然数还较后的一个阶段。但是在目前,自然数似乎代表数学中很易知、很熟悉的东西。坦白讲,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叙述,比如纯粹的符号逻辑推导,那样读起来会非常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写作模式。它不是从定义开始,而是从几个世纪以来困扰着哲学家和数学家的核心难题入手——比如“什么是必然真理?”、“我们如何能确信数学的有效性?”。通过这些具体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和逻辑框架。特别是关于“直觉主义”和“经典逻辑”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没有采取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两种思维模式在处理构造性问题时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在认识论上带来的后果。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这个过去倾向于经典逻辑的读者,开始重新审视直觉主义的深刻洞察力。这本书有效地打破了“哲学是模糊的,数学是精确的”这种刻板印象,展示了两者在追求清晰性和严密性上的共同努力。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篇关于计算理论的论文搜集资料,原本只打算找些关于图灵机模型的背景补充,没想到却被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彻底吸引住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同时代哲学流派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它没有简单地将数理逻辑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分支,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知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弗雷格的早期工作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制衡的,作者用清晰的线条勾勒出来,避免了将这些思想家工具化或概念化的倾向。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意义”、“指称”和“语言游戏”的段落,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我们如何构建和理解任何形式化的系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考究,从古典逻辑的奠基到现代模态逻辑的引入,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你不断深入,直到你意识到,哲学的思辨和数学的证明,本质上都是对确定性的不懈追求与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哲学家的诗意”与“数学家的精确”完美融合的典范,这在跨学科的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我通常阅读这类偏硬核的哲学读物时,会非常容易被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论证所困扰,但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得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即使是讲解康托尔的对角线论证或是罗素的类型论时,作者都巧妙地嵌入了历史背景和思想家的个人挣扎,使得那些冰冷的逻辑公式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无穷小”概念的演变,从莱布尼茨的直觉到现代微积分的严格定义,作者处理得张弛有度,既交代了数学史的脉络,又引申出了关于直觉主义和直觉逻辑的哲学讨论,这种多维度的展开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感。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沙龙,引导着读者去主动思考“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这个概念的边界在哪里?”。对于那些期望从哲学层面理解现代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近十年来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良,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符号和图表的导论性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印刷清晰,符号显示准确,这极大地减少了阅读时的认知负担,让我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理解上,而不是在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希腊字母或逻辑连接词上。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如“可判定性问题”时,会辅以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图灵机的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即使是对计算机科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连贯且充满启发性的。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反而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提供指引,在你取得进展时提出更高的挑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逻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深刻的认识论工具,一种探究世界结构限制的有效手段。这是一次值得所有严肃思考者投入时间的阅读旅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思维盲区,原本我对数理逻辑和哲学思辨还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总觉得那是象牙塔里的高深理论,跟现实生活有点遥远。但是这本导论,用一种极其平实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结构与深刻的哲学拷问连接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时的笔触,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结论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可计算性”、“真理”和“形式系统局限性”这些哲学命题的含义。读到关于集合论基础那一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数学大厦的基石上,既感叹人类构建知识体系的精妙,又对那些潜藏的悖论感到敬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尤其是在思考数学实在论和形式主义的争论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智力碰撞感,是其他哲学入门书难以提供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的做到了“导论”,既能让初学者建立起清晰的框架,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人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非常推荐给所有对知识本质感到好奇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