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果樹專用肥配方與施肥》介紹瞭專用型復混肥料的配方設計方法、原料選擇、生産工藝、主要生産設備等基礎知識,並著重介紹瞭各種經濟作物、糧食作物、蔬菜、瓜果的需肥特點、無公害施肥技術及專用肥料配方,是一套新型肥料研發、生産和施用的綜閤性科普讀物,可供廣大農民以及復混肥生産企業、肥料工作者、農資經營者、農業及農技推廣工作者閱讀。本書由張洪昌、段繼賢、李翼主編。
編者的話
上篇 配方肥基礎知識
一、肥料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
(一)肥料是農業生産的物質基礎
(二)肥料的分類
(三)肥料的重要性
(四)有機肥的主要作用
(五)專用型復混肥的發展前景
二、作物的營養元素及其主要功能
三、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一)作物根部對養分的吸收
(二)作物葉部對養分的吸收
四、施肥與農産品品質
(一)化肥與綠色食品生産
(二)施肥與農産品品質的關係
(三)氮與果品品質的關係
(四)磷與作物品質的關係
(五)鉀與果品品質的關係
(六)鎂與作物品質的關係
(七)微量元素與作物品質的關係
(八)專用型復混肥料與專用型多功能復混肥料的區彆
(九)專用型復混肥料的原理、産品特點和施用方法
五、作物的需肥特點與無公害施肥技術
(一)作物的需肥特點
(二)作物的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作物施肥量的估算
(四)主要北方果樹缺素癥狀
六、配方施肥
(一)配方施肥的意義
(二)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環節
(三)土壤、植株測試推薦施肥方法
(四)養分平衡法
(五)配方肥料的閤理施用
七、專用型復混肥料的主要原料
(一)大量元素養分
(二)中量元素養分
(三)微量元素養分
(四)有益養分元素
(五)氨基酸螫(絡)閤微量元素、稀土及腐植酸肥料
(六)生物肥料
(七)有機肥料
八、專用型復混肥料的配方設計
(一)配方參數和計算方法
(二)配方計算實例
(三)專用型復混肥料的劑型與使用方式
(四)專用型復混肥料的應用效果
九、專用型復混肥料的生産工藝
(一)噴施、衝施專用型復混肥料生産工藝流程
(二)基施、追施顆粒劑型專用復混肥料生産工藝流程
(三)黏閤劑、乾燥劑的選擇與使用
(四)産品粒徑選擇與強度確定
(五)有關添加劑的說明
(六)生産專用型復混肥料應注意的問題
(七)生産專用型復混肥料的主要設備簡介
下篇 主要北方果樹專用肥配方與施肥技術
一、蘋果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蘋果樹的需肥特點
(二)蘋果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蘋果樹專用肥料配方
二、柑橘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柑橘樹的需肥特點
(二)柑橘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柑橘樹專用肥料配方
三、梨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梨樹的需肥特點
(二)梨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梨樹專用肥料配方
四、葡萄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葡萄的需肥特點
(二)葡萄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葡萄專用肥料配方
五、棗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棗樹的需肥特點
(二)棗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棗樹專用肥料配方
六、桃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桃樹的需肥特點
(二)桃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桃樹專用肥料配方
七、山楂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山楂樹的需肥特點
(二)山楂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山楂樹專用肥料配方
八、核桃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核桃樹的需肥特點
(二)核桃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核桃樹專用肥料配方
九、闆栗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闆栗樹的需肥特點
(二)闆栗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闆栗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杏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杏樹的需肥特點
(二)杏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杏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一、李子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李子樹的需肥特點
(二)李子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李子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二、獼猴桃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獼猴桃的需肥特點
(二)獼猴桃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獼猴桃專用肥料配方
十三、柿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柿樹的需肥特點
(二)柿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柿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四、臍橙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臍橙樹的需肥特點
(二)臍橙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臍橙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五、石榴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石榴樹的需肥特點
(二)石榴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石榴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六、櫻桃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櫻桃樹的需肥特點
(二)櫻桃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櫻桃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七、無花果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無花果樹的需肥特點
(二)無花果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無花果樹專用肥料配方
十八、銀杏樹施肥技術與專用肥配方
(一)銀杏樹的需肥特點
(二)銀杏樹無公害施肥技術
(三)銀杏樹專用肥料配方
附錄
附錄一 常見肥料的主要成分、性質及施用要點
附錄二 常見有機肥料的主要成分含量
附錄三 肥料混閤參考圖
附錄四 常見果樹栽培適宜的土壤酸堿度
附錄五 化肥單位用量換算錶
附錄六 化肥換算係數錶
主要參考文獻
坦白講,我過去對“配方施肥”的概念一直有些抵觸,總覺得太麻煩,不如老一套的撒化肥省事。但讀完這套書的“測土配方”實施流程後,我徹底改變瞭看法。書中對如何科學取土、送檢以及最關鍵的——如何解讀測土報告中那些專業術語(比如陽離子代換量、有機質活化率等),進行瞭極其詳盡的圖解說明。它用最樸實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數據背後的意義。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專門開闢瞭一個章節,討論瞭當前市場上新興的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s)如何與傳統化肥進行協同作用,以及在不同産地肥料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的配方技術來彌補原料的不足。這種前瞻性和對市場動態的關注,讓這本書保持瞭極強的時效性。它不隻是一本講“如何施肥”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科學規劃果樹營養投資”的商業指南。它不僅提升瞭我的産量,更重要的是,提升瞭我對農業生産的科學認知水平。
評分如果非要我從一個純粹的購買者角度來評價,我會說,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而是我每年都會在不同生長季拿齣來翻閱的“操作手冊”。我發現,即便是同一種果樹,不同年份的氣候條件不同,對書中推薦的配方也需要微調。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提供瞭“配方原理”和“調整原則”,而不是死闆的固定配方。比如,當年的雨水充沛時,書裏會提示如何適當減少氮肥比例以防徒長,或者在乾旱年份如何調整氮磷鉀的比例以增強果樹的抗旱性。這種動態的、可適應的管理思路,是教科書裏很難學到的。它成功地架起瞭科研成果與田間地頭實際需求的橋梁,讓那些看似復雜的營養學知識,轉化成瞭農民朋友能立刻上手操作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對我來說,它已經成為瞭我果園管理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次遇到疑難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翻開它查找相應的章節。
評分這套書的編撰風格極其注重實戰性,完全沒有多餘的冗詞贅述,更像是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員手把手教你。我最欣賞的是它將理論知識與北方特有的災害性天氣風險相結閤的處理方案。比如,針對春季倒春寒,書中明確指齣瞭在低溫脅迫下,果樹吸收養分的能力急劇下降,此時應側重於葉麵噴施易吸收的小分子氨基酸和海藻提取物來“急救”,而不是盲目地進行土壤追肥,後者很可能因低溫而燒根。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應急處理機製,在去年五月我們這裏突發低溫時救瞭我一季的收成。此外,關於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書中給齣的滴灌和噴灌模式下的不同肥料溶解度和滲透深度分析,非常專業。過去我總是憑感覺調整滴灌時的肥料濃度,現在有瞭明確的數據支撐,灌溉效率和肥料利用率都有瞭質的飛躍。這本書讓施肥從一種經驗主義的“手藝活”,變成瞭一種科學、可量化的“工程管理”。
評分說實話,我剛開始翻閱這套叢書時,是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來看待的,畢竟“配方施肥技術輔導”這個標題聽起來有點學院派,我更偏愛那些圖文並茂、直截瞭當的操作指南。然而,一旦進入正題,我立刻被它嚴謹的邏輯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所摺服。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該施什麼肥,更重要的是構建瞭一套完整的營養管理哲學。比如,它對有機肥與化肥的結閤使用進行瞭科學的測算,避免瞭盲目增施化肥造成的土壤闆結和肥效浪費。其中關於土壤闆結的章節,我印象特彆深刻,書中用圖錶清晰地展示瞭長期單一施肥模式對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並提供瞭利用生物菌劑配閤腐熟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的係統方案。這對我這個常年使用機械耕作的果園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很多農民朋友隻關注産量,卻忽視瞭土壤的“健康銀行”,這本書的視野顯然更高遠,它教你如何為果樹的未來儲備營養,而不是隻顧眼前利益。閱讀過程像是在上一個高階的營養學大師課,充滿瞭啓發性和實操指導性,我甚至開始嘗試自己設計一些季節性的緩釋肥配方瞭。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農業技術領域的瑰寶!我作為一個常年在北方果園摸爬滾打的老把式,深知氣候復雜多變對果樹生長的挑戰。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肥料手冊,講的總是些大路貨,真到瞭關鍵時刻,比如早春的喚醒、盛夏的壯果,或者深鞦的禦寒儲備,總感覺力不從心。但這本《北方果樹專用肥配方與施肥》係列,尤其是它對不同砧木、不同品種的營養需求做瞭細緻入微的區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尤其欣賞它在“微量元素調控”章節的論述,過去我們總以為氮磷鉀是王道,但這本書清晰地闡述瞭硼、鋅、鐵這些元素對提高果實著色和含糖量的決定性作用,並給齣瞭具體的葉麵噴施時間窗口和濃度建議。我的紅富士蘋果,過去幾年總有些偏小,今年按照書裏推薦的鞦季鉀肥加鎂肥的配比來施用,果實均勻度和光澤度肉眼可見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實踐細節,對於真正想把果園打造成高産優質基地的農戶來說,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果樹的“脾氣秉性”都更瞭解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