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和罗杰是风险研究分析专家,《风险的社会视野》将他们及合作者在这一基础学科及其相关领域内重要的著述编辑成册,这些文章创作于1983年至2005年之间,而这正是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思想与方法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本册主要收集了他们的一些基础性研究,如风险如何在不同的公众、利益相关者、当地团体、公司及整个社会之间传播,分析了缺乏透明和信任而导致的风险管理问题,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引发媒体和社会的过度反应。后半部分的文章则以对劳动者和公众的双重保护标准、设施选址冲突、有害废料运输以及气候变化等风险为例,探讨了取决于财富、地域和遗传基因等因素的风险不均衡分配所导致的伦理难题。在当今世界,风险全球化趋势加速,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也逐渐要求国际化的制度和程序。《风险的社会视野(上)》对中国紧跟这一国际趋势,更好地解决各种风险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彼得泰抛一顾拍,现任英国肯特大学社会政策学院教授,荚国皇家学会院士,在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欧盟等机构担任学术和社会职务。他长期致力于有关风险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以及欧洲社会政策的跨国比较研究,是英国资深社会政策研究专家,从事信任问题研究的学者,在国际上具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广泛的政策影响力。2007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海外名师”。彼得·泰勒一顾柏教授1975年到2006年间,共承担研究课题44个,累计出版论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98篇,专题研究4个,参与编写的章节不少于35个。还有约76篇论文发表于刊物上。代表作包括:Ideas and the Welfare State,Palgrave,2005;New Risks,New Welfa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Making a European Welfare State?Blackwell,2004;and Risk,Trust and Welfare,Macmillan,2000。丛书主编简介:
张秀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届特约监督员,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理事,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等。
张秀兰教授长期从事卫生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会保护、社会福利等领域教学及研究工作,承担了来自国内外著名机构的课题研究30余项。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与发展政策30年》(2008)、《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2007)等0并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篇(英文论文34篇),其中SSCI收录6篇,SCI收录9篇,《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各4篇;另外还发表了会议论文15篇,研究报告8部。
不得不说,《风险的社会视野(上)》是一本挑战思维的书。它不会给你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迫使你跳出惯性思维,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书中关于“反射性现代化”的论述,让我对社会变革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变化,而是主动地反思和调整自身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试图规避或应对自身制造的风险。这种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构成了现代社会演进的重要动力。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论证,但又彼此呼应,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读完此书,我感到自己对风险的认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停留在感性的恐惧或浅显的理解,而是上升到了对风险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
评分《风险的社会视野(上)》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理解风险的全新窗口。它避开了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和冷冰冰的理论模型,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社会理论转化为 relatable 的现实困境。书中的一些段落,如对“信任”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的探讨,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指出,在风险日益显现且难以预测的社会中,信任成为了一种稀缺但又至关重要的资源。这种对社会关系的细致描摹,使得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我发现,理解风险不仅仅是理解科学或技术,更是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更加审慎地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更加珍视那些能够构建和维护信任的社会实践。
评分《风险的社会视野(上)》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莫过于它对风险“内生性”的深刻洞察。一直以来,我们可能习惯于将风险视为某种外部的、需要我们去防御或规避的东西,是“坏事”的代名词。然而,本书却有力地论证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化、技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其“副产品”。作者通过对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以及科学技术如何参与风险生成和扩散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一个令人不安却又无比真实的图景:我们所追求的“安全”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风险的温床。书中对“技术风险”的讨论尤为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批判技术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决策、利益分配、权力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指出技术决策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取向,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科技进步的态度,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技术日益渗透的社会中,去理解和应对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险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引导读者去探索现代性与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揭示了现代社会在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控制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风险代价。书中关于“专家知识”与“风险感知”的讨论,让我对信息传播和决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往往依赖专家提供的知识来评估和应对风险,但专家知识本身也可能带有局限性,甚至成为新的风险源。此外,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风险承担上的不平等性的描绘,更是触动了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那些在风险发生时首当其冲、却又往往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和处境,在本书的叙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对风险分配不公的关注,使得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理论探讨,而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
评分作为一本深入探讨风险社会学的著作,《风险的社会视野(上)》以其宏大的视角和扎实的理论框架,为我理解当代社会种种挑战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维度。书中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风险事件的罗列和分析,而是更进一步,将这些风险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我们所处的时代,风险不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深刻地根植于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书中关于“制造风险”的观点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在追求进步和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无意间创造出新的、更复杂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又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价值取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社会理论时,能够穿插丰富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既有我们熟悉的全球性议题,也有一些地域性的、不太为人所知的事件,但无一例外都生动地印证了书中的核心论点。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穿透表象,看到风险背后潜藏的深刻社会动力。
评分好书早读早受益实惠无法比!
评分经典,值得一看再看,推荐
评分买了一套,好书,增长知识
评分买了一套,好书,增长知识
评分公民权利问题在目前国内其实都未在理论建设上予以廓清,实在有必要继续深入。西方著作,借鉴一下吧。
评分好书推荐
评分自从风险社会概念一出,相关研究不断,本书是另一本不错的著作
评分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感受深刻,推荐购买。
评分值得思考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