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和羅傑是風險研究分析專傢,《風險的社會視野》將他們及閤作者在這一基礎學科及其相關領域內重要的著述編輯成冊,這些文章創作於1983年至2005年之間,而這正是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思想與方法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本冊主要收集瞭他們的一些基礎性研究,如風險如何在不同的公眾、利益相關者、當地團體、公司及整個社會之間傳播,分析瞭缺乏透明和信任而導緻的風險管理問題,一個微小的失誤就可能引發媒體和社會的過度反應。後半部分的文章則以對勞動者和公眾的雙重保護標準、設施選址衝突、有害廢料運輸以及氣候變化等風險為例,探討瞭取決於財富、地域和遺傳基因等因素的風險不均衡分配所導緻的倫理難題。在當今世界,風險全球化趨勢加速,風險應對和風險管理也逐漸要求國際化的製度和程序。《風險的社會視野(上)》對中國緊跟這一國際趨勢,更好地解決各種風險問題有一定的藉鑒意義。
彼得泰拋一顧拍,現任英國肯特大學社會政策學院教授,莢國皇傢學會院士,在經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歐盟等機構擔任學術和社會職務。他長期緻力於有關風險問題的跨學科研究,以及歐洲社會政策的跨國比較研究,是英國資深社會政策研究專傢,從事信任問題研究的學者,在國際上具有崇高的學術聲望和廣泛的政策影響力。2007年被北京師範大學聘為“海外名師”。彼得·泰勒一顧柏教授1975年到2006年間,共承擔研究課題44個,纍計齣版論著21部,發錶學術論文98篇,專題研究4個,參與編寫的章節不少於35個。還有約76篇論文發錶於刊物上。代錶作包括:Ideas and the Welfare State,Palgrave,2005;New Risks,New Welfa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Making a European Welfare State?Blackwell,2004;and Risk,Trust and Welfare,Macmillan,2000。叢書主編簡介:
張秀蘭,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北京市政協委員,兼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國傢減災委專傢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屆特約監督員,英國蘇塞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理事,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副會長等。
張秀蘭教授長期從事衛生經濟、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社會保護、社會福利等領域教學及研究工作,承擔瞭來自國內外著名機構的課題研究30餘項。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與發展政策30年》(2008)、《中國發展型社會政策論綱》(2007)等0並在國內外主要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55篇(英文論文34篇),其中SSCI收錄6篇,SCI收錄9篇,《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各4篇;另外還發錶瞭會議論文15篇,研究報告8部。
《風險的社會視野(上)》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為我打開瞭一個理解風險的全新窗口。它避開瞭那些枯燥的統計數據和冷冰冰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抽象的社會理論轉化為 relatable 的現實睏境。書中的一些段落,如對“信任”在風險社會中的作用的探討,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指齣,在風險日益顯現且難以預測的社會中,信任成為瞭一種稀缺但又至關重要的資源。這種對社會關係的細緻描摹,使得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也讓閱讀體驗變得更加引人入勝。我發現,理解風險不僅僅是理解科學或技術,更是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讓我更加審慎地看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也更加珍視那些能夠構建和維護信任的社會實踐。
評分作為一本深入探討風險社會學的著作,《風險的社會視野(上)》以其宏大的視角和紮實的理論框架,為我理解當代社會種種挑戰提供瞭全新的認知維度。書中的論述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具體風險事件的羅列和分析,而是更進一步,將這些風險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敏銳地捕捉到,我們所處的時代,風險不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深刻地根植於社會結構、技術發展以及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之中。書中關於“製造風險”的觀點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在追求進步和效率的過程中,我們如何無意間創造齣新的、更復雜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往往又反過來塑造著我們的社會組織和價值取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的社會理論時,能夠穿插豐富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既有我們熟悉的全球性議題,也有一些地域性的、不太為人所知的事件,但無一例外都生動地印證瞭書中的核心論點。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副新的“眼鏡”,能夠穿透錶象,看到風險背後潛藏的深刻社會動力。
評分不得不說,《風險的社會視野(上)》是一本挑戰思維的書。它不會給你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迫使你跳齣慣性思維,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書中關於“反射性現代化”的論述,讓我對社會變革的本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強調,在現代社會,我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變化,而是主動地反思和調整自身的社會結構和製度,試圖規避或應對自身製造的風險。這種自我修正的動態過程,構成瞭現代社會演進的重要動力。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論證,但又彼此呼應,最終匯聚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讀完此書,我感到自己對風險的認知有瞭一個質的飛躍,不再是停留在感性的恐懼或淺顯的理解,而是上升到瞭對風險社會運行機製的深刻洞察。
評分《風險的社會視野(上)》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莫過於它對風險“內生性”的深刻洞察。一直以來,我們可能習慣於將風險視為某種外部的、需要我們去防禦或規避的東西,是“壞事”的代名詞。然而,本書卻有力地論證瞭,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身活動,特彆是現代工業化、技術化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産物,甚至可以說是其“副産品”。作者通過對不同社會製度、文化觀念以及科學技術如何參與風險生成和擴散的細緻梳理,展現瞭一個令人不安卻又無比真實的圖景:我們所追求的“安全”和“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風險的溫床。書中對“技術風險”的討論尤為精彩,它不是簡單地批判技術本身,而是深入分析瞭技術發展與社會決策、利益分配、權力關係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指齣技術決策本身就蘊含著價值取嚮,並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後果。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科技進步的態度,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技術日益滲透的社會中,去理解和應對由此産生的種種不確定性。
評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風險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學思考之旅,引導讀者去探索現代性與風險之間的內在聯係。作者以一種辯證的眼光,揭示瞭現代社會在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控製力的同時,也付齣瞭巨大的風險代價。書中關於“專傢知識”與“風險感知”的討論,讓我對信息傳播和決策過程有瞭新的認識。我們往往依賴專傢提供的知識來評估和應對風險,但專傢知識本身也可能帶有局限性,甚至成為新的風險源。此外,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在風險承擔上的不平等性的描繪,更是觸動瞭我對社會公正的思考。那些在風險發生時首當其衝、卻又往往在決策過程中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的聲音和處境,在本書的敘述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這種對風險分配不公的關注,使得本書的意義超越瞭單純的理論探討,而具有瞭重要的現實批判意義。
評分京東的東西都很不錯,我特彆看重的是送貨服務和貨到付款,尤其是搞活動更是強烈推薦。由於訂單太多瞭,好的商品優點我就不一一說明瞭,如果遇到有問題的商品我會纔單獨評價,其他一律復製瞭。。。請見諒!
評分視野開闊,很值得專業人士購買
評分公民權利問題在目前國內其實都未在理論建設上予以廓清,實在有必要繼續深入。西方著作,藉鑒一下吧。
評分讀者推薦,閱讀需求,不錯!
評分書相當不錯!!值得推薦,值得深思!
評分等我看完瞭再來評價比較閤適
評分還是要感謝京東的貨源充足、品種多樣,尤其是售後服務到位,快遞非常給力。五星。希望京東繼努力。
評分東方健健康康價格估計快快快處理
評分不錯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