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纳米电化学》由靠前有名学者执笔,详细介绍了近十年来应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近期新成果。全书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靠前部分介绍了基础理论,包括电结晶过程对电化学纳米技术的影响、低维金属相生成的计算机模拟、离子液体中金属和半导体的纳米电结晶及原子层的电化学取向生长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特性,包括通过STM方法电化学生成金属纳米簇、有序阳极多孔氧化铝层的制备及金属和合金纳米线在多孔氧化铝模板中的电沉积、纳米尺度磁性和非磁性金属复合层的电沉积过程及特性研究等。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古板,用词极其书面化,充满了冗长的从句和被动语态,读起来非常拗口。我本想从中学到一些关于界面现象的最新理解,比如固/液界面双电层结构在纳米尺度下的新特性,或者电化学反应在缺陷位点上的选择性。然而,书中对这些前沿概念的阐述,与其说是讲解,不如说是引用了大量的早期文献中的陈述,然后用一种非常保守的口吻进行转述。它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活力,对于近十年内,特别是近五年内爆发式发展的那些新材料(如MXenes、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几乎是只字不提。我甚至怀疑这本书的撰写时间是否过于滞后,以至于错过了许多关键的进展。如果想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发展,我宁愿花时间去阅读近期的顶级期刊论文,而不是在这本书里寻找那种“旧闻重提”的理论基础。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对学术传统的恪守,而不是对未来科技的展望,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思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时间杀手,我原本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电池材料或者新型储能方式的真知灼见,毕竟书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带着“纳米”和“电化学”这两个时髦的词汇。结果呢?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啃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由各种晦涩的公式和理论堆砌而成的迷宫里,出口在哪里完全看不到。书中对于宏观现象的描述少得可怜,反倒是对微观尺度下电子转移过程的数学模型推导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看得我头昏眼花。特别是涉及到量子效应和界面电荷重构那几章,简直是天书,作者似乎默认读者都是物理学博士,任何基础概念都懒得解释,直接就是一连串的假设和复杂的偏微分方程。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如何用纳米结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或者新型催化剂的实际制备流程,但这些内容都被处理得极其简略,仿佛只是为了凑够字数才草草带过。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度理论化的教科书的某个章节的超深度挖掘,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或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的导读或综述。读完之后,我更困惑了,感觉自己只是在机械地记忆一些我理解不了的符号组合。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排版实在是不够友好,字体偏小,行距也比较紧凑,再加上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阅读体验直线下降。我本来是希望了解当前纳米技术在电化学能源领域(比如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的最新突破和挑战,毕竟这是当下科技界的热点。然而,这本书似乎对这些激动人心的应用场景兴趣寥寥。相反,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一些非常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电化学动力学理论,用一种极其繁琐的方式重新论证了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纳米材料调控电极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具体实例,比如如何利用特定形貌的氧化物纳米线来降低过电位,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问题在书中几乎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作者的视角似乎更偏向于纯粹的理论物理和电化学的数学建模,对于实际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工程化实现,这本书的贡献微乎其微。如果你想找一本能激发你动手实验的灵感,或者帮你解决一个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的书,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本书绝对不是你的菜,它更像是作者个人的、极其小众的学术备忘录。
评分这本书的“干货”密度实在太低,每一页纸似乎都承载着作者对某个特定理论模型的偏执,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指导意义却微乎其微。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或者数据处理的实用建议,比如如何校准电化学工作站、如何准确扣除欧姆电阻、如何分析循环伏安曲线中的峰形变化与反应机理的关联。这些对于任何一个初入电化学实验领域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技能,但这本书里对此只字未提,仿佛这些操作细节是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它专注于抽象的“为什么会这样”,却完全忽略了“我们该如何去做”和“实际结果看起来会是什么样”。结果就是,我读完后,对理论的理解可能加深了一点点——主要是对一些复杂的泊松方程的理解——但我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没有任何提升。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纯粹主义展示,而不是一本面向实践者的技术指南,非常不推荐给任何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具体电化学工程问题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确实有,但它的广度几乎为零,而且这种深度也并非普适性的,它似乎只聚焦于作者个人研究领域内的一个极其狭窄的切面。我本来是带着对“纳米”这个概念在电化学领域应用前景的憧憬来阅读的,期待看到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者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如何颠覆传统的电化学过程。这本书里虽然提到了这些材料,但每次提及都只是点到为止,立刻就转入了关于电子局域化或能带结构微扰的复杂讨论。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材料合成、表征(比如TEM、SEM的图像分析)的实践指导,也没有讨论不同纳米结构对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系统性规律总结。给我的感觉是,作者直接从一个非常专业的、高度细分的课题报告中抽取出部分内容,然后生硬地拼凑成一本书,中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和解释。对于一个希望构建起对整个纳米电化学领域全面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读起来像是在爬一座只顾着往天上凿洞,却忘了铺设台阶的悬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