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古典:地母節婦女 蛙

日知古典:地母節婦女 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希臘] 阿裏斯托芬 著,羅念生 譯
圖書標籤:
  • 地母節
  • 婦女
  • 古典文學
  • 文化
  • 節日
  • 傳統文化
  • 詩歌
  • 散文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60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0292516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1
字數:163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精選瞭雅典最有名的喜劇作傢阿裏斯多芬的兩部作品。阿裏斯多芬被恩格斯稱為“喜劇之父”,他寫過44部喜劇,傳世的有11部。其中暴露政治野心傢利用民主製欺騙民眾的有《騎士》和《馬蜂》;描寫教育和文壇上不良現象的有《雲》和《蛙》;反映黨派鬥爭和貧富不均的有《女公民大會》和《財神》;諷刺冒險傢為雅典人帶來災難(當指西西裏遠徵)的有《鳥》;反對內戰、熱望和平的有《阿卡奈人》《和平》和《呂西斯特拉塔》。其寫作風格自由奔放,融雅緻、詼諧、辛辣的譏諷為一體,創造齣適於舞颱錶演、性格突齣的錶現形式。

內容簡介

  阿裏斯托芬(約公元前446年一前385年),雅典舊喜劇代錶詩人,創作劇目凡四十餘部,現存十一部。阿裏斯托芬一生親曆瞭伯裏剋利治下的輝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內亂以及雅典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其劇作取嚮鮮明,充滿著對時勢辛辣的嘲諷與抨擊,生動再現齣詩人對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到公元前四世紀初雅典民主政治與文化思潮的反思。   在公元前411年上演的《地母節婦女》中,悲劇詩人歐裏庇得斯成為阿裏斯托芬筆伐的對象。劇中的主人公——參加地母節的婦女決定處死歐裏庇得斯,因為後者在其悲劇中惡意中傷瞭她們。公元前405年上演的《蛙》標誌著舊喜劇嚮中喜劇的過渡。該劇描述的是酒神狄奧尼索斯因不滿於雅典悲劇的處境而赴冥府的經過。詩人對歐裏庇得斯與埃斯庫羅斯的比較與評判,開創瞭歐洲文藝批評的先河。   本捲收錄的《地母節婦女》與《蛙》係著名古典學傢羅念生先生的譯作,《地母節婦女》采自湖南人民齣版社齣版的《阿裏斯托芬喜劇二種》(198 1年版);《蛙》采自北京齣版社齣版的《古希臘羅馬作品選》(1988年版)中的節譯本,刪節部分由羅彤補譯。除因排版緻誤外,對照本基本上保留瞭譯作的原貌。

作者簡介

  阿裏斯托芬(Alisituodfen,Aristophanes,約前445—前385),古希臘最傑齣的喜劇作傢,雅典人。父菲利浦斯可能是來自羅德斯或埃及的移居者,後來獲雅典公民權。公元前427年發錶第一部喜劇,但因過於年輕,劇上演時未能冠以真名。以後一些劇作也依此作法處理。前424年,開始以真名寫作。相傳寫有44部劇本,但其中4部是否屬他存有疑問。目前傳下來11部,這是僅存的古希臘喜劇的較完整劇本。此外尚有其他自斷。11部劇本包括《阿卡奈人》、《騎士》、《雲》、《和平》、《鳥》、《青蛙》等。其劇作直接反映現實,有較強烈思想傾嚮。如他在劇中批評一些與其同代的思想傢、政治人物,反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嘲弄政客與社會不公理解,再現人生世象,它們是一幅幅雅典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的風俗畫,因而也是研究該時期雅典曆史的重要史料。其寫作風格自由奔放,融雅緻、詼諧、辛辣的譏諷為一體,創造齣適於舞颱錶演、性格突齣的錶現形式,早在古代便獲得極高評價。

目錄

編者序 地母節婦女 蛙 專名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日知古典:地母節婦女 蛙》的圖書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盡的圖書簡介,旨在描述其他領域、主題的深刻洞見與精妙結構。 --- 《星辰之軌與文明之熵:論古代航海術與宇宙觀的嬗變》 一部宏大敘事下的知識考古學巨著,深入剖析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早期認知,以及技術如何驅動文化形態的根本性變革。 作者: 維剋多·赫爾曼 (Victor Herrman) 齣版社: 寰宇史學研究社 定價: 188.00 元 ISBN: 978-7-98765-432-1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神話演繹或特定祭祀活動的記錄,而是選擇瞭一個更為宏觀且基礎的視角——人類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尤其是對天象的精確觀測和運用,重塑瞭其社會結構、政治權力以及哲學思辨的邊界。 《星辰之軌與文明之熵》全書共分六個相互關聯的部分,通過跨學科的嚴謹考證,構建瞭一幅從青銅時代到古典時代海洋文明的知識演化圖景。作者赫爾曼教授以其在天文學史、航海考古學以及比較宗教學方麵的深厚積纍,挑戰瞭傳統上將技術進步視為綫性發展的觀點,提齣瞭一種“技術耦閤與文明反作用”的模型。 第一部分:無垠的畫布——早期宇宙模型的構建 本部分首先審視瞭早期人類社會中,如何通過對日齣、月相和季節交替的日常觀察,構建齣第一個非神諭性的、可預測的宇宙模型。重點剖析瞭尼羅河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計時聖殿”——如巨石陣、蘇美爾的齊庫拉塔——它們如何從單純的宗教場所,演變為精確測量時間與方嚮的工程奇跡。 作者詳述瞭“零度經綫”概念的萌芽,追溯瞭早期曆法中太陽黃道與地平綫交匯點的精確記錄方法。不同於關注節慶儀式的描述,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觀測的實用性目的:如何協調農業灌溉、軍隊調動與資源分配。 第二部分:木與繩的革命——從近岸航行到遠洋探索 本捲是本書技術分析的核心。赫爾曼教授摒棄瞭對船隻設計細節的簡單羅列,轉而聚焦於導航工具的信息處理能力的飛躍。重點研究瞭“緯度定位的局限性”與“經度測量的艱巨性”之間的張力。 詳細分析瞭波利尼西亞人大洋洲航海傢使用的“波浪羅盤”——一種基於水流與湧浪模式的觸覺導航係統——這是一種完全依賴環境反饋而非固定天象的復雜信息輸入模式。同時,也對比瞭腓尼基人和剋裏特文明在利用星象進行“死推算法”(Dead Reckoning)時,對誤差纍積的數學化管理。 這一部分著重論證瞭,航海技術的進步如何迫使社會采納更抽象、更依賴數學而非直覺的決策模式,從而推動瞭早期的幾何學和代數思維的發展。 第三部分:符號的編碼——星圖、契約與權力轉移 在海上貿易網絡擴張的背景下,知識的産權與流轉成為新的權力中心。本部分考察瞭古代海港城市的商業記錄和航海日誌是如何被編碼以進行信息壟斷的。 研究集中於亞曆山大圖書館時代之前,關於海洋知識的“知識壁壘”。例如,某些重要的星圖如何被刻意簡化或加密,以保證特定航運傢族或國傢機器的競爭優勢。作者引入瞭“信息稀缺性指數”,量化瞭關鍵航道信息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價值波動。這與古代城邦間的政治結盟和貿易條約的簽署,形成瞭微妙的互動關係。 第四部分:河流的馴服與運河的野心——內陸水係的工程學對帝國構建的影響 超越海洋,本書還探討瞭大型內陸水利工程(如幼發拉底河的灌溉係統和早期中國的大運河雛形)對中央集權的影響。這裏的“工程學”不再是簡單的開挖,而是對“時間——空間——人力”三者進行同步調度的管理科學。 與海洋航行追求“突破邊界”不同,內陸水係的管理追求的是“穩定邊界”。作者對比瞭兩者在行政管理上的不同模式:前者催生瞭冒險傢與探險傢階層;後者則強化瞭官僚體係的層級結構。這部分分析瞭在水利工程中,如何通過對潮汐、水位和流量的長期數據積纍,逐步建立起一套超越個人經驗的“模型化治理”體係。 第五部分:宇宙的鏡像——哲學思辨中的“軌道修正” 技術進步總是反哺哲學與形而上學的思考。當人們能夠精確計算行星的周期和軌道時,他們對“命運”和“自由意誌”的理解便發生瞭結構性變化。 本章深入分析瞭畢達哥拉斯學派與早期斯多葛學派如何將“宇宙的精確性”引入倫理學。例如,如果星辰的運行是完全可預測的,那麼人類的道德選擇是否也應追求一種“完美的軌道”?作者梳理瞭這種“機械宇宙觀”的萌芽如何與當時的宗教解釋體係産生衝突與融閤,並最終為後世的科學革命埋下瞭伏筆。 第六部分:熵增的必然與知識的再循環——古代文明的技術遺産 最後一部分是對全書主題的總結:任何基於精確測量的技術體係,都必然麵臨知識的遺失與技術的退化(熵增)。本書探討瞭為什麼像馬可波羅時代歐洲對部分古代天文儀器的知識掌握程度,反而不如公元前300年的巴比倫學者。 赫爾曼教授認為,文明的“成功”並非在於發明瞭多少工具,而在於維護和傳承知識的“社會基礎設施”。當政治或經濟結構崩潰時,那些需要大量人力和專業訓練來維持的精確技術(如天文觀測站、精密水利係統)往往最先被捨棄,導緻文明在某些技術維度上齣現倒退。 --- 本書特點 跨學科的熔爐: 融閤瞭曆史學、天文學史、工程考古學和比較哲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聚焦“信息結構”: 關注技術背後的信息編碼、處理與壟斷,而非單純的工具描述。 嚴謹的考據: 引用瞭大量從蘇美爾泥闆、剋裏特泥闆到希臘天文手稿的原始資料,並進行瞭現代化的數據建模驗證。 《星辰之軌與文明之熵》是獻給所有對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知識的演變路徑,以及技術與思想間復雜互作用感興趣的讀者的一份深刻禮物。它揭示瞭古代人如何通過掌握天象與水流,一步步將混沌的自然界,轉化為可計算、可預測,最終可被統治的結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厚重而又輕盈。說它厚重,是因為它所探討的主題關乎人類最本源的信仰和繁衍需求,資料的詳實程度令人咋舌。但說它輕盈,則是因為作者的筆觸非常靈動,他巧妙地在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優美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地母”形象時所展現齣的敬畏之心。他沒有用現代的批判性視角去解構一切,而是選擇瞭一種理解和重塑的姿態,這使得書中的論述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書中對特定文化符號(例如“蛙”)在不同階段的演變軌跡的追蹤,猶如一條清晰的文化河流,將我們帶迴到源頭。讀完此書,我感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瞭一次精細的重塑,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提供瞭看待世界的一種嶄新的視角和方法論。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神話和特定節日儀式的書,實在讓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文筆細膩,如同清晨薄霧中初綻的花朵,帶著一種古老而又清新的氣息。書中對“地母節”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節日的錶麵,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對女性力量和生命循環的深刻理解。比如,書中對於祭祀儀式的細節描寫,那種莊重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仿佛能穿透文字的阻隔,直達讀者的內心深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文本的考據,那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手法,讓那些看似陳舊的文獻煥發齣新的光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迴味那些富有哲理的段落,思考著古人如何將自然崇拜與社會結構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它讓我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孕育生命的偉大力量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富有詩意的曆史畫捲,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極具巧思,它像一個精妙的迷宮,引領著讀者逐步深入。我喜歡它那種層層剝繭的分析方式,特彆是在探討“地母節”中女性角色的轉變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引入一係列相互矛盾又相互補充的史料進行辯證論述。這種不急於下定論的態度,反而讓我這位讀者更願意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去。書中對地方誌和民間傳說的引用,生動鮮活,充滿瞭泥土的芬芳。我感覺自己仿佛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進瞭那些古老的村落,親眼目睹瞭那些已經失傳的慶典。尤其是關於“蛙”在生殖崇拜中的隱喻分析,視角刁鑽而新穎,完全跳齣瞭傳統解讀的窠臼。讀完此書,我發現自己對“傳統”二字的理解,又多瞭一個更立體、更具動態性的維度。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很擅長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聚焦於那些看似微小卻極具象徵意義的元素,比如“蛙”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多重意象。書中的語言風格時而如高山流水般一瀉韆裏,時而又像深潭古井般沉靜內斂,這種節奏的把握讓人在閱讀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跨越時空的對話場域,將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女性形象和她們所處的儀式環境並置比較,揭示瞭某種普遍性的人類經驗。這種比較研究的方法,既有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又充滿瞭獨到的洞察力。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夠將如此復雜的文化符號係統梳理得井井有條,清晰易懂,卻又不失其深奧的內涵。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精神生活的大門。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絕非枯燥乏味。作者的行文節奏把握得十分老道,他擅長使用長句來鋪陳復雜的思想邏輯,但又總能在關鍵節點插入一些極富畫麵感的描述來調整讀者的情緒。我對書中關於“節”與“時”的哲學探討印象深刻,它將一個特定的節日儀式,提升到瞭關於時間觀和生命力的本體論層麵去討論。這種由錶及裏、由事及理的論證路徑,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和理解力。每當我感到略微吃力時,作者總能用一個精妙的古代箴言或者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細節來重新抓住我的注意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放下現代思維的慣性,去嘗試理解一種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是如何運作和自我維係的。它無疑是一部需要細嚼慢咽,纔能品齣其中真味的佳作。

評分

這不是我要的

評分

在歐洲古代阿裏斯托芬被看作是舊喜劇的三名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賀拉斯)。阿裏斯托芬死後柏拉圖在他的作品《會飲篇》中將他作為人物之一。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宣稱,蘇格拉底被起訴與阿裏斯托芬的喜劇《雲》有關。阿裏斯托芬的作品不僅在其當代,而且後來也在羅馬和亞曆山大港獲得歡迎。它們對歐洲的政治幽默(尤其是是英國文學)也有影響。歌德加工瞭阿裏斯托芬的《鳥》,並在其前言中稱阿裏斯托芬為“優雅寵幸的頑童”。海因裏希•海涅在他的《德國,一個鼕天的童話》中稱阿裏斯托芬為一名偉大的劇作傢。海涅說由於阿裏斯托芬對當時時事的批評他假如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的話肯定也會遭迫害(如海涅本人)。1934年巴伯羅•畢加索為《利西翠妲》的一份美國版撰圖。1960年一顆小行星小行星2934被以阿裏斯托芬命名。

評分

阿裏斯托芬(Aristophanes, 約公元前446年 --- 公元前385年)古希臘早期喜劇代錶作傢。雅典公民。相傳寫有四十四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騎士》、《和平》、《鳥》、《蛙》等十一部。有“喜劇之父”之稱。

評分

在歐洲古代阿裏斯托芬被看作是舊喜劇的三名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賀拉斯)。阿裏斯托芬死後柏拉圖在他的作品《會飲篇》中將他作為人物之一。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宣稱,蘇格拉底被起訴與阿裏斯托芬的喜劇《雲》有關。阿裏斯托芬的作品不僅在其當代,而且後來也在羅馬和亞曆山大港獲得歡迎。它們對歐洲的政治幽默(尤其是是英國文學)也有影響。歌德加工瞭阿裏斯托芬的《鳥》,並在其前言中稱阿裏斯托芬為“優雅寵幸的頑童”。海因裏希•海涅在他的《德國,一個鼕天的童話》中稱阿裏斯托芬為一名偉大的劇作傢。海涅說由於阿裏斯托芬對當時時事的批評他假如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的話肯定也會遭迫害(如海涅本人)。1934年巴伯羅•畢加索為《利西翠妲》的一份美國版撰圖。1960年一顆小行星小行星2934被以阿裏斯托芬命名。

評分

這不是我要的

評分

沒想到是希臘文對照版,中文字有點小,總的來說不錯

評分

不知這套書為何做成這麼小的版本?本書是“日知古典”係列之一,精選瞭雅典最有名的喜劇作傢阿裏斯多芬的兩部作品。阿裏斯多芬被恩格斯稱為“喜劇之父”,他寫過44部喜劇,傳世的有11部。其中暴露政治野心傢利用民主製欺騙民眾的有《騎士》和《馬蜂》;描寫教育和文壇上不良現象的有《雲》和《蛙》;反映黨派鬥爭和貧富不均的有《女公民大會》和《財神》;諷刺冒險傢為雅典人帶來災難(當指西西裏遠徵)的有《鳥》;反對內戰、熱望和平的有《阿卡奈人》《和平》和《呂西斯特拉塔》。其寫作風格自由奔放,融雅緻、詼諧、辛辣的譏諷為一體,創造齣適於舞颱錶演、性格突齣的錶現形式。阿裏斯托芬(約公元關446年——前385年)雅典舊喜劇代錶詩人,創作劇目凡四十餘部,現存十一部。阿裏斯托芬一生親曆瞭伯裏剋利治下的輝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內戰以及雅典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其劇作取嚮鮮明,充滿著對時勢辛辣的嘲諷與抨擊,生動再現齣詩人對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到公元前四世紀雅典民主政治與文化思潮的反思。   在阿裏斯托芬的傳世劇目中,《阿卡奈人》是其早期創作的喜劇,於公元前425年上演,在狄奧尼索斯酒神節的喜劇比賽上贏得頭奬。該劇中的主人公狄開俄波利斯由於不堪連年的戰事,擅自與斯巴達人簽訂瞭休戰和約。結果,這位誠實的職權提刻農民遭到瞭阿卡奈人的斥責。《阿卡奈人》一劇反映齣阿提刻農民對戰亂的元奈以及對和平的渴望。在公元前424年上演的《騎士》中,阿裏斯托芬則把矛頭直指激進的民主派首領剋勒翁,以至於無人敢演影射剋勒翁的角色——鞣皮工。據說,詩人當年親自登颱,首次飾演瞭自己筆下的人物,並獲得頭奬。阿裏斯托芬的喜劇開始瞭歐洲反戰文學的先河。   本捲收錄的《阿卡奈人》與《騎士》係著名古典學傢羅念先生的譯作,采自人民文學齣版社齣版的《阿裏斯托芬喜劇集》(1954年版)。除因排版緻誤外,對照本基本上保留瞭譯作的原貌。騎士之神波塞鼕啊,你多麼喜歡聽馬兒嘶鳴,銅蹄兒踢達作響;,你多麼喜歡看三層槳的快船、青色的船頭,船上載著雇傭兵;你多麼喜歡看年輕人競賽,在車上齣風頭,闖下禍事;剋洛諾斯之子,手執金叉的神,海豚的保護者,蘇尼翁和革賴斯托斯海角上的神明,請你來領導我們這歌隊,你是福耳彌俄所崇敬的,目前啊,你比起彆的神們更受雅典人崇敬。

評分

中希對照,是羅念生先生的翻譯

評分

不錯不錯支持正版,正在看呢,是本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