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考級麯集

古琴考級麯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祥霆,龔一編 著
圖書標籤:
  • 古琴
  • 古箏
  • 民樂
  • 樂譜
  • 考級
  • 教材
  • 傳統樂器
  • 藝術
  • 音樂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37768
商品編碼:1030896440
齣版時間:2010-02-01

具體描述

作  者:李祥霆,龔一 編 定  價:125 齣 版 社:人民音樂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02月01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3037768 《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係列叢書·古琴考級麯集(套裝共3冊)》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 《古琴考級麯集1(第1級~第6級)》目錄:
1.古琴吟
2.鳳求凰
3.慨古吟
4.蘭花花
5.小白菜
6.鞦風詞
7.鞦風詞
第二級
1.極樂吟
2.良宵引
3.清夜吟
4.湘妃怨
5.雙鶴聽泉
6.拉縴歌
7.滿江紅
8.泣顔迴
第三級
1.春曉吟
2.風雷引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係列叢書?古琴考級麯集(套裝共3冊)》包括《古琴考級麯集1(靠前級~第6級)》《古琴考級麯集2(第7級~第8級)》和《古琴考級麯集3(第9級~靠前0級)》。《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係列叢書?古琴考級麯集(套裝共3冊)》主要內容簡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活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麵嚮社會開展的一項公益活動。它的宗旨是:弘揚我國很好民族音樂文化,促進我國民族管弦樂藝術的普及、發展和繁榮,激發青少年學習演奏中國民族樂器的熱情,提高青少年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思潮與實踐》 一部深入洞察中國音樂發展脈絡的宏偉著作 本書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和分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在思想、理論、創作、演奏及教育等各個維度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發展曆程。它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的編年記錄,更是一部對特定曆史時期下,中國音樂傢如何在文化衝突、社會轉型與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中,探索自身身份與藝術錶達的深度研究報告。 第一部分:時代的序麯與理論的奠基(1900-1937)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至抗日戰爭爆發前這一關鍵時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傳統音樂的危機與反思: 探討以柳堯章、唐璞等人為代錶的音樂學者如何對宮廷雅樂、民間樂種進行初步的記錄與整理,以及他們對“國樂”未來方嚮的早期爭論。重點分析瞭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思潮下,音樂教育體係的初步西化傾嚮。 新音樂形態的萌芽: 深入剖析瞭以瀋心工、吳瑪利為先驅,引入五綫譜、和聲學等西方基礎理論的實踐過程。詳細考察瞭早期歌劇、話劇配樂的嘗試,以及這些探索如何為後來的民族新音樂奠定基礎。 “美育”思潮的引入: 蔡元培、康有為等思想傢對音樂在國民素質培養中的作用的論述,及其對公立音樂學堂建立的影響。本部分將結閤檔案史料,還原早期音樂教育的艱難起步。 第二部分:革命的洪流與民族的錶達(1937-1949)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音樂被賦予瞭強大的社會動員功能。 抗戰時期的戰鬥歌麯: 研究《黃河大閤唱》等標誌性作品的創作背景、結構特點及其在社會動員中的實際效果。分析瞭冼星海、聶耳等作麯傢如何將西方交響樂、閤唱形式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進行創造性結閤,形成瞭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音樂”。 國共兩黨音樂路綫的差異: 對比分析延安魯藝體係與國民政府時期上海音樂界在音樂創作宗旨、題材選擇以及對傳統音樂的態度上的主要分歧。 音樂的“大眾化”探索: 考察瞭在艱苦條件下,音樂傢如何深入民間、利用簡單易傳的麯調和形式,使音樂真正成為人民的武器。 第三部分:構建與整閤的探索期(1949-1966) 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音樂事業提齣瞭明確的規劃和要求。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指導原則: 詳述瞭蘇聯音樂經驗對中國音樂創作的深刻影響,特彆是在交響樂、歌劇等大型體裁上的藉鑒與消化過程。分析瞭這一時期“歌頌祖國”主題下的創作規範。 民族音樂的“再挖掘”工程: 詳細記錄瞭中國音樂學院成立後,音樂學傢對各少數民族音樂進行的普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及其對確立“中國民族音樂學”學科地位的重要性。探討瞭如何處理民族音樂的“純粹性”與“時代性”之間的關係。 器樂的改革與創新: 集中討論瞭傳統樂器(如古箏、二鬍、琵琶)在演奏技法、音域擴展和樂隊配置上為適應現代音樂語匯所進行的革新實踐。分析瞭幾位關鍵演奏傢如何通過技術革新拓寬瞭民族樂器的錶現力。 第四部分:特殊曆史時期的反思與重建(1966-1978) 本部分客觀描述瞭在特定政治環境下,音樂創作的停滯與流變。 樣闆戲的藝術特徵與影響: 不僅關注其政治功能,更深入剖析其在音樂結構、舞颱調度、唱腔設計上對傳統戲麯的繼承與突破,以及其對後世影視、音樂劇創作的無意影響。 音樂的“地下”傳承: 記錄瞭在創作受限時期,音樂傢們通過私人交流、內部排練等方式,對西方古典音樂、傳統戲麯精粹的私下保護與學習。 第五部分:復蘇、多元與全球化視野(1978至今)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瞭音樂傢的思想,迎來瞭多元化的繁榮。 “反思性”音樂的齣現: 分析瞭如譚盾、陳其鋼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作麯傢,如何將後現代主義、序列主義等西方前沿作麯技術與中國哲學意境相融閤,創造齣具有鮮明個人風格和文化深度的新作品。 民族音樂的當代語境: 考察瞭世界音樂浪潮對中國民樂演奏傢的衝擊與機遇。討論瞭如何在新世紀的商業和藝術雙重驅動下,平衡民族音樂的“本真性”與“可聽性”。 音樂教育體係的國際接軌: 梳理瞭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在課程設置、師資引進、學術交流方麵全麵融入國際主流音樂教育體係的進程,及其對中國音樂未來人纔培養的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大量引用瞭第一手的口述史料、塵封的檔案文件和珍貴的樂譜手稿。它不僅關注瞭北京、上海等中心的專業音樂發展,還深入考察瞭地方音樂流派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命力。全書結構宏大,論證細緻,旨在為理解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如何“尋根”與“緻遠”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本書適閤音樂史研究者、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及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樂譜時,其實是衝著那句“經典麯目匯編”去的,想著裏麵能有幾首耳熟能詳的民樂小品,能讓我周末在傢放鬆一下。結果,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簡直超乎想象,簡直是直插專業研究的腹地。裏麵的麯目選擇,明顯傾嚮於那些曆史悠久、流傳甚廣的“大套麯”或者“獨奏精品”,而不是那些經過簡化、更適閤現代演奏環境的改編版本。特彆是關於“調式和音律的探討”那幾章,引經據典,引用瞭大量古代樂譜殘片和文獻記載,對每一個音高的細微差彆都進行瞭考證,看得我汗顔。我本來隻是想找譜子,結果卻被迫進行瞭一場關於中國傳統音樂哲學的速成教育。書中對某些著名樂麯的“版本流派差異”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比如某段鏇律在不同地區的演奏風格,配上瞭不同時期的指法標注,這對於一個嚴肅的學習者來說是寶藏,但對我這種隻求彈齣個大概意思的人來說,信息量實在太大,導緻我反而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它像是一座巍峨的山峰,上麵風景無限,但山腳下的路標卻寫滿瞭艱深的學術術語,讓人望而卻步。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怎麼說呢,非常有“學術會議論文集”的感覺。整體色調偏嚮沉穩的米白和深黑,字體選擇也十分古樸,這無疑增加瞭它的莊重感。然而,這種莊重感在實用性上卻打瞭摺扣。很多地方的譜麵過於緊湊,尤其是當涉及到復雜的復閤節奏和多聲部記譜時,綫條之間的距離被壓縮得非常小,對於閱讀視力要求極高。我嘗試著在光綫不是特彆好的書房裏練習,沒過多久眼睛就感到非常疲勞,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揉眼睛。更讓我感到睏惑的是,書中缺少現代教學法中常用的那些輔助標記,比如力度記號、演奏情緒的指導性文字描述等,幾乎完全依賴於傳統減字譜和極簡的符號係統來傳達信息。這使得麯譜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演奏者必須有很強的樂感和大量的背景知識纔能準確地“翻譯”齣作麯傢或整理者的意圖。它更像是一份忠實於曆史原貌的文獻記錄,而不是一份旨在幫助大眾普及和提高演奏技巧的工具書。

評分

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購買樂譜時最看重的是配套的音頻資源或者至少是清晰的演奏示範視頻鏈接。畢竟,古琴的音色和演奏的細節非常微妙,光看文字和符號很難把握其神韻。然而,當我翻遍瞭全書的封底、扉頁,甚至內頁的角落,都沒有發現任何二維碼或者網址提示,暗示著可以獲取到這些聲音材料。這意味著,如果我不去另行搜尋相關錄音,那麼我隻能憑藉自己的想象力去揣摩那些復雜的指法和鏇律的走嚮,這對於一門以“聽覺體驗”為核心的樂器學習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缺失。這本書完全依賴於讀者自身深厚的音樂素養和對古琴音色的熟悉度來進行解讀,這無疑將許多渴望通過閱讀來學習的初學者和業餘愛好者排除在瞭門外。它要求讀者已經“會聽”或“已經知道”,而不是“正在學習如何聽”。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像是一本獻給已經登堂入室的演奏傢們的“珍藏本”,而非一本麵嚮更廣泛群體的“學習工具”。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本《古琴考級麯集》會包含一些針對不同級彆考級的標準麯目,並附帶一些有助於通過考試的提示或技巧講解。畢竟名字裏帶著“考級”二字,自然會讓人産生這樣的期待。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更側重於“麯目精選的權威性”而非“考試路徑的指導性”。它收錄的麯目固然經典,但它們是以一種近乎原始、未經裁剪的方式呈現齣來的,缺乏針對考級評分標準所做的重點強化和技巧聚焦。例如,在某些被認為是考級重點的段落,書中並未提供額外的“重點提示”或“易錯點分析”,這讓正在備考的琴童或成人考生感到有些無助。他們需要的是明確的“你應該如何處理纔能獲得高分”,而這本書提供給他們的是“這個麯子它原本就是這樣寫的”。這種取嚮上的差異,使得這本書在作為“應試工具”的效能上顯得不足,它更像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索引,告訴瞭你“有什麼”,但沒有明確告訴你“該怎麼做纔能拿到那張證書”。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麵上的燙金字“絲竹雅韻”就透著一股子老派的講究勁兒。我本來是想找點適閤入門的古箏麯譜,結果翻開目錄,密密麻麻的五綫譜和復雜的指法圖一下子把我鎮住瞭。裏麵的麯目列錶,什麼《漁舟唱晚》、《高山流水》……這些名字聽著是熟悉,但後麵的標注,什麼“減字譜對照”、“傳統指法詳解”,看得我一頭霧水。看得齣來,這是給科班齣身,或者至少是下瞭苦功夫的琴友準備的“大部頭”。比如,光是“泛音指法詳解”那一節,洋洋灑灑寫瞭將近十頁,配著那些結構復雜的示意圖,我這初學者光是理解那些術語就得花半天功夫。更彆提裏麵那些精校版的工尺譜,雖然權威性毋庸置疑,但對我這種隻會數拍子的“小白”來說,簡直就是天書。我試著照著其中一首麯子的“上口記”比劃瞭一下,那復雜的左手按揉、進退吟猱,感覺比我學過的任何一種樂器都要精細和考究。這本書的裝幀質量沒得挑,紙張厚實,印刷清晰,一看就是用心之作,但對於我這種隻想隨便彈彈小麯,找點樂子的人來說,這份“厚重感”反而成瞭一種壓力。它更像是一部教科書,或者說是古樂研究者的參考資料,而不是我期待中的那種輕鬆愉快的練習手冊。

評分

還沒收到叫我評價個啥?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備用

評分

還沒收到叫我評價個啥?

評分

備用

評分

備用

評分

蠻好的,考級推薦

評分

質量不錯,送貨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