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研究近代中國建築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最獨特的氣質在於其對“時間感”的把握。1906到1909這短短幾年,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上可能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作者卻能從中提煉齣足以支撐一部專著的、關於建築和景觀變遷的敘事綫索。我欣賞它在宏觀曆史背景下,如何聚焦於微觀的變化點——例如,蒸汽動力如何影響瞭新式窯爐的構造,以及這種構造的變化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牆體的厚度和窗戶的大小。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領域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張關於技術、材料與生活方式互相牽製的復雜網絡。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試圖想象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建築師、工匠或規劃者,他們在麵對新舊交替的壓力時,是如何權衡實用性、經濟性和對傳統的尊重。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冰冷的年份和圖紙,注入瞭一種活生生的、充滿掙紮與適應性的生命力。
評分初讀此書,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清末民初建築思潮的宏大敘事,比如新舊建築理念的激烈碰撞,或是留洋學生帶迴來的西方古典主義如何被本土化。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顯得相當內斂和剋製,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田野調查筆記的匯集。每一章的切換,都像是一次旅行的轉場,從北方的夯土牆到南方的白牆黛瓦,作者的文字如同高明的攝影師,捕捉瞭光影、紋理和空間的層級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景觀”一詞的重新定義,它不僅僅是山水畫中的意境,更是城市肌理、功能布局與社會等級的物化體現。例如,對當時火車站和郵局這類新型公共建築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瞭“效率”和“秩序”這些西方概念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並重塑瞭中國人的空間感知。讀完後,我腦海中構建的不再是孤立的建築形象,而是一幅張力十足的社會生活畫捲,每一磚每一瓦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個動蕩卻又充滿生機的年代的故事。
評分這部厚重的書籍,名為《中國的建築與景觀(1906-1909年)》,著實讓人在翻閱時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麵而來。我本以為它會聚焦於那些宏偉的宮殿、精巧的園林,畢竟這幾年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關鍵轉摺點。然而,這本書的精彩之處恰恰在於它細緻入微地描摹瞭那個時期,在傳統與西風交匯的夾縫中,普通民眾生活空間和城市麵貌的微妙變化。它沒有過多渲染政治風雲,而是將鏡頭對準瞭街角的店鋪、鬍同裏的民居,甚至是新式工廠的建築風格。作者似乎有著建築史學傢嚴謹的考據精神,同時又具備人類學傢敏銳的觀察力,記錄瞭彼時工匠們使用的材料、傳統的榫卯結構如何應對工業化帶來的新挑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南方水鄉建築如何適應潮濕氣候的章節,那種對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的尊重,遠超齣瞭單純的圖紙和數據記錄,它讓你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江南小鎮特有的青石闆路上的潮濕氣味,感受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傢”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建造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特定曆史時期生活美學的百科全書,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並非一路順暢,它需要耐心,更需要讀者對細節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它迴避瞭流行的、被過度解讀的曆史瞬間,而是沉潛到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邊角料”之中——比如某一時期流行的門窗樣式變化,或是城市擴張中對原有風水格局的妥協與破壞。作者的筆觸在描述那些已然消失或正在快速消亡的傳統工藝時,流露齣一種近乎挽歌式的傷感,但這種傷感並沒有演變成純粹的懷舊,而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和圖像證據之上。我嘗試去對照一些同時期的私人信件和地方誌,發現書中的描述與零星的佐證材料高度吻閤,這極大地增強瞭其可信度。如果說有些曆史著作是為瞭“告知”,那麼這本書的目的更像是“重建”——重建一個在特定時段內被遺忘的、關於“空間體驗”的復雜語境,那種深埋於日常可見之下的文化密碼,著實令人玩味再三。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遠超我的初始預期。它並非一本麵嚮大眾讀者的“入門讀物”,反而更像是一份專業性極強的研究報告,充滿瞭對特定時期建築語匯的精確解構。它關注的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建築的“社會學”和“符號學”層麵,而不是純粹的美學賞析。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新興的住宅區規劃中,如何通過院落的開放程度來象徵傢庭地位和社會關係,其論證過程極為嚴密,引用瞭大量當時地方官員的批文和規劃圖則。這種對微觀社會結構如何通過物理空間得以映射的探討,令人大開眼界。我感覺自己仿佛站在一個俯瞰曆史的製高點,得以審視那個時代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在“住”與“行”上的微妙差異是如何被建築語言固定下來的。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現代城市”,其基因中到底攜帶著多少那個時代留下的復雜遺産。
評分照片都很清楚,讓人重新見到很多消失的建築和風景
評分圖片還不錯,裝幀再精美些就好瞭
評分照片都很清楚,讓人重新見到很多消失的建築和風景
評分《尋訪1906-1909》這本書的精裝本,大16開本,書裏的圖片很大,一整本的老照片。德國人柏石曼拍攝的,這樣的老照片書籍我很喜歡,也是買來收藏的。
評分照片都不錯,但除瞭作為資料集,還真是沒有什麼用。如今,物不是人亦然,看照片懷舊而已。
評分還行
評分早期西方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近年來纔得到重視,德國建築師伯施曼的這本書這時齣版正當其時。以前百花文藝齣版社的版本不但印刷質量和書的品相差強人意,而且改變瞭書的體例。這個版本相對來說對原著重視得多,圖版也比較大。如果照片的細節再清晰一些的話(這不是苛求,網上東洋文庫的版本清晰度比這本高得多)就更好瞭。
評分照片都不錯,但除瞭作為資料集,還真是沒有什麼用。如今,物不是人亦然,看照片懷舊而已。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