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日本水俣市月浦两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病发,以此为契机,水俣病正式得到确认。此时日本正处于不顾一切高速发展经济的时代,这种不顾一切的代价便是严重的环境公害和健康损害,水俣病就是其中之一。水俣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认定制度?公害病诉讼为何如此艰辛?患者胜诉后赔偿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落实?为什么说水俣病还没有结束?《CIDEG文库:水俣病没有结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叙述,揭示了隐藏在疾病背后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性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当前中国环境事件频发,不仅影响人民生命健康,也将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久之前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珍视。
总序
水俣专题译著总序
第1章 水俣病的发展
1.从发现水俣病到探明原因
2.亨特-拉塞尔症候群
3.从正式认定到诉讼
第2章 判决,然后
1.没有万岁的胜利
2.窒素公司本部前的静坐
3.历史性的协定书
第3章 患者救济的大门打开了吗
1.去世后才获得认定的人们
2.“认定”对医学意味着什么
3.审查的结构
4.认定基准的变迁
第4章 追究水银污染
1.居民健康调查开始
2.第三水俣病事件
3.水银恐慌
4.幻想的水俣病
5.此后研究的实际情况
第5章 接受审判的应该是谁
1.水俣病的三个责任
2.被审判的受害者
3.“胎儿的伤害事件”
第6章 作为环境的子宫
1.没被污染的宝贝们
2.黑色的孩子们
3.人类的未来
第7章 迟迟没有进展的救济
1.否定第三水俣病
2.认定制度的破绽
3.离开故乡的人们
第8章 医学与审判
1.围绕水俣病的病象
2.医学的立场与审判
第9章 走向世界的水俣
1.水银中毒的趋势
2.加拿大水俣病
3.中国的水银污染事件
4.在世界各地
5.倡导水俣之旅
第10章 胎动
1.年轻患者的集会
2.患者的自立
3.相思社和乙女塜
原田正纯,1934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在熊本大学担任神经精神科医生期间,与水俣病发生交集。此后一直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进行临床研究,致力于查明水俣病的社会性原因。此外,他积极从事因三池煤矿煤尘爆炸所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研究和米糠油事件、土吕久砒霜中毒等一系列公害事件的临床研究,并在北美、北欧、东亚、非洲等地开展世界公害受害地调查与环境调查。他在熊本学园大学的水俣学研究中心设立推行综合追问水俣病所提起的诸多问题、发展新型人类科学的“水俣学讲座”。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科学和法律议题时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将问题简单化,也没有陷入冗长枯燥的术语堆砌中。相反,它巧妙地将那些冰冷的证据、晦涩的医学报告,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比如,通过一个家庭主妇对水中鱼类异常现象的观察,或者一个基层工人对工厂内部流程的模糊记忆,来侧面印证了系统的失职和信息的隐瞒。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呈现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思考和连接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从而构建出更完整、更具批判性的认知图景。这种对信息层次的尊重和对读者智识的信任,在当下的快餐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读完后,你不仅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是如何被掩盖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由不同时间线和空间点编织而成的网。我们时而被拉回到灾难发生前的宁静小镇,感受那种被蒙蔽的安逸;时而又被猛地拽入充满抗争与诉讼的法庭现场,感受那种力量悬殊的拉锯战;更有穿插其中的历史文献和政策分析,为整个事件提供了宏观的坐标系。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仿佛受难者的痛苦并未过去,而是持续地、以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着。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它暗示着,某些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其实是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从未真正“结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在于它对“记忆”与“遗忘”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环境灾难,更像是记录了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战争。那些努力想要铭记、想要追讨公道的人,与那些试图淡化、淡忘,甚至扭曲事实的力量之间的角力,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内在冲突。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揭示了记忆是如何被制度化地消解,个体的痛苦又是如何被庞大的官方叙事所稀释。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还有一种对当下社会中所有信息传播机制的警醒。它提醒着我们,真相的存续,从来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巨大努力去捍卫的脆弱存在。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冷峻的美感。它不像某些社会纪实作品那样充满了激昂的口号或情绪化的渲染,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和客观,但在这份冷静之下,涌动着更为强大的情感暗流。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精确的词汇去描绘最残酷的现实。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达,赋予了文字巨大的力量,让读者在“应该愤怒”和“感到悲伤”之间,有了一个自我沉淀和消化的空间。这种“不煽情而更动人”的高级叙事策略,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不是为了喘息,而是为了仔细咀嚼那些字里行间未尽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令人难忘了。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聚焦于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个体生命,通过他们的眼睛和经历,去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是如何被巨大的历史洪流和环境灾难所裹挟、撕扯的。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无助感、那种对真相的渴求,以及在绝望中萌生的微弱希望,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一些片段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化学物质的气味,能感受到那些受害者们身体上无休止的痛苦折磨。它不是在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无比残酷的方式,让你切实体会到“创伤”这个词汇的重量。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时像缓慢流淌的冰川,压抑而沉重;有时又像突然爆发的疾风骤雨,让人措手不及,在情感的波涛中几近溺毙。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