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病没有结束 中信出版社

水俣病没有结束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原田正纯 著
图书标签:
  • 水俣病
  • 环境污染
  • 日本历史
  • 公共卫生
  • 社会问题
  • 疾病
  • 工业灾害
  • 纪录文学
  • 中信出版社
  • 调查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9826
商品编码:103267701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1956年5月,日本水俣市月浦两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病发,以此为契机,水俣病正式得到确认。此时日本正处于不顾一切高速发展经济的时代,这种不顾一切的代价便是严重的环境公害和健康损害,水俣病就是其中之一。水俣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认定制度?公害病诉讼为何如此艰辛?患者胜诉后赔偿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落实?为什么说水俣病还没有结束?《CIDEG文库:水俣病没有结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叙述,揭示了隐藏在疾病背后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性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当前中国环境事件频发,不仅影响人民生命健康,也将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久之前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珍视。

总序
水俣专题译著总序
第1章 水俣病的发展
1.从发现水俣病到探明原因
2.亨特-拉塞尔症候群
3.从正式认定到诉讼

第2章 判决,然后
1.没有万岁的胜利
2.窒素公司本部前的静坐
3.历史性的协定书

第3章 患者救济的大门打开了吗
1.去世后才获得认定的人们
2.“认定”对医学意味着什么
3.审查的结构
4.认定基准的变迁

第4章 追究水银污染
1.居民健康调查开始
2.第三水俣病事件
3.水银恐慌
4.幻想的水俣病
5.此后研究的实际情况

第5章 接受审判的应该是谁
1.水俣病的三个责任
2.被审判的受害者
3.“胎儿的伤害事件”

第6章 作为环境的子宫
1.没被污染的宝贝们
2.黑色的孩子们
3.人类的未来

第7章 迟迟没有进展的救济
1.否定第三水俣病
2.认定制度的破绽
3.离开故乡的人们

第8章 医学与审判
1.围绕水俣病的病象
2.医学的立场与审判

第9章 走向世界的水俣
1.水银中毒的趋势
2.加拿大水俣病
3.中国的水银污染事件
4.在世界各地
5.倡导水俣之旅

第10章 胎动
1.年轻患者的集会
2.患者的自立
3.相思社和乙女塜

第4章 追究水银污染
1.居民健康调查开始水银污染的实际情况不管如何表述认定制度的矛盾,不知火海全域的污染情况依然无法了解清楚。关于这一点,可能我还没有让读者充分理解。
1960年,根据国情调查,不知火海沿岸的二市八町村有着20万居民。居住于猫发狂而死的土地上(从熊本带来的猫30-60天后就死掉了),大量摄取鱼贝类而发病的居民也绝对不低于10万人。大部分人,特别是重症患者都已经离开人世。所以现在才去了解实际情况,可以说是很迟了。不过,我们还是有必要尽快了解那些残存着、至今还处于痛苦之中的患者们的实际情况。
判决后,患者在东京继续着激烈的静坐和自主交涉运动。这时候,我们就一边关注东京的情况,一边辗转于不知火海沿岸的各个村庄。1971年,“熊本大学10年后的水俣病研究班”,即所谓的“二次研究班”成立。随后,他们就开始了不知火海沿岸的共同诊查。
另一方面,熊本、鹿儿岛两县最初的态度都是很消极的。不过,水俣病患者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于是,他们也不得不进行共同诊查。现在,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两县所进行的共同诊查。最初,熊本和鹿儿岛两县是各自进行问卷调查的,对象分别是55776人和61470人。接着,他们就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诊查。居民接受诊查的比例是36.8%,可以说并不是很高。此外,熊本县1123人和鹿儿岛县447人被挑选出来,由专家对他们进行检查(三次诊查)。在此之前,熊大二次研究班从2600人左右的居民中选出了352人,怀疑这些人受到了有机水银的影响。由此,熊大二次研究班得出结论,说10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受到影响。这么说来,不知火海沿岸的10万居民中应该有1万人受到了影响。而在县的居民诊查中,40%,即大约1500人成为怀疑对象。如果从调查中挑选出来的居民100%受诊,那么就可以算出有3800人左右的居民接受了诊查。如果当时就对这些患者进行救济,问题就会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即使做了认定,结论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熊大二次研究班所选出的352人都接受了认定审查会那些极其严格的诊查,也和基准作了对照。最后,除两人外,其他人都获得了认定。当然,没有接受诊查的人中还是会有认定患者的。这个姑且不论,重点是研究班为了追认判定竞花费了3-7年的时间,这就是问题所在。共同诊查的结果不可思议的是,1972年时,县里不停做着补充诊查。不仅如此,其中的三分之二都是由专家来进行三次诊查的。另外,水俣市还独自在山区进行了居民诊查。津奈木、芦北地区也进行了山区的调查。当时,大家都认为县政府和环境厅会进行大规模的认定救济。虽然只是推测,但“广泛地怀疑就是救济”的次官通知将患者分成了新旧两部分,也让患者分裂成调停派和自主交涉派。这么来看,以医疗救济为基础的低补偿认定应该会增加患者的数量。但是,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费用后,这个推测却依然没有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法院作出了大大高于斡旋案赔偿金额的判决,而通过自主交涉的努力,那些新认定患者也从事实上得到了获得赔偿金的权利。
……

原田正纯,1934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县。在熊本大学担任神经精神科医生期间,与水俣病发生交集。此后一直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进行临床研究,致力于查明水俣病的社会性原因。此外,他积极从事因三池煤矿煤尘爆炸所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研究和米糠油事件、土吕久砒霜中毒等一系列公害事件的临床研究,并在北美、北欧、东亚、非洲等地开展世界公害受害地调查与环境调查。他在熊本学园大学的水俣学研究中心设立推行综合追问水俣病所提起的诸多问题、发展新型人类科学的“水俣学讲座”。


《海之忧》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内容简介: 在世界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依海而生的古老村落,世代守护着与海洋的宁静契约。这里的人们以捕鱼为生,他们的生活节奏与潮汐的起伏、鱼群的迁徙息息相关。村庄的宁静,如同海面上初升的朝阳,带着温暖和希望,却也如同深海的暗流,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 故事的开端,村里最受尊敬的长者,一个曾是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开始出现一种诡异的疾病。他的双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曾经灵活的指尖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握紧手中的渔网。起初,村民们以为只是年老体衰,或是海上风浪太大所致。然而,这种怪病却如同瘟疫一般,悄悄地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剧烈的头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甚至出现幻觉,仿佛被海中的某种东西纠缠。村庄的宁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恐慌。 年轻的医生艾米丽,是从繁华都市来到这个偏远村庄的。她带着对医学的理想和对生命的尊重,却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她用尽了所有已知的医学知识,查阅了无数的医学文献,却始终无法找到病因。这种疾病的症状模糊,且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让她一度陷入绝望。然而,艾米丽并没有放弃,她深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挽救。她开始深入调查,走访每一个患病的家庭,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他们的饮食。 在调查过程中,艾米丽注意到一个惊人的巧合:所有患病的村民,都曾大量食用过村庄附近海域捕捞到的鱼虾。她开始怀疑,这神秘的疾病与海洋的污染有关。在村庄的古老传说中,曾流传着关于“海之怒”的警告,据说当人类过度索取海洋的馈赠时,海洋会以某种方式进行报复。这些传说在现代科学面前显得荒诞不经,但艾米丽却从中看到了某种启示。 她带着这种猜想,开始对村庄附近的海洋进行实地考察。在一位老渔夫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工业废弃物倾倒点。那里,散落着各种锈迹斑斑的金属桶,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尽管已经被遗弃多年,但废弃物依然在缓慢地渗透,将未知的有毒物质释放到海水中。艾米丽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疾病的源头。 然而,要证明这一点并非易事。她需要收集样本,进行科学的分析。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她独自一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冒着风雨,采集水样和底泥。同时,她也面临着来自当地政府和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他们并不愿意承认污染的存在,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影响当地的渔业经济。 在艾米丽的坚持和努力下,她终于得到了初步的科学证据。检测结果显示,海水和渔获物中存在着一种未知的有毒物质,其化学结构复杂,且具有极强的神经毒性。这种物质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食物链,最终在村民的体内累积,引发了他们的病症。 艾米丽将她的发现公之于众,但这并没有立即带来解决方案。村民们虽然看到了希望,但要摆脱疾病的困扰,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被污染的海域需要被清理,受影响的渔民需要得到救助,而那些制造污染的源头,也需要被追究责任。 故事的发展,开始聚焦于村庄和外界的博弈。艾米丽成为了村庄的代言人,她一方面要与无情的官僚体系周旋,一方面要安抚焦躁不安的村民。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包括一些环保组织和良知的媒体。他们联合起来,呼吁政府正视污染问题,采取行动。 在漫长的斗争中,艾米丽也逐渐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她开始思考,人类的进步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她看到了村庄居民对自然的敬畏,也看到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破坏。 故事的高潮,是一场紧张的听证会。艾米丽带着她的证据,与代表着污染源头的企业和漠视问题的政府官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她用事实和科学数据,揭露了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它对村民们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同时,她也讲述了村庄古老的传说,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在多方压力下,政府最终承诺将对污染事件进行彻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被污染的海域被划定为禁渔区,村民们得到了初步的经济补偿。然而,艾米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治愈那些已经生病的村民,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医疗支持。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走向大团圆的结局。村庄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艾米丽知道,她已经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村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海洋的关系,他们不再仅仅是索取者,而是开始懂得守护者。他们学习如何可持续地捕鱼,如何保护这片孕育了他们生命的蓝色家园。 《海之忧》是一部关于环境污染、生命尊严、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寓言。它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抗争,以及一个年轻医生坚韧不拔的追寻。故事揭示了工业文明背后潜藏的危机,警示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提醒我们,即使是那些看似偏远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触及所有人的深刻教训。当我们向海洋索取时,也必须为海洋的承受能力负责。因为,当海洋发出“忧”之声时,那声音,终将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科学和法律议题时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将问题简单化,也没有陷入冗长枯燥的术语堆砌中。相反,它巧妙地将那些冰冷的证据、晦涩的医学报告,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比如,通过一个家庭主妇对水中鱼类异常现象的观察,或者一个基层工人对工厂内部流程的模糊记忆,来侧面印证了系统的失职和信息的隐瞒。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呈现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思考和连接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从而构建出更完整、更具批判性的认知图景。这种对信息层次的尊重和对读者智识的信任,在当下的快餐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读完后,你不仅知道了“发生了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是如何被掩盖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由不同时间线和空间点编织而成的网。我们时而被拉回到灾难发生前的宁静小镇,感受那种被蒙蔽的安逸;时而又被猛地拽入充满抗争与诉讼的法庭现场,感受那种力量悬殊的拉锯战;更有穿插其中的历史文献和政策分析,为整个事件提供了宏观的坐标系。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仿佛受难者的痛苦并未过去,而是持续地、以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地方上演着。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它暗示着,某些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其实是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从未真正“结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在于它对“记忆”与“遗忘”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环境灾难,更像是记录了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战争。那些努力想要铭记、想要追讨公道的人,与那些试图淡化、淡忘,甚至扭曲事实的力量之间的角力,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内在冲突。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揭示了记忆是如何被制度化地消解,个体的痛苦又是如何被庞大的官方叙事所稀释。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还有一种对当下社会中所有信息传播机制的警醒。它提醒着我们,真相的存续,从来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巨大努力去捍卫的脆弱存在。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冷峻的美感。它不像某些社会纪实作品那样充满了激昂的口号或情绪化的渲染,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和客观,但在这份冷静之下,涌动着更为强大的情感暗流。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精确的词汇去描绘最残酷的现实。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达,赋予了文字巨大的力量,让读者在“应该愤怒”和“感到悲伤”之间,有了一个自我沉淀和消化的空间。这种“不煽情而更动人”的高级叙事策略,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不是为了喘息,而是为了仔细咀嚼那些字里行间未尽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太令人难忘了。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聚焦于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个体生命,通过他们的眼睛和经历,去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是如何被巨大的历史洪流和环境灾难所裹挟、撕扯的。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无助感、那种对真相的渴求,以及在绝望中萌生的微弱希望,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一些片段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化学物质的气味,能感受到那些受害者们身体上无休止的痛苦折磨。它不是在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无比残酷的方式,让你切实体会到“创伤”这个词汇的重量。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时像缓慢流淌的冰川,压抑而沉重;有时又像突然爆发的疾风骤雨,让人措手不及,在情感的波涛中几近溺毙。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