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日本水俁市月浦兩個天真無邪的女孩病發,以此為契機,水俁病正式得到確認。此時日本正處於不顧一切高速發展經濟的時代,這種不顧一切的代價便是嚴重的環境公害和健康損害,水俁病就是其中之一。水俁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有認定製度?公害病訴訟為何如此艱辛?患者勝訴後賠償問題為何遲遲得不到落實?為什麼說水俁病還沒有結束?《CIDEG文庫:水俁病沒有結束》圍繞這一係列問題展開敘述,揭示瞭隱藏在疾病背後導緻問題遲遲得不到徹底解決的根本性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當前中國環境事件頻發,不僅影響人民生命健康,也將危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久之前日本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珍視。
總序
水俁專題譯著總序
第1章 水俁病的發展
1.從發現水俁病到探明原因
2.亨特-拉塞爾癥候群
3.從正式認定到訴訟
第2章 判決,然後
1.沒有萬歲的勝利
2.窒素公司本部前的靜坐
3.曆史性的協定書
第3章 患者救濟的大門打開瞭嗎
1.去世後纔獲得認定的人們
2.“認定”對醫學意味著什麼
3.審查的結構
4.認定基準的變遷
第4章 追究水銀汙染
1.居民健康調查開始
2.第三水俁病事件
3.水銀恐慌
4.幻想的水俁病
5.此後研究的實際情況
第5章 接受審判的應該是誰
1.水俁病的三個責任
2.被審判的受害者
3.“胎兒的傷害事件”
第6章 作為環境的子宮
1.沒被汙染的寶貝們
2.黑色的孩子們
3.人類的未來
第7章 遲遲沒有進展的救濟
1.否定第三水俁病
2.認定製度的破綻
3.離開故鄉的人們
第8章 醫學與審判
1.圍繞水俁病的病象
2.醫學的立場與審判
第9章 走嚮世界的水俁
1.水銀中毒的趨勢
2.加拿大水俁病
3.中國的水銀汙染事件
4.在世界各地
5.倡導水俁之旅
第10章 胎動
1.年輕患者的集會
2.患者的自立
3.相思社和乙女塜
原田正純,1934年齣生於日本鹿兒島縣。在熊本大學擔任神經精神科醫生期間,與水俁病發生交集。此後一直站在患者的立場上進行臨床研究,緻力於查明水俁病的社會性原因。此外,他積極從事因三池煤礦煤塵爆炸所導緻一氧化碳中毒的臨床研究和米糠油事件、土呂久砒霜中毒等一係列公害事件的臨床研究,並在北美、北歐、東亞、非洲等地開展世界公害受害地調查與環境調查。他在熊本學園大學的水俁學研究中心設立推行綜閤追問水俁病所提起的諸多問題、發展新型人類科學的“水俁學講座”。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由不同時間綫和空間點編織而成的網。我們時而被拉迴到災難發生前的寜靜小鎮,感受那種被濛蔽的安逸;時而又被猛地拽入充滿抗爭與訴訟的法庭現場,感受那種力量懸殊的拉鋸戰;更有穿插其中的曆史文獻和政策分析,為整個事件提供瞭宏觀的坐標係。這種跳躍式的敘事,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反而製造齣一種強烈的“時空錯位感”,仿佛受難者的痛苦並未過去,而是持續地、以不同的形態在不同的地方上演著。這種非綫性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張力和思想的深度,它暗示著,某些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其實是跨越時間和地域的,從未真正“結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實在是太令人難忘瞭。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聚焦於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個體生命,通過他們的眼睛和經曆,去摺射齣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個體是如何被巨大的曆史洪流和環境災難所裹挾、撕扯的。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種無助感、那種對真相的渴求,以及在絕望中萌生的微弱希望,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讀到一些片段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那種令人窒息的化學物質的氣味,能感受到那些受害者們身體上無休止的痛苦摺磨。它不是在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在用一種近乎詩意的、卻又無比殘酷的方式,讓你切實體會到“創傷”這個詞匯的重量。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有時像緩慢流淌的冰川,壓抑而沉重;有時又像突然爆發的疾風驟雨,讓人措手不及,在情感的波濤中幾近溺斃。這種復雜的情感體驗,使得它超越瞭一般的紀實文學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史詩。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冷峻的美感。它不像某些社會紀實作品那樣充滿瞭激昂的口號或情緒化的渲染,而是保持瞭一種近乎新聞報道般的冷靜和客觀,但在這份冷靜之下,湧動著更為強大的情感暗流。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使用那些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素、最精確的詞匯去描繪最殘酷的現實。正是這種剋製的錶達,賦予瞭文字巨大的力量,讓讀者在“應該憤怒”和“感到悲傷”之間,有瞭一個自我沉澱和消化的空間。這種“不煽情而更動人”的高級敘事策略,讓人不得不一次次停下來,不是為瞭喘息,而是為瞭仔細咀嚼那些字裏行間未盡的深意。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在於它對“記憶”與“遺忘”這一主題的深刻探討。它不僅僅記錄瞭一場環境災難,更像是記錄瞭一場關於集體記憶的戰爭。那些努力想要銘記、想要追討公道的人,與那些試圖淡化、淡忘,甚至扭麯事實的力量之間的角力,構成瞭全書最引人入勝的內在衝突。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調查,揭示瞭記憶是如何被製度化地消解,個體的痛苦又是如何被龐大的官方敘事所稀釋。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曆史的沉重,還有一種對當下社會中所有信息傳播機製的警醒。它提醒著我們,真相的存續,從來都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齣巨大努力去捍衛的脆弱存在。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科學和法律議題時的剋製與精準。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而將問題簡單化,也沒有陷入冗長枯燥的術語堆砌中。相反,它巧妙地將那些冰冷的證據、晦澀的醫學報告,融入到人物的對話和日常生活場景之中。比如,通過一個傢庭主婦對水中魚類異常現象的觀察,或者一個基層工人對工廠內部流程的模糊記憶,來側麵印證瞭係統的失職和信息的隱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呈現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地去思考和連接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從而構建齣更完整、更具批判性的認知圖景。這種對信息層次的尊重和對讀者智識的信任,在當下的快餐閱讀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讀完後,你不僅知道瞭“發生瞭什麼”,更理解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是如何被掩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