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念阳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汉语
  • 心理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
  • 心理空间
  • 概念隐喻
  • 框架语义学
  • 认知研究
  • 语言与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7765
商品编码:1107911063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吴念阳 著作 定  价:4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32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97765 引言
 时空隐喻
 知觉空间和语言空间
第二节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第三节 仅有语言学证据是不够的
第四节 时间的知觉图式性表征
第五节 知觉符号的经典实证研究
第六节 时序概念的知觉符号表征
附:本章实验部分
实验报告一 汉语时序概念表征的空间方向性感知基础
实验报告二 空间图式影响时序概念理解的发展性研究
实验报告三 空间图式在时空隐喻理解中的作用
第二章 方位隐喻
 空间隐喻的内涵
第二节 上一下方位隐喻的心理实证研究
附:本章实验部分
实验报告一 上一下意象图式影响垂直性空间隐喻表达式理解的实验研究
实验报告二 褒贬义形容词的垂直方位表征
第三章 儿童空间认知与空间概念的发展研究
 儿童方位词的习得研究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和心理实证的角度,讨论空间方位词的认知研究,涉及预期研究计划中处所系统方面的问题。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空间范畴的认知与理解”的子课题,从*能表现空间概念的四组表示方位处所的词:“上/下、前/后、大/小、高/低”入手,从三个方面对四组词进行实证研究。 吴念阳 著作 吴念阳,女,北京大学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语言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隐喻的心理学研究》、《让孩子爱上阅读一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发表论文多篇。
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研究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现代汉语使用者心理表征与认知加工的深度探索。它并非一本语言学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旨在揭示语言在构建、组织和影响人类思维方式中的微妙而强大的作用。本书深入剖析了“心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前所未有的细致,考察了现代汉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特征如何形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与互动。 引言:语言、思维与心理空间的交织 自古以来,人类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柏拉图的“理念”到维果茨基的“语言内化”,再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我们始终试图理解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抑或是思维的塑造者。本书则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具象化、同时也更具操作性的概念——“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顾名思义,是我们认知加工过程中,为了理解、表征和推理而临时构建的 mental representations。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物理场所,而是动态的、情境化的,随着我们对信息的处理而不断生成、调整和消亡。想象一下,当你阅读一句话时,你的大脑并非只是简单地解码字符,而是会激活相关的知识、经验,并在一个临时的“空间”里,构建出句子的意义、人物的关系、事件的流程。这个“空间”的构建与运作,深深地受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结构、丰富的词汇以及灵活的语用规则,必然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正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现代汉语的哪些认知特征,如何独特地塑造了汉语使用者的心理表征与认知加工模式?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的理论基石与现代汉语的认知转向 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的心理空间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追溯了心理空间研究的演进历程,从早期对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梳理,到更侧重于句法、语义、语用交织的认知神经科学视角。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心理空间并非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加以考察的认知单元。 接着,本书阐述了为何将现代汉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非凡的意义。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但其意义表达高度依赖于词语的语义搭配、语境信息以及语用策略。此外,汉语中丰富的成语、歇后语、俗语等,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它们在激活特定心理空间时,所产生的认知效果可能与印欧语系语言有所不同。本书将这种差异性置于核心位置,力图揭示汉语的独特认知价值。 第二部分:词汇的“空间化”:语义单位的心理表征 本书的第二个核心部分,将焦点聚焦于语言的基石——词汇。词汇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语义信息和联想意义。我们深入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不同类型词汇的心理表征方式,包括: 名物词与概念空间: 汉语中的名词如何构建我们对实体、属性、类别等概念的心理表征?例如,汉语中对“颜色”的细致区分,对“亲属称谓”的系统化命名,以及对“自然景观”的丰富词汇,这些都可能在汉语使用者的心理空间中形成更为精细和有组织的表征。我们将探讨,这些词汇是如何被激活,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 动词与事件空间: 动词是描述动作、状态、过程的核心。本书将考察汉语动词的体、态、趋向补语等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时间进程、空间移动以及行为结果的心理表征。例如,“来”、“去”、“到”、“过”等趋向补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指示,它们在激活特定心理空间时,能够精确地描绘事件的动向和终点。 形容词与属性空间: 形容词赋予事物以属性。我们将研究汉语形容词的修饰方式,如叠词、程度副词等,如何在心理空间中精确地界定事物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整体评价和联想。 抽象词汇与情感空间: 汉语中许多抽象词汇,如“情”、“意”、“心”、“思”等,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本书将探讨这些词汇如何帮助我们构建和理解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它们在激活特定“情感空间”时所引发的认知与行为反应。 第三部分:句法与语义的“空间构建”:意义的组织与推理 词汇的表征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意义生成,则离不开句法与语义的协同作用。本书将深入分析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原则,如何引导我们构建出有条理、有逻辑的心理空间。 语序与信息流: 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但其信息组织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将考察主谓宾、定状补等语序如何影响信息的呈现顺序,以及这种顺序如何引导我们的认知加工,使得信息在一个连续的“信息流”中被有效地接收和理解。特别是对于话题-述题结构,它如何帮助我们聚焦于特定信息,并在心理空间中优先处理。 关联词与逻辑空间: 汉语中丰富的关联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等,不仅仅是连接句子或词语的工具,它们更是在构建逻辑关系,在心理空间中形成“因果空间”、“条件空间”、“转折空间”等。本书将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揭示这些关联词如何精准地指引我们进行逻辑推理。 量词与数量空间: 汉语的量词系统是其独特之处。我们将探讨量词如何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计量和限定,从而在心理空间中构建出更为清晰的数量关系和类别边界。例如,“一匹马”、“一群羊”、“一本书”、“一张纸”,这些量词的使用,如何精细地划分了不同事物的认知范畴。 空间动词与隐喻的“空间化”: 汉语中大量使用空间动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如“向前看”、“往下想”、“内行”、“外行”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空间隐喻如何将抽象的认知领域“空间化”,使得我们能够借助具象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意义。 第四部分:语用与语境的“动态调整”:情境化意义的生成 语言的意义并非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用规则和语境信息。本书的第四部分,将着重考察语用与语境如何动态地影响汉语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构建。 语境依赖与意义的“激活”: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分析汉语中语境信息,如说话人的意图、社会文化背景、对话的参与者等,如何激活特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从而在心理空间中生成最贴切的意义。 推断与“隐含空间”: 语言交流中,并非所有信息都直接表达,很多信息需要听话者通过推断来获得。本书将探讨汉语语用中的“言外之意”,以及这些隐含的信息如何在心理空间中被构建,形成一个个“隐含空间”,并影响我们的理解和回应。 礼貌原则与社会空间: 语言的运用与社会交往紧密相连。我们将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策略,如委婉语、敬语等,如何影响我们在心理空间中对人际关系的表征,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帮助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构建和维持和谐的“社会空间”。 比喻、类比与“想象空间”: 汉语中丰富的比喻、类容等修辞手法,是构建“想象空间”的绝佳工具。本书将分析这些修辞如何打破现实的界限,通过类比和想象,在心理空间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联系。 结论: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价值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并重申现代汉语的认知特性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汉语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构建。我们将强调,对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更能为跨文化交流、语言教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本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辅以大量的语料分析和心理学实验设计,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现代汉语心理空间图景。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和学生。 希望深入理解汉语认知特性,并将其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人士。 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感兴趣,并希望了解语言在其中作用的读者。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一种全新的视角: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汉语的魅力。 深入的理解: 洞察语言结构如何影响思维模式。 实用的启示: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语言交流和学习中。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奇妙旅程,去发现语言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我们的认知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研究的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确实触及了语言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核心议题。我首先关注的是它对于“心理空间”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化。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语义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动态、更具情境依赖性的认知模型。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比如隐喻、转喻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这些修辞手段并非仅仅是修辞技巧,而是大脑建构和导航心理现实的内在机制的直接体现。例如,书中对“时间即空间”这类基础隐喻的探讨,引出了对人类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深入思考,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那些不经意的语言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维定势。虽然部分章节涉及高深的认知科学理论,但作者的叙述脉络清晰,通过大量鲜活的语料实例,使得复杂的理论也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对于希望跨界了解语言认知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于“心理空间”在实际交际情境中的应用和限制所进行的讨论。许多研究往往将心理空间视为一个相对静态的内部表征,但这本著作却强调了其在实时互动中的“协商性”和“脆弱性”。例如,作者分析了在网络交流,特别是高语境的即时通讯中,心理空间如何因为缺乏非语言线索而变得容易发生误解和冲突。这种对技术媒介下语言行为的考察,显示了研究的前瞻性和现实关怀。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我们如何思考”,更是在探讨“我们在交流中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可被理解的世界”。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充实、视角独特的学术力作,它成功地将前沿的认知科学洞察与细致入微的现代汉语分析结合起来,无疑将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维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鲜明,充满了一种学者的求真精神和对细节的执着。尤其是在探讨“心理模型”的动态更新机制时,作者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推演能力。他不断追问:当新的信息涌入时,现有的心理空间是如何被重塑、折叠或排挤的?书中提出的关于“认知锚定点”和“信息流控制”的概念,为理解我们在进行复杂决策或理解多层次信息时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虽然全书的学术密度较高,不适合抱着轻松阅读的心态翻阅,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挖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读者来说,它所提供的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似乎遵循着从宏观理论框架到微观语言实例分析的递进路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或不同方言群体心理空间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不同于一些倾向于建立普适性框架的研究,此书似乎更愿意承认文化语境对认知建构的深刻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几种汉语方言在描述空间方位关系时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词汇层面的,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使用者对环境感知和信息组织方式的不同。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颇具启发性的,它提醒我们,任何关于“思维”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其发生的具体文化土壤。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实验设计或数据呈现上,如果能提供更详尽的统计学支持,或许能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的认知负荷测量的部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语篇分析的学者,我对书中关于“叙事中的心理空间建构”这一章节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巧妙地将叙事学的“视角”(point of view)与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力和焦点转移”结合起来,阐述了篇章是如何通过引导读者的心智聚焦,从而构建出一个连贯且具有情感深度的虚拟世界的。书中对文学文本片段的解析,并非停留在传统的文学批评层面,而是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工具去“解剖”读者体验的形成过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专著,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心智如何被语言操纵和塑造”的导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阅读一本书时的“沉浸感”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投入,而是一个有迹可循的、高度组织化的认知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