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約71%的錶麵積為水所覆蓋,因此,人類最早的群體生活區域多與水相伴。為瞭解決涉水交通的問題和漁獵的需要,産生瞭最初的竹木筏、皮筏、獨木舟等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隨著人類的技術進步,這些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逐漸演化齣木闆構造的船舶。
作者簡介
史鼕輝,男,1976年齣生,畢業於海軍工程大學,在海軍艦艇部隊服役多年,有較豐富的船舶操縱和管理經驗。熱衷於帆船史與航海史的學習研究,並利用大量業餘時間進行帆船史和航海史的資料整理與寫作。2008年轉業至地方,現於大連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工作。
顧雙飛,女,1979年齣生,畢業於遼寜師範大學。現於大連市信息高中從事高中地理教學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西方帆船發展漫談
第一章 古埃及的造船技術
第二章 腓尼基人和希臘人的帆船
第一節 腓尼基人的船
第二節 古希臘船
第三章 古羅馬時代的帆船
第四章 北歐地區帆船的發展過程
第五章 地中海公元9至13世紀的帆船發展
第六章 14至18世紀西方帆船的快速發展
第一節 “卡拉剋”船和“卡拉維爾”船的齣現
第二節 蓋倫帆船的齣現
第三節 風帆戰列艦和護衛艦的齣現
第四節 商船的發展
第五節 其他船型的發展
第七章 帆船發展的高峰和迅速衰落
第一節 軍用帆船的發展
第二節 商用帆船的發展
第三節 鋼鐵材質船體帆船的齣現
第四節 帆船的衰落
第八章 帆船船用裝備的發展
第一節 帆的演進
第二節 抽絲剝繭說索具
第三節 帆船時代艦用火炮的發展過程
第四節 船舵和係泊裝置的發展
第九章 帆船建造技術的發展
第一節 帆船設計的進步
第二節 帆船建造技術的進步
第二部分 印度洋-中東地區帆船發展漫談
第一章 古代印度船
第二章 公元後的印度洋中東地區帆船
第一節 縫閤木船
第二節 阿拉伯帆船
第三章 奧斯曼土耳其的海軍建設
第三部分 東方帆船發展漫談
第一章 中國兩漢和三國時期的帆船
第一節 漢代船帆的使用
第二節 漢代船舶的技術特點
第三節 漢代的海上航運
第四節 三國時期的航海活動
第二章 中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帆船發展
第一節 兩晉南北朝時的船舶發展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的航海活動
第三節 隋代的造船業和航運業
第三章 中國唐代帆船的發展
第一節 從齣土古船看唐代船舶特點
第二節 從曆史資料看唐代船舶特點
第三節 唐代船舶的技術進步
第四節 唐代繁榮的水上運輸業
第五節 唐代的航海帆船
第四章 宋代——中國古代船舶發展的高峰
第一節 宋代繁榮的水上運輸業
第二節 宋代的造船業
第三節 從齣土沉船和文獻資料看宋代海船
第四節 宋代戰船
第五節 宋代的內河船
第六節 宋代船舶的結構特點
第五章 中國元代的帆船
第一節 元代的齣土古船
第二節 元代的海禁
第三節 元代的水運
第六章 中國明代的帆船
第一節 明代的海禁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和寶船的尺度之爭
第三節 明代的官辦船廠及産品
第四節 明代水師及其所裝備的船隻
第五節 明代的封舟
第七章 中國清代的帆船
第一節 明末清初中國的海上形勢及帆船的發展
第二節 清代的海禁及對帆船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清代帆船的主要船型
第四節 繪畫作品中的清代帆船
第五節 清代的舊式水師戰船
第八章 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帆船
第一節 日本的帆船
第二節 朝鮮半島的帆船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海上貿易範圍來看,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範圍已經覆蓋東亞、東南亞、南亞以及東非,其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唐代中期以後,中國擴大瞭與波斯灣之間的遠航,並開闢瞭通嚮東非的航綫。到瞭唐朝中期,隨著大食定都於巴格達,中國通嚮波斯灣的航綫齣現瞭新的突破。公元8世紀末,唐朝宰相、地理學傢賈耽在他的《廣州通海夷道》中詳細記錄瞭中國海船從廣州起航,穿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南部,又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綫西行至波斯灣,最後抵達大食首都巴格達的航程。他還記錄瞭從波斯灣沿阿拉伯半島通嚮東非海岸,以三蘭(今坦桑尼亞首都達纍斯薩拉姆)為終點的另一條東非航綫。這些從唐人寫的《酉陽雜俎》和杜環《經行記》中也可以見到。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的往來早已有之,至唐朝時期仍然往來不絕,且有加強的趨勢。唐朝時,新羅商人來唐貿易的很多,從山東半島的登州,到江淮一帶的揚州、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日本前後19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最多達500人,名義上是朝貢,實質上是以用貢品換取中國賞賜的絲綢為主要目的,兩國的貿易交往已開始使用貨幣,足見其貿易交往已經達到貨幣貿易階段,不是簡單的朝貢貿易方式。
唐代海上貿易,既有官方交往,也有民間交易,且民間交易日益繁榮。由於唐代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當時世界上一些較有影響的國傢無不與之有貿易關係。各國到唐的使節,均要貢獻本國物産,唐朝也會依禮迴敬。同時為瞭錶示天朝物産豐盛,唐朝通常還會對各國使節按級彆進行賞賜,這實際上是以國際禮儀的形式進行官方貿易。與顯示國力的官方貿易相比,唐朝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其日益活躍的民間交易。例如黑衣大食除瞭多次嚮唐派遣使節外,商業上的往來則不可勝數。廣州及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從海路上來的大食商人。
……
前言/序言
在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約71%的錶麵積為水所覆蓋,因此,人類最早的群體生活區域多與水相伴。為瞭解決涉水交通的問題和漁獵的需要,産生瞭最初的竹木筏、皮筏、獨木舟等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隨著人類的技術進步,這些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逐漸演化齣木闆構造的船舶。推進裝置也由人力驅動的篙、槳、櫓,進步到采用風能驅動的帆,於是帆船就産生瞭。帆船在人類使用船隻的曆史中,占據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産物,正是帆船承載著人類去進行地理大發現,促進瞭人類社會的交流與進步。
雖然現代船舶已經遠離瞭風帆時代,但是直到今日,帆船仍以它優美的外形和它所演繹的諸多冒險故事深深吸引我們。
貿易運輸和軍事鬥爭的需要是推動帆船發展的主動力,帆船的發展過程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一樣,存在著地域性和多元性,筆者作為帆船的愛好者,在自己多年對帆船發展史研究的基礎上,以帆船發展的西方綫、印度洋一中東綫、東方綫三條主綫為綫索,介紹瞭世界帆船發展的大體脈絡和有影響力的船型。使用的資料力求做到科學可信,其間也穿插一些筆者的觀點,希望能與廣大航海史愛好者和帆船史愛好者做一交流。
航海史詩的宏偉畫捲:一部關於全球海權與技術革新的深度探索 本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深入剖析瞭自古典時代至近現代,人類如何憑藉航海技術和海洋戰略,塑造瞭全球地理、經濟格局與文明進程。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船隻或航海傢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徵服自然、構建全球聯係、以及權力轉移的史詩。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且富有張力的曆史敘事體係。 --- 第一部分:遠古的序麯與地中海的搖籃(古典至中世紀早期) 本捲追溯瞭人類早期對水域的認知與利用。它細緻考察瞭腓尼基人、米諾斯人、以及古希臘人在愛琴海和地中海的早期航行實踐。重點探討瞭“船”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軍事工具的誕生。我們審視瞭古埃及的尼羅河貿易網絡,以及波斯帝國為維持其龐大疆域所必需的海上動脈。 隨後,視角轉嚮羅馬帝國的興衰。本書強調瞭羅馬海軍在保障地中海“內部湖泊化”(Mare Nostrum)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詳細分析瞭羅馬造船技術的精進,特彆是槳帆船與風帆船的結閤策略。中世紀初期,隨著北歐維京人的崛起,本書轉嚮瞭北大西洋的探索。維京人的龍船不僅是戰爭機器,更是他們進行跨洋貿易和定居擴張的文化載體。本部分通過對早期造船材料、航海儀器的分析,勾勒齣古典時代對海洋的理解邊界。 --- 第二部分:伊斯蘭的黃金水道與中國的內嚮海洋觀(中世紀盛期) 本部分著重對比瞭東西方在同一曆史階段對海洋資源的態度與能力。 在伊斯蘭世界,我們看到瞭基於天文觀測和季風規律的航海科學的飛躍。阿拉伯、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布印度洋、紅海乃至東非海岸。本書深入研究瞭他們的三角帆(Lateen Sail)技術如何革新瞭遠洋航行能力,以及他們如何建立起覆蓋香料、黃金和奴隸貿易的復雜金融網絡。這些水道的繁榮,為後來的歐洲大航海時代提供瞭既有的貿易基礎和技術參考。 與此同時,本書也對中國宋元時期的航海成就進行瞭詳盡的梳理。重點剖析瞭指南針的成熟應用、水密隔艙技術的發明對船舶安全性的革命性貢獻。然而,與歐洲的“嚮外擴張”不同,中國的海洋活動更多地服務於朝貢體係和內陸經濟的需求。本書探討瞭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史詩壯舉,並分析瞭其後政策轉嚮對中國海洋戰略長遠影響的復雜解讀。 --- 第三部分:大航海時代的爆發與全球軸心的轉移(15世紀末至17世紀) 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歐洲列強如何通過技術迭代和殘酷競爭,永久性地改變瞭全球權力結構。 本書詳細比較瞭葡萄牙的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和西班牙的加利恩帆船(Galleon)的設計哲學。前者追求速度與近海探索,後者則強調載重與遠洋作戰能力。我們分析瞭恩裏剋王子學院的係統性地理研究如何指導瞭對西非海岸的逐步蠶食。 哥倫布、麥哲倫的航行被置於技術、宗教狂熱與商業資本共同驅動的背景下進行解讀。本書特彆強調瞭西班牙大帆船的航綫,即連接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大帆船貿易”,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供應鏈。同時,荷蘭和英國的挑戰者如何通過改進的船型設計(如弗萊特船的效率),最終在貿易主導權上超越瞭早期探險傢。 --- 第四部分:海權爭奪與戰艦的演化(17世紀至19世紀初) 隨著航綫固定和殖民地的建立,海洋成為瞭權力的主要舞颱。本捲聚焦於軍事技術的革新如何決定瞭海上的霸權。 本書細緻描繪瞭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到來,特彆是英國皇傢海軍如何通過標準化設計、嚴格的紀律和先進的火炮技術(如船側舷炮的威力),確立瞭其“海上霸主”的地位。我們深入研究瞭特拉法爾加海戰等關鍵戰役的戰術部署,以及這些部署如何依賴於對風嚮和船體操控的深刻理解。 此外,本書也關注瞭貿易保護主義對航運的影響,如英國的《航海法案》,以及這些法律如何刺激瞭對手的造船創新。同時,工業革命的早期影響,如對木材與鐵礦石的需求變化,開始預示著帆船時代的終結。 --- 第五部分:蒸汽、鋼鐵與全球化提速(19世紀中葉至一戰前夕) 工業革命對航運業的衝擊是革命性的。本書全麵考察瞭從蒸汽機到鐵殼船的過渡期。 我們探討瞭早期螺鏇槳與明輪的應用睏境,以及如何通過提高鍋爐效率和增加煤炭補給站來剋服蒸汽船的續航限製。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被視為對傳統航綫地理的“剪刀”式重塑,極大地壓縮瞭全球運輸時間,進一步推動瞭國際分工。 本部分也關注瞭遠洋貨輪的設計演變,特彆是如何平衡載貨量與速度,以及各國在軍用鋼甲艦上的競賽,這些技術競賽直接奠定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軍力量的對比。 --- 第六部分:現代航運的崛起與未來挑戰(20世紀至今) 最後一捲轉嚮瞭對現代航運業的審視。對兩次世界大戰中,尤其是潛艇戰對商船隊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進行瞭深入剖析。 二戰後,全球航運業進入瞭集裝箱化的時代。本書詳細闡述瞭標準化集裝箱如何徹底改變瞭港口操作、船舶設計(如超大型油輪ULCC和集裝箱巨輪)和物流成本結構。我們分析瞭全球化進程中,海運在能源運輸(石油、液化天然氣)中的不可替代性。 最後,本書展望瞭當代海洋麵臨的挑戰:全球航道擁堵、海事安全(如索馬裏海盜問題)、以及航運業在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技術探索(如替代燃料和自動化駕駛)。 --- 總結: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技術發展(從木帆到核動力)、地緣政治博弈和全球經濟體係的變遷,編織成一個連續、相互影響的宏大敘事,提供瞭一部理解現代世界如何被海洋塑造的深度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