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药师经的济世观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01 |
| 作者:南怀瑾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8.00 | 页数:29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911617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的译本有三个:一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三是唐代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一卷。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经中主要论述了药师佛为利益众生而发的《十二大愿》。
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做了深入细微的阐述。
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〇九年第三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药师经的济世观》内容简介: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思想做了深入细微的阐述。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讲经缘起
太虚法师注解《药师经》
通俗却不易懂的《药师经》
从《法华经》了解《药师经》
佛是大医王
参透化城之喻
能医众生病的法师
烧戒疤的由来
燃身供佛
天下由来轻两臂
现代化的讲经方式
佛说《药师经》的地方与听众
文殊菩萨请法
燃身供养的真义
东方净土为何呈现青琉璃色
念经有无功德
被十种业障缠缚
极善思惟
学佛修行的目的何在
好远好远的东方
佛的十个名号
发愿是成佛之因
发愿谈何容易
自身光明照耀世界
内外明彻
受用无尽
改邪归正
没有发愿不能成佛
修清净梵行
认识戒律
念佛的心态
色身下劣诸根不具
东方人为何多灾多难
众病逼切贫苦无依
拜佛心理
转女成男
如何跳出魔网解脱缠缚
念佛能解除灾难吗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饮食男女的问题
声色歌舞让你玩个够
东方净土
药师佛的正法宝藏是什么
善恶难辨
什么是布施
缺信根多聚财
钝刀割肉的布施
悭贪不止累积病情
功名富贵*迷人
悭贪积聚
悭贪的果报
以苦为师
宿命通
赞叹施者
内布施外布施
持戒
有了正见才能讲戒律499
众生与生俱来的傲慢
增上慢
嫌谤正法
邪见与正见
邪见的果报与药师佛的威力
与佛作对的提婆达多
舍恶行善
行到有功即是德
学佛注重在行
悭贪
嫉妒
自赞毁他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果报
至心皈依
解脱后要不要修行
人性坏的一面
好喜乖离更相斗讼
十恶业
画符念咒
魇魅之学
蛊与咒
佛教的称谓
如何得到感应
受持八分斋戒
何谓不坐高广大床
过午不食
吃的问题
绝食
八关斋戒与六斋日
如何往生
天堂在哪里
生天的道理
恭敬神明
善根退失福报享尽
转轮圣王
转生人间好果报
众病消除
炉火纯青
药师佛的修法
大藏治病药
菩萨五明
伸腿瞪眼丸持咒禁忌
万里晴空的境界
古代人如何刷牙
如何供佛
如何受持此经
如何修药师法
消灾免难
念佛功德难解了
什么叫至心受持
不生疑惑
阿难多闻强记
因地菩萨
药师如来功德说不尽
救脱大菩萨
临终境界
死而复活脚底心为何是红的
供养比丘僧
礼拜行道
天灾国难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寿终正寝
九种横死
无疾而终
灯的涵义
十二神幡的涵义
佛法重孝道
五逆之罪
人间的地狱
君臣制度与社会秩序
十二药叉神将的奥秘
药师佛的手印
吉祥圆满
能医众生病的法师
接下来,我们讲《法师品》。所谓法师是要像药师佛一样,能医众生病的,
才是真正的法师。现在的佛教界,今天剃度,明天就称法师。不晓得你们害怕不
害怕?我是听了就害怕。有人叫我法师,哼!奇怪,我吓死了,什么法师!还有
些人叫我大师,我又不大,个子那么小,这些都是骗人的玩艺儿,人家恭维你就
是骗你,你如果当真就害了自己。能够医众生病的药王菩萨,才是这一品所要介
绍的真正法师。
依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所说,星宿光与电光明两兄弟发大菩提心、大
誓愿,修行成道,成为药王、药上二菩萨,平常所见的《药师三尊》图像,中尊
为药师如来,左胁待即为日光遍照菩萨,右胁待即为月光遍照菩萨。《法华经》
里,只提到药王菩萨。这两位菩萨与日光、月光有极密切的关系。
你们看了佛经,也觉得自己研究佛学了。现在佛学拼命讲学术化,学术化固
然也有它的作用,但学术化能够成佛吗?人家称我学者,我听到和《法师》一样,
毛骨里头钻出一个悚然来,我都觉得是侮辱。实际上,我也不是学者,也不是法
师,也不是居士,我没有资格当居士,居士要有十样功德,我一样都没有,一德
都不德,那里够资格当居士?
你们研究佛经,像佛为药王、药上菩萨说的《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研究了
没有?在座许多都是佛学研究者,但专搞五阴十八界、十二因缘、维识、般若......
我经常说真如炒菠菜(般若),菠菜炒真如,这就是佛学啦?这是真话头,你去
参参看!
烧戒疤的由来
《法华经》提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谓《本事》就是他本身原有的故事,
怎么成道的故事。因此三藏十二部中有一部《本事》。
我们晓得,东方佛教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引火自焚,南北朝时极为流行,尤
其乱世更是风行。越战结束前,这种引火自焚的情况就相当严重。这些情形都是
根据《药师经》和《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而来。和尚们头顶上烧戒疤和这个
也有关系。
过去,出家人头顶上是不烧戒疤的;烧戒疤是清朝玩的玩艺儿,到现在只有
二、三百年的历史。满清入主中国,以外族
评价四: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严肃的理论书籍,没想到作者在行文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化的场景模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议题变得异常生动和接地气。特别是有几处引用了古代贤哲的语录,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脱了传统解读的窠臼,赋予了古老智慧新的时代意义。我喜欢那种“忽然间,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在提供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它不急于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为你构建一个提问的框架。读到后面,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许多既定观念的盲从,这本书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帮助我慢慢雕琢和重塑自己的认知模型。它不是在告诉你该信什么,而是在教你如何去检验和构建自己的信仰体系。这种引导式的叙事方法,对于寻求自我成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其逻辑结构的严密性与内在的张力。作者似乎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并且总能找到那个关键的切入点,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行动”与“愿景”之间关系的论述,那段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许多半途而废的尝试。书中的段落划分非常巧妙,每到一处转折,都会恰到好处地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空白,迫使读者不得不停下来,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填补和验证作者的观点。这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要求读者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与之对话。我甚至会时不时地用荧光笔标记出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金句,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灯塔,为我指引着在迷雾中前行的方向。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的思想体操,活动了我的思维惯性,让人感到久违的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评价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的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古朴而又不失深邃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些能安顿心灵的智慧。这本书的篇幅适中,装帧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某种厚重的历史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平和而坚定的叙事口吻,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著那样让人望而却步,更像是邻家智者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世间疾苦的洞察与悲悯。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教条灌输,而是通过对某些概念的深入剖析和对人生百态的细腻描摹,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的,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涉及到一些较为深奥的哲学思考,作者也能用极为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将其阐释得清晰明了,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将深邃思想与大众阅读体验完美结合的能力,实在值得称道。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并非采用线性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一个精致的榫卯结构,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而完整的体系。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关键论点提出后,总会紧接着进行“反向论证”或“边界设定”,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理智又告诉我,这样的好书需要细嚼慢咽。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理念运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协调中,发现那些曾经难以处理的矛盾,在引入新的参照系后,竟然找到了出乎意料的解法。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它给你灌输了多少新的“知识点”,而在于它激活了你体内原有的认知潜能,让你学会用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它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对既有世界观的温柔颠覆。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清冽”。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精准地嵌入到它应有的位置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我欣赏作者在描述宏大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例如,在谈及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时,作者没有采用激烈的批判或盲目的赞颂,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出那种微妙的张力与平衡。我发现,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需要起身走动片刻,去消化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你今天读可能侧重于社会层面,明天再读可能就会更多地关注到个体心理的微妙变化。它像是一面多棱镜,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总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舒服,字号和行间距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让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得以保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