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通史2: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出版通史2:魏晋南北朝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少川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出版史
  • 图书史
  • 文化史
  • 古代史
  • 史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77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9
字数:43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有较长时间的封建割据、分裂和战乱,曾经被人看作是黑暗和倒退的时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和文化虽然遭到战乱的破坏,但是社会仍在继续发展,动荡和迁徙将北方的生产力和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开发了南方的经济,江南的繁荣后来超过了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进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不仅有许多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汉民族也从中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从而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活力,推动了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社会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出版事业在奠定基础后走向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通为出版事业的初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生产、流通的有利条件。同时,历朝统治者也大都比较重视图书的编撰和出版。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梁武帝萧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出版事业顺应社会的需要,取得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就。

作者简介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垣研究室主任。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第一节 社会动荡与学术思想的活跃
第二节 民族融合与南北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 中外交通与外来文化的传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发展概貌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国家编撰出版机构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秘书监、著作郎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秘书监、著作局
第三节 十六国时的著作官
第四节 南北朝的秘书省与著作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一节 三国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三节 南北朝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四节 私人及寺观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编撰和出版
第一节 经部典籍的注疏和出版
第二节 史书的编撰和出版
第三节 子部典籍的编撰和出版
第四节 文集的编撰和出版
第五节 佛经的译撰和出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重要人物和事迹
第一节 编撰家和翻译家
第二节 重要的出版家
第三节 佣书人和写经生事迹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物的材料和形制
第一节 三国时期并行的简、帛、纸出版物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以纸为主、简帛为辅的出版物
第三节 南北朝纸写本的普及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相关技术
第一节 造纸技术的提高
第二节 笔、墨、砚的使用和改进
第三节 反书刻印的成熟与传拓技术的出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流通和管理
第一节 图书流通的方式
第二节 图书发行的种类
第三节 南北方图书发行的中心
第四节 政府对图书发行的管理
第九章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出版
第一节 佉卢字书籍的出版
第二节 焉耆—龟兹文书籍的出版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图书出版事业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二节 图书出版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从先秦到清末》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如:李明德]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如: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虚构出版时间,如:2018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时间跨度自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直至清末的终结。不同于侧重断代史或制度细节的传统著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从先秦到清末》强调的是制度背后的逻辑、结构性特征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力求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图景。 全书共分为七编,约五十余万字,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避免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过度偏倚,确保对整个历史长河的平衡考察。 --- 第一编:先秦政治制度的基石(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本编重点探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考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组织结构,为后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早期国家的萌芽与王权的确立 分析从部落联盟到早期王朝的权力过渡,重点阐述“家国同构”思想的早期体现。讨论夏代王位继承的原始特征,以及商代神权与王权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章:西周分封制的结构与功能 详尽分析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设计,包括宗法制在政治权力传承中的核心作用。探讨封建制度如何有效维系早期庞大疆域的松散治理,并分析其内在的权力制衡机制与结构性矛盾的孕育。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与制度转型 研究礼崩乐坏背景下,诸侯国为争霸而进行的制度创新。考察由世卿世禄制向军功授爵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内在驱动力。重点分析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对秦朝中央集权模式的预先探索与实践价值。 --- 第二编: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构建(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本编聚焦于秦朝对前代制度的根本性突破,以及汉代对这一新体制的巩固与调整。 第四章: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创建 深入剖析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绝对权威性,以及三公九卿制这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分配架构。讨论郡县制作为地方管理体制对分封制的彻底取代,及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汉代对皇权与相权的平衡艺术 考察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短暂尝试与最终废除。重点分析汉武帝“推恩令”在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方面的制度智慧。细致辨析丞相制度在汉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光禄勋、尚书等机构对皇权日常运作的强化。 第六章:选官制度的早期演变 讨论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的运作机制,揭示其在选拔人才过程中所体现的“重德行”倾向,以及如何试图在血缘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后,建立新的社会流动渠道。 ---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制度的调适(约公元220年—589年) 本编探讨在国家分裂时期,为适应军政并立和士族政治崛起的需要,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所经历的深刻调整。 第七章:曹魏至西晋的官僚体系重构 分析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初衷,及其如何被士族门阀利用,导致权力垄断的制度后果。考察西晋“八王之乱”暴露出的中央集权结构在地方权力过度分化时的脆弱性。 第八章:南朝的权力制衡与北朝的胡汉融合 探讨南朝君主为对抗士族而发展出的“中书、门下”雏形,以及地方刺史权力的相对扩张。在北朝部分,重点分析“六镇起家”的军事集团如何逐步汉化其政治制度,为隋唐的制度统一奠定经验与教训。 --- 第四编:隋唐帝国的制度高峰(约公元581年—907年) 本编将隋唐盛世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重点剖析其在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上的成熟与创新。 第九章: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与运行 系统解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的运作逻辑,论证其如何将皇权有效下放至高效的行政体系中。细致考察尚书省六部的具体职能划分,及其在古代行政效率中的贡献。 第十章: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将科举制视为对九品中正制的根本性颠覆,探讨其在打破门阀垄断、加强皇权对官僚队伍的控制方面的历史意义。分析唐代不同科目的侧重变化,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第十一章:唐代监察体系的制度化 研究御史台和谏官制度的独立性与职权范围,阐明唐代如何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于行政体系的自上而下的监督网络。 --- 第五编:宋代的变革与内向化(约公元960年—1279年) 本编着重分析宋代为防范唐末藩镇割据重演,而在制度设计上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十二章:宋初的中央集权强化 详细阐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制度后续效应,及其对军政大权进行系统拆分的策略。重点分析“参知政事”这一副相职位的设立,如何从制度上架空宰相权力。 第十三章:宋代行政分权的精细化 考察枢密院、三司在军事和财政上的独立地位,分析“内朝”与“外朝”的权力博弈。探讨宋代地方州县制下,文官“知州”对武将的绝对领导权。 第十四章: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 分析宋代科举制在选拔人数上的扩大和程序上的严谨化,以及其如何催生出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士大夫阶层,并探讨该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 第六编:元代的多民族统治与制度的融合(约公元1271年—1368年) 本编关注蒙古帝国在征服中对既有汉地制度的继承、改造,以及其独特的民族治理模式。 第十五章:行省制度的创立与影响 深入分析行中书省的权力结构——集军、民、财大权于一身,探讨其作为过渡性地方管理机构,如何奠定后世省级行政区的基本框架。 第十六章:元代官僚体系中的民族色彩 考察蒙古人对中书省最高长官(宰相)的任用策略,以及其如何平衡蒙古贵族与汉族士人的权力分配。探讨理问所等机构在特定区域的统治功能。 --- 第七编:明清集权体制的顶峰与僵化(约公元1368年—1911年) 本编分析明清两代如何将皇权推向历史的极致,以及最终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制度的内在僵化如何导致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第十七章:明太祖废相与内阁制度的演变 系统考察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的决绝性,及其创立的殿阁大学士的非决策性职位。重点分析内阁如何从皇帝的秘书机构,逐步演变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决策中心。 第十八章:君主专制的高度化:司礼监与厂卫制度 详述宦官权力特别是司礼监批红权的制度化过程,探讨其对内阁权力的侵蚀。分析特务监察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在维护皇权稳定中的非常规作用。 第十九章:清代的中央与地方结构 考察清朝在继承明制基础上,对权力进行的再度精细划分,如军机处取代内阁中枢的地位,及其高效、保密、君主集中的特点。分析理藩院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上的特殊性,以及“密折制度”对信息流通的强化。 第二十章:王朝晚期的制度困境 总结明清两代高度集中的制度在面对内忧外患时表现出的迟缓性和僵化性,并简要回顾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制度革新上的艰难尝试及其失败原因。 --- 结语 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始终关注制度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集中与分权、效率与稳定、官僚化与人治化之间的持续张力与动态平衡。它不仅是制度的编年史,更是对古代国家权力组织艺术的深度反思。 --- 适合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制度变迁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论述细致,注释丰富,图表结合,是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脉络的权威性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并非历史专业出身,最初拿起这套书是抱着“挑战”的心态。我预想中会遇到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难以考证的文献片段。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观。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只会背诵年号的考试机器,而是将我视为一个渴望理解“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进行文化创造的同伴。书中对于士族阶层对书籍的占有欲、道家和儒家在文本传播上的竞争,以及外来宗教如佛教文本在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编辑和翻译策略,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拆解一个极其复杂的古代文化机械,每一个齿轮——无论是装帧技术、纸张贸易,还是官方的典籍整理运动——都相互关联,共同驱动着文明的进程。这本书让我对“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静止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权力博弈和人性挣扎的产物。

评分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内容,因为它并非那种可以囫囵吞枣一气呵成的作品。它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广阔视野和严谨的论证体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成功地将“政治史”的脉络与“技术史”的细节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的叙事张力。例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仅是服饰和语言的变革,更是对典籍整理和官方史馆文本规范化的一次重大推动,书中对此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文化政策如何直接形塑了后世文献的样貌。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地图和相关背景资料,因为作者构建的那个知识传播网络太过精密。这本书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是一种愿意沉浸于历史细微之处的探索精神。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中国文化心脏地带的密室,其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跨学科的理解框架,远超一般断代史的范畴。

评分

这部浩瀚的史诗般的巨著,光是翻开它的扉页,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思考那些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文化是如何在战乱中挣扎、演变并最终定型的。作者的叙事视角极为独特,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帝王将相的线性叙事,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精神世界和实际的物质生产层面,去剖析“出版”这一行为在当时语境下的复杂性。比如,对于佛教经典在南朝士族阶层中的流传和抄写,书中描绘得细致入微,从纸张的来源、墨色的调制,到抄写匠人的地位,都有详尽的论述,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传播的“生态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本制作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知识相互作用的社会史。读完后,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如何通过文字和书籍维系着文明的火种,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文字本身难以完全承载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体现了一种对历史本身的尊重。从封面设计上那种沉稳内敛的色调,到内文的排版布局,都仿佛在模仿那个时代典籍的庄重感,这在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更让我欣喜的是,它对一些边缘化的出版现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官方对异端思想的文本销毁与禁毁过程,以及民间秘密流传的手抄本的韧性。这些“阴影下的出版活动”,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真实思想面貌的关键所在。作者没有回避那些黑暗和压抑的篇章,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在信息受限的环境下,知识如何以更隐蔽、更顽强的方式存续。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对魏晋南北朝的理解不再是单向度的“士人风骨”,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生存智慧和反抗精神的多元图景。它让我对“信息传播的自由”这一概念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是令人敬佩的,但更让人称道的是其叙述的韧性和可读性。我通常对纯粹的学术著作抱持一种敬畏甚至略带抗拒的心态,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过于强调考据和细枝末节,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沉闷。然而,这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出版史,却巧妙地平衡了这两者。作者在处理那些繁复的典籍校勘、版本流变等问题时,运用了极其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循着脉络深入其中。特别是书中对于“雕版印刷”在萌芽阶段的探讨,那种对技术突破的描摹,仿佛能让人听到木槌敲击凿子的声音,感受到文字从手工抄写向机械复制过渡时所蕴含的巨大时代张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技术的革新,背后都是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深层变动。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古历史的崭新镜头。

评分

(3)最早传为曹魏时李登所编的《声类》,按“宫、商、角、徽、羽 ”五声有所归纳。

评分

(3)最早传为曹魏时李登所编的《声类》,按“宫、商、角、徽、羽 ”五声有所归纳。

评分

(3)西晋陆机主持编撰《要览》

评分

(5)徐陵 《玉台新咏》为诗歌总集 ,唯美主义倾向严重。

评分

编辑出版的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

评分

(2)背景:作诗声韵格律的要求。

评分

(3)科技:农学有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农书)

评分

编纂机构主要是秘书监,后发展到秘书省。

评分

(2)艺术:梁谢赫《古画品录》、梁庾肩吾《书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