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裕丰,叶培根,周书军 编
图书标签:
  • 水稻
  • 育秧
  • 插秧
  • 机械化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农机
  • 水稻生产
  • 农业
  • 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81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40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事关国计民生、持续发展水稻生产的大事。
面临浙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猛发展的形势,我们根据自身长期参与水稻机械育插秧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各地的有关资料编写了这本书,希望此书能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所帮助或借鉴。

目录

第一章 水稻插秧机械化概述
第一节 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加速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必要性
第二章 新一轮水稻插秧机的特点及其对秧苗质量的要求
第一节 新一轮水稻插秧机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一轮水稻插秧机对秧苗质量的要求
第三章 机插秧的育秧方式和操作工艺
第一节 简易工厂化育秧
第二节 田间简易规格化育秧
第二节 育秧新工艺、新技术
第四章 机插秧的育秧技术
第一节 秧田与床土准备
第二节 播种与播种后的管理
第三节 机插秧出苗后的秧田管理
第四节 多效唑(烯效唑)在机插秧上的应用
第五章 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
第一节 稻种(谷)的萌动和芽、根的生长
第二节 秧苗期
第三节 移栽期、返青期、分蘗期
第四节 植株个体生长量
第五节 成熟期
第六章 机插水稻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 机插水稻的品种选择
第二节 本田整地
第三节 短龄早栽
第四节 机插前的准备
第五节 机插稻的插秧质量要求
第六节 机插水稻的田间管理
第七节 机插稻栽培中的异常现象处理
第七章 水稻插秧机介绍
第一节 水稻插秧机的机型概述
第二节 步行式插秧机
第三节 高速插秧机
第四节 2ZT-7358 B型插秧机
第五节 提高机插质量的途径
第六节 插秧机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第八章 水稻育插秧的社会化服务
第一节 水稻育插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形式
第二节 水稻育插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工作机制
第三节 水稻育插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模式
第四节 水稻育插秧社会化服务的典型
附录
浙江省地方标准机插水稻盘式育秧技术操作规程DB33/T 681-2008
浙江省地方标准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操作规程DB33/T 681-2008)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水稻插秧机械化栅述
第一节 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历史与现状
水稻插秧机械化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已经成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的水稻生产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
韩国插秧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开发人力插秧机,1971年人力插秧机开发成功。第二阶段:1970年研发步行式机动插秧机,并进行试验,1975年开始示范推广;2002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053万公顷,其中机械化中苗移栽813万公顷,占77.2%;2004年开发新型的水稻插秧机,其中,免耕、少耕插秧机在栽插区内进行施肥耕作和栽插作业,作业效率达3.5小时/公顷;铺纸插秧机有防虫、灭草效果,作业效率更高,达到5小时/公顷。同时继续推广步行式插秧机,2005年全国步行式插秧机保有量达27万多台。第三阶段:1985年开始示范推广乘坐式插秧机,至2005年保有量达55410台。目前,韩国插秧机的主要机型以步行式4行和乘坐式6行居多,全国共有5家企业生产这类产品。
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1994年日本全国人均耕地仅0.39公顷,粮食生产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政府对农业更加重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前言/序言


《稻浪风语:现代农业的耕耘之道》 在中国广袤的稻作文化沃土上,每一粒稻谷的孕育都凝聚着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的智慧。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项具体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视野——现代农业的整体脉络与发展哲学,旨在阐释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如何以更科学、更可持续的方式,去理解、去耕耘,去拥抱那片承载着万千生计的稻田。 第一章:土地的低语与农人的心跳——耕作的哲学溯源 在机械轰鸣与科技光影交织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能听到土地最古老的心跳?本章将带领读者一同回溯,从刀耕火种的洪荒时代,到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农业,审视人类与土地之间那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将探讨“农”的本义,理解“耕”的深层含义,以及“稻”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意义。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源头活水的追寻。理解了土地的诉求,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会深入剖析传统农耕智慧中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例如顺应天时地利、因地制宜的种植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非但不会过时,反而能为我们提供更具前瞻性和人文关怀的发展思路。我们也会探讨在追求效率和产量之外,现代农业应如何承担起更重的生态责任,守护好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非仅仅将其视为生产资料。 第二章:科技的脉动与田野的脉搏——现代农业的多元图景 “技术”并非农业的全部,但它无疑是驱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本章将以一种概览性的方式,展现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多元光谱,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个单一领域。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勾勒出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改良,包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土壤健康的管理,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维度,探索如何修复与改良土壤,提升其可持续生产力;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介绍生物防治、诱捕技术、精准施药等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水资源的精细化利用,讨论节水灌溉、雨水收集、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在水资源日益珍贵的背景下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信息化的浪潮,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溯源、市场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我们将强调,技术的引入并非取代人力,而是人力的延伸与优化,是智慧与劳动的协同,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本章的叙述将侧重于展现这些技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第三章:从田埂到餐桌——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构想 农业的价值链早已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本书将视角从农田拓展至整个产业链,探讨现代农业如何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面升级。我们将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如何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如何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降低损耗,实现快速流通;以及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信任。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安心食用。本书将描绘一幅现代农业的宏大图景:从优质的种子、健康的土壤、科学的种植,到精良的加工、高效的物流、诚信的营销,最终将安全、营养、美味的农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这是一种全方位、系统性的农业发展思路,强调协同合作与价值共享,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活力的农业经济体系。 第四章:绿色复兴与生态文明——农业的未来之道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的挑战,现代农业的未来必须走向绿色与可持续。本章将聚焦于“绿色农业”的核心理念,探讨如何在农业生产中融入生态智慧。我们将分析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不同模式的实践经验,以及它们在改善土壤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品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书将强调,农业的未来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遵循,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秸秆的生物能源转化、畜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等,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本章将展望一个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未来,一个既能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的农业。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追求——追求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丽的地球,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五章:智慧的耕耘者与时代的脉动——新时代农人的角色演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人的角色也在悄然演进。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不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而是将笔触转向那些在田野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我们将探讨新时代农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他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者,更是集技术应用者、经营管理者、信息分析师于一体的“新农人”。我们将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包括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本书也将强调人文关怀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农人的福祉,不能忘记农业的根基在于人。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支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人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在辛勤付出之余,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本书旨在传递一种信息:农业的未来,既在于技术的进步,更在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拥抱科技,但不失人文温度;追求效率,但不忘耕耘的初心。 《稻浪风语:现代农业的耕耘之道》是一本旨在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籍。它不提供具体的机械操作指南,而是引领读者去理解现代农业的宏观格局、发展逻辑、生态责任以及人文情怀。在时代的浪潮中,它希望成为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拥抱并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农业变革之中,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更加辉煌的耕耘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手头上的资料不少,但像《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这样系统而又深入的专业书籍实属罕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它对不同类型插秧机的工作原理、维护保养以及故障排除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解析,这一点对于我们指导农户进行设备选型和日常维护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机械性能与秧苗质量匹配度分析”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量化的指标,帮助我们避免了因为机器与秧苗不匹配导致的插秧深度不一、成活率低等问题。坦白说,过去我们推广新技术时,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农民对新技术的疑虑,但有了这本书作为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我们在田间地头的宣讲和演示就更有说服力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活的、可操作的“工程手册”,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是一个刚接手家族农场的年轻人,对传统的水稻种植流程很熟悉,但对“机械化”这块总感觉摸不着头脑。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清晰明了的流程图和实物照片,让我这个“技术小白”也能迅速找到重点。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机械化育秧环境的精准调控”这一块。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来管理温湿度,这与我一直想引入的“智慧农业”概念不谋而合。书中举例的几个案例,都是基于实际生产中的常见场景,比如如何处理高温高湿胁迫下的秧苗,或者低温寡照期的生长延缓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兼顾了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读完后,我立刻着手优化了我育秧大棚的通风和加温设备,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感觉这本书直接帮我提升了一个管理层级。

评分

自从家里开始用插秧机,各种小毛病就没断过,有时候机器一出故障,半天时间就耽搁了,误了农时真让人心焦。这本《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急救手册”的作用。我不是技术专家,很多复杂的术语我看不懂,但这本书的“常见问题与快速诊断”部分写得太棒了!它把插秧机常见的“跑偏”、“缺齿”、“深度不一”等问题,配上简单的图示,直接告诉你可能的原因在哪里,以及现场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比如,上周插秧作业时,发现秧苗根部土壤板结严重,我赶紧翻到书里关于“土壤墒情与机械适应性”那一节,找到了快速调整插深和匀土器的位置的办法,及时避免了秧苗受损。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沉着和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专业维修人员驻场的个体农户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是一个农机制造行业的工程师,平时接触的更多是设备的结构设计和零部件制造。但要让产品真正被市场接受,就必须了解终端用户的使用痛点。因此,我特地购买了这本《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来深入了解农户在实际操作中对设备的期待和遇到的困难。《机械化育秧》这一章对于秧盘的几何尺寸精度和自动播种机的校准要求,给了我们设计部门非常宝贵的反馈。尤其是关于插秧作业中“带盘、取盘、下盘”的机械联动效率分析,让我对现有设备的优化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份深入的“用户需求分析报告”,它从农艺角度审视了机械性能,促使我们未来的设计要更加注重人机工程学和设备的通用性。它帮助我从一个单纯的“制造者”视角,转变为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视角。

评分

这本厚厚的《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读下来,真是让人收获颇丰,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我记得去年我们村里引进那批新型插秧机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打鼓,怕机器太复杂,怕操作起来跟不上。这本书的讲解方式,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非常接地气。它从育秧盘的选择、基质的配比,到秧苗的催芽管理,每一个步骤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尤其是关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秧苗管理的章节,简直是太实用了!比如,前段时间我们这儿连着阴雨天,秧苗徒长得厉害,我按照书里说的调整了浇水和光照的策略,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机械化不光是省力,更是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过去总觉得插秧靠经验,现在看来,科学的方法才是保证丰产的关键。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经验主义者”开始向“技术派”转型,心里踏实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