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南方本)

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南方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小军 著
图书标签:
  • 蓖麻
  • 育种
  • 栽培
  • 高产
  • 南方
  • 农业技术
  • 作物学
  • 植物学
  • 经济作物
  • 种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8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406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蓖麻是一种世界性油料作物,是集多种开发潜力于一身的生物资源,被人们誉为极具开发潜力又可再生的“绿色石油”。为加快蓖麻生产的发展,加强蓖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蓖麻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特编写《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南方本)》,以供蓖麻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参考。
《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南方本)》包括了概述、蓖麻的生物学特性、蓖麻的种类及其推广品种、蓖麻的栽培管理技术等七个部分的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蓖麻生产的意义
二、蓖麻的起源与生产分析
三、蓖麻栽培的前景
第二章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蓖麻的植物学特征
一、根
二、茎
三、叶
四、花
五、果实
六、种子
第二节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蓖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二、对水分条件的要求
三、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四、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五、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三章 蓖麻的种类及其推广品种
第一节 蓖麻的种类
一、血红色蓖麻
二、中国东北蓖麻
三、桑给巴尔蓖麻
四、波斯蓖麻
第二节 目前中国推广的蓖麻优良品种
一、淄蓖麻1号
二、淄蓖麻2号
三、淄蓖麻3号
四、淄蓖麻4号
五、淄蓖麻5号
六、晋蓖麻2号
七、汾蓖7号
八、通蓖杂6号
九、通蓖5号
十、淄蓖101
十一、淄蓖108
十二、CSR6181
第四章 蓖麻的栽培管理技术
第一节 播种技术
一、播种前的准备
二、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三、播种密度
第二节 田间管理技术
一、苗期管理
二、花果期管理
三、科学整枝
四、成熟期与收获期的管理
五、采收
第三节 蓖麻的主要病虫害与防治
一、病害
二、虫害
第五章 蓖麻的特殊栽培
第一节 地膜覆盖栽培
一、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
二、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
第二节 蓖麻育苗移栽栽培
一、育苗移栽蓖麻的主要生育特点
二、培育壮苗是育苗移栽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蓖麻再生栽培
一、选用优良品种及安全越冬
二、砍苗留桩,苗芽除萌,确定密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
第六章 蓖麻的育种
第一节 蓖麻的育种目标
第二节 蓖麻的引种
一、蓖麻引种的基本规律
二、蓖麻引种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蓖麻的系统育种
一、蓖麻系统育种的意义和作用
二、蓖麻系统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第四节 蓖麻的杂交育种
一、蓖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二、蓖麻品种间杂交育种组合的亲本选配
三、蓖麻杂交方式和技术
四、蓖麻杂交后代的处理
五、蓖麻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与制种技术
六、蓖麻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制种技术
七、蓖麻两型雌性系杂交种的制种技术
八、蓖麻二系法杂交种子制种技术
九、拟三系法杂交种制种技术
十、蓖麻标雌法杂交种的制种技术
第五节 蓖麻雌性系的组织培养
一、培养材料
二、培养条件
三、培养方法
四、培养结果
第七章 蓖麻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蓖麻油的开发利用
一、直接利用
二、制备重要的化工产品
三、其他加工利用
第二节 蓖麻叶的综合利用和蓖麻蚕的饲养
一、蓖麻叶的综合利用
二、蓖麻蚕的饲养技术
第三节 蓖麻饼的综合利用
一、蓖麻饼的利用
二、蓖麻饼毒素的脱除
三、蓖麻毒素的提取
第四节 蓖麻茎秆的综合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一、蓖麻生产的意义
蓖麻(Ricinus communis)属大戟科,蓖麻属,为双子叶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在中国北方地区常作一年生栽培,南方地区常作多年生栽培。蓖麻的主要产品为蓖麻籽。蓖麻籽含油量高达46%~56%,是其他油料作物所不能及的。蓖麻油还是生产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因此,人们将蓖麻誉为“可再生的能源作物”,因此发展蓖麻生产意义重大。
1.蓖麻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由于蓖麻油具有低温下不容易凝固、高温下不容易挥发等特点,蓖麻油成为航空、航天最重要的润滑油和提取蓖麻油酸的唯一原料。蓖麻油的深加工产品多达300余种,经酯化生成的甲脂、丁脂,是生产润滑剂、塑料、化妆品和洗涤剂等的主要原料。以蓖麻油为原料生产的癸二酸和尼龙11等是当前国际市场上的走俏产品。
2.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南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红薯、大豆和花生等为主,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很少。利用荒山、荒坡地等边际性土地,积极发展蓖麻生产,既是调剂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又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便捷途径。

前言/序言


《风雨稻浪:南方水稻增产之道》 引言 南方,那片被温煦阳光眷顾的土地,滋养着无数生命,也孕育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稻谷。作为世界稻谷产量的重要贡献者,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精湛。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保障品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摆在南方稻作人面前的时代课题。 《风雨稻浪:南方水稻增产之道》正是这样一部厚重而实在的著作,它深入探究了南方地区特有的气候、土壤、病虫害等自然条件,结合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系统梳理并创新了南方水稻的高产栽培与品种改良之道。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要点,而是将科学原理、农时农事、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旨在为广大稻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南方水稻增产解决方案。 第一章:南方稻作的自然禀赋与挑战 南方地区,广阔的地理跨度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本书开篇,将首先细致描绘南方独特的自然图景:充沛的降水、炎热的夏季、相对温暖的冬季,以及由此带来的优越的水热条件。然而,这些看似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南方地区常见的季风气候,易导致洪涝、干旱的季节性变化;亚热带湿热环境,为多种病虫害提供了滋生土壤;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也对农田水利设施和机械化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自然因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到光温水气等关键生长因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规律,再到区域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科学而系统的阐述。这为理解后续的增产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读者对南方稻作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章:绿色赋能:南方水稻绿色增产新理念 传统的高产模式往往伴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风雨稻浪》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绿色增产理念贯穿全书。本章着力于介绍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投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测土配方施肥的精细化应用: 告别“一把撒”的粗放施肥方式,深入解析如何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科学配比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重点介绍南方地区常见土壤类型(如酸性土壤、盐碱土壤)的施肥策略,以及有机肥、绿肥、商品有机肥在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的集成应用: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螨)防治稻飞虱、螟虫等害虫,推广生物农药(如Bt、印楝素)的应用。同时,介绍诱捕器、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手段,以及农业防治(如轮作、深耕、覆盖)在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中的重要作用。 抗病虫品种的合理选用与配套栽培技术: 强调选择抗病虫品种的重要性,并结合南方地区主流病虫害,推荐一批表现优异的品种。同时,讲解如何根据品种特性,优化播期、密度、肥水管理等关键农事操作,充分发挥品种的抗性优势。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 介绍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水肥同步施用的优势,如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减少农药流失等。重点探讨南方稻田的水肥管理模式,如何与当地的灌溉条件相结合。 第三章:精耕细作: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详尽地阐述了南方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每一项技术都紧密结合南方气候特点和农时农事,力求指导性与操作性并重。 精细化选种与播种育秧: 强调选用适宜本地种植、抗病性强、丰产潜力大的优良稻种。详细介绍南方地区不同稻作类型(如单季稻、双季稻)的播种时间、播种量、育秧方式(如湿润育秧、旱育秧),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培育壮秧,为高产打下坚实基础。重点关注秧苗期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 科学移栽与分蘖管理: 深入分析移栽密度与分蘖数的关系,以及不同品种、不同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移栽密度。指导如何进行适时、规范的移栽,减少伤根。重点讲解分蘖期的肥水管理,如何通过“促蘖肥”和合理的灌溉,促进有效分蘖的形成。 穗期管理与千粒重提升: 阐述穗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详细介绍如何根据水稻长势,进行“一促”、“二壮”、“三稳”的穗肥施用策略。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磷、钾肥的补充,改善稻谷的灌浆进程,提高粒重和结实率。对于南方地区易发生的“籼稻不孕”、“稻瘟病”等问题,提供详细的防治方案。 灌浆与成熟期管理: 强调灌浆期及成熟期的水分管理,避免“断水过早”或“长期淹水”造成的减产。介绍如何根据稻谷灌浆进度,适时调整灌溉,并针对成熟期可能出现的倒伏、病害等进行预警和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南方地区水稻常见的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提供系统性的综合防治方案。结合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详细介绍化学防治(农药品种选择、使用剂量、施药时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的集成应用。重点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病害早期预警与监测技术: 介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对病虫害进行早期预警,为农民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良种之魂:南方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优良的品种是水稻高产的物质基础。本章将聚焦于南方地区水稻育种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为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科学指导。 南方地区水稻育种目标解析: 深入分析南方地区在育种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如耐高温、耐淹)、适应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需求。 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的结合: 详细介绍南方地区在杂交稻育种、常规稻选育方面的经典案例与最新成果。同时,着重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加速育种进程、定向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潜力。 抗性育种的重点突破: 重点介绍针对南方地区常见病虫害(如稻瘟病、稻飞虱、螟虫)以及极端天气(如干旱、高温)的抗性育种策略。 优质稻品种的开发与推广: 介绍南方地区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稻品种(如香米、软米)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通过育种技术,提升稻米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 品种适应性鉴定与区域试验: 强调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评估,介绍区域试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品种更新换代的时机与策略: 指导农民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病虫害发生趋势以及自身种植条件,适时更新种植品种,避免品种老化带来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第五章:智慧农田:机械化与智能化在南方稻作中的应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南方稻作的生产方式。本章将展示如何将先进技术融入传统稻作,实现高效、精准、绿色的生产。 全程机械化装备的配套与应用: 详细介绍水稻播种、育秧、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等各个环节的先进机械设备,并分析其在南方地区不同地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适用性。重点关注无人植保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 精准农业技术的实施: 介绍利用GPS、GIS、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农田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分析,指导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用药。重点讲解如何构建稻田信息模型,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 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应用: 探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水稻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产量预测系统等,帮助农民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智慧农机的维护与保养: 针对南方湿热气候特点,对农机设备提供详细的维护保养建议,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作业效率。 第六章:生态稻作: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风雨稻浪》不仅关注当下,更着眼于未来。本章将聚焦于南方稻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稻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减少化学品使用,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维护稻田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 推广秸秆还田、稻渔共作、稻鸭共作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 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稻作挑战: 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方稻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流行区变化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选育耐逆品种、调整栽培技术等。 稻米品质提升与品牌化发展: 强调提高稻米品质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指导如何通过品种改良、精细化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升南方稻米产品的附加值。 知识传播与技术培训: 呼吁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稻作技术,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结语 《风雨稻浪:南方水稻增产之道》是一部集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稻作百科全书。它凝聚了无数稻作人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粮食安全的承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传播,能为南方这片沃土上的水稻种植者们,点亮增产增收的道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翻开本书,您将走进一片生机勃勃的稻浪,感受勤劳智慧的稻作文化,掌握科学增产的锦囊妙计。这风雨兼程的稻浪,终将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滋养万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全程管理”理念的执着。很多农业书籍往往只关注某一个环节,比如播种或者病虫害防治,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耳边细语,将从田间准备到收获加工的全过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尤其是在营养调控那一章,作者不仅强调了氮磷钾的平衡,还细致地探讨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对蓖麻籽油品质的影响。我一直以为,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相互制约的,但书中通过数据分析证明,通过精细化的养分管理,完全有可能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升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书中提供的“变量施肥模型”,结合了土壤测试和作物生长期的动态监测,这套方法对于我们提高投入产出比非常有指导意义。坦白说,以前我们施肥比较凭感觉,有了这本书,感觉更像是“按图索骥”,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让整个种植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和可控。

评分

这部关于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的书籍,从一位实践者的角度来看,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它在引种选育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细致入微。书中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的匹配性上,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农民来说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我们尝试引进某个新品种,结果产量不理想,书里关于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分析,正好解释了当时的问题所在——原来是地域性的微气候差异没有被充分考虑。它详尽地列举了不同品种在水分胁迫和高温干旱下的表现,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这可比那些理论教科书上的干巴巴的描述要实用得多。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传统育种中的应用,虽然听起来有点高深,但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加速优良性状的固定,这为我们理解现代农业科技如何赋能传统种植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蓖麻种植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机械化与采收技术优化”这一章节时,展现了对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深刻理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何实现蓖麻种植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是南方地区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收割机具在蓖麻田间的适应性差异,尤其对影响收割效率的植株高度、分枝角度和果荚成熟度的同步性提出了优化要求。最让我受益的是关于“干燥与储存技术”的论述。蓖麻籽的质量在收获后的处理环节极易受损,书中对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籽粒的呼吸作用速率、霉变风险进行了建模分析,并推荐了气流干燥和控湿储存的最佳参数组合。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最终的产品等级和售价,让高效种植不再仅仅停留在田间管理,而是延伸到了供应链的后端管理,使得整本书的实用价值达到了新的高度。

评分

我对本书在“引进品种适应性评价标准”部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多育种书籍往往会罗列一堆复杂的统计学指标,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需求,他们将复杂的评价体系分解为几个关键的、可操作的指标,比如“成熟期一致性”、“单株成荚率”以及“籽粒脱粒损失率”等,并配以直观的图表说明,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我所在的合作社正在筹备建立自己的种源基地,这本书提供的评估框架简直就是“及时雨”。它不仅告诉我们要选什么样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如何科学地评价和筛选种源的工具箱。这套评价体系的严谨性,表明作者在长期的田间试验中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可复制性。

评分

这本书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的阐述,无疑是其亮点之一,充分体现了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化学防治方案,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比如,在描述蓖麻潜叶蝇的防治时,它首先推荐了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和物理隔离措施,只有在必要时才建议使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书中对蓖麻的主要真菌病害——霜霉病和根腐病的识别和早期预警机制的描述非常到位,配图清晰,即便是新手也能迅速辨别。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讨论了“轮作体系对土壤健康与病害压力的影响”,这要求种植者从更大的生态系统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作物。这种前瞻性的、对环境负责任的理念,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种植手册,更像是一本现代农业生态学的入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