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辣椒栽培关键技术

图说辣椒栽培关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久兴,宋士清 著
图书标签:
  • 辣椒
  • 栽培技术
  • 蔬菜种植
  • 园艺
  • 农业技术
  • 设施农业
  • 辣椒生产
  • 种植指南
  • 实用农业
  • 高效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1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526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说辣椒栽培关键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露地和设施辣椒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新优品种、温室建造、水肥管理、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内容。重点介绍了新品种、新科研成果、菜农实践经验与技术等。可供菜农、农资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一、新优品种
(一)羊角椒
1.荷兰37—72
2.国福208
3.国福306
4.国禧201
5.日本WH
(二)牛角椒
1.湘研166
2.湘研159
3.湘研16
4.江淮7号
5.京辣4号
(三)线椒
1.湘辣7号
2.湘辣6号
3.湘辣5号
4.早辣王
5.国福401
6.国福406
(四)甜椒
1.甜优美
2.京甜3号
3.国禧105
4.国禧203
5.国禧205
(五)泡椒
1.湘研802
2.世纪星
3.国福302
4.国福501
(六)干椒
1.湘辣703
2.湘辣701
3.国塔108
4.干椒3号
(七)彩色辣椒
1.黄星1号
2.黄星2号
3.红星2号
4.紫星2号
5.白星2号
6.橙星2号
二、场地与设施
(一)地膜覆盖的形式及特点
(二)地膜的种类
(三)全竹结构塑料大棚的结构和建造方法
(四)土墙钢筋拱架温室
(五)温室拔风筒
(六)薄膜在侧墙处的固定
(七)温室卷帘机
三、栽培技术
(一)播种育苗
1.茬口安排
2.种子处理
3.电热温床
4.营养土的制备
5.营养钵育苗的播种方法
6.低温季节营养钵育苗的苗期管理
7.分苗移栽育苗方式
8.无土育苗技术
9.新型育苗材料——育苗块
10.嫁接育苗技术
11.苗床蚊帐棚及阳光灯
(二)整地定植
1.翻耕、施肥和消毒
2.双高垄的规格与做法
3.栽培畦下的秸秆反应堆
4.设施辣椒定植方法
5.露地平畦栽培辣椒定植方法
(三)水肥管理
1.日光温室辣椒水肥管理的基本流程
2.露地辣椒水肥管理的基本流程
3.简易微灌技术
4.温室综合供水施肥装置
5.肥害问题
6.脐腐病的发生与对策
7.缺镁的症状与对策
(四)植株调整
1.辣椒的分枝习性
2.支架
3.吊架
4.整枝
5.再生栽培整枝技术
(五)保花保果
1.开花结果习性
2.保花保果药剂的使用
3.落花落果的原因与对策
4.拉链果的成因与对策
5.紫斑果的成因与对策
6.畸形果的成因与对策
(六)环境调控
1.辣椒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日光温室冬春茬辣椒温度管理流程
3.红外灯和热风炉加温
4.塑料大棚早春保温天幕的铺设
5.日光温室顶部通风口开闭装置
6.日光温室雪天管理
7.改善设施光照条件的方法
8.温室前沿的处理
四、病虫害防治
(一)诊断与鉴定
1.计算机技术在病虫害诊断中的应用
2.用于病原菌鉴定的显微镜及其使用
3.病原菌鉴定的基本流程
(二)病害
1.白粉病
2.白绢病
3.斑枯病
4.猝倒病
5.根腐病
6.褐斑病
7.黑斑病
8.炭疽病
9.灰霉病
10.疫病
11.菌核病
12.绵腐病
13.病毒病
14.疮痂病
15.青枯病
16.软腐病
(三)虫害
1.茶黄螨
2.棉铃虫
3.二十八星瓢虫
4.烟青虫

前言/序言


《农耕智慧:播种丰饶的千年密码》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精髓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不包含任何关于现代辣椒栽培技术的具体内容。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追溯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所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的农业智慧。全书以宏大的视角,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出发,层层剥茧,揭示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发展出一套自给自足、生生不息的农耕体系。 第一篇:农耕之魂——哲学与自然观 这一篇将重点阐述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哲学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如何渗透到农耕实践的方方面面。古人并非被动地接受自然,而是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敬畏之心对待土地、阳光、雨露和季节。我们将追溯《周易》中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农学解读,分析其如何指导人们理解气候变化、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生长周期。同时,我们还会介绍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例如“道法自然”的理念,以及它如何在农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体现出来。古人对“时”的尊重,即遵循自然节律,适时播种、耕耘、收获,是他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这一篇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古籍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展现中国农耕文明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二篇:土地的呢喃——土壤的奥秘与养护 本篇将聚焦于土地本身,深入解读古人对土壤的认识和养护智慧。与现代土壤科学不同,古人的智慧更多源于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经验传承。我们将考察古代的土壤分类方法,了解他们如何根据土质的不同,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并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书中会详细介绍古代的施肥技术,包括绿肥、堆肥、人畜粪便的科学利用,以及如何通过轮作、休耕等方式,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活力,防止土壤退化。我们还会探讨古代的灌溉与排水系统,例如都江堰、坎坎井等伟大工程,它们是如何体现古人对水资源的智慧管理,以及如何应对旱涝灾害。此外,还会介绍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土壤改良的土方,例如利用草木灰、贝壳等来调整土壤酸碱度。这一篇将带您领略古人“耕以养地,地以养人”的朴素而深刻的循环哲学。 第三篇:五谷的传承——主要农作物的古代栽培 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几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栽培历史与技术。我们将以黍、稷、稻、麦、菽(大豆)等为主线,追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的起源、传播以及不同地域的栽培特色。书中会详细描述古代农民在育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传统方法。例如,古人如何选留优良种子,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调整播种密度和时间,如何通过锄草、壅土等方式促进作物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将介绍古代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利用植物自身特性进行防御的传统技艺,例如利用气味驱赶害虫,或者利用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来防治作物病害。此外,还会触及一些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如麻、棉、茶叶等,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其种植的初步技术。这一篇将是一部古代作物“活化石”的展示。 第四篇:时令的指挥——农事活动的时间哲学 农耕文明与时间紧密相连,本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与二十四节气、月令、日辰等时间概念的精密结合。我们将分析“天时”在中国农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二十四节气如何成为指导全年农事活动的“天书”。书中会详细阐述在不同节气下,农民需要进行的具体农事操作,例如立春的耕翻、谷雨的播种、芒种的收割、霜降的冬藏等。我们还会介绍古代关于“农时”的谚语、歌谣,它们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凝练出的精炼智慧。同时,还会讨论古代历法与农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月亮的盈亏、星辰的运行等来辅助判断农事宜忌。这一篇将展现古人如何将自身的生活与宇宙的律动完美契合,达到“顺天而行”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水利的脉动——古代灌溉与排水的智慧 水是农业的生命线,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来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智慧。我们将回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各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例如郑国的芍陂、秦国的灵渠、汉代的漕渠等,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本书会详细介绍古代各种灌溉方式,如地表漫灌、沟渠灌溉、提水灌溉(例如桔槔、龙骨水车),以及如何根据地形和作物需求选择最优的水源和灌溉方法。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古代的排水系统,例如围垦、疏浚河道、修建排水沟等,它们对于防止农田渍涝、保护作物至关重要。这一篇将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领略古人“兴水利、除水害”的壮丽篇章,以及他们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深刻理解。 第六篇:工具的演进——农具的千年发展 农具是人类改造自然、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武器。本篇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从最早的石器、骨器农具开始,追溯到青铜农具,以及最重要的铁制农具的普及。书中将详细介绍各种农具的形制、功用和技术改进。例如,从最早的耒耜到犁的出现和发展,再到更精细的耙、耧、碌碡等,它们如何一步步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耕作效率。我们还会介绍各种与收割、脱粒、加工相关的农具,如镰、穗、杵、臼等。此外,还会探讨一些特殊的农具,例如用于山区耕作的工具,或者用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这一篇将是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进步的缩影,展现了古人在不断探索中实现的工具革新。 第七篇:生态的智慧——病虫害防治与生物多样性 在现代化学农药普及之前,古人是如何应对病虫害的?本篇将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丰富的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经验。我们将介绍古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认识,以及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生物的相互关系,发展出的多种防治策略。例如,利用天敌(如某些鸟类、昆虫)来控制害虫,或者通过种植某些植物来驱赶害虫。书中会详细介绍古代的“代田法”、“间作法”等,它们是如何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打破病虫害的循环。我们还会探讨古代的“农谚”中蕴含的关于病虫害预警和防治的智慧。此外,还会强调古人对农田生态多样性的重视,例如鼓励益鸟栖息,保护蚯蚓等,这些都是维护农田健康生态的关键。这一篇将揭示古人“治未病”的朴素而有效的生态管理理念。 第八篇:经验的传承——古代农书与农学思想 本书的最后一篇将聚焦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的载体——农书。我们将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书,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分析它们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后世农业生产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农书的学术价值,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反映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同时,还会探讨这些农书是如何在民间流传,如何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以及它们在教育和技术推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最后,本篇还将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展望其对当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启示。 结语: 《农耕智慧:播种丰饶的千年密码》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深度致敬,它不涉及任何现代的特定农作物栽培技术,而是着力于展现那些穿越时空的、关于如何与土地和谐相处、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如何通过勤劳与智慧播种丰饶的普适性智慧。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传统农业的敬意,汲取古人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有一种古典园艺书籍的韵味,文字流畅,感情充沛,读起来非常享受。它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像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学。作者在描述如何挑选优质辣椒种源时,穿插了许多关于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故事,让我对不同辣椒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它提到了一种只有在特定山谷才能种植的古老品种,那种对稀有物种的珍视和记录,让我感觉这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辣椒文化的记录志。虽然其中关于市场营销和订单农业的部分对我目前只是爱好性的种植来说可能略显超前,但我相信随着我种植规模的扩大,这些内容会变得极其有价值。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内容扎实,绝非短期内能完全消化的快餐读物。

评分

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提供的故障排除和应急处理方案。在我的阳台种植史上,经常遇到突发的状况,比如突然高温导致的落花落果,或者土壤板结的紧急补救措施。这本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疑难杂症速查表”,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列出了症状、可能的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这种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效率高太多了。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辣椒出现了严重的脐腐病,我在网上搜索了很久都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最后翻阅这本书,根据描述和配图对比,确定了是钙吸收不足的问题,并立即进行了石灰水灌根处理,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它成为了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快速反应,而不是手足无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浓郁的红色调立刻就让人联想到火辣辣的辣椒。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和插图。清晰的彩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把辣椒从种子萌发到成熟采摘的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里有一组关于不同品种辣椒果实形态的对比图,让我这个新手都能一眼分辨出朝天椒和甜椒的区别。文字部分也写得很实在,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如何配制营养液,怎样控制温湿度。我特别喜欢它介绍病虫害防治那一部分,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生物防治小妙招,而不是一味推荐化学农药,这让我对家庭园艺的健康种植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整体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手把手教你种地,非常接地气,值得所有对辣椒种植感兴趣的朋友收藏。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向来不太自信。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贴合实际操作流程,让人读起来心里踏实。它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不同栽培基质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从泥炭土、珍珠岩到椰糠的性能对比分析得非常透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辣椒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和氮磷钾需求的动态变化曲线,这比那种笼统地说“多浇水、少施肥”的指导要精准得多。我按照书里推荐的配方,自己尝试用了一个星期的液肥,明显感觉到新长出的叶片颜色更翠绿了,植株也更加健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农业科学原理,转化成了普通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步骤清单,极大地增强了我成功的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停留在“怎么种”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辣椒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的基础知识。书中用了好几页篇幅来介绍辣椒属植物的分类学背景,这一点在市面上很多园艺书中是很少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到环境胁迫对辣椒产量影响时,不仅描述了现象,还解释了背后的生理生化机制,比如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虽然有些段落需要我查阅一些基础的生物学词汇,但这种知识的密度和严谨性,恰恰满足了我希望获得更专业知识的需求。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进阶参考手册,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科学、更系统化栽培管理的大门,让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经验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