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健康养殖问答(第2版)

对虾健康养殖问答(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实怀,宋盛宪 著
图书标签:
  • 对虾养殖
  • 健康养殖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对虾疾病
  • 养殖管理
  • 虾类养殖
  • 养殖问答
  • 第二版
  • 养殖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8590
版次:2
商品编码:1043175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虾健康养殖问答(第2版)》包括虾场的建造、养殖新模式和苗种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技术、渔药应用、病害防治技术、有益微生物的科学应用和对虾健康养殖水体调控策略、饲料选用、突发事故的解救措施等,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答和阐述。《对虾健康养殖问答(第2版)》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科学实用,以满足当前对虾健康养殖业者的迫切期待,希望能为广大养殖业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促发展,增丰收,使广大虾农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目录

第一章 对虾养殖业发展概况与对虾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第二章 养殖水环境管理与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第三章 养殖水环境调控、修复与病害防治技术
第四章 主要病害特征与药物使用方法
第五章 有益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与饲料选择
附录
《虾塘病害防治一本通》 引言 虾类养殖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虾类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科学有效地防治病害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易懂的病害防治指南,帮助大家应对养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病害,减少损失,提升经济效益。 第一章 虾类常见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1.1 细菌性疾病 1.1.1 弧菌病 病原: 主要由多种弧菌引起,如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症状: 虾体活力下降,食欲不振,游泳迟缓。体表出现红色斑点,尤以腹部和附肢基部明显,严重时全身发红,呈“烂身”现象。解剖可见肝胰腺肿胀、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肠道空虚或内有白色粥状物。 诊断: 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 1.1.2 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 病原: 由产毒弧菌(如溶藻弧菌)携带特定毒素基因(如PirA/PirB)引起。 症状: 幼虾发病急,死亡率高,通常在虾苗放养后10-30天内出现。病虾活力弱,蜕壳困难,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肠道完全空虚。 诊断: 临床症状、病原检测(PCR)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1.3 烂鳃病 病原: 多种细菌引起,常见的是弧菌。 症状: 病虾鳃丝腐烂、发黑,易剥落,活动力减弱,常浮于水面。鳃部出现黏液增多,颜色变褐。 诊断: 检查鳃部腐烂情况,刮取鳃丝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1.1.4 蜕壳不遂 病原: 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以及营养不良、水质不佳等综合因素。 症状: 虾在蜕壳过程中出现困难,新壳不能正常形成或硬化,导致虾体畸形、活动力差,最终死亡。 诊断: 观察蜕壳过程,检查虾体新壳硬度,排除其他病因。 1.2 病毒性疾病 1.2.1 传染性肝胰腺坏死病(IHHNV) 病原: 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HHNV)。 症状: 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常表现为生长迟缓、畸形(如“钩状腹”)、蜕壳不遂。野外捕捞的凡纳滨对虾(对虾)感染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对养殖造成威胁。 诊断: PCR检测病毒核酸。 1.2.2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病原: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症状: 发病急,死亡率极高。病虾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点,体色变红。肝胰腺肿胀,颜色变白。游泳能力下降,常聚集在池边。 诊断: PCR检测病毒核酸,组织切片观察病变。 1.2.3 杆状病毒病(HpSNPV) 病原: 杆状病毒(HpSNPV)。 症状: 主要影响对虾的肝胰腺,导致其肿胀、变白。病虾体色变淡,活力下降,逐渐停止摄食,死亡率逐渐升高。 诊断: PCR检测病毒核酸,超微结构观察。 1.3 真菌性疾病 1.3.1 墨头鱼病(黑头病) 病原: 滤过性黏菌(Lagenidium)。 症状: 虾体头部、鳃部和胸肢变黑,肝胰腺呈酱黑色。病虾活力下降,摄食减少,最终死亡。 诊断: 观察头部和鳃部颜色变化,镜检病原。 1.3.2 壶菌病 病原: 壶菌属(Achlya)。 症状: 虾体表面附着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通常发生在受伤或蜕壳不遂的虾体上,影响呼吸和活动。 诊断: 镜检发现菌丝。 1.4 寄生虫性疾病 1.4.1 纤毛虫病 病原: 种类繁多,如钟形虫、聚缩虫等。 症状: 虾体表面附着大量纤毛虫,影响游动和摄食。严重时可见虾体行动迟缓,附肢上附着物明显。 诊断: 镜检观察纤毛虫。 1.4.2 轮虫、固着类纤毛虫等 病原: 各种寄生性轮虫、固着类纤毛虫。 症状: 寄生在虾体鳃部、体表或消化道,影响虾的正常生理功能。 诊断: 镜检观察寄生虫。 1.5 非传染性疾病(病理生理性障碍) 1.5.1 蜕壳不遂(非病原引起) 原因: 钙、磷、镁等矿物质缺乏,或水温、盐度波动过大,导致虾体生理紊乱。 症状: 同细菌性蜕壳不遂,但无病原感染迹象。 诊断: 排除病原感染,分析养殖环境和饲料。 1.5.2 肌肉白浊症 原因: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机械损伤或病毒感染。 症状: 虾体肌肉出现白色浑浊状,严重时全身肌肉变白。 诊断: 排除病毒感染,关注营养和环境因素。 1.5.3 肝胰腺坏死(非病毒、细菌引起) 原因: 饲料霉变、抗氧化剂缺乏、重金属污染等。 症状: 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 诊断: 排除病原感染,分析饲料和水质。 第二章 虾类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2.1 预防为主,综合施治 病害防治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往往难以彻底根治且损失惨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预防体系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综合施治意味着不能仅依靠单一的防治手段,而是要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水质调控、生态调控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2.2 优化养殖环境 2.2.1 水质管理 调控溶氧: 保持水体溶氧充足,尤其是在夜间和高温季节,避免因缺氧引起虾的生理应激和病害发生。可通过增氧机、曝气石等设备增氧。 稳定pH值: 保持水体pH值在适宜范围(通常为7.0-8.5),避免pH值剧烈波动。可根据水体酸碱度情况,适时使用石灰、小苏打等进行调节。 控制氨氮、亚硝酸盐: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对虾体有毒性。需通过定期换水、使用益生菌、投放吸附剂等方式降低其含量。 调控透明度: 保持适宜的水体透明度,有利于藻类生长,提供天然饵料,同时避免光照过强或过弱。 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水质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2.2 底质管理 保持底层清洁: 定期清除养殖水体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防止其分解产生有害物质,恶化水质。可使用底质改良剂或配合吸污设备。 保持底层溶氧: 保证底层水体的溶氧,防止底层缺氧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2.3 科学投喂 保证饲料质量: 选择信誉良好、符合标准的配合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均衡。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合理投喂量: 根据虾的生长阶段、摄食情况以及水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投喂量,做到“少食多餐”,避免因投喂过量造成残饵污染。 投喂方式: 观察虾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时间和频率。 添加营养: 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免疫增强剂等,提高虾体抵抗力。 2.4 选用健康苗种 来源可靠: 选择来自正规、信誉良好的育苗场,且经过严格检测合格的虾苗。 体质健壮: 挑选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反应灵敏的虾苗。 净化处理: 放苗前对虾苗进行必要的药浴或浸泡消毒处理。 2.5 生物防治 培养有益菌: 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投放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等益生菌,分解有机物,抑制病原菌生长,改善水质。 培育轮虫、桡足类: 适量培养水体中的轮虫、桡足类等小型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天然饵料,同时与病原菌竞争营养。 放养“清道夫”: 在养殖过程中,适量放养一些滤食性或刮食性鱼类(如鳙鱼、鲢鱼)或螺类,帮助清除水体中的残饵和藻类。 2.6 化学防治(谨慎使用) 原则: 化学防治应作为最后手段,且必须在明确病原、遵医嘱或遵循科学指导下进行。 选择药物: 选择对虾低毒、高效、广谱且对环境影响小的药物。 用药方法: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浓度和方法使用。避免滥用、错用,导致药物残留超标或产生耐药性。 注意休药期: 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确保上市产品安全。 常见消毒剂: 聚维酮碘、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茶多酚、季铵盐类等。 常见抗菌药: 针对具体细菌病,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如土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需注意耐药性问题)。 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预防和提高虾体免疫力。 驱除寄生虫: 硫酸铜、硫酸锌等(需注意安全浓度)。 2.7 物理防治 水体交换: 及时换水,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增氧设备: 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紫外线杀菌: 对循环水体进行紫外线照射杀菌。 2.8 提高虾体免疫力 免疫多糖、维生素等: 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如β-葡聚糖、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虾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保持适宜环境: 避免环境应激,为虾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三章 常见病害的防治实例 3.1 弧菌病防治 预防: 保持水质稳定,提高水体溶氧,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治疗: 发现病虾后,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并使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服氯霉素、土霉素或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需咨询专业人士)。 3.2 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防治 预防: 严格杜绝带病苗种,选择健康、纯系、抗病力强的苗种。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环境稳定,避免应激。 治疗: EMS/AHPND的治疗非常困难,重点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可尝试使用强效消毒剂(如二氧化氯)配合抗生素(如恩诺沙星)进行拌饵投喂,并配合使用益生菌和肝胰腺修复剂。但治愈率不高,且存在抗生素残留风险。 3.3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防治 预防: WSSV的预防是关键。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系苗种,从源头杜绝病毒。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防止病毒传播。定期对养殖用水进行消毒。 治疗: WSSV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往往需要采取扑杀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设施进行彻底消毒,以防疫情蔓延。 3.4 墨头鱼病(黑头病)防治 预防: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有机物积累。定期使用益生菌调节水质。 治疗: 确诊后,立即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常用药物如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同时,在饲料中拌服“黑头灵”类中药制剂或抗生素。 3.5 蜕壳不遂防治 预防: 保证饲料中矿物质(钙、磷、镁)的充足,定期检测水体中钙、镁离子含量,必要时补充。保持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稳定。 治疗: 针对因环境应激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改善水质、补充矿物质、维生素等来帮助其恢复。若为病原引起,则需针对病原进行治疗。 第四章 养殖病害的监测与预警 4.1 建立日常监测制度 观察虾体: 每日观察虾的活动、摄食、体色、行为等。 检测水质: 定期检测水温、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水质指标。 定期取样: 定期捕捞少量虾体,检查其健康状况、肝胰腺颜色、肠道充盈度等。 4.2 预警信号识别 食欲减退: 虾的摄食量突然下降,是病害的早期信号。 活动异常: 虾体活力下降,游泳迟缓,或出现不正常行为(如浮头、聚集池边)。 体色变化: 虾体出现红体、白体、黑鳃、肌肉白浊等颜色异常。 水质恶化: 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水体颜色异常。 4.3 应急响应机制 迅速反应: 一旦发现可疑病症,应立即采取初步措施,如增氧、换水。 诊断鉴别: 尽快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或送检,明确病因。 制定方案: 根据病因,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隔离观察: 必要时,对病虾进行隔离观察。 第五章 养殖过程中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 5.1 滥用药物:认为“有病就得治”,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各种药物,导致药物残留、耐药性和环境污染。 5.2 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用某种药有效,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忽视了不同病害、不同水体、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5.3 忽视环境:一味强调药物治疗,而忽略了养殖环境的重要性,病原菌在恶劣环境中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5.4 缺乏技术:对虾类病害缺乏专业知识,遇事束手无策。 5.5 预防意识薄弱:等到病害发生后再采取措施,错过了最佳的预防和控制时机。 结语 虾类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养殖户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本书集结了当前虾类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防治知识和实用技术,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共同为虾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记住,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它激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当前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传统的大量用药、高排污的养殖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本书巧妙地将环境友好型技术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几种新型的、基于微生物的生态修复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有效处理养殖废水,还能反过来为养殖系统提供稳定的有益菌群。我尝试在自己的一个实验池中应用了书中提到的“多级生物滤床”系统,结果发现,在保持甚至略微提高产量的同时,外排废水的COD和氨氮指标有了显著下降。这让我看到了传统养殖模式向绿色、可持续模式转型的可行路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养好虾”,更是教你如何“负责任地养虾”,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这种前瞻性和责任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也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它让我确信,未来的对虾养殖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环境友好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底蕴,这让我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读起来也感到很踏实。虽然它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但背后的科学逻辑是清晰且无可指摘的。我注意到它在引用相关研究和技术标准时,都非常谨慎和准确,而不是为了充数而堆砌数据。尤其在探讨对虾的免疫系统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宿主-病原体动态平衡的复杂性。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病害会集中爆发,而有些时候又能自行消退,提供了科学的框架。它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引导虾体的自身防御机制。这种强调“系统健康”而非仅仅“病灶清除”的理念,代表了当前水产养殖的前沿思想。它让我明白了,养殖的成功不仅仅是管理好水体,更是要管理好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内在状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升级和理论学习。

评分

我从业也有几年了,算不上老手,但对付一些常规的对虾养殖问题还是有心得的。说实话,市面上讲养殖的书籍很多,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的描述,或者干脆就是某个大型企业为了推销自家产品而写的宣传册,读起来味同嚼蜡,对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帮助不大。这本书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它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是站在一个“挑战者”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养虾行业。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反季节养殖”和“高密度集约化管理”那几章。在高密度养殖的背景下,病害的传染速度和毒性都会被放大,书中提出的“生物屏障构建”理论,用一种生态平衡的思路来预防病害,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化学消毒剂,这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了底质改良和益生菌种的合理搭配,这一点在很多传统资料中是被轻描淡写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了解一线操作的艰辛和无奈,他没有给出那种“在实验室里完美可行,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的方案。相反,他提供的很多方案都兼顾了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利用本地化的材料进行水体净化,这对于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的养殖户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经验”,这种真诚感让人非常信服。

评分

这本关于对虾养殖的指南,对于我这个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一直觉得养殖这个事情很玄乎,尤其是对虾这种对环境要求极其敏感的生物,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我之前听了不少“经验之谈”,结果搞得自己更是一头雾水,到底该信谁的?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把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关于水质管理的章节,讲解得极其细致,从pH值到溶氧量,再到氨氮的控制,每一个指标都配有图表和具体的处理方案,让一个完全不懂化学的门外汉也能看懂。我尤其欣赏它对“常见问题排查”那一块的重视,很多时候养殖户最头疼的就是突发状况,书里列举了不下几十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应对步骤,很多是教科书里绝对不会教你的“秘籍”。比如,面对突发的弧菌病,书里提供的几种非抗生素的应急措施,我已经准备在我的养殖池边贴一份简易版的“急救手册”。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手把手地教你干活,而不是冷冰冰的理论灌输。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导航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简直是为快节奏的工作流程量身定做的。我们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根本没空去啃那些长篇大论的文字。这本书采取了大量的“问答体”和“图文对照”的形式,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极高。我让场里的技术员去查阅“如何应对近期水温剧烈波动”的问题,他不到三分钟就能锁定到相应的板块,并迅速找到了几个核心的应对措施。这种结构上的优势,使得它更像是一本“现场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需要静心阅读的“理论经典”。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关键知识点后附带的“风险警示”和“最佳实践比对”。例如,在讨论投喂策略时,它不仅列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比,还用小方框的形式对比了“高蛋白饲料”和“平衡营养饲料”在不同水温下的实际效果差异,并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在气温偏高时应侧重哪种策略。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大大减少了我们根据经验“试错”的成本。总的来说,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检索效率”上做得非常出色,完全符合现代高强度农业生产的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