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十洲 著
圖書標籤:
  • 18世紀中國
  • 清朝
  • 乾旱
  • 祈雨
  • 社會史
  • 環境史
  • 農業史
  • 災害
  • 文化史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紫禁城齣版社
ISBN:97875134003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38265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故宮文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9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有清一代,高宗當政的六十年,憑籍其父祖奠定的雄厚國基,經濟平穩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一度將文明古國推嚮鼎盛。然而曾幾何時,國庫空虛,民怨沸騰,貪風熾烈,政以賄成,太平盛景倏爾之間已成萬馬齊喑。同經曆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世界相比,此時的清王朝已經落伍太多,相去越來越遠。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遭人侮辱、宰割,這樣的曆史教訓是何等的沉痛啊!

內容簡介

爬梳文獻,會通經史,遂成《兩周禮器製度研究》力作。其後,開闊視野,馳騁古今,多曆年所學而再成《乾隆一日》大著。為乾隆一朝史事所獨具研究價值的吸引,最近數年,十洲先生深入其間,左右采擷,精力盡在清代三百年曆史中。好學深思,用力專一,終成此新著《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

目錄

序(陳祖武)
前言
1 乾旱的夢魘
2 水何以屬黑
3 皇帝也呻吟求佑
4 雩帝神祗
5 天人閤一
6 滿族人的關帝崇拜與“關帝磨刀雨”
7 七年常雩設壇案
8 禮部的迴復
9 求言
10 皇帝的“小癤”
11 賑災與仁政
12 救災與吏政
13 大祀與中祀並行

前言/序言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 18世紀,一個被譽為“康乾盛世”的輝煌時代,然而在這繁榮的錶象之下,自然的力量卻以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著這個龐大的帝國。當天空拒絕灑落甘霖,大地龜裂,河流乾涸,數百萬人的生計與國傢的穩定便懸於一綫。《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將帶您深入探尋那個時代的脈搏,剖析一次次席捲而來的旱災如何撼動清朝的統治根基,以及帝國如何以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方式應對這場天災。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氣候變化的史書,更是一幅描繪18世紀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以及民眾心態的全景畫捲。我們將跟隨曆史的腳步,重返那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王朝,通過對詳實的史料進行解讀,揭示旱災在當時的中國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旱災的觸角:從經濟到社會 18世紀的中國,農業是經濟的命脈,而水是農業的血液。持續的乾旱,首先在經濟層麵投下瞭沉重的陰影。糧食歉收導緻糧價飛漲,直接威脅到普通民眾的生存。本書將細緻地展現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在旱災中的具體遭遇:富裕的士紳如何囤積居奇,普通農戶如何顆粒無收,靠天吃飯的邊遠地區又將麵臨怎樣的絕境。我們將看到,曾經繁榮的市集變得蕭條,商貿往來受阻,整個經濟體係因缺水而運轉失靈。 更深遠的影響,則體現在社會結構上。當生存成為奢望,社會矛盾便被激化。本書將深入分析乾旱如何成為引發民怨沸騰的導火索,以及由此可能滋生的盜匪、流民等社會不穩定因素。我們將探討,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如何交織,宗族、鄰裏之間的互助與傾軋,以及基層社會的脆弱與韌性。 帝國的迴應:祈雨的儀式與政治的智慧 麵對嚴峻的旱情,清朝統治者並非束手無策。本書將重點解讀“祈雨”這一貫穿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儀式,並將其置於18世紀的政治語境中進行考察。皇帝作為“天子”,其與上蒼溝通的能力被視為治國安邦的關鍵。我們將詳細描述朝廷舉行的各種規模宏大、儀式繁復的祈雨活動,從郊祭到齋戒,從官員的跪拜到民眾的祈禱。這些儀式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政治閤法性的象徵,是統治者嚮民眾展示其責任感和掌控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祈雨並非僅僅是形式。本書將深入挖掘祈雨儀式背後所蘊含的政治考量。為何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舉行祈雨?參與祈雨的官員有哪些?這些儀式的安排又摺射齣怎樣的官僚體係和政治權力運作?我們將看到,每一次祈雨都可能牽扯到朝堂之上的微妙博弈,影響著官員的升遷與貶黜,甚至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除瞭祈雨,清朝統治者還采取瞭一係列實際的抗旱措施。本書將梳理這些措施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包括興修水利、開鑿運河、調撥漕糧、減免賦稅等等。我們將探討這些政策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産生的實際效果,以及它們在應對規模龐大的旱災時所麵臨的資源限製和執行難度。通過分析這些措施,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18世紀清朝的行政能力和危機應對機製。 民眾的聲音:在絕望與希望之間 乾旱不僅僅是皇帝和官員需要麵對的挑戰,更是無數普通民眾的切膚之痛。本書將努力還原18世紀中國普通民眾在旱災中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我們將通過史料中的零散記載,拼湊齣他們在麵對缺水、飢荒時的恐懼、絕望,以及在艱難歲月中迸發齣的求生欲望和互助精神。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民眾如何解讀旱災。在他們看來,乾旱是上天的警示,是統治者失德的錶現,還是難以抗拒的自然懲罰?不同的解讀方式,反映瞭當時社會的信仰體係和文化觀念。我們將探討,在無助的祈禱和求生的掙紮中,民眾是如何維係他們的精神傢園,又在怎樣的信念支持下度過瞭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歲月。 曆史的迴響:18世紀旱災的深遠影響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迴溯,更是對這些事件所産生深遠影響的探討。18世紀的乾旱,雖然沒有顛覆清朝的統治,但無疑暴露瞭其潛在的脆弱性。它們對王朝的財政造成瞭巨大的壓力,加劇瞭社會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統治者的威信。 本書將試圖迴答:18世紀的旱災是否為後來王朝的衰落埋下瞭伏筆?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瞭清朝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通過對這一時期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清朝由盛轉衰的復雜過程,以及自然災害在其中扮演的不可忽視的角色。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是一次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深入探索,是對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次細緻審視。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段被乾旱籠罩的歲月,感受帝國在天災麵前的掙紮與求索,理解那段曆史背後蘊含的深刻智慧與無盡的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錶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18世紀中國。我們通常對那個時代的概念是穩定、繁榮,但這本書卻把目光聚焦在“乾旱”這樣一個似乎與“盛世”格格不入的主題上。然而,正是這個主題,揭示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另一麵。作者對於“祈雨”這一行為的深入剖析,絕對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它不僅僅是對一種儀式的記錄,更是對當時統治者政治智慧、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心理的一次深刻解讀。我看到瞭皇帝為瞭緩解旱情,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努力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性的錶演,用以安撫民心,維護政權的穩定。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在信息不發達的古代,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相互理解是多麼的睏難。乾旱的蔓延,不僅僅是土地的乾裂,更是社會信任和秩序的考驗。那些關於祈雨的奏摺,那些關於災情的報告,以及那些關於“應天祥”的記錄,共同構成瞭一幅幅充滿張力的畫麵,展現瞭帝國的脆弱與堅韌。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瞭我。我總會對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那些被忽略的、微觀卻又深刻影響社會運作的細節感到好奇。18世紀的中國,正值所謂的“康乾盛世”的尾聲,那個時期留給我們的印象大多是繁榮、強大、文化昌盛,但“乾旱”和“祈雨”這兩個詞語,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瞭那個被自然力量裹挾下的時代。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烈日灼燒的大地,龜裂的土地,麵黃肌瘦的百姓,以及那些在宮廷內外,由帝王親自參與,充滿儀式感的祈雨活動。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張力的敘事空間,它預示著不僅僅是地理或氣候的簡單記錄,更可能是一場關於權力、信仰、社會秩序在極端自然條件下如何被挑戰、被重塑的史詩。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讀到,當帝國引以為傲的製度和權威,麵對無情的自然災害時,會展現齣怎樣的脆弱與韌性,以及在那個以農業為根基的社會裏,一場持續的乾旱會對整個國傢機器的運轉,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民生,帶來怎樣深遠而復雜的影響。那些祈雨的儀式,究竟是真誠的信仰,還是政治錶演?在那些看似虔誠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博弈和民眾心態?這些問題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一探究竟。

評分

讀完《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總是教科書上那些波瀾壯闊的戰爭和政治鬥爭,更多的時候,它是由無數個細微的、往往被忽略的事件編織而成,而這些細微之處,恰恰能摺射齣時代最真實的脈搏。這本書以18世紀中國經曆的乾旱為切入點,但它絕非一本簡單的氣候史或者災害史。作者深入挖掘瞭大量的史料,從官方奏摺、地方誌,到民間文學、宗教典籍,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而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麵。我看到瞭皇帝在祭壇上焚香禱告的莊重,也看到瞭官員們為瞭嚮上匯報災情而絞盡腦汁的窘迫。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詳細描述瞭各種各樣的祈雨方式,從官方組織的盛大祭祀,到民間自發的各種“求雨”活動,這些細節展現瞭當時人們麵對自然力量時的恐懼、無奈,以及他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與天溝通、尋求庇護的集體心理。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在那個科技相對落後的時代,一次大規模的乾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更可能引發社會的動蕩,成為政治危機的導火索。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所謂的“盛世”,理解繁榮的背後,潛藏著怎樣的脆弱性,以及統治者如何應對這些潛在的危機,是衡量其統治智慧的重要標準。

評分

我通常對曆史書籍的閱讀,更偏好那些能夠觸及社會肌理,能夠展現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的書籍,而《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則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閱讀口味。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某種程度上的悲憫情懷。18世紀的中國,一個我們習慣性認為已經達到頂峰的時代,卻在這本書中,因為一場持續的乾旱,展現齣瞭不同尋常的一麵。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乾旱的發生和影響,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祈雨”這一行為的深入研究,揭示瞭當時社會各個層麵的反應。我看到瞭皇帝的無奈和努力,也看到瞭官員們的焦慮和應對,更看到瞭普通百姓在絕望中的掙紮和祈求。這些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乾旱的年代,親身感受到那種無助和希望交織的情緒。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在任何一個時代,自然的力量都對人類社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統治者如何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如何安撫民心,是維持社會穩定和政治權威的關鍵。

評分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讓我對18世紀的中國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本以為,那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這本書通過聚焦“乾旱”這一主題,揭示瞭隱藏在“盛世”錶象之下的潛在危機。作者將“祈雨”作為貫穿全書的核心敘事綫索,巧妙地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民眾心理等多個層麵聯係起來。我看到瞭皇帝在祭祀活動中的角色,看到瞭地方官員如何處理旱情,也看到瞭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書中的細節描繪非常生動,讓我能夠想象齣當時大地龜裂的景象,以及人們在絕望中祈求甘霖的心情。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即使是所謂的“盛世”,也並非高枕無憂,自然災害的威脅始終存在,而統治者如何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是衡量其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那些關於祈雨的儀式,不僅僅是對神靈的祈求,更是對社會秩序和政治權威的一種維護。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民眾生活非常感興趣,而《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則以一個極其獨特且引人入勝的視角,帶領我深入瞭解瞭18世紀的中國。乾旱,這個看似平常卻又足以顛覆一個王朝的自然災害,在這本書中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災情的嚴重性,而是通過對“祈雨”這一行為的細緻考察,揭示瞭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應和互動。我仿佛看到瞭皇帝為瞭求雨,不惜親自下跪、齋戒,這不僅僅是為瞭平息民怨,更是為瞭維護其“天命所歸”的統治閤法性。我也看到瞭地方官員們在災情麵前的焦頭爛額,他們既要安撫恐慌的民眾,又要嚮中央匯報,同時還要想方設法“應付”天意,進行各種形式的祈雨儀式。最讓我動容的是,書中也觸及瞭普通百姓在乾旱中的掙紮,他們的絕望、他們的迷信,以及他們對“天意”的理解和無奈。這種多維度的敘述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史。它讓我重新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自然力量如何扮演著一個隱形卻又至關重要的角色,以及人類在麵對這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情感和行為模式。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中的“微觀敘事”情有獨鍾,認為它們能夠更深刻地揭示一個時代的本質,而《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書名一開始就吸引瞭我,因為它直接點齣瞭“乾旱”和“祈雨”這兩個在古代中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匯,它們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與政治、社會、信仰緊密相連的議題。18世紀,一個被認為是“康乾盛世”的輝煌時期,這本書卻將我們帶入瞭一個被乾旱籠罩的場景,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驚嘆於作者對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能力,他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細緻分析,展現瞭當時社會各階層在麵對乾旱時的不同反應。我看到瞭皇帝的焦慮和努力,看到瞭官員們的周鏇和應對,更看到瞭普通百姓在生存壓力下的各種錶現。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即使是強盛如18世紀的中國,也並非沒有脆弱之處,而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是檢驗一個王朝統治能力和韌性的重要試金石。

評分

我嚮來對曆史的細節充滿好奇,而《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則徹底滿足瞭我的這一癖好。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典而神秘的韻味,讓我對18世紀的中國又多瞭一層想象。我一直認為,真正理解一個時代,不能隻看那些宏大的事件,更要關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而乾旱和祈雨,恰恰是那個時代裏,連接宏大與微觀,連接政治與民生的重要節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當一場持續的乾旱籠罩大地時,整個帝國的運作機製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從皇帝的祭祀儀式,到地方官員的賑災措施,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每一個層麵都充滿瞭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各種祈雨儀式的描述感到著迷,那些繁復的規程,那些虔誠的祈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態和文化觀念?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乾旱的記錄,更是關於人在極端環境下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與自然對話的深刻寫照。它讓我對18世紀的中國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反思,在任何時代,自然的力量都不可忽視。

評分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讓我顛覆瞭我對18世紀中國“盛世”的刻闆印象。一直以來,我對那個時期中國的認知,更多的是集中在疆域的遼闊、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昌盛,但這本書卻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將那個時代隱藏的脆弱一麵展現在我麵前。乾旱,這個看似局部性的自然災害,卻在這本書中被賦予瞭深刻的政治和社會意義。我看到,當乾旱發生時,帝國的政治機器是如何運轉的,皇帝是如何迴應的,官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書中對“祈雨”這一行為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統治者如何利用這種敬畏來維護自身的權威。那些關於祈雨的奏摺,那些關於災情的報告,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文字,更是那個時代無數人命運的寫照。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一個帝國的強大與否,不僅僅在於其錶麵的繁榮,更在於其應對危機的能力,而18世紀中國在麵對大規模乾旱時的錶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

評分

《帝國之雩:18世紀中國的乾旱與祈雨》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全新的曆史視角。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18世紀的中國,有著模糊的印象,總覺得那個時期是國傢強盛、人民安樂的。然而,這本書卻以“乾旱”這個看似“不閤時宜”的主題,為我揭開瞭一個更復雜、更具挑戰性的18世紀。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祈雨”這一行為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對一種儀式活動的記錄,更是對當時社會心理、政治運作以及權力關係的生動展現。我看到,在乾旱麵前,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進行各種形式的祈禱,這背後既有對天意的敬畏,也有對民心的安撫,更是對自身統治閤法性的維護。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即使在所謂的“盛世”之下,也潛藏著各種危機,而如何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如何將危機轉化為維係社會穩定的契機,是檢驗一個王朝真正實力和智慧的關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