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 附贈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 附贈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嶽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李莊文化
  • 董作賓
  • 甲骨文
  • 文化遺産
  • 民國史
  • 曆史人物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南博集天捲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755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43305048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紀實文學大傢嶽南十年增刪,深刻再現艱危歲月傑齣大師群體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還原中國文化版圖中不應被忘卻的一頁。《南渡北歸》先聲之作,附贈甲骨學大師、書法大傢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用紙考究,典藏之選。

著眼中國抗戰艱危的六年,聚焦戰時具國際影響力卻被人遺忘的文化中心——李莊。聚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北大文科研究所、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一流人文大師與理工醫學學者,庇護珍貴的國寶與史籍。

民國史料精細校訂,披露颱灣“中研院”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親曆者口述記錄。

探究曆史真相:中研院吃人事件、傅李米貼案、同濟、國寶被劫案,作者以精細的曆史考證,酣暢淋灕的筆墨,探究細數被遮蔽的秘辛往事,剖析民國研究院與大學的製度與傳統,對當代也可資藉鑒。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生動刻畫大師學者的個性與追求,如天纔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建築學之父的梁思成的苦心孤詣,詩人林徽因的感時憂世,纔女遊壽的孤傲剛烈……他們承受飢餓、病痛與死亡,麵對轟炸、匪患、紛爭,窮且彌堅,在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做齣瞭世界一流研究。

在中國的艱難時刻,先生卓然剛毅的風骨,正是民族的底氣!


內容簡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大批學術教育機構學者、師生被迫嚮長沙、重慶、昆明等地區遷徙。1940年,因戰事趨緊,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繼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一流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匯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稱為“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

作品以紀實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暢的筆墨,全景再現瞭在李莊的學者們艱苦卓絕的生活與學術曆程,突齣刻畫瞭霸氣的學人領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學大師李濟,苦心孤詣的建築學泰鬥梁思成,堅忍的詩人林徽因,孤傲的纔女遊壽,執著學術的董作賓、梁思永等先生的鮮明個性,以及他們麵對貧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脅,守望相助、窮且彌堅的精神風骨。在中國艱危的六年,他們不離故國,焚膏繼晷,薪傳火播,在人文學科領域取得瞭世界性的榮譽,承續發展瞭中國文化的命脈。

作品還著重對“研究院吃人事件”以及傅李衝突、同濟校長與教授紛爭、國寶被劫案等史事的真相做瞭細緻探查,對其中的人事糾葛、研究院與大學的製度等進行瞭深刻剖析。同時兼述李莊鎮傳奇曆史、風土人情和當地官僚、士紳在抗戰前後不同的人生命運,對多年被掩蔽的人物與事件做瞭詳細的披露,讀來令人感懷憶往、嗟嘆不已。


作者簡介

嶽南,原名嶽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曆任宣傳乾事、編輯、颱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傢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韓、法、德文版齣版,海外發行達百萬餘冊。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其中《南渡北歸》三部麯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亞洲周刊》評其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展現齣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嚮上的力量”

精彩書評

或許,這部作品嚮人們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隱化於這難言的、如同林徽因詩中所述的“萬韆國人像已忘掉”的曆史記憶之中吧!

——李光謨(著名翻譯傢,李濟之子)


真正讓我産生心靈震撼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嚮世界展現的不屈的精神風骨,那就是隻要活著,哪怕隻有一口氣,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地乾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相反卻是血脈僨張,靈性飛揚,散發齣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嶽南


目錄

序 言 長溝流月去無聲 001

序 章 001

淪陷與流亡 011

逃齣北平_011

清華園結義_016

殷墟考古發掘_022

第二章 南渡自應思往事 035

長沙、長沙_035

今天到瞭昆明_045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_062

第三章 揚子江頭古鎮 075

三大傢族的閤縱連橫_075

從昆明到李莊_087

“研究院吃人”事件_100

第四章 險象環生的山坳 109

揭開“吃人”的秘密_109

清華校長梅貽琦李莊遇匪_119

史語所被劫案_124

第五章 李莊剿匪記 131

同濟校友與兵工製造_131

川南匪患_139

沉屍揚子江_149

第六章 亂離之世 159

金嶽霖來到李莊_159

林徽因的病與老金的情_165

傅斯年辭職彆重慶_172

第七章 悲傷年代 177

傅斯年上書蔣介石_177

曆史深處的又一件隱秘_192

悲情李濟_198

第八章 自由中國的心髒 207

李約瑟的李莊之行_207

傅斯年與李濟的衝突_219

李霖燦:從聖地歸來_240

第九章 國土重光 265

十萬青年十萬軍_265

勝利前後_270

夏鼐被劫案_277

“江南纔女”憤而離去_293

第十章 我東曰歸,我情依遲 315

波蘭籍教授魏特之死_315

同濟大學校內紛爭_321

校長易人_331

同濟歸海_338

第十一章 南望北歸 347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_347

婚戀,山東人就愛乾這種事_355

還都南京_374

第十二章 抉 擇 385

再南渡_385

北歸故園_388

不思量,自難忘_393

代後記:《南渡北歸》的先聲之作 413



精彩書摘

揭開“吃人”的秘密

就在傅斯年奔赴李莊之時,國民政府內政部嚮四川省政府拍發電報,其中有“前方在抗戰,後方搗亂”等語,下令省政府與宜賓專署配閤當地政府和駐軍整治李莊的社會秩序,讓內地遷來的各學術機構、學校有個安靜的工作、學習環境,同時穩定抗日後方的局勢雲雲。

宜賓方麵接到省政府轉來的電令,經過分析,認為這一事件的齣現,極有可能是因為有人故意煽風點火,這夥人可能來自兩條暗道:一是當地的漢奸故意製造謠言,以達到擾亂後方,給抗日前綫施加壓力的目的;二是共産黨地下武裝藉機製造混亂,趁勢組織農民和失業商人、官僚以及無業遊民等搞武裝暴動。而這些人大多是當年張守恒、洪默深等組織的所謂“川南工農革命軍”造反暴動的“殘渣餘孽”。一旦讓他們藉機成瞭氣候,在李莊甚至整個川南鬧將起來,將是一件不得瞭的大事。身在陪都重慶的蔣介石忌恨的就是共産黨拉人入夥搞暴動。如真的造起反來,宜賓專署不知有多少地方大員或駐地軍官要遭革職查辦,甚至拿入大牢落個“鞦後問斬”的結局。想到此處,坐宜賓專署把交椅的專員冷寅東不敢怠慢,立即下令組織一批地方要員和兩個營的兵力,親自帶隊,乘“長虹”號火輪(老式輪船,1949年後歸四川省輪船公司所有,20世紀70年代退役)順江而下,嚮李莊進發。當船行至宜賓與李莊之間的雙流溪戰略要地時,按照預定方案,一營兵力棄船登陸駐紮,其他人員和官兵繼續沿江東下,在李莊碼頭登陸。

冷寅東來到李莊,立即於南華宮大殿召集鄰縣縣長,鄉鎮長,民團、聯防頭目,駐軍首領,中央研究院方麵的李方桂、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陶孟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劉敦楨,以及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等各色人物開會。在聽取瞭相關匯報後,冷寅東下令各縣、鄉鎮的負責人先在自己掌管的地盤內,組織力量嚴查密訪,除查齣藉機造謠搗亂的漢奸外,著重探查暗藏的共産黨人,對當年張守恒、洪默深等“川南工農革命軍”及其九族,進行地毯式的清查。一旦查清與“吃人”謠言有關者,立即捉拿歸案,押入大牢,老虎凳與辣椒湯伺候。

各縣、鄉鎮長迴歸自己掌管的一畝三分地,迅速組織民團、警察及聯防隊員展開調查。但查來查去,幾天過去,各地除抓獲一批地痞流氓、遊手好閑的無業者,以及參與造謠或聚眾滋事、嚮史語所和同濟大學發難的愚昧鄉民外,並未發現共産黨的秘密組織與事件指揮的綫索。冷寅東聽罷,盡管心有不甘,倒也算一塊石頭落地。在他看來,隻要沒有共黨分子從中搗鬼,幾個地痞流氓和無知鄉民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與興師動眾。但既然已經興師動眾來到李莊,總得有所作為或動作,好給上司有個交代,於是冷寅東再次於南華宮召開會議,商討對策。

此時,傅斯年已抵達李莊並應邀參加瞭會議。除上次參加會議人員外,李莊的黨部書記羅南陔,區長張官周,鎮長楊君慧,士紳李清泉、張訪琴、羅伯希、王雲伯等也應邀參加。會議討論的主題有二,一是被抓人員如何處置;二是如何平息事態,消除謠言,體麵地收場?

眾人吵吵嚷嚷,爭論瞭半天,各種意見相持不下,一直在桌旁默不作聲的黨部書記羅南陔突然起身道:“諸位,能不能容兄弟我說幾句?”

人們停止瞭爭吵,目光漸漸轉瞭過來,主持會議的冷寅東望瞭羅南陔一眼,點頭道:“好,好,下麵聽羅先生的高見。” [1]

羅南陔清瞭清嗓子道:“依兄弟愚見,那些被抓起來的人中既然沒有共黨異己分子,沒必要非來個老虎凳與辣椒湯伺候,老虎凳暫且放著備用,歉收之年,弄一罐辣椒湯也不易,還是留著給感冒發燒者喝吧。至於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吃人,在兄弟我看來確有其事,怎能怪罪鄉民傳播消息?”

話音剛落,南溪縣縣長葉書麟霍地起身,沉著臉,目光逼視羅南陔,厲聲道:“南陔兄,你是不是昨晚貓尿騷兒喝高瞭,到現在還沒醒,果真如此,我勸你還是到外麵醒醒再開尊口吧。”

葉書麟冷不丁地橫插一杠子,會場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眾人望望羅葉二人,開始交頭接耳地小聲議論。羅南陔略做沉思狀,微笑道:“兄弟我是不是喝多瞭,請縣長大人聽完我的話再下結論不遲。諸君子在李莊逛街的時候已經看到瞭,有幾傢牛肉館門前堆著牛骨頭,不用查,館子裏肯定殺過牛。還有幾傢羊肉館,門口也擺著一堆骨頭,這個館子幾乎是天天宰殺羔羊。中央研究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在室內室外擺著人頭、人骨,還有完整的人屍體,這不是殺人、吃人是什麼?諸位仁兄想想在下所言是否有理?”

“放肆!你這是哪傢道理?分明是一派鬍言!”葉書麟因一時摸不清羅南陔的真實意圖,怕把事情攪得過於復雜,讓自己這個父母官不好收拾,臉色鐵青,怒氣衝衝地對羅指責起來。

羅南陔並不理會這位縣太爺的態度,依舊微笑道:“當然,兄弟我剛纔所說,隻是一般民眾的心理和看法,並不代錶在座諸兄的心理。試想,這鄉間農民整年在山中勞作,與水土樹木、五榖雜糧打交道,哪曾見過這等風景?他們咋個曉得和理解這幫搞學問與教學的專傢,是在研究古人類和解剖人體?因不曉得和不理解,就像在牛肉館、羊肉館門前看到的情形一樣,誤認為是吃人。常言道,不知者不為罪嘛,我說對抓起來的人沒必要把他們按在老虎凳上捏著鼻子灌辣椒湯,搞得殺豬一樣號叫連天。兄弟我的意思,除幾個尋釁滋事、唯恐天下不亂的小混混,其他人想個法子,如按頭捏鼻讓其學學狗爬狗叫等教訓一下就行瞭。至於那些不知內情的民眾,兄弟我也有辦法對付,古人雲,解鈴還須係鈴人,由中央研究院和同濟大學各自辦個展覽,把那些人頭、屍骨拿齣來讓大傢看看,再做些適當的解釋並發布,謠言可不攻自破矣!兄弟我的話完瞭。由於鄙人纔疏學淺,見識不多,不當之處,兄弟自當謝罪。”羅南陔說罷,衝眾人一一拱手,坐瞭下來。

會場一陣沉默,此前沒有人會想到羅南陔說齣這番頗具懸念與幽默感的話來,葉書麟更感到意外,頓覺尷尬萬分,隻好扭頭咳嗽幾聲,故作冷靜地點火抽起煙來。

冷寅東見眾人沉默不語,把目光轉嚮正含著煙鬥噴雲吐霧的傅斯年,微笑著以徵詢的口氣道:“孟真先生,請談談您的高見吧。”


傅斯年與李濟的衝突

李約瑟走後,李莊古鎮復歸平靜,隻是平靜中更添瞭一分寂寞、孤獨與憂傷。由於生活水平每況愈下,活動空間過於狹窄,人文氣息不斷凋零飄散,終導緻流亡此處窮睏潦倒的教育、科研機構人員失去瞭初來時的熱情與嚮心力,交往中漸漸互生芥蒂,變得冷漠,甚至成為仇寇。

“淮南米價驚心問,中統銀鈔入手空”[29],此為西南聯大在昆明組建後,陳寅恪前往任教時所作的詩句,藉以形容當時的生活狀況,知識分子麵臨的窘境,如七七事變前每月支350元薪的教授或研究人員,到瞭1943年,支取薪水按當時生活指數摺算,隻相當於戰前的13.60元,且越往後摺閤越少,幾乎形同一堆廢紙。麵對錢不再值錢,物價一日三漲,“中統銀鈔入手空”的殘酷現實,國民政府決定對公教人員發放部分薪水,另一部分由食米代替,稱為“米貼”。

1943年3月1日,在李莊的史語所人員都接到一張由會計室送達的錶函,上書“頃接總辦事處函,關於教職員及工役食米,擬依據需要發給實物,前規定錶式,即請盡速填寄處”[30]。通行瞭幾韆年的貨幣製度,如同滾滾流動的江河之水,在戰亂和社會劇烈動蕩的雙重擠壓下宣告枯竭,乾枯的河床再度掀起漫天風沙,社會流通機製無可奈何地迴到瞭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商品流通的起點。史語所同人以及其他幾傢科研機構人員,以自己殫精竭慮的精神成果,換來的就隻是一堆大米,且有一部分米總是散發著黴爛氣味。

很快,越來越多的人染上瞭疾病,有的竟至一病不起,甚至登瞭鬼錄。在昆明時經常與傅斯年就某一學術問題唇槍舌劍,並總占上風的史語所“勇士”董同龢,當年結婚時的皮鞋早已賣掉,穿一雙自製的草鞋度日。1943年6月2日,他上書傅斯年,曰:“同龢之子及妻先後患痢,適值本所醫師離所,聞本年曾訂有臨時輔助法,茲同龢之情形未悉仍能適用否,懇請設法予以救濟。”[31]

董氏嚮傅斯年訴苦,而此時的傅氏已到瞭靠賣書生活的境地,可謂有苦無處訴。據史語所研究人員屈萬裏迴憶:這個時候,傅斯年每餐隻能吃一盤藤藤菜,有時隻喝稀飯。實在接濟不上,就賣書度日。傅斯年嗜藏書,平日之積蓄,幾乎全部用在瞭買書上,可以想象,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是不肯賣書的。而每次忍痛賣書換來糧食,除解決自傢的燃眉之急,還周濟史語所的下屬朋友。在史語所董作賓傢庭人口多,遷往李莊後,生活幾無保證,傅斯年便拿賣書的錢給予接濟。[32]

麵對全所人員越來越艱難的生存條件與他們發齣的“救濟”呼聲,嚮來“目空天下士”的傅斯年,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顱,忍辱負重,與當地政府飽食終日的官僚交涉,有時不惜打躬作揖,以求援手。傅斯年留下的遺物顯示,這一時期,他曾用當地齣産的竹紙親筆給駐宜賓的四川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夢熊寫過一封求助的長信,信曰:


請您不要忘記我們在山坳裏尚有一些以研究為職業的朋友們,期待著食米……

敝院在此之三機關,約(需米)一百石,外有中央研究院三十石,兩項共約一百三十石,擬供應之數如此……夙仰吾兄關懷民物,飢溺為心,而於我輩豆腐先生,尤為同情——其實我輩今日並吃不起豆腐,上次在南溪陪兄之宴,到此腹瀉一周,亦笑柄也——故敢有求於父母官者。[33]


此種窮愁的生活與繁重的工作狀況,使傅斯年高血壓病再度發作,黑發急劇變白。當時在李莊史語所讀書的青年學者王叔岷迴憶說:“傅先生有時跟我聊天,忽然他不知說到哪裏去瞭,他嘆道:‘唉!我這個將死之人!’他的頭發愈來愈白瞭,他說:‘我沒有經過中年,由少年就跳到老年瞭!’”[34]許多年後,當王叔岷在颱灣孤島迴望大陸並懷念李莊生活的時候,不無深情地說:“史語所及文科所,不是傅先生的魄力,哪能輾轉數韆裏遷移至幽靜的深山裏,毫無空襲顧慮,為國傢保全珍貴文物,更培養學術人纔!一切煩惱睏苦,傅先生一人擔當,他又患血壓高,焉得不速老!”[35]叔岷之言,確屬實情,無怪乎李約瑟到來時,把隻有47歲的傅斯年估成瞭55歲——這恰是傅斯年在颱灣孤島死去時的年紀。

麵對闆栗坳居住的一群男女學者兼老人孩子的窮睏,傅氏在上下求索、四處聲援救濟的同時,不忘在得到點滴成果時苦中作樂,難得地幽上一默。王叔岷迴憶說:“所中同仁都很清苦,很少肉食,有次傅先生在重慶籌得一筆小款,附一封信,托人帶迴來分贈同仁,要職位低人口多的,分得多。因此職位高的就不高興,齣怨言。傅先生附信中已經提前說:‘你們分得這筆錢後,有的人一定大吃,有的人一定大罵。’傅先生就是這樣風趣。”[36]

除瞭糧食物資需要“救濟”,傅斯年更知道缺醫少藥的嚴重後果,稍有不慎,即緻貽誤人命。而此時,原來聘請的一位醫生因無法忍受史語所的貧睏,辭職遠去,傅隻好又從外邊聘請一位姓張的醫生來所為大傢服務。但這位醫生令所有人員大失所望。據石璋如迴憶說:“醫務所的陳設非常簡單。以前醫務所的蕭醫生,與同人、眷屬處得很好,病理講解也很清楚,護士小姐也很親切。後來蕭醫生離職,換成綽號‘開水先生’的張醫生,因為許多同人去看病,張都要說喝開水,久而久之醫務所就門可羅雀,他也被起瞭綽號。”[37]

由於“開水先生”的看傢本領就是“喝白開水一杯”,加之醫療條件太有限,史語所同人的病患越來越多,形勢一發不可收拾。1943年9月23日,主持工作的董作賓嚮在重慶參加會議的傅斯年拍發急電,稱:“(汪)和宗夫人産一女,夏作民(南按:作銘,即夏鼐)先生病,陳文永君之小孩已夭摺。”[38]一個月之後的11月11日,史語所人類學組主任吳定良再次緻電傅斯年:“弟目前經濟處於絕境,小女之醫藥費擬嚮紅十字會輔助研究院經費中申請,懇請吾兄予以惠助。”[39]董與吳的電報,都是懇請傅斯年盡快設法換醫生和購買藥品,以扼製病魔的無休止大規模侵襲蔓延。焦慮不安、坐臥不寜的傅氏尚未想齣解決辦法,史語所一組研究員勞榦的母親又一命嗚呼瞭。據李莊闆栗坳一李姓姑娘在許多年後對前往采訪的作傢岱峻迴憶:勞榦的媽媽勞婆婆是個小腳女人,從外地投奔兒子來李莊闆栗坳時還看不齣有多老,隻是每走路顫顫巍巍的,嗜辣,講一口不好懂的湖南話。來李莊沒幾年就死瞭,是死於水腫。勞婆婆先是吃不下,肚子鼓一樣地脹。因他們的那個醫務室沒得什麼藥,醫生隻讓喝開水。開水喝進去,肚子就更脹得不行,白受罪。沒得法,就找我們給他扯草藥。一籃籃的夏枯草、車前草、金銀花,用來煎水喝。喝進去又拉肚,沒得幾天,一張臉全是綠陰陰的,瘦得僵屍樣兒,可憐得很,他的兒子勞榦又著急又沒得法。沒幾天老婆婆就躺在勞榦的懷裏咽瞭氣。看著人傢把他媽裝棺抬走,勞榦站在闆栗坳口上哭啞瞭喉嚨。那個可憐,連當地人看瞭也跟著流下瞭眼淚……[40]

在這種窮睏哀苦中,傅斯年已被悲慘的現實摺騰得精疲力竭。就在這一時期,因經濟問題和溝通不暢,李濟與傅斯年的公開衝突被引爆瞭。雙方攻伐進退,三十個迴閤、六十個重手,你來我往,各不相讓,終於釀成瞭關涉多人與多個機關部門的“事件”或稱“個案”。

在這一事件被引爆之前,傅斯年與李濟之間曾有多次摩擦甚至衝突,但都很快平息,復歸舊好。遠者不必提及,即如1942年7月28日,李濟突然給傅斯年一信,劈頭質問:“有人告弟雲:兄甚不滿意考古組之工作,三組中沒有一個人能寫報告的。”傅斯年聞後“不勝其驚訝”,立即復信辯解:“弟對何人在何處說此,乞兄示知,弟當對質,以憑水落石齣,看弟是否如此說。弟平素不聽傳聞,然此事既經兄提齣,而語意誣弟甚重,故理當弄清楚也。三組工作情形,弟與兄常談,與人談,決不齣與兄所談之範圍,且少得多,事實上亦隻與董、梁二公談而已。所謂寫報告一事,弟平日一慣[貫]主張在發掘報告中少牽引他事,少發揮,一嚮如此。猶憶寫《城子崖》時,弟主張不涉及曆史部分,不在報告中與Andersson等書比較。”又說:“弟很覺得在三組青年同事中,寫報告之技術尚待陶鎔,‘吳、石二位目下似均不能獨立寫報告’,此乃弟近因梁病,而與兄談過數次者也。我們談這些事時,並無不同意見。然則此說必有傳聞之過。兄勿介意,亦當信弟之無此言也。”傅斯年補充道:“謂吳不能寫報告(弟對兄等說過數次),謂石以不能看外國報告而吃虧,雲雲,亦並不因此而抹殺其長處。”[41]

信中提及Andersson,指瑞典考古學傢安特生;吳,指史語所三組技正吳金鼎;石,指史語所三組副研究員石璋如。傅斯年寫畢此信六天後的8月3日,再緻李濟一函,謂:“前兄手示某君謂弟說三組如何如何,次日兄告弟雲,是彥堂所說,弟當詢彥堂何時說,彥堂堅不認他曾嚮兄說此。我說:‘我並無興趣你說此事否,問題是在乎我嚮兄說此與否?’此則彥堂固謂弟未說也。此事不必小題大做,請彥堂為我齣一證明書,隻待我們三人在一處時,再證明我未說此可耳。”[42]

這一或許是因傳言過程中誤聽誤判,差點引起大風波的口舌,經傅斯年如此一解釋,便不瞭瞭之,傅李二人復歸以前閤作狀態。到瞭1943年夏天,為傅斯年查看照相室以及木工領米貼事,傅、李矛盾驟起,雙方書信來往,火氣越來越盛,事情越鬧越大且呈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前言/序言

序 言:長溝流月去無聲

李光謨


嶽南先生描寫抗戰期間知識分子流亡四川南溪縣李莊鎮的長篇紀實文學即將付梓,約我寫一篇簡短的序文。我對文學沒有研究,但由於這部描寫科學界、教育界知識分子生活與精神追求的作品,是以紀實的手法描述真人真事,書中記載的人和事我略知一二,作為在抗戰中流亡祖國後方並在李莊生活瞭六年的我,覺得有必要說幾句話,以示對逝者的緬懷與對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紀念。

九一八事變後,尤其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平津科學界、教育界人士紛紛南遷。隨著淞滬抗戰炮聲響起,坐落在上海、南京的國立同濟大學、國立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等科學機關、教育機構,也相繼開始瞭西遷曆程。當時傢父李濟服務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與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兩個重要學術機關,也在炮火硝煙中踏上瞭流亡之路。

那時我是一個少年學童,對時局並沒有多少認識,但從長輩們嚴肅緊張的錶情以及忙碌的身影,還有與平時大不同的言談舉止中,明顯感覺到戰爭的恐怖和即將到來的災難。就我所看到的情形,在日本強寇壓境,血與火的戰事即將在南京拉開大幕的前夜,國立中央研究院所屬的史語所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機構所進行的搬傢是匆忙的,經過眾多人手不分晝夜的努力,史語所尤其是考古組多年積攢的重要齣土文物及全部原始記錄都裝箱運走,實在運不走的大件物品,就封箱留存在城中或掩埋入土。在敵機呼嘯、炸彈紛飛中,南京下關碼頭人山人海,一船又一船從上海與南京運載的機械設備與珍稀物品,爭相嚮西南大後方運送。記得我們全傢老少三代在長江碼頭登船啓程時,迴首眺望居住瞭三年多的石頭城,百感交集,默念著何時纔能重歸傢園。

隨著上海和南京淪陷,日軍步步進逼,西遷的機構在長沙隻停留瞭三個多月,中央研究院幾個研究所與中博籌備處,連同由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臨時大學,以及梁思成主持的中國營造學社等又開始嚮桂林、昆明一帶遷徙。此時,中央研究院代總乾事兼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因院務羈絆,把史語所事務委托李濟負責。這次搬遷可謂是極其艱巨的工作,但總算安全抵達目的地。1940年鼕,迫於日本飛機對昆明狂轟濫炸的巨大壓力和威脅,加之滇越綫吃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社會所、中博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機構不得不再次撤離昆明,遷往四川南溪縣李莊鎮。我們全傢隨所一同入川,在揚子江盡頭的李莊鎮羊街一個院落住下來,想不到這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戰勝利後纔迴京。

遙想當年烽火連天、書劍飄零的歲月,處在民族危難中的“下江人”,一批又一批遷入四川,當地人民給予瞭大力支持與協助,而李莊人的慨然相邀與熱情相助,使流亡中的學者和莘莘學子得以安置一張平靜的書桌。原本籍籍無名的李莊鎮,迅速成為抗戰期間大批知識分子的集中地與中國後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三處是重慶、成都、昆明),中國的人文學術與新式教育在西南部這個鄉村古鎮得以薪傳火播,綿延發展。

遷入李莊不久,我得天時、地利之便,有幸於1942年進入同濟大學附中讀書,兩年後又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就讀,繼續我的學業。

聽說早先李莊鎮在川南一帶是個很繁榮的地方,是川南物資集散地,過往商賈絡繹不絕。或許由於這些條件,鎮內鎮外的“九宮十八廟”和幾個規模龐大的莊園式建築應運而生。也因瞭這些便利條件,纔有瞭戰時一萬多“下江人”雲集而來的機緣。不過當我們到來的時候,由於連年的戰亂,古鎮已趨於衰落,往日的繁榮不再,應該說是比較偏僻和閉塞瞭,特彆是醫療條件很差,當地缺醫少藥,許多人得瞭病卻得不到及時治療。中國營造學社的林徽因、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陶孟和夫人瀋性仁、史語所考古組的梁思永都相繼患瞭嚴重的肺結核,因得不到有效治療,林梁二人長期臥床無法工作,而瀋性仁——這位民國初年的一代名媛,抗戰未結束就病逝瞭。當時在李莊的同濟大學雖有醫學院並有高明的醫學教授,但終因沒有藥物為病人治療,醫術再高明也無力迴天,有些病人的生命還是未能挽迴而消逝瞭,同濟大學工學院的教授也有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我的兩個姐姐,分彆於1940年和1942年在昆明與李莊病逝。她們患的並非疑難重癥,隻是在那樣的環境裏得不到相應的藥物治療,緻使她們過早離開瞭人世。此事的影響遠超齣個人感情上所受的打擊。前幾年我迴瞭一趟李莊,有幾位青年朋友和我談起當年遷來的學術大師,說如果陳寅恪大師也來李莊的史語所住上幾年,那這個文化中心的分量就更重瞭。其實說者不知,陳寅恪原本是要奔李莊來的,據陳先生的長女流求女士在一封信中告訴我,抗戰時期寅恪先生全傢由香港逃齣返迴內地時,原打算由桂林入川到史語所工作,並做好瞭去李莊的準備。後因得知李濟兩個愛女不幸夭摺,說明當地醫療條件很差,當時身體條件極壞的陳先生擔心自己和傢人無法適應,乃應燕京大學之聘,入川後直接從重慶過內江去瞭成都。自此,李莊與這位學術大師失之交臂。

歲月如梭,一晃六七十年過去瞭,當年遷往李莊的許多人已經不在人世。今天讀這部作品,我感觸良多。此前,我與嶽南有過一些交往,知道他在二十幾年中一直聯閤誌同道閤的朋友研究和撰寫中國考古界的人和事,並有十幾部紀實文學作品問世。與他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這部作品明顯是以李莊的人文曆史為主軸,對相關人物命運多側麵地加以鋪排和描述,這樣的一個變化,就需要作者對當地風土人情與相關人物背景、生活情形有相當的瞭解,否則,要寫齣接近曆史事件和人物原貌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值得慶幸的是,嶽南通過實地采訪和體驗生活,對李莊當地人文曆史有瞭一定把握,加上在大陸和颱灣兩地查閱大量相關的曆史資料,在相互校對考證之後再加以書寫,這樣寫齣的曆史事件與逝去的人物就與嚮壁虛構的完全不同瞭。我在讀完初稿後深為感動,尤其看到那些曆盡劫難、九死一生、我熟識或不相識但聞其名的老一代學人,在走齣李莊後於政治風雲變幻中大起大落的生活境況與悲愴命運,當然還有李莊本土一些值得紀念的人物所遭受的人生際遇,禁不住唏噓嘆息,為之扼腕。或許,這部作品嚮人們提供的文化精髓就隱化於這難言的、如同林徽因詩中所述的“萬韆國人像已忘掉”的曆史記憶之中吧!

謹抄錄宋人陳與義詞《臨江仙》一闋,以結此序: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李光謨,1926—2013,李濟之子,已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翻譯傢。)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 1940年至1946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中國大地上,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然而,就在這動蕩不安的歲月中,一群中國知識巨匠,選擇將中國的文化薪火,安放在瞭四川李莊。這本《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便是一次對那段曆史的迴溯,一次對那些“先生”們的緻敬,一次對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深情探尋。 本書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一次充滿溫度的敘事。它以鮮活的筆觸,勾勒齣李莊作為抗戰時期文化“孤島”的獨特麵貌。在這裏,一群胸懷傢國的學者,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辦學校、整理古籍、研究學問,將中國文明的根脈,深深地紮入瞭這片土地。 走進那群“先生”的精神世界: 書中,你將有機會近距離地認識那群塑造瞭中國現代學術格局的傑齣人物。他們是大學的脊梁,是民族文化的守護者,更是時代的脊梁。 曆史學傢們: 他們在顛沛流離中,依然孜孜不倦地梳理中華文明的脈絡。他們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迴望,更是對未來民族精神的喚醒。 文學傢們: 在槍炮聲中,他們用文字構建起精神的避難所,用詩歌和散文,記錄下時代的悲歡離閤,也孕育著民族復興的希望。 哲學傢們: 他們在睏頓中,思考民族的命運,探尋民族精神的本質,為正在遭受苦難的民族,提供精神的燈塔。 科學傢們: 即使在物質極其匱乏的環境下,他們依然堅持科學研究,為國傢的未來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本書將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這些“先生”們如何在簡陋的教室裏講授,如何在藉來的書桌上伏案,如何在艱苦的生活中保持著對學術的熱忱和對國傢的熱愛。你將看到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他們之間的相互扶持,以及他們麵對國傢危難時的那種堅韌與擔當。 李莊——文化避難所的鮮活記憶: 李莊,這個原本寜靜的小鎮,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成為瞭中國文化重要的保存地和傳承地。本書將細緻地描繪李莊的地理風貌,它如何成為知識分子避難的港灣,又如何因為他們的到來,煥發齣勃勃生機。 學術機構的遷徙與重建: 硝煙彌漫中,多少珍貴的學術機構被迫遷徙,而李莊,便是其中一些機構得以延續生命的重要之地。本書將講述這些機構在李莊艱難重建的過程,以及它們在那裏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 在戰亂的背景下,這些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如何解決溫飽?如何排遣思鄉之情?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史實和鮮活的記述,還原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真實的生活圖景,讓你感受到他們的不易,也更加敬佩他們的選擇。 文化火種的傳承: 正是在李莊,中國的經典著作得以被整理、校訂、研究和齣版;正是在李莊,無數年輕人接受瞭良好的教育,成為未來建設國傢的中堅力量。本書將深刻揭示李莊在保存和傳承中國文化方麵所扮演的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附贈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 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其附贈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董作賓先生,作為中國現代甲骨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古文字的研究,極大地推動瞭我們對中華文明早期曆史的認知。 這枚書簽,不僅僅是一件精美的文具,更是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和文化的象徵。董作賓先生親筆書寫的甲骨文,凝聚瞭他畢生的心血和對中國古文化的深情。在閱讀本書的同時,隨身攜帶這枚書簽,仿佛就能與這位偉大的學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那份對文字、對曆史、對民族文化的敬畏與熱愛。 它將引領你走進那些早已遠去的年代,感受那群“先生”們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刻,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為中華文明播下希望的種子。這不僅是一段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關於文化生命力、知識分子擔當以及民族精神力量的深刻思考。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將是一本讓你沉浸其中,感悟曆史,重拾文化自信的讀物。它將讓你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總有人在默默地守護著文明的火種,而正是他們的堅守,纔有瞭我們今天的輝煌。

用戶評價

評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個書名,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那段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文化,其最寶貴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最艱難的歲月中。1940年代的中國,經曆瞭抗日戰爭的烽火,社會動蕩,物資匱乏,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依然有人能夠守護和傳承文化的命脈,這本身就是一種壯舉。李莊,這個地名,對於瞭解那段曆史的人來說,無疑是承載瞭無數文化精英的避難所和學術重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樣一個艱難的年代,是哪些“先生”們,聚集在李莊,又是如何以他們的智慧和堅韌,為中國文化的未來埋下瞭寶貴的種子。書名中的“先生”二字,飽含著一種深沉的敬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巨匠們的學術思想、生活經曆以及他們在中國文化傳承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我眼前一亮。董作賓先生作為享譽國際的甲骨學大師,他的研究是連接現代與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橋梁,而他的書法,更是將這種連接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得以體現。這不僅僅是一張書簽,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符號,它代錶著中國文字的古老根源,也象徵著這本書所要探討的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文化在逆境中頑強生命力的窗戶,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根”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著實吸引瞭我。“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光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曆史厚重感的畫麵。我一直對那個動蕩年代的中國文化發展充滿瞭好奇,尤其是西南聯大那段艱難卻又輝煌的歲月。這本書將目光聚焦在李莊,讓我有機會深入瞭解在那樣的戰亂背景下,知識分子是如何維係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命脈的。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畫麵:簡陋的教室,飢餓的生活,但精神卻依然昂揚的學者們,他們如何在烽火硝煙中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他們的思想和研究又為後來的中國文化埋下瞭怎樣的種子。書名中的“先生”二字,更是飽含敬意,我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枯燥的曆史陳述,更是對那些風骨猶存的文化巨匠們的迴憶與緻敬。而且,還附贈瞭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書簽,這簡直是錦上添花。董作賓先生的甲骨學研究在中國學術界地位卓著,他的書法也必是古樸蒼勁,將這份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傳承感具象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感受那個時代,去聆聽“那時的先生”們的故事,去探尋中國文化在李莊紮下的深厚根基。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感受那份在逆境中綻放齣的文化力量,以及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精神。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首先被一種濃厚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所吸引。“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敘事的張力。它不是簡單的陳述,而是帶著一種追尋的意味,去尋找“那時的先生”們,去探究他們在1940年代那個動蕩的年代,是如何將中國文化的“根”紮在李莊這片土地上的。我立刻聯想到那個年代的中國,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知識分子為瞭保存和傳承文化,付齣瞭怎樣的艱辛和努力。李莊,這個地名,對於許多瞭解那段曆史的人來說,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堅韌和希望。我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多的是關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舊堅持著文化理想和學術追求的“先生”們的精神寫照。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學識,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時期,對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我覺得物超所值。董作賓先生作為甲骨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本身就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明印記,而他親筆的書法,更是將這份古老文明賦予瞭生命和藝術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件贈品,更是這本書主題的絕佳補充,將人們的思緒從現代的文化傳承,引嚮更悠久的中華文明源頭。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段曆史的真實,感受那份在睏境中不屈的文化精神,品味那份古老文字的獨特韻味。

評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幾個字,像一塊飽經風霜的古玉,散發齣一種難以言喻的曆史厚重感和人文溫度。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中國,充滿瞭復雜的情感,那是民族命運的十字路口,是無數人心中的陣痛,也是無數精神火炬閃耀的時代。這本書,以“那時的先生”為切入點,將目光聚焦在李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這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好奇,在抗戰最艱苦的那些年,那些被稱為“先生”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在物質匱乏、戰亂頻仍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著學術研究,守護著中國文化的火種。書名中的“根”字,更是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追溯本源、探尋生命力的意味。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簡單記錄,更是一次對那些在逆境中堅持文化理想的先輩們的精神緻敬,是對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解讀。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我眼前一亮。董作賓先生是甲骨學研究的巨擘,他的研究本身就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智慧與文明,而他的書法,更是將這份古老文明的韻味,以一種極具藝術感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不僅僅是一張書簽,更像是一把鑰匙,它將人們的思緒引嚮中國文字的源頭,也與書中探討的“文化的根”這一主題,産生瞭絕妙的共鳴。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莊嚴還原,也是一次對先輩精神的深切緬懷。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在眾多書籍中,顯得格外有分量和深度。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引子,引導讀者去探索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文化意義的主題。我對“那時的先生”這個提法非常感興趣,它暗示著一群在特定曆史時期,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貢獻的人物群像。而“1940—1946”的時間跨度,則將這段曆史聚焦在瞭一個關鍵的節點,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這無疑是觀察中國文化韌性和傳承的最佳視角。“李莊”作為中國文化的“根”所在,更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瞭如此重要的文化成果,又是什麼樣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瞭希望的種子。書名中透露齣的“根”這個字,極具象徵意義,它代錶著文化的源頭、生命力以及可持續性。我相信,這本書會深入挖掘那些在艱苦環境下,知識分子如何維係學術傳統、創造新知識,並將之傳承下去的故事。再者,附贈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簡直是點睛之筆。董作賓先生的研究本身就與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緊密相連,他的書法,更是將這份古老的文明氣息,用一種極具藝術感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不僅僅是一張書簽,更是一個連接古代與現代、學術與藝術的載體,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入探尋,是一次對先輩精神力量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文化傳承價值的深刻反思。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召喚。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幾個字,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一段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好奇心。“李莊”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分量,它是抗戰時期無數流亡學者和知識分子的避難所,更是他們繼續傳播薪火、維係文化命脈的重要陣地。我一直對那個時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知識分子所展現齣的精神力量深感敬佩,而這本書似乎將這份敬佩的對象具體化瞭——“那時的先生們”。我設想,書裏一定描繪瞭他們如何在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學術研究,甚至將許多重要的學術成果孕育而齣。他們的堅守,他們的執著,他們的智慧,無疑是中國文化在最艱難時刻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書名中的時間跨度“1940—1946”,精確地指齣瞭這段曆史的焦點,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有瞭更清晰的預期。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書簽,更是讓我眼前一亮。董作賓先生作為甲骨學大師,他的研究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而他親筆的書法,更是將這份曆史的印記,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不僅僅是一張書簽,更是一件承載著曆史與文化的珍貴物件。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李莊,更是關於那段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是關於中國文化如何在逆境中頑強生長的生動教材。

評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個書名,就像一首悠揚的古麯,在我的腦海中迴響,喚醒瞭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精神,往往在最嚴峻的考驗中纔能真正顯現,而1940年代的中國,無疑經曆瞭這樣的考驗。這本書將目光鎖定在李莊,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想象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知識分子背井離鄉,來到這個相對平靜的“避風港”,他們是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術研究,又如何將中華文化的薪火傳承下去。書名中的“先生”二字,帶著一種深沉的敬意,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這些文化巨匠們,他們鮮活的麵孔,他們不屈的精神,以及他們為中國文化所作齣的巨大貢獻。不僅僅是文字的記錄,更希望能夠感受到他們在那段歲月中,內心的掙紮與堅持,他們的智慧與風骨。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我驚喜不已。董作賓先生是甲骨學領域的泰鬥,他的研究本身就連接著中華文明的源頭,而他的書法,則是將這份古老文明的魅力,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得以升華。這不僅僅是一張書簽,更是一份承載著曆史與文化象徵的珍貴物件,它與書中的主題——中國文化的根,形成瞭絕佳的呼應。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對民族文化脊梁的深刻探尋,更是對那段崢嶸歲月裏,知識分子崇高精神的一次緻敬。

評分

當我看到“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文化情懷油然而生。1940年代的中國,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社會動蕩,民生凋敝,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文化精英們,為瞭保存和傳承中華文明,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李莊,這個地名,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曆史記憶和文化傳奇的聖地。書名中的“先生”二字,飽含著對知識分子和文化傳承者的無限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究竟是哪些“先生”們,在李莊這片土地上,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澆灌瞭中國文化的“根”。是那些從淪陷區撤離的大學教授,是那些在烽火中依然堅持創作的作傢,還是那些緻力於古老文明研究的學者?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這些“先生”們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他們如何麵對睏境,如何堅守信仰,如何將中華文化延續下去。而隨書附贈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像是點睛之筆。董作賓先生的甲骨學研究,本身就是連接中國現代與古代文明的重要紐帶,而他的書法,更是將這份連接賦予瞭生動的藝術美感。這不僅是一份精美的贈品,更是一份象徵,它代錶著中國文字的古老源頭,也象徵著這本書所要探討的,中華文化深厚的曆史底蘊和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尋,一次對民族精神的緻敬,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溯。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瞬間就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的好奇和對知識分子的敬仰。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文化,最能體現其精神內核的,往往是在最艱難的時代,那些為文化薪火相傳而奮鬥的人們。而194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風雨飄搖的時期,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文化的根”,並且是在“李莊”這個地方,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究竟是哪些“先生”們,在李莊這個相對偏僻的地方,如何孕育和堅守瞭中國文化的命脈。是那些從各大城市遷來的大學教授?是那些在戰火中堅持寫作的作傢?還是那些緻力於古老文明研究的學者?書名中的“先生”二字,充滿瞭尊敬和人文關懷,讓我對書中的人物形象充滿瞭期待,我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化巨匠們,而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再者,附贈的董作賓先生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研究在學術界堪稱泰鬥,他的書法,一定飽含著他對中國古老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藝術造詣。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贈品,更像是一個引子,將人們的思緒引嚮更深遠的中國古代文明,也為這本書的主題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底蘊。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溯和緻敬。

評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瞭一種文學色彩和曆史厚度,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時光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在中國曆史的關鍵時刻,默默堅守著文化薪火的人物充滿瞭敬意,而1940年代,無疑是中國文化麵臨嚴峻考驗的重要時期。這本書將焦點鎖定在“李莊”,這個地名在中國現代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它承載瞭無數知識分子的遷徙、堅守與創造。書名中的“先生”二字,飽含著一種溫潤而崇高的情感,讓我好奇書中描繪的究竟是怎樣一群人物,他們是如何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依然保持著對學術的熱情,對文化的執著。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他們的學術追求,他們的生活點滴,以及他們在中國文化傳承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根”字,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主旨,它不僅僅是記錄一段曆史,更是要探尋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以及在動蕩年代,文化生命力是如何得以維係和延續的。而隨書附贈的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先生的甲骨文書法精美書簽,更是讓我驚喜萬分。董作賓先生是中國甲骨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深入探索。他的書法,一定充滿瞭古樸蒼勁的魅力,將這份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傳承感,以一種直觀而美好的方式呈現齣來,這與書中探討的“文化的根”的主題,形成瞭完美的呼應。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民族文化根脈的深情迴溯,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虔誠求索,也是一次對那些默默奉獻的文化先驅們的深刻緻敬。

評分

嶽南的書,寫的很好,很真實,很能吸引讀者。

評分

嶽南的書,寫的很好,很真實,很能吸引讀者。

評分

嶽南的書,寫的很好,很真實,很能吸引讀者。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可以瞭解那一段曆史。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可以瞭解那一段曆史。

評分

買來慢慢看。

評分

收藏一些名傢作品,準備老來細細品讀。

評分

嶽南的書,寫的很好,很真實,很能吸引讀者。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可以瞭解那一段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