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叛国史·中山先生亲征录

陈炯明叛国史·中山先生亲征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直之 等 著
图书标签:
  • 陈炯明
  • 叛国
  • 中山先生
  • 历史
  • 民国
  • 政治
  • 军事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广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777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炯明叛国史》引用当时报刊报导和原始文电,对陈炯明白辛亥革命后在广东的各项重要活动,以及他是如何由革命党人沦为广东地方军阀的由来与发展等,均有所论述,其中尤详于1921年前后广东军政府内部的纷争与矛盾。
《中山先生亲征录》作者黄惠龙,时为孙中山卫士。该书主要记述1921年——1924年间孙中山在广东的军事活动,如讨伐桂系军阀沈鸿英、讨伐陈炯明的东江之战等,其中记陈炯明叛军围攻广州粤秀楼、孙中山暨夫人宋庆龄脱险经过尤为详尽。

目录

陈炯明叛国史
整理说明
编辑者启事
编辑大意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序七
序八
编辑者自序一
编辑者自序二
编辑者自序三
第一章 陈炯明叛变之穷源
第一节 陈炯明之来路不正
第二节 陈炯明以残杀治粤
第三节 陈炯明叛党自癸丑后
第四节 陈炯明投机之一再失败
第五节 军政府改组与陈炯明之关系
第六节 陈炯明阻碍[挠]国本大计之着手实施
第二章 陈炯明之侥幸成名及其人品心术
第一节 陈炯明前后之用兵
第二节 陈炯明之热中权利
第三节 陈炯明之狭隘与猜忌
第四节 陈炯明之贪墨
第三章 北伐定计与改道之原因
第一节 组织正式政府之经过
第二节 北伐之定计
第三节 改道北伐之迫不获已
第四节 罢免陈氏各兼职之理由
第四章 陈炯明退走东江之积极谋乱
第一节 离粤前之情形
第二节 孙总统之苦心迁就
第三节 各界属望之泡影
第五章 陈炯明捣乱粤局之布置
第一节 扰乱金融与自杀之动机
第二节 废弛赌禁之作用
第三节 广州报界在财政厅集议之反动
第四节 叛军将领之紧急会议
第六章 陈炯明叛变之实现
第一节 围困公府谋弑元首之经过
第二节 香江晨报纪十六辰刻前之爆发情形
第三节 叛军通电迫请孙大总统下野之谬妄
第四节 西报对广州乱事之感想
第五节 叛军掠夺虎门炮台之纪实
第七章 孙夫人对粤变之纪实
第一节 叛军围困公府之实情
第二节 出亡时目击之惨状

第八章 海军还炮轰击叛军后之情形
第一节 十七日之省河军事
第二节 广州晨报之厄运
第三节 购缉总统之加赏
第四节 电乞北洋海军助攻之败露
第九章 陈炯明纵兵奸淫掳掠之罪恶
第一节 广州东南关店户被抢之通电
第二节 叛军何故抢劫
第三节 被抢情形之汇述
第四节 节妇被奸自杀之遗书
第五节 北江空前之浩劫
第六节 国会议员横被抢辱之详情
第七节 执信校长之报告
第八节 廖仲恺被掳勒赎
第九节 惠州人之叛军观
第十章 陈炯明降北联吴之里面
第一节 北伐军入赣所得之陈氏通敌罪证
第二节 陈炯明降北联吴之作用如何
第三节 陈氏不容有北伐
第四节 破坏北伐必自杀邓仲元始
第五节 其他之计划
第十一章 调停之一瞥
第一节 省议会之所谓临时维持会
第二节 各社团标榜调停之惯技
第三节 强奸民意之胎息
第四节 唐绍仪之调和说
第五节 陈炯明之利用调停
第十二章 香山之惨剧
第一节 叛军袭寇香山之目的何在
第二节 失守之详情
第三节 香人对于叛军焚掠之愤慨
第十三章 叛军攻夺长洲之经过
第一节 事前之酝酿
第二节 实施攻夺之连带任务
第三节 三次谋杀总统不成
第十四章 呜呼广州之言论界
第一节 叛军对待一般之报纸
第二节 新闻界中之败类
第三节 沪报之记载
第十五章 附录
一 粤军之略历
二 陈家将佐之题名录
三 各地之讨贼声
四 舆论一斑(略)
五 杨参军之军中日记
六 护法总统宣言(略)
七 孙总统致海外同志书
结论

中山先生亲征录

整理说明
题词

序二
叙述原因
陈逆之绝饷奸谋
遄回粤海与改道北伐
粤秀楼之蒙难
粤秀楼之血战
夫人至总统府
得总理出险之喜信
枪林弹雨
夫人出险
总理驻节永丰军舰
舰队通过海心岗
长洲要塞之被毁
车尾海战
总理到上海发表宣言
逆军东窜
总理回粤督师
讨沈鸿英
陈逆之二次谋叛
博罗督战
围攻惠州之异闻
石滩之败
保全广州市
四路进攻
韶关之督师北伐
总理北上
扶病入北平
总理逝世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历史、政治与军事题材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民国初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但不涉及《陈炯明叛国史·中山先生亲征录》的具体内容。 --- 书名:乱世雄风:民国肇建与军阀的角力 内容提要 《乱世雄风:民国肇建与军阀的角力》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转折点——民国初年,从清廷覆灭到袁世凯称帝、再到各路军阀割据混战的历史画卷。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人物传记叙事,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下,权力结构如何重塑、地方势力如何崛起,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 本书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塑形、又试图塑造时代的群体:既有北洋体系内部的复杂博弈,也有南方革命力量的艰难探索。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被历史定型的“大人物”,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更具多维度的历史现场:不同派系间的联盟与倾覆、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调动、以及社会各阶层在权力真空下的生存策略。 第一部分:帝制的黄昏与共和的雏形 本部分聚焦于辛亥革命的余波与民国初期的政权构建。清朝的崩溃并非终结,而是另一场更漫长、更复杂的权力真空的开始。我们详细梳理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宋教仁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性的结局。重点分析了“议会政治”的理想如何在北洋体系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地方势力的掣肘下,逐渐演变为一场空有其表的政治游戏。 书中对早期内阁的更迭、政党间的拉锯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了黎元洪等过渡性人物在权力分配中的微妙角色,以及孙中山先生在这一阶段所做的战略性调整与思想演进,特别是他对于真正实现“军政统一”的迫切认识。不同于仅聚焦于某位领袖的个人决断,本书更侧重于分析当时政治生态对所有参与者的制约与塑造。 第二部分:袁世凯的威权与帝制的复辟阴影 袁世凯的崛起,是本书分析的重中之重。我们不将他简单标签化,而是从其军事背景、外交手腕以及对传统官僚体系的深刻理解等多角度审视其“非常大总统”的执政逻辑。书中详述了“宋案”的深层影响,以及袁世凯如何逐步架空国会,将权力集中于军事核心集团。 高潮部分在于“帝制复辟”的闹剧。本书详尽还原了筹安会的运作机制,分析了支持复辟的士绅、旧官僚及部分军人的心理基础,以及复辟计划是如何一步步激化矛盾,最终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反抗浪潮。此阶段的重点在于考察:在共和理念尚未根深蒂固之时,传统威权主义对民国政治的强大引力。 第三部分:南北的对峙与地方势力的膨胀 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政府的权威迅速瓦解,中国正式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本书详细描绘了以段祺瑞和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系内部的派系分裂(皖系与直系),以及这种分裂如何为南方革命阵营提供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对于南方革命派的力量,本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包括对“护法运动”的起源、目标及其实际成效的分析。护法运动并非一帆风顺,它暴露了革命党在军事实力、财政基础以及统一指挥上的严重不足。同时,书中也关注了地方实力派(如滇系、桂系)如何在中央权力真空下,利用其地缘优势和有限的军事力量,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这些地方政权虽然名义上拥护“共和”,但其运行机制更接近于传统的地方军事化治理模式。 第四部分:理想的彷徨与新时代的序曲 在军阀混战达到高潮之际,一股新的思潮开始萌动。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的探索与焦虑。在军事政治的泥潭中,寻求现代化出路的努力从未停止。书中分析了此时期,革命力量在思想和组织上的重要调整,以及孙中山先生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最终确立,这标志着国民党战略的重大转向,也为日后统一中国的努力奠定了新的思想基础。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结合: 在描绘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不乏对重要政治人物幕后决策、幕僚网络、以及关键军事行动的细节还原。 权力生态学分析: 重点探讨了在权力结构不断重组的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无论是革命派、北洋系还是地方军阀)如何进行资源整合、联盟构建与利益输送。 史料扎实: 广泛参考了民国时期的官方档案、私人信札、外交报告以及重要的党派文献,力求还原一个复杂、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 《乱世雄风》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共和”的理想旗帜下,中国是如何在数十年间被军事强人反复拉扯、最终不得不重新寻找自身发展道路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艰难起步、关于权力游戏与民族命运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于这类涉及敏感政治事件的著作,通常抱持着审慎的态度,但《陈炯明叛国史·中山先生亲征录》的出现,着实刷新了我的认知。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叙事的平衡性——这在处理立场鲜明的历史人物时尤为可贵。作者似乎有意避免了简单的情感宣泄或意识形态的简单站队,而是努力去重构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读到中山先生在关键时刻如何调动各方资源,如何平衡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威的微妙关系时,我深感震撼。那种对政治智慧的展示,远比单纯的武力对抗更具历史启示意义。文笔上,它摒弃了那种学院派的刻板,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叙述方式,节奏感极强,高潮迭起。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其叙事脉络,并被那种历史的张力所吸引。这本书成功地将“史实”与“故事性”完美融合,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策略,一边是陈炯明步步走向决裂的内心轨迹,另一边是中山先生为维护国家统一所进行的果断部署。两条线索相互映照、相互推动,使得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戏剧张力。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亲征”这一高潮部分时,采用了大量动态的描写手法,仿佛镜头在快速切换,从广州的炮火连天到幕后的电报往来,无一不显出其对军事调度的精妙把握。此外,本书对当时各派系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使得陈炯明的行为不再是孤立的“叛变”,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多重矛盾激化的结果。这种多维度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历史事件的解释深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往对这些人物的简单标签化判断。读完之后,心中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了。

评分

翻开此书,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时代气息便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擅长在宏大叙事中穿插微观的场景描写,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其对史料的“去神化”处理,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或恶魔,而是还原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挣扎与选择。那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在一起的宿命感,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脑海中原有的历史框架进行比对,发现作者的切入点新颖且独到,尤其是在解读几次关键的军事部署和政治谈判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价值大大超越了一般的通史叙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历史侦探小说,充满了悬念和深意,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真相。

评分

这本《陈炯明叛国史·中山先生亲征录》实在是让人读罢掩卷长思,笔者的叙事功力非同一般,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初读之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严谨,对文献资料的运用之娴熟。它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通过对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的深度挖掘,构建了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物群像。尤其是对陈炯明先生决策心路历程的刻画,那种在理想与现实、忠诚与背叛之间的撕扯,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叛徒”形象,而是一个有其复杂思想脉络的个体。同时,中山先生在处理这场危机时的沉着与果断,其“亲征”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全书的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没有一句废话,每一段文字都似乎在推动历史的进程,使得阅读体验酣畅淋漓,仿佛亲历了一场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暴。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民国初年粤系军阀与中央权力斗争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其对史实的还原度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现场感”。作者在重现历史场景时,对于环境、氛围、人物言谈举止的描摹,细致入微,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书中对于几次关键会议的还原,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通过对话的精炼和心理活动的侧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穿透历史的尘埃,让你直面那些历史人物在做出关乎国家命运的抉择时的瞬间犹豫与坚定。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详尽地记录了“叛国”与“平叛”的过程,更在于它深入探讨了“大义”与“私情”的永恒冲突。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历史的重量。阅读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它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却拥有扣人心弦的叙事魅力,非常值得一读再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评分

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瓦德西拳乱笔记》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联军统帅。该书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瓦德西所写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一套丛书都不错,只不过有些价格稍高!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必备。

评分

《中山先生亲征录》作者黄惠龙,时为孙中山卫士。该书主要记述1921年——1924年间孙中山在广东的军事活动,如讨伐桂系军阀沈鸿英、讨伐陈炯明的东江之战等,其中记陈炯明叛军围攻广州粤秀楼、孙中山暨夫人宋庆龄脱险经过尤为详尽。

评分

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陈炯明叛国史》引用当时报刊报导和原始文电,对陈炯明白辛亥革命后在广东的各项重要活动,以及他是如何由革命党人沦为广东地方军阀的由来与发展等,均有所论述,其中尤详于1921年前后广东军政府内部的纷争与矛盾。

评分

不错的史料

评分

《一士类稿》作者徐一士(1890-1971),原名仁钰,字相甫,号蹇斋。出身仕宦家庭,祖籍江苏宜兴。1910年毕业于山东客籍高等学堂,授举人出身。1928-1955年,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期间曾兼职于平民大学、北京国学书院等。退休以后,经梅兰芳举荐,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本书以记清末掌故为主,共计27篇,有19篇分别载于《国闻周报》、《逸经》等杂志,所写人物多为文坛学界名宿。如王闽运、李慈铭、章太炎、陈三立、廖树蘅、张百熙等,又记有靖港之役、咸丰军事史料、庚辰午门案等,多为作者亲身见闻,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