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错读字词词典

常见错读字词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正元 著
图书标签:
  • 错读字词
  • 常见错别字
  • 词典
  • 语文
  • 学习
  • 教育
  • 工具书
  • 纠错
  • 汉字
  • 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3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56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见错读字词词典》:现存最早可认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汉字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它、使用它、继承、爱护和发展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光荣而神圣的天职,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愧对后人。为此,早在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该文强调指出:“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每一个文件、每一个报告、每一种报纸、每一种出版物,都是为了向群众宣传真理、指示任务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使任何文件、报告、报纸和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才能产生正确的、物质的力量。”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音序索引
词典正文
后记

精彩书摘

隔阂
①阻隔、阻碍;②指彼此间存在矛盾,思想不统一。“阂”:读作he,不读hai。
正例:晋?江统《徙戎论》:“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清?薛福成《密陈帕米尔情形片》:“英冀中国得地稍多,支格其间;可隔阂俄兵之南下。”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多少年来,在各民族间造成的隔阂和冤仇逐渐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误例:某电视台2002年12月22日的《让世界了解你》节目中,一位女嘉宾将“隔阂”误读作“隔害(hai)。
亘古
从来,自古以来。“亘”:读作gen,不读heng。
正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这是他亘古少有一个贤良人,才这样待你。若差些儿的人,听见了这话,吵嚷起来,把你丢在外头,死不死,活不活,你敢怎么着呢?”陈沂《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匪徒……建造起他们的亘古未有的杀人工厂。”
误例:某电视台2001年3月28日的娱乐节目中,一导演误读作“恒(heng)古”。
……

前言/序言

  汉字是汉语记录的符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科学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现存最早可认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汉字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它、使用它、继承、爱护和发展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光荣而神圣的天职,否则,我们将愧对祖先、愧对后人。为此,早在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是:《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该文强调指出:“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每一个文件、每一个报告、每一种报纸、每一种出版物,都是为了向群众宣传真理、指示任务和方法而存在的。它们在群众中影响极大,因此,必须使任何文件、报告、报纸和出版物都能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使思想为群众所正确地掌握,才能产生正确的、物质的力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时间已过去了五十多年,由于种种原因,“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这一崇高、神圣的目标非但没有达到,反而倒有每况愈下,日趋严重之势。现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看电影、听报告等,出现错读字、词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时时存在,处处存在!

智识之光:一本探寻语言深层结构与文化脉络的著作 本书并非一部旨在纠正日常阅读或书写错误的工具书,而是力求深入剖析现代汉语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与潜在张力的一部思想性著作。它将语言视为一种活态的、不断自我重塑的社会建构,而非一套僵硬的规则集合。 第一部分:语言的“非稳定性”与语义漂移 本书首先挑战了传统语言学中对“标准”的执着,认为语言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持续的“非稳定性”。我们考察了在信息爆炸时代,词汇意义是如何在不同社群、不同媒介(如社交媒体、专业报告、口头交流)中发生微妙乃至剧烈的“语义漂移”。 词语的社会生命周期: 我们追踪了数百个核心词汇,分析了它们如何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脱胎而出,进入公共领域,并最终被赋予新的、往往是反向的含义。例如,某些原本带有褒义的词汇,在特定网络文化群体中如何被“去语境化”并转化为讽刺或戏谑的符号。这不仅仅是“读错”或“写错”的问题,而是社会权力结构和文化认同变化在语言表层留下的痕迹。 隐喻的权力: 重点剖析了隐喻在构建现实认知中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的隐喻结构截然不同。我们深入探讨了在科技、经济和政治话语中,哪些隐喻被刻意植入,以引导公众的思维方向。这些隐喻往往比字面意思更具穿透力和持久性。 第二部分:语法的“弹性”与句式的演化 本书超越了对“主谓宾”结构的机械化分析,转而关注句法结构在不同传播需求下的弹性表现。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创新是适应信息密度和传播速度的必然结果。 断裂式叙事与信息压缩: 在快节奏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正面临挑战。我们分析了“碎片化”表达如何通过省略、倒装或句内停顿的重构,在牺牲部分精确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接收率。这并非语法上的“错误”,而是对认知负荷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语气的非语言编码: 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数字化语境中,人们如何利用标点符号、表情符号(Emoji)以及文本格式(加粗、斜体)来重新编码传统的语音语调和非语言信号。这些符号层级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元语法”,它绕过了传统语法规则,直接作用于情感和意图的传达。 第三部分:书写与记忆的断裂 我们探讨了汉字系统在数字化输入法普及后所面临的深层挑战。这并非关于“提笔忘字”的简单记录,而是关于书写行为本身对思维产生的制约和解放。 “肌肉记忆”的消亡与思维重塑: 书写(手写)动作与汉字的结构、部首之间的视觉和运动联系,是深度理解汉字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当输入法完全取代了书写,这种“身体化的知识”是否正在退化?我们援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了手写过程中对信息编码和记忆提取的独特贡献,并将其与纯粹的视觉识别进行对比。 输入法的“预设”与语言的被动修正: 现代输入法内置的词库和联想功能,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用户的语言输出。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算法推荐的最“常见”或最“常用”的词组,这可能导致小众表达、古典用法乃至特定语境的词汇被边缘化。本书试图揭示这种技术干预如何悄然重塑了个体的语言选择范围。 第四部分:跨文化接触中的语义“杂音”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投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使用,分析外来文化词汇的涌入如何冲击了原有的语义边界。 翻译策略的意识形态: 我们考察了重要的外来概念(尤其是在哲学、科学和社会学领域)在被译入汉语时所经历的“意识形态过滤”。不同的译本如何选择不同的对等词汇,实际上反映了翻译者所属时代和知识体系对该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倾向性。 新造词的生命力与消亡率: 对于大量新造词汇,我们分析了哪些能够被社群快速接纳并固化,哪些则如同昙花一现。这种淘汰机制并非基于“正确性”,而是基于其是否成功填补了现有词汇系统中的“语义空白”或是否契合了时代情绪的表达需求。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次对语言现象进行深度解剖的尝试,它拒绝将语言简化为一堆可供校验的符号列表。它旨在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结构——理解它如何运作,如何被塑造,以及它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它邀请读者进行一次关于语言本质的、充满挑战的智力探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教师和媒体工作者的必备良药。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和同事的目光,任何一个口误都可能影响教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教学生阅读和朗诵古诗文时,那些不常见的词汇和多音字的处理,常常让我感到战战兢兢。这本《常见错读字词词典》就像我的“定海神针”。它收录的范围非常广,从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地瓜”该读“dì”还是“de”的争论,到学术文章中偶尔出现的生僻词,几乎涵盖了我想得到的和没想到的所有“雷区”。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那些存在争议的读音的处理方式——它会列出主流的规范读音,同时也会指出一些地方性的、或者在特定语境下被接受的读音,这种“兼顾现实”的做法,让它在实际应用中显得非常灵活,而不是一味地教条主义。这本书帮我挽回了不少“差点说错”的瞬间,这对我职业生涯中的自信心提升,是无价的。

评分

我向来对手写和印刷的出版物有种特别的偏爱,总觉得其中蕴含着编撰者的心血和坚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时代快速变化中语言惰性的力量。在网络语言和快速交流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习惯于“能看懂就行,读音不重要”的心态,但这本词典像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精确的语言表达,体现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他人的礼貌。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词条后面,会附加一些关于语境的微妙提示。比如,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即使读音相同,其语意侧重也会有细微差别。这本书的细致入微,让我对汉语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是纠错工具,更像是一本关于汉语言规范的“哲学入门书”,它教会我如何更审慎地使用每一个汉字。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己语言表达精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投资。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标准了,直到我开始接触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才发现自己“暴露年龄”的词汇和发音简直数不胜数。这本书非常侧重于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其实你不知道”的词汇。它不光关注于那些生僻字,更多的是针对那些高频、但读音极易被忽略或误传的常用词汇。例如,像“畸轻畸重”、“莘莘学子”这类词,我过去都读错了,而且读错了多年而不自知。这本书用清晰的标注,直接在我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正确的语音模型。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精妙,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检索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费力去适应它。我甚至会时不时地随机翻开一页,看看自己是否能准确读出,这已经从“学习”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挑战游戏”。它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整体的语言敏感度。

评分

这本《常见错读字词词典》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阅读和口头表达上存在一些盲区,很多字词的读音总是在脑海里打架,说出来的时候更是提心吊胆,生怕闹出笑话。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语文功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校对员”。它的编排非常直观,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最容易混淆的读音,用最简单的例子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词条后面附带的“应用场景举例”,这让我明白,光知道读音还不够,真正重要的是在实际交流中能正确使用。比如,以前我对“粳米”和“粳稻”的读音一直很模糊,总觉得读起来有点拗口,但这本书里的解释和例句,让我瞬间茅塞顿开。它不仅纠正了我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严谨的语言习惯。我已经把它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在起草重要文件或者准备发言稿时,都会忍不住翻开它做最后的确认。这种踏实感,是其他任何软件或在线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因为纸质书带来的那种沉甸甸的、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知识感,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替代的。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汉字和词语的工具书太多了,很多都只是简单地罗列发音,实用性有限。但《常见错读字词词典》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为什么会错”的深入剖析。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音同或音近”的层面,而是常常会提到一些历史流变或者词源的小知识,虽然不长篇大论,但足以让人理解这个错误读音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印象更加深刻。我发现,很多我以为是“约定俗成”的错误读音,其实背后是有更规范的依据的。比如,某个我经常读错的生僻字,书中解释了它在古代的不同用法和读音演变,这种知识性的补充,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主动在日常阅读中寻找那些“陷阱”词语,然后去书里核对,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本书的纸质和装帧设计也让人感到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眼,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