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法德日俄空间科学词典

英汉法德日俄空间科学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逢甘,二宫敬虔 编
图书标签:
  • 空间科学
  • 词典
  • 英汉法德日俄
  • 多语种
  • 科学
  • 技术
  • 工具书
  • 翻译
  • 术语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21881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072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4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日文,英文,中文,法语,俄罗斯语,德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际宇航科学院成立于1960年, 旨在促进以和平利用为目的的空间科学的发展,表彰在空间科学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并为他们提供国际合作平台,为国际空间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在宇航科学前沿领域开展与各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合作。
   《英汉法德日俄空间科学词典》是一本含英、汉、法、德、 曰、俄6种文字,并带有中文索引的空间科学词典。《英汉法德日俄空间科学词典》是从国际宇航科学院《多国空间科学词典——空间时代50周年纪念》中摘录出来的,这个版本代号为2.1,它包括2 628个英文空间术语,共有20种对照语言, 即英语、 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度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 日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俄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乌克兰语、爱尔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现将该词典直到2.1版的发展历史简要记录如下。
   科学术语是使用各种不同语言的科学家增进相互了解的关键。在人类空间活动中,术语的缺位或使用不准确可能成为潜在障碍。 国际宇航科学院术语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是1970年由学术出版社在布拉格出版的、作为纪念国际宇航科学院首任主席西奥多。范.卡曼博士的、7种文字的国际宇航科学院《多国宇航词典》 (专业编辑为R.佩塞克教授)。

目录

词典正文(Main Body of the Dictionary)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附录 中文索引(Appendix Chinese Index)

前言/序言

  国际宇航科学院成立于1960年,旨在促进以和平利用为目的的空间科学的发展,表彰在空间科学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并为他们提供国际合作平台,为国际空间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在宇航科学前沿领域开展与各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合作。
  本书是一本含英、汉、法、德、日、俄6种文字,并带有中文索引的空间科学词典。本书是从国际宇航科学院《多国空间科学词典——空间时代50周年纪念》中摘录出来的,这个版本代号为2.1 ,它包括2628个英文空间术语,共有20种对照语言,即英语、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度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日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俄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乌克兰语、爱尔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现将该词典直到2.1 版的发展历史简要记录如下。
  科学术语是使用各种不同语言的科学家增进相互了解的关键。在人类空间活动中,术语的缺位或使用不准确可能成为潜在障碍。国际宇航科学院术语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是1970年由学术出版社在布拉格出版的、作为纪念国际宇航科学院首任主席西奥多·范·卡曼博士的、7种文字的国际宇航科学院《多国宇航词典》(专业编辑为R.佩塞克教授)。
  此后,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停顿。直到23年前,时任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席的雅克·路易斯·莱昂斯教授,发起了多国术语委员会的成立工作,并在1987年4月8日邀请了感兴趣的院士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会议,正式成立了国际宇航科学院多国术语委员会,雅克·路易斯·莱昂斯教授担任委员会首任主席。1988年开始了最早的有2596个英文术语的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编辑。

寰宇探秘:多语种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词汇精粹 一部跨越文化与语言的宇宙探索指南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宇宙科学术语参考系统。我们深刻理解当前快速发展的空间科学领域对精确、及时的多语种专业术语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我们精心编纂了这部《寰宇探秘:多语种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词汇精粹》,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座连接全球宇航界、科研机构和学术读者的桥梁。 聚焦核心领域,构建知识矩阵 本书的编纂立足于现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学、行星科学、空间技术与应用等核心学科前沿。我们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分支,而是力求构建一个能够全面覆盖当前热点研究方向的知识矩阵。 第一部分: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前沿词汇 本部分收录了对理解宇宙起源、演化、结构与命运至关重要的专业术语。 恒星演化与结构: 涵盖了从原恒星形成、主序星、红巨星、超新星爆发(Ia、II型等)、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到黑洞(史瓦西半径、史瓦西事件视界、克尔黑洞等)的完整生命周期术语。特别对最新发现的极端天体,如磁星(Magnetar)、快速射电暴(FRB)相关的专有词汇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多语种对译。 星系与宇宙大尺度结构: 涉及星系分类(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网、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暗能量(Dark Energy)的最新理论模型及其关键术语。对于引力透镜效应(如强引力透镜、弱引力透镜)的描述,提供了精确的专业术语对照。 高能天体物理: 集中阐述了宇宙射线(Primary Cosmic Rays, Secondary Cosmic Rays)、伽马射线暴(GRB)、活动星系核(AGN)、类星体(Quasar)的物理机制和观测术语。对吸积盘(Accretion Disk)的结构和辐射过程的专业词汇进行了细致区分。 早期宇宙与暴胀理论: 包含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项参数(如温度各向异性、偏振模式B-mode/E-mode)、暴胀模型(Inflationary Models)中的关键术语,以及对重子声波振荡(BAO)的精确表述。 第二部分:行星科学与空间探测技术词汇 本部分紧密围绕太阳系探索、系外行星研究以及支撑空间任务的关键技术展开。 行星地质与大气: 详尽收录了对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表面特征、内部结构、大气环流、磁场生成机制相关的专业术语。例如,对火星的峡谷系统、木星大红斑的动力学描述词汇,以及对冰巨星(Ice Giants)大气层中复杂化学过程的专业表达。 系外行星(Exoplanets)探测与表征: 涵盖了凌日法(Transit Method)、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直接成像法等探测技术下的关键术语。对行星宜居带(Habitable Zone)、岩石行星、气态巨行星、超级地球等概念的界定术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空间任务与工程术语: 包含了轨道力学(Orbital Mechanics,如霍曼转移轨道、拉格朗日点L1-L5)、推进系统(如离子推进、核热推进)、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及空间任务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的专业词汇。特别对不同任务阶段(如发射窗口、轨道插入、深空导航)的特定表达进行了收录。 空间天体生物学(Astrobiology): 涉及生命起源、系外生命探测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术语,如生物印迹(Biosignatures)、化学演化等。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与计算天文学(前沿交叉) 鉴于现代空间科学严重依赖大数据和先进计算,本部分收录了与数据处理、分析和模拟相关的术语。 观测数据处理: 包括望远镜观测的各种校准流程、噪声抑制技术、数据堆栈(Stacking)、点扩散函数(PSF)等术语的专业对译。 数值模拟: 涉及的术语包括N体模拟(N-body Simulation)、磁流体动力学(MHD)模拟、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 等计算方法的专业术语。 超越语言的严谨性与精确性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细微差别的捕捉与对译的严谨性。空间科学领域,一个词汇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含义可能与在航天工程中的含义略有不同。我们的编辑团队严格参照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以及各国顶尖科研机构发布的官方标准和术语表,确保了每一个词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是: 空间科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专业研究人员与学生 必备的案头参考工具。 从事国际合作项目的工程师与科学家 进行精确交流的得力助手。 科技翻译人员 确保翻译质量和专业深度的权威指南。 对宇宙探索怀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 深入理解前沿文献和报告的钥匙。 通过《寰宇探秘:多语种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词汇精粹》,我们致力于消除语言壁垒,促进全球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共享与快速发展。它将陪伴您一同,向着更深远的宇宙迈进,解析星辰间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前沿科技的渴求提供了一份扎实的后勤保障。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获取准确、权威的定义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尤其是在像空间科学这样快速迭代的领域。我能感受到编纂团队在追踪最新科研进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确保了词条的时效性和前瞻性。那些关于最新探测任务的术语,它们的收录速度和准确性,都让我感到惊喜。这本词典不像是静止的出版物,更像是一个保持着生命力的知识库,它反映了当代空间科学研究的最新脉搏。对于任何严肃对待这一学科的人士而言,它都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参考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语言障碍的智力探险。那些复杂的空间科学概念,往往因为不同语言体系的思维差异而产生微妙的隔阂,但这本词典巧妙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高度专业化、且在不同语种中对应词汇差异较大的术语时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提供直译,而是辅以清晰的释义,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这种深度挖掘和文化转译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对于我这种需要接触多国文献资料的学习者来说,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信息获取渠道,减少了在不同语言资源间来回切换的疲劳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其价值不仅在于“有什么”,更在于“如何组织”。这本书在概念的逻辑组织上展现出令人赞叹的条理性。它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宇宙秩序,将看似零散的科学名词串联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例如,在查找某个推进系统词汇时,相关的物理原理、应用实例甚至历史沿革都能被巧妙地索引或交叉引用。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使得读者可以从一个点快速扩展到一个面,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图谱。这远超出了普通词典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可检索的专业教材,让人在查阅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整个领域知识框架的梳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真的能将人拉入浩瀚的宇宙深处。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但同时又充满了探索未知的魅力。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细节的把控,字体选择既古典又现代,排版疏朗有致,让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空间科学研究者,但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就足够让人心驰神往了。尤其是那些关于行星结构和航天器设计的剖面图,每一个线条的勾勒都透露出严谨和匠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随时可以被其中的某个专业术语或精美配图所吸引,引发一连串的联想和思考。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愉悦感,这点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纸张质量堪称业界典范,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磅数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墨迹的清晰度,又不会因为过于厚重而难以携带。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很多概念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没有那种堆砌术语的浮夸感,而是直击核心。在实际查阅过程中,检索的便捷性也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内容庞杂,但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几乎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目标词条。这种高效的工具性,对于任何需要在跨文化、跨领域进行信息核对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节省时间的利器。它体现了编纂者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刻理解,绝非草草应付之作,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