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087-2008-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

DL/T 1087-2008-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DL/T 1087-2008
  • 特高压直流
  • 换流站
  • 二次设备
  • 抗扰度
  • 电力系统
  • 标准规范
  • 测试要求
  • 电气设备
  • 可靠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电力行业标准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087-2008-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规定了±800kV换流站二次设备的抗扰度试验项目和试验等级,并给出了评定各种功能抗扰性能的判据。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换流站电磁骚扰现象
5 二次设备的抗扰度要求
6 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关于电磁现象及其典型来源和起因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电磁骚扰对设备和系统功能的影响

前言/序言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技术要求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深入探讨了其设计、选型、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实际应用,旨在为电力系统运行人员、设计工程师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和指导。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高压、超高压电网对继电保护系统日益提高的可靠性、快速性和选择性要求展开,系统性地梳理了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如GB/T、DL/T等)中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核心规定,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实际工程案例,剖析了不同类型继电保护装置(如距离保护、纵差保护、相差保护、故障录波器等)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的适应性与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高压系统继电保护基础理论与标准解读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220kV及以上系统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和规范框架。 1.1 电力系统运行特征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则 详细分析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电流、电压特征变化,重点阐述了在电网互联度高、故障电流可能受限(如使用柔性直流接入或大量串联无功补偿设备)情况下的保护配置原则。明确了保护的“速、灵、稳、简”四大基本要求,并讨论了在特高压(UHV)系统接入背景下,如何平衡动作速度与误动判据的严格性。 1.2 继电保护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解析 本书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技术通用要求》(GB/T 14598系列)和相关《DL/T》系列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重点解析了对高压保护设备的核心性能指标要求,包括: 二次回路的耐压和抗干扰性能指标: 详细说明了针对电磁干扰(EMI/EMC)和操作过电压的试验要求,特别是对于模拟量和数字量信号回路的抗扰度等级划分与测试方法。 时间精度要求: 阐述了在不同电压等级下,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允差范围,并分析了微秒级时间同步技术(如GPS/北斗授时)在高压保护动作顺序记录中的重要性。 保护定值计算依据: 结合最新的电网参数计算方法,详细说明了主保护(如距离保护的$frac{Z}{Z_L}$系数、最小阻抗判据)的设置依据,强调了对系统发生远端故障或接地故障时最小阻抗的精确计算方法。 1.3 220kV及以上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配置 系统梳理了220kV及以上系统常见的故障类型,包括单相接地故障、相间短路、三相短路以及特殊故障(如串联电抗器跳开后的故障)。基于故障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电压等级和电网结构(如双母线分段、单母线带断路器等)的保护配置逻辑图,明确了主保护、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的相互配合关系,确保任何单点故障都能被有效隔离。 第二部分:核心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中最关键的几类继电保护装置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策略。 2.1 距离保护(阻抗保护)的技术要点 重点分析了四象限阻抗保护在复杂电网中的应用限制,以及如何通过采用六断口或八断口保护来提高对系统结构变化(如切换线路出口或系统阻抗变化)的适应性。详细阐述了采用阻抗比和最大阻抗判据的配合机制,以有效抑制失灵区(Inhibit Zone)的误动作,并讨论了基于傅里叶分析和三次谐波抑制的接地距离保护技术,以应对高电阻接地故障。 2.2 线路纵差保护与母线差动保护 对于220kV及以上线路,差动保护常作为主保护之一。本书详细描述了线路纵差保护中二次电流平衡的实现技术,包括直流偏磁补偿和对电容性充电电流的补偿方法。 在母线保护方面,重点介绍了直流母线差动和交流母线差动的配置差异,强调了在母线发生不平衡故障时,如何利用峰值判据或高频量来快速、准确地识别故障点,并详细分析了CT饱和对母线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如采用平衡电流法或快速定值校验)。 2.3 电力变压器保护的技术规范与配置 变压器作为电网核心节点,其保护要求极为严格。本书详细阐述了瓦斯保护、主变差动保护、过流保护和接地保护的配置逻辑。 差动保护: 深入讲解了如何根据变压器绕组连接方式(Y/Δ)进行二次回路的接线和电流换算,精确计算励磁涌流识别系数,确保在正常合闸或故障情况下不对差动保护造成误动。 瓦斯保护: 对比分析了瞬时性瓦斯保护和定值瓦斯保护的动作条件和动作特性,强调了在投运前对油流和油压动作阈值的精确标定。 2.4 故障录波与暂态过程分析 本书强调了高质量故障录波数据对于保护性能评估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高压系统故障录波器(暂态记录装置)的采样率要求(通常不低于5kHz)、同步精度要求($pm 1mu s$级别)以及数据传输标准。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录波数据来分析保护的动作逻辑、CT/PT二次回路的准确性以及保护与断路器的配合时序。 第三部分: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性、可靠性与智能运维 本部分关注高压继电保护系统在实际运行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及其提升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的措施。 3.1 电磁兼容性(EMC)与抗干扰设计 高压变电站环境复杂,强电磁干扰源众多。本书从设计源头入手,阐述了如何满足国标对静电放电(ESD)、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和射频干扰(RFI)的抗扰度要求。内容包括: 光纤隔离技术: 在信号传输中,如何最大化利用光电隔离来阻断电磁串扰。 屏蔽与接地: 二次屏柜的接地系统设计规范,高频屏蔽层的正确连接方式,以及直流电源滤波技术。 电缆敷设: 强弱电信号电缆的物理隔离距离和穿管要求,防止感应电流对保护装置的干扰。 3.2 保护的可靠性提升与误动/拒动分析 系统分析了高压保护系统中最常见的拒动(如CT饱和导致的差动拒动、接地故障时高电阻导致的距离保护拒动)和误动(如操作过电压导致的纵差误动、雷击感应电流导致的过流误动)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措施,如:采用非电流型接地保护、增加故障录波器辅助校验、以及实施二次回路周期性巡检。 3.3 数字化变电站与新型保护技术集成 展望了220kV及以上变电站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重点介绍了过程层(Process Level)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如何将合并单元(MU)采集的过程量(如IEC 61850-9-2 Sampled Values)应用于新型保护装置中。探讨了基于故障向量计算的自适应保护算法在应对电网结构动态变化时的优势,以及如何确保数字化系统中的时间同步精度满足保护要求。 3.4 运行、检修与定值校验的流程规范 提供了高压保护设备投运前、周期性试验和故障后恢复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详细说明了保护定值计算的仿真验证流程,以及在现场进行保护功能试验(如直流注入试验、交流回路模拟量注入试验)的步骤和判定标准,确保所有继电保护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工程实践,是高压及超高压电力系统二次设备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的读物,展现了一种对“零失误”运营环境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仅罗列了“应该做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底层逻辑。书中对“瞬态过程”的捕捉和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设备启动和停机瞬间,那些短暂但能量巨大的电磁脉冲是如何被设计规范所有效遏制的。我感觉作者对标准的解读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即如何通过工程设计来对抗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物理扰动。它对设备环境适应性的要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合规性测试,而更接近于一种对设备“生命力”的长期考验。读完此书,我更加理解了电力系统可靠性背后的巨大工程投入和科学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总结,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责任书。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近乎“手术般精确”的写作风格,语言简洁有力,逻辑链条如同精密仪器般严丝合缝。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那些复杂的抗扰度测试标准和判定标准时,并没有采用堆砌晦涩术语的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背景,使得那些抽象的dB值和毫秒级的响应时间变得可感可知。这种将“硬核技术”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价值。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似乎在暗示现有的抗扰度标准可能需要与智能化、柔性直流等前沿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标准解读”,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它对每一个参数的执着,都体现了对电网稳定运行的敬畏之心,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样一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规范类书籍抱着一丝敬畏,担心自己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然而,阅读过半后,我发现作者在行文的细节之处,流露出对“人机交互”体验的关怀。比如,在某些关键公式的推导后,总会附带一句通俗易懂的注释,解释这个公式在实际工程中意味着什么,例如,它决定了电缆的最小屏蔽层厚度,或者决定了设备安装的最小净空距离。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写作态度,使得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很高,但吸收起来的困难度却相对降低。它成功地弥合了基础理论研究与一线工程实施之间的鸿沟,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套既可仰望星空(理解原理)又可脚踏实地(指导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优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可谓匠心独运,完全不像一本标准的行业手册那样枯燥乏味。它似乎采用了一种“问题导向—机制解析—解决方案构建”的叙事框架。每一次进入一个新的章节,都像是在面对一个具体的、发生在真实换流站的“故障场景”,作者会首先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干扰发生时的情景,然后层层剥茧地分析其物理原理和危害程度,最后才给出对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特别是关于共模抑制和差模抑制在抗干扰设计中的权衡,书中探讨得极其细致,对于如何平衡成本、空间与抗扰性能的矛盾,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分析角度。我敢说,任何一个试图优化现有换流站设计或规划新建站点的技术人员,都会将这本书奉为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部关于特高压直流换流站抗扰度的专著,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虽然我并非电力系统领域的专家,但书中的深入剖析和严谨论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对“二次设备抗扰度”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作者似乎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电磁干扰源及其对关键控制和保护系统的潜在威胁。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不同干扰类型(比如瞬态过电压、工频电磁场、静电放电等)的分类梳理所折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对于理解复杂电力网络中的“隐形杀手”至关重要。这本书显然是为那些肩负保障国家能源枢纽安全运行的工程师们量身定做的指南,它不仅仅是一部规范的集合,更像是实战经验的结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可靠性极限的执着追求,让人不禁思考在未来特高压电网的不断扩张中,如何才能构建起真正“铜墙铁壁”般的防护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