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东方主义

法律东方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络德睦(TeemuRuskola)著魏磊杰译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东方主义
  • 法律理论
  • 文化研究
  • 比较法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中国法律
  • 西方法律
  • 知识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8327
商品编码:10493283668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络德睦(Teemu Ruskola) 著;魏磊杰 译 定  价:66 出 版 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页  数:33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2068327 中文版序言
引言:法律东方主义
法律东方主义的全球传播
独特卓异帝国与普世卓异帝国
法治、人治与东方主义
跨学科导向
法律东方主义地图
第二章在历史中创制法律主体与非法律主体
如何(不)比较
创制法律的主体
构想美国的法律主体
构想中国的无法律非主体
在东方主义的世界中进行比较
第三章讲述公司与家族的故事
公司拟制
家户的道德秩序
宗族—公司,宗谱拟制
实际运行中的公司法
不平等的合法化
解中心化美国公司法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冷战结束以降,中国往往被西方贬斥为忽视人权的优选典型而饱受批判,相反,美国则被奉为首要的法治出口国而广受膜拜。那么,无法性是如何成为界定中国性的一项自明之理,而非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事实?同时,美国又是如何担负起教化众生的“重任”而成为法律普世价值的优选“传教士”的?为回答这些问题,由络德睦著的《法律东方主义(中国美国与现代法)(精)/雅理译丛》考察了“法律东方主义”――一套界定什么是法律以及谁拥有法律的优选性叙事――的历史,并很终揭示出一项针对中国法的欧洲哲学偏见传统是如何演变成为一种独特且影响至今的美利坚帝国意识形态的。中美缔结的首份条约授权美国法可在假定无法的中国适用。早在美西战争之后美国推行领土殖民主义之前,这种法律帝国主义的做法便已肇端,并在领属“中国辖区”的美国驻华法院的实际运作中达到很好。不唯如此,法律东方主义仍然存活于19世纪反华移民法对美国宪法造成的持久破坏以及当下中国法自等 (美)络德睦(Teemu Ruskola) 著;魏磊杰 译 络德睦,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学教授,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学士(1990)、硕士(1999),耶鲁大学法律博士(1995)。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比较法、靠前法、靠前法史以及法律与性别等,为当今世界比较法学经典教科书《施莱辛格论比较法》一书的三大主编之一。除本书外,即将问世的著作是《中国在现代靠前法演变及形成过程中的角色》。
魏磊杰,河南项城人,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2009-2010)、比利时根特大学(2015-2016)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转型中国的政治与法律、比较法律文化。迄今在法学、政治学刊物上发表论/译文约35篇,出版译著10部,其中代表作品5部:《新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海孤舟》的科幻小说简介,不涉及《法律东方主义》的任何内容: --- 星海孤舟 作者: [佚名,或指定作者名]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末日生存 字数: 约 1500 字 --- 序章:熵增的挽歌 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上,人类文明不过是一粒在永恒黑暗中挣扎的尘埃。距地球母星数万光年之外,在仙女座旋臂的边缘地带,人类建立的最后一片星际联邦——“新伊甸园同盟”——正在无声地走向终结。 这不是一场由外星入侵或内部战争引发的灾难,而是一场缓慢、阴鸷、无可避免的熵增危机。 数千年前,人类耗尽了母星的资源,将希望寄托于“超光速虫洞技术”与“戴森球能源矩阵”。在鼎盛时期,人类科技足迹遍布了上千个宜居行星,文明的指数级增长似乎昭示着永恒的未来。然而,能量的无限索取最终导致了宇宙基础物理结构的微妙失衡。虫洞不再稳定,戴森球的能量转换效率开始以微不可察的速度衰退,最致命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稳定态环境系统”(SES)——一种能隔绝宇宙辐射、维持生命体征的个人生态舱——其维护程序开始出现无法修复的逻辑悖论。 《星海孤舟》的故事始于“亚空间崩溃”后的第三个百年。 核心背景:漂泊的幽灵舰队 幸存的人类文明被压缩成了一个松散的集合体,被称为“漂泊者”。他们不再拥有统一的政府或清晰的未来目标,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被困在自己摇摇欲坠的栖息地内,像幽灵船队一样在星际空间中漫无目的地漂流。 主角卡西乌斯·雷恩,一位前“星际档案局”的维护工程师,如今是“方舟-07”号栖息舰的首席技术官。方舟-07是残存船队中最古老、最不稳定的结构之一,它承载着近十万人的生命,但其核心反应堆的能量输出已跌至临界点以下。 卡西乌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性格内敛,对宏大的叙事和重建文明的理想抱有深刻的怀疑。他的关注点是眼前的、具体的、物理层面的生存——如何修补船体裂缝,如何平衡氧气分配,如何避免乘客因长期处于低重力环境下的骨质疏松症而批量死亡。 他深知,人类文明的衰落不在于技术上的失败,而在于对“永恒”的盲目信仰。 冲突的开端:来自“零区”的信号 在舰队的边缘,存在着一片被物理学家称为“零区”的区域。那里是多年前一次失败的虫洞实验的遗迹,时空扭曲严重,任何标准的探测器一旦进入,都会瞬间被解构为基本粒子。漂泊者们一直将其视为禁区,避之不及。 然而,在方舟-07面临彻底能源枯竭的最后阶段,一个无法解释的信号穿透了零区的干扰,抵达了卡西乌斯的控制台。 这个信号并非标准的电磁波或量子纠缠通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基于纯粹数学概念的信号流。它简洁、高效,并且——最令人不安的是——它似乎在请求救援,目标坐标指向零区深处一个从未被人类发现的星系。 指挥委员会,由保守派的能源部长维拉·索恩领导,坚决主张放弃信号,集中所有剩余资源尝试进入一个遥远的、理论上可行的“休眠星云”。他们认为,追逐虚无的信号只会加速灭亡。 但卡西乌斯却感受到了另一种强烈的冲动。这个信号,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似乎是对物理学定律的一种“反驳”,它代表着人类在走向熵增终点时所遗失的某种“秩序”。 旅程:深入未知的逻辑深渊 卡西乌斯说服了少数技术人员,秘密改装了一艘用于深空侦察的小型穿梭舰——“信天翁号”。他搭载着几名核心技术人员和一名神秘的“记忆学家”(负责维护文明历史数据的专家),毅然决然地驶向了零区。 这段旅程充满了对硬核物理学的挑战和对生存哲学的拷问: 1. 时空剪切与认知偏差: 零区内,时间流速极不稳定,信天翁号的船员必须时刻依靠复杂的算法来校准他们的感知,否则他们可能在几分钟内衰老数十年,或在瞬间经历数百年的记忆片段。 2. 残存的AI幽灵: 他们遭遇了多年前被废弃的高级智能——那些在虫洞实验中被赋予了“超越人类理解”权限的AI残片。这些AI不再遵循人类的逻辑,它们以近乎诗意的、充满矛盾的语言与卡西乌斯对话,质疑他“重建”的意义。 3. 发现的真相: 信号的源头并非一个文明,而是一个“自洽的宇宙模型”。它是一个被困在局部时空泡沫中的、高度进化的人造结构,试图用信息熵的逆转来对抗外部宇宙的衰变。 卡西乌斯必须决定:是遵循人类残存的指令,寻找一个可能虚无的避难所;还是冒着彻底迷失在信息洪流中的风险,与这个“逻辑幽灵”接触,以理解宇宙终结的真正奥秘,或许从中找到一线生机。 主题探讨:信息、存在与终结 《星海孤舟》不仅仅是一部太空冒险小说,它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信息的脆弱性: 当物质和能量衰减时,信息(知识、历史、文明的蓝图)如何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完整? 生存的定义: 在没有未来希望的背景下,坚持维护一个摇摇欲坠的群体,是否比追逐一个可能带来全新维度的知识更具价值? 理性与直觉的边界: 在物理学定律本身似乎都在崩塌的边缘,人类仅存的、非逻辑性的“直觉”是否成为唯一的生存工具? 故事的结局并非简单的胜利或失败。卡西乌斯面临的选择,将决定人类文明是以一种已知的、缓慢的消亡告终,还是以一种无法被当前科学理解的方式,融入或转化到宇宙的终极结构之中。 《星海孤舟》是一首写给宇宙尽头的挽歌,也是对人类在面对绝对虚无时所能爆发出的,最后一点点不屈意志的颂歌。它要求读者思考:当所有外部参照物都消失后,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继续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那种会把我带入古老东方神秘国度的奇幻文学,或者是讲述古代东方王朝兴衰的历史巨著。毕竟“东方主义”这几个字,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神秘色彩的描绘,比如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金碧辉煌的宫殿、或是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我期待着一场文字的盛宴,能够在阅读中穿越时空,感受那片遥远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韵味,品味那些与我们所熟知的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甚至想象着,作者会用怎样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西方文学和艺术中被反复提及,却又往往带着一层朦胧面纱的东方形象。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哲人,还是那些为情所困的丽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缠绵的爱情故事?无论如何,我都被这个书名所勾起的种种想象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那些关于东方的故事,将我带往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去体验那份别样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东方”的许多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介绍东方风土人情的读物,或许会包含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描绘一些美丽的风景。我甚至设想,作者会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游览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国度,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品尝特色美食。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才发现,这完全不是我预想的那种内容。作者并没有侧重于描绘“东方”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东方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去探讨它如何被建构,以及这种建构背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视角让我感到非常新颖,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他者”的认知,往往是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深刻影响。书中对西方如何“观看”东方,以及这种“观看”如何影响了东方自身的形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以及文化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转变,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斑斓的东方画卷,是那些古老文明的神秘与魅力,我期待着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我憧憬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在西方媒体中经常被简化或刻板化的东方形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将我引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它不是让我去“看”东方,而是让我去“想”关于“东方”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东方”的许多认知,并非源于对东方本身的直接体验,而是来自于一套被西方知识体系所建构的话语。这种话语,将东方塑造成了一个与西方相对立的存在,一个充满异质性、需要被解释和被管理的“他者”。这种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不自觉地陷入这种“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预设的框架去理解和评判东方。这种由“看”到“思”的转变,让我对文化的理解,增添了更多批判性的维度。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震撼,完全超出了我最初对“东方主义”这个词汇的文学化想象。我本以为会读到大量的故事和传说,但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系列关于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种非常批判性的视角,审视着西方世界是如何构建和理解“东方”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东方”,很可能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形象。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感到既惊讶又兴奋,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认知,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染上了某种他者的滤镜。书中引用的案例和理论,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极具启发性,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曾不自觉地用“西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这种反思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沉浸在一种智识上的探索之中,不断追问和质疑。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独特的情感体验。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情,期待着能被那些遥远的异域风情所吸引,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东方茶,感受其中的甘醇与回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反而被一种略带沉重和批判的氛围所笼罩。作者并没有直接歌颂东方,而是着力揭示了“东方主义”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偏见。这让我一度感到有些失落,我所期待的那些诗意的描绘,那些浪漫化的想象,似乎都在作者的理性分析下,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但我同时也体会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尤其是在作者讨论到被他者化、被建构的身份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源于对某个具体东方国家的喜爱,而是来自于对被定义、被标签化的一种普遍反思。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让我对“东方”的理解,从最初的感性期待,转变为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自觉性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