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集(精装)苏东坡传风声鹤唳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 孔子的故事论语通译论语的智

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集(精装)苏东坡传风声鹤唳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 孔子的故事论语通译论语的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孔子
  • 论语
  • 苏东坡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哲学
  • 传记
  • 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7846
商品编码:1049444481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224
字数:162000

具体描述



> > 商品详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di1版 (2014年11月1日)
  • 外文书名: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 丛书名: 含章文库·林语堂集
  • 平装: 220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32
  • ISBN: 9787214127846
  • 条形码: 9787214127846
  • 商品尺寸: 21.6 x 15 x 2.2 cm
  • 商品重量: 381 g




> > 内容简介

《孔子的智慧》不仅描绘出孔子的高雅脱俗,也展现了他的随和可亲。作者更从《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中精选了zu具代表性的篇章,以幽默而不乏诗意的文字,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儒家思想不仅是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人生本质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求索,更为世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安顿身心的滋养。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其蓬勃的内在活力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深思。我们在品读儒家智慧的同时,也能找到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



> >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 > 关联推荐

1、zu新修订,精装典藏纪念版。
2、没有哪套格言能像儒家在中国这样主导一个国家的历史。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更蕴含着古代圣贤理性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zhongji探求。 林语堂先生对儒家经典的全新解读,让我们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3、周国平说:“人zu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那么,在现代纷乱中,我们该如何把心安顿好呢? 这本《孔子的智慧》会给我们答案。
4、林语堂先生幽默而不乏诗意的语言,使得整个深沉的阅读成为一种安静的享受,在这种安静的享受中练习安顿身心。


> > 媒体评论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仁”。
忠恕离开道不远,代表忠恕并不是道,只是离道不远而已。“仁”才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标准答案,所以他才会说出“杀身成仁”和“蹈仁而死”这样的话。
为什么今天会有很多错误的观点算到孔子头上?因为有孔子的学生曲解了老师的意思,更有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傅佩荣


> > 目录

di一章 导论 001 
di二章 孔子传 033 
di三章 中庸 081 
di四章 大学 111 
di五章 论语 127 
di六章 论以六艺施教 153 
di七章 哀公问 163 
di八章 理想社会 171 
di九章 论教育 185 
di十章 论音乐 197 
di十一章 孟子 211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集》 一、 内容概述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集》是一部集孔子思想精髓与林语堂独到见解于一体的传世之作。本书以“孔子的智慧”为核心,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并通过林语堂先生的文学笔触和人生体悟,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本书不仅梳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言论,更着重阐释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孝、悌等,并探讨了这些思想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 作者与背景 本书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一生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以其幽默、睿智、流畅的文笔,将中国古典文化介绍给世界。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既有深度又不失批判性,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将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本书的另一位重要“作者”便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以及他关于个人品德、社会秩序、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反思与重塑的时代。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林语堂先生试图通过解读孔子思想,唤醒现代人对传统智慧的认知,并为其提供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启示。他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孔子的“道”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 核心思想解读 1. “仁”的境界: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追求。“仁”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等。“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与同情;“克己复礼为仁”,则要求通过约束自己不合礼的行为来达到仁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更是将仁的实践推向了普适性的原则。林语堂先生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类比,将“仁”的深刻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理解到,仁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来践行的。 2. “礼”的规范: “礼”是维系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不仅仅指外在的规矩,更包含内在的道德修养。“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有序的社会。“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涵盖了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解读“礼”时,强调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尊重、谦逊、适度等精神,并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如何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 3. “义”的担当: “义”是孔子思想中对道义、正义的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合乎道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是“义”的精神的极致体现。“义”是道德判断的最高标准,它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林语堂先生在阐释“义”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公平正义、社会责任等概念相结合,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准则的思考。 4. “智”的通达: “智”在儒家思想中,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运用。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智”还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智”是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关键。林语堂先生借由对孔子“智”的解读,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代的处世智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5. “信”的根基: “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也是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要求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信”不仅体现在个人言行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即君主对臣民的承诺,以及臣民对君主的忠诚。林语堂先生对“信”的解读,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建立信任、维系关系的重要性,指出诚信是个人成功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6. “孝悌”的家国情怀: “孝”与“悌”是儒家伦理的基石,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赡养,而“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孝”的实践,延伸至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孝悌”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稳定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 四、 林语堂的独特视角与笔法 林语堂先生在解读孔子思想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融入了他自己的人生阅历、哲学思考和文学才华。 幽默与智慧并存: 林语堂先生的文笔以幽默著称,他能够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在本书中,他常常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历史典故,甚至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佐证孔子的观点,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 中西文化的融通: 作为一位蜚声国际的汉学家,林语堂先生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和融合。在解读孔子思想时,他常常会将其与西方一些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展现儒家思想的普适性与独特性,也为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人生智慧的启迪: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启迪。他善于从孔子思想中挖掘出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哲理,帮助读者解决在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困惑。他所展现的“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也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力量。 散文的韵味: 本书的行文风格更偏向于散文,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林语堂先生将对孔子的解读,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观察,使得本书在学术性之外,更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五、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1. 重温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重温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智慧:林语堂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笔触,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孔子思想的价值,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归属。 2. 提升个人品德与修养: 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个人品德与修养的宝贵财富。本书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深入解读,能够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3.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社会: 儒家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孝悌”、“忠恕”、“仁爱”等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友善的邻里、有序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获得人生智慧与生活力量: 林语堂先生的解读,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人生意义、价值取向的思考,更传递了一种乐观、旷达、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读者获得应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5. 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而言,林语堂先生的著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他以国际化的视野,清晰地阐释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六、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人生智慧感兴趣的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解读和丰富的背景知识。 寻求人生智慧与精神慰藉的读者:本书能够提供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生活启示。 希望提升个人品德与修养的读者:本书能够提供宝贵的道德指引。 对林语堂先生的文笔和风格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将展现林语堂先生独特的文学魅力。 对中西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本书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集》,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探索。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活出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二字让我格外看重其收藏价值。我个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会收集一些自己非常欣赏的作家或主题的经典版本。我期待这本孔子主题的典籍能够拥有清晰的版式设计,字体选择要舒适耐读,纸张的质感也要能经得起反复翻阅而不易损坏。除了外在的精美,我更关注的是内在的“通译”工作是否到位。对于那些历经千年、语言隔阂已深的经典文本,如何才能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让现代人读起来毫无障碍,这非常考验译者的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座桥梁,稳固而优雅地连接起古代的圣贤与现代的读者,消除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让智慧的活水真正流淌到我们日常的思考中去。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摸到封面的质感,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对内容的尊重。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古的思想家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对中华文明产生过奠基性影响的人物。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线条古朴典雅,让人联想到书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我尤其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生活哲学和处世之道的启发,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够沉下心来思考“如何做一个好人”这样深刻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本堆砌,而是能通过精妙的编排和深入的阐释,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代启示。特别是那些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玄奥的教诲,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生活准则。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冲着作者的名气去的,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他那种将深奥学问用幽默、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能力,是许多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我期望看到他笔下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雕塑,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鲜活个体。比如,他对苏东坡的解读,我期待能读到那种既有大文豪的豪迈,又不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情怀。如果书中的文字能够跳脱出传统的学术腔调,用一种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上升到了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层面。我希望它读起来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闻醇厚,回味悠长。

评分

我对“风声鹤唳”这类成语典故背后的历史场景和心理状态一直非常感兴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学习,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能够细腻到足以展现当时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抉择。例如,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触是否能精准捕捉到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无力和挣扎。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危机处理”和“心态调整”的篇章,因为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我们需要的正是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帮助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一份清醒的乐观,那么它的意义就非凡了。

评分

我总觉得,对于像孔子这样影响力如此深远的人物,任何解读都面临着被过度简化或曲解的风险。因此,我非常期待这套书在呈现“孔子的故事”时,能够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神化,而是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其时代局限性、却又不断超越时代的思想巨人。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思想的不同解读脉络,甚至是那些常常被忽略的侧面,那无疑会让这本书的深度大大提升。我渴望的是一种多维度的审视,能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复杂性及其思想的持久生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套既定的说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