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土宗通史/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中国净土宗通史/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扬炯 著
图书标签:
  • 净土宗
  • 中国佛教
  • 佛教史
  • 宗派史
  • 中国宗教
  • 佛教文化
  • 净土信仰
  • 历史
  • 宗教研究
  • 佛教宗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5199986
商品编码:137353057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净土宗通史/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定价:30.00元

作者:陈扬炯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01

ISBN:9787805199986

字数:471

页码:6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指的是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西方净土者。笼统地以为净土宗指净土信仰是不确切的。因为信仰弥勒菩萨,通过修行愿求死后往生其兜率净土者,也是净土信仰,南北朝时十分兴盛,其势力超过弥陀信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下来,但在民间秘密流传,元代以后演变为白莲教,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隋唐时期,弥陀信仰才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名为“净土宗”,然后普及于佛门,深入于民间,以至明清时期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其影响之大,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所望尘莫及。所以,谈净土宗史,应该说明“净土宗”专指的是弥陀信仰。
净土宗史中存在不少待研究的问题,这部通史只不过勾画了一个轮廓,整理了一些资料而已。叙述不当,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目录


前言
章 净土宗之渊源
节 本生故事与本愿
一、本生故事的产生
二、本生故事的新特质
三、本原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净土
一、阿閦佛净土
二、弥勒菩萨净土
三、文殊菩萨净土
四、药师佛净土
五、唯心净土
第三节 阿弥陀佛净土
一、阿弥陀佛之出世
二、四十八愿
三、弥陀净土依正庄严
四、一佛二菩萨身相
五、念佛方法
六、净土思想之高峰
七、古代美妙的理想世界
第二章 净土宗之酝酿
节 求生西方的慧远
一、慧远以前的弥陀信仰
二、慧远的和平
三、慧远的弥陀信仰
四、关于“莲社”
五、对慧远弥陀信仰的评价
第二节 净土宗初祖昙鸾
一、昙鸾的生平
二、昙鸾的净土学说
三、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弥勒信仰的兴衰
节 弥勒信仰之传播
一、道安的弥勒信仰
二、弥勒信仰兴盛一时
第二节 弥勒信仰之衰落
一、北朝弥勒信徒的
二、隋代弥勒教谋反
三、玄奘坚持弥勒信仰
四、武则天自称弥勒下生
五、唐玄宗禁断弥勒教与武宗废佛
第三节 从弥勒教到白莲教
一、大肚弥勒教的出现
二、白莲教之酝酿与演变
第四章 净土宗之成熟
节 净土信仰诸异说
一、地论学者隋慧远
……
第五章 净土三流
第六章 诸宗归净土
第七章 净土宗的衰落
第八章 日本的净土信仰
索引





《中国净土宗通史》:一部梳理中国佛教净土信仰发展脉络的宏大史诗 在中国佛教璀璨的星河中,净土宗以其简易的修行方法和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殷切期盼,吸引了无数信众,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宗派之一。而《中国净土宗通史》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以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净土宗在中国两千余年的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发展画卷。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刻地挖掘了净土信仰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又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何种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源起与萌芽:西方净土思想的早期传入与中国化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到净土思想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从汉代起,随着佛教的东渐,关于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便开始在中原大地流传。然而,彼时的净土信仰,更像是作为一种佛教的边缘思想,与中国本土的信仰体系和思想观念处于一种初步的接触与碰撞之中。作者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有关净土经典的翻译、早期信徒的零散记载,以及当时士人阶层对西方净土的最初认知。 在这一阶段,净土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已经悄然开始。本土道教关于神仙方术、长生不老以及仙境的观念,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在某些层面上产生了共鸣,也为净土信仰的本土化提供了温床。一些早期的高僧,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等,虽然并未直接创立净土宗,但他们对净土经典的大力译介,为后来的净土宗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净土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在早期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适应,以及如何初步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确立与发展:净土宗的正式形成与早期高僧的贡献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净土信仰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本书将重点聚焦于净土宗正式确立的历史时期。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几位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东晋的慧远大师,被誉为中国净土宗的开创者。他在庐山组织的“白莲社”,汇集了一批高僧居士,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净土宗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修行团体。慧远大师的念佛修行,并非仅仅是口头称名,而是结合了禅定的观想,力求通过“观想”阿弥陀佛及净土的庄严,达到“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本书将详细考证慧远大师的生平事迹、思想体系,以及白莲社的组织形式和修行特点,分析其在中国净土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紧随慧远之后,南北朝时期,昙鸾、道绰、善导等大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净土宗的教义。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系统阐述了往生净土的“易行道”,强调依靠佛的“他力”,通过称名念佛,便可往生净土,将净土法门从一种高深的修行方式,转变为普通大众都能实践的道路。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进一步提倡“念佛往生”,并对当时流行的其他修行方式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净土法门在佛教修持中的重要地位。而善导大师,更是将净土宗的教义推向了巅峰。他主张“专修念佛”,认为“称名即是本愿”,即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善导大师的“五念门”和“往生判教”,对后世净土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将净土宗确立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本书将对这三位大师的思想、著作、修行方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展现净土宗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 融合与演变:净土宗与其他佛教宗派的互动与吸收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思想文化、宗教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净土宗也不例外。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净土宗如何与其他佛教宗派,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发生互动,并吸收其精髓,从而不断丰富自身。 例如,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成佛”,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达到觉悟。许多禅宗大师,如永明延寿,就提出了“禅净双修”的理念,认为念佛与参禅可以相辅相成,最终达到破除妄念、往生净土的目的。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些融合的现象,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使得净土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包容性。 同时,净土宗也吸纳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元素,如对孝道的重视,对家族繁荣的祈愿等,使得净土信仰更加贴近中国人的生活。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文化融合的细节,展现净土宗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东方色彩。 兴衰与复兴:净土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跌宕起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净土宗在中国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兴衰起伏。本书将系统梳理净土宗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命运。 在唐宋时期,随着净土教义的成熟和高僧的弘扬,净土宗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净土经典和修行著作得以广泛传播,念佛成为一种社会性的信仰潮流,尤其是在文人阶层和普通民众中。本书将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展现这一时期的净土信仰盛况。 然而,进入元明清时期,虽然净土信仰依然广泛流传,但净土宗作为独立宗派的地位,在某些时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此时,佛教面临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其他宗教的竞争,以及内部的改革与创新。本书将分析在这些时期,净土宗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形式,如在家居士的弘法,寺院的念佛共修等,维系其生命力。 特别是到了近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印光大师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大力提倡“复兴净土宗”。印光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以其严谨的教诲、慈悲的实践,以及对现代社会信徒的关怀,重新点燃了净土信仰的活力。本书将重点阐述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弘化事业,以及他对近代净土宗复兴的巨大贡献。 现代与未来:净土宗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与挑战 步入当代,净土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净土宗以其简易易行的修行方法,依然成为许多人心灵的归宿。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 作者将探讨当代净土宗的弘化特点,如对现代媒体的运用、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参与、以及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的应对。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当代净土宗所面临的挑战,如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如何应对世俗化思潮的侵蚀、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信众的精神需求。 《中国净土宗通史》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文化读物。它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揭示了净土信仰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展现了净土宗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普罗大众的关怀,在于其对解脱苦难的普遍渴望。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净土宗那份宁静、慈悲与希望,去理解这一古老而常新的信仰,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它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人生、关于超越的宏大叙事,值得每一位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细致,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宏大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将每一个关键人物、每一次思想转折都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打磨和审视。比如,在谈到早期净土思想的萌芽时,那种对文献的爬梳和考证,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著作,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越重重迷雾,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相。作者对不同时代背景下,净土信仰如何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被精英阶层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分析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变迁,常常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能比拟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地和字体排版的细密,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坚持。然而,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真正打动我的是其思想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批判性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尤其是在对“信愿行”三资粮体系中,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变化的比较分析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理论敏感度。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幅清晰、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净土宗发展全景图,它对我后续的任何相关研究或阅读,都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清晰地将净土宗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逻辑严密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毫无跳跃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他会用一些精炼的过渡段来总结前一个阶段的核心议题,并巧妙地抛出下一个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宗派史的难度。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佛教史有一定了解但从未系统梳理过净土宗脉络的读者来说,它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让我能迅速定位自己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避免了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向,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又是一本枯燥的宗教史”的心态的,但很快就被它叙事的节奏感给吸引住了。作者的笔法非常灵活,他懂得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个案分析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比如,他在描绘某位祖师开宗立派的场景时,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信仰激情的时代。读到此处,我甚至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信徒们对“他力”的依赖和对往生净土的迫切向往。相比于一些只关注教义文本的学院派作品,这本书明显更注重“人”的维度,将冰冷的教理融入到鲜活的生命体验中去。这种温度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疏远的宗教史,变得亲切而富有感染力,让人在知识吸收之余,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触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中国化”进程的深刻洞察。净土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应性最强的宗派之一,其本土化改造是极其复杂的议题。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教义的融合,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如何与儒家的孝道伦理、民间的善恶报应观念进行深层交织。尤其是在讨论某些地方性仪式和念佛仪轨的演变时,作者所引用的地方志和碑刻资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丰富性。这使得我们看到的“中国净土”,不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咬合、不断呼吸和演变的鲜活有机体,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