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净土宗通史/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定价:30.00元
作者:陈扬炯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01
ISBN:9787805199986
字数:471
页码:6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指的是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西方净土者。笼统地以为净土宗指净土信仰是不确切的。因为信仰弥勒菩萨,通过修行愿求死后往生其兜率净土者,也是净土信仰,南北朝时十分兴盛,其势力超过弥陀信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下来,但在民间秘密流传,元代以后演变为白莲教,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隋唐时期,弥陀信仰才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名为“净土宗”,然后普及于佛门,深入于民间,以至明清时期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其影响之大,为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所望尘莫及。所以,谈净土宗史,应该说明“净土宗”专指的是弥陀信仰。
净土宗史中存在不少待研究的问题,这部通史只不过勾画了一个轮廓,整理了一些资料而已。叙述不当,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目录
前言
章 净土宗之渊源
节 本生故事与本愿
一、本生故事的产生
二、本生故事的新特质
三、本原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净土
一、阿閦佛净土
二、弥勒菩萨净土
三、文殊菩萨净土
四、药师佛净土
五、唯心净土
第三节 阿弥陀佛净土
一、阿弥陀佛之出世
二、四十八愿
三、弥陀净土依正庄严
四、一佛二菩萨身相
五、念佛方法
六、净土思想之高峰
七、古代美妙的理想世界
第二章 净土宗之酝酿
节 求生西方的慧远
一、慧远以前的弥陀信仰
二、慧远的和平
三、慧远的弥陀信仰
四、关于“莲社”
五、对慧远弥陀信仰的评价
第二节 净土宗初祖昙鸾
一、昙鸾的生平
二、昙鸾的净土学说
三、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弥勒信仰的兴衰
节 弥勒信仰之传播
一、道安的弥勒信仰
二、弥勒信仰兴盛一时
第二节 弥勒信仰之衰落
一、北朝弥勒信徒的
二、隋代弥勒教谋反
三、玄奘坚持弥勒信仰
四、武则天自称弥勒下生
五、唐玄宗禁断弥勒教与武宗废佛
第三节 从弥勒教到白莲教
一、大肚弥勒教的出现
二、白莲教之酝酿与演变
第四章 净土宗之成熟
节 净土信仰诸异说
一、地论学者隋慧远
……
第五章 净土三流
第六章 诸宗归净土
第七章 净土宗的衰落
第八章 日本的净土信仰
索引
这本书的书脊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细致,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宏大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将每一个关键人物、每一次思想转折都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打磨和审视。比如,在谈到早期净土思想的萌芽时,那种对文献的爬梳和考证,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历史著作,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越重重迷雾,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相。作者对不同时代背景下,净土信仰如何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被精英阶层所吸收和改造的过程,分析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变迁,常常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绝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能比拟的。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地和字体排版的细密,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坚持。然而,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真正打动我的是其思想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批判性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尤其是在对“信愿行”三资粮体系中,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变化的比较分析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理论敏感度。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幅清晰、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净土宗发展全景图,它对我后续的任何相关研究或阅读,都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清晰地将净土宗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逻辑严密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毫无跳跃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他会用一些精炼的过渡段来总结前一个阶段的核心议题,并巧妙地抛出下一个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宗派史的难度。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佛教史有一定了解但从未系统梳理过净土宗脉络的读者来说,它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让我能迅速定位自己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避免了在浩瀚的史料中迷失方向,这对于深度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又是一本枯燥的宗教史”的心态的,但很快就被它叙事的节奏感给吸引住了。作者的笔法非常灵活,他懂得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个案分析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比如,他在描绘某位祖师开宗立派的场景时,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信仰激情的时代。读到此处,我甚至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信徒们对“他力”的依赖和对往生净土的迫切向往。相比于一些只关注教义文本的学院派作品,这本书明显更注重“人”的维度,将冰冷的教理融入到鲜活的生命体验中去。这种温度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疏远的宗教史,变得亲切而富有感染力,让人在知识吸收之余,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中国化”进程的深刻洞察。净土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应性最强的宗派之一,其本土化改造是极其复杂的议题。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教义的融合,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如何与儒家的孝道伦理、民间的善恶报应观念进行深层交织。尤其是在讨论某些地方性仪式和念佛仪轨的演变时,作者所引用的地方志和碑刻资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和丰富性。这使得我们看到的“中国净土”,不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咬合、不断呼吸和演变的鲜活有机体,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