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推背图》如同《周易》以及它的标识——太极图一样,是由阴阳两个部分构成的,阴的一部分由符号、卦象、易术理论组成,阳的那一部分由谶曰和颂曰的文字描述组成。这阴阳两部分相辅相成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我们常说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将这阴阳两部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理解和证明才能真正明白《推背图》的本意,以及易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解读推背图(修订版述而作)(精) 》是作者根据流传下来的通行本《推背图》,结合帛 书和通行本《周易》,用易学的六爻易术筮法理论解 读破译出的演绎作品,是一部集学术与通俗于一体的 演绎读本。
本书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推背图》如同《周易》 以及它的标识——太极图一样,是由阴阳两个部分构 成的,阴的一部分由符号、卦象、易术理论组成,阳 的那一部分由谶和颂的文字描述组成。这阴阳两部分 相辅相成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我 们常说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 有将这阴阳两部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理解和证 明才能真正明白《推背图》的本意,以及易学思想的 博大精深。
其中谶和颂作为阳的那部分是对阴的(符号、卦 象、纳甲和易术筮法理论)那部分的文字描述,而符 号、卦象、纳甲和易术筮法理论作为阴的那部分利用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推导出的结论,则恰恰是打开 谶和颂真意的那把金钥匙,也是对阳的那部分文字描 述的推演证明。它们都是《推背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所以本书也从无神论学术的角度,特别采用了六 爻易术纳甲筮法理论进行了逻辑分析,否则任何一个 人,如果只通过其中阴的或阳的那单独一部分内容就 想真正知道《推背图》的本意,则都只能是雾里看花 和水中望月。
通过作者的《解读(推背图)》,可以看出《周易 》的思想理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中国历史旷古 盛世的大唐时期,就被使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指 导过程。通过《解读(推背图)》也可以看出,《周易 》就是中国古人将宇宙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完全融人 了华夏思想文化体系,可以证明《周易》不仅是泱泱 大中华,是全世界现存于世保存更早、更完善、更系统的哲学、科学著作,而且是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 经成书的古老的(自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 、科学等)系统的唯物主义的文明文化教科书。
钦彬,高级经济师,出生于山东的克拉玛依人,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理事,安泰炼化工程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3年7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讲师--1987年8月,副教授--1994年8月,教授--2002年8月,博士生导师--2003年4月。研究方向:法国社会史,欧洲史;法国农村变革与现代化
DIYI章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简介
DIYI节 中国古人的自然哲学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万事万物的归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事物具有自然关系的逻辑
体系
第四节 游魂卦与归魂卦、《连山易》与《归藏易》
第二章 古代历法
第三章 键[乾]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DIYI象:甲子与键[乾]
第二节 第二象:乙丑与狗[娠]
第三节 第三象:丙寅与掾[遁]
第四节 第四象:丁卯与妇[否]
第五节 第五象:戊辰与观[观]
第六节 第六象:己巳与剥[剥]
第七节 第七象:庚午与潘[晋]
第八节 第八象:辛未与大有[大有]
第四章 习赣[坎]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九象:壬申与习赣[坎]
第二节 第十象:癸酉与节[节]
第三节 第十一象:甲戌与屯[屯]
第四节 第十二象:乙亥与既济[既济]
第五节 第十三象:丙子与勒[革]
第六节 第十四象:丁丑与丰[丰]
第七节 第十五象:戊寅与明夷[明夷]
第八节 第十六象:己卯与师[师]
第五章 根[艮]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十七象:庚辰与根[艮]
第二节 第十八象:辛巳与蘩[贲]
第三节 第十九象:壬午与泰畜[大畜]
第四节 第二十象:癸未与损[损]
第五节 第二十一象:甲申与乖[睽]
第六节 第二十二象:乙酉与礼[履]
第七节 第二十三象:丙戌与中後[中孚]
第八节 第二十四象:丁亥与渐[渐]
第六章 辰[震]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二十五象:戊子与辰[震]
第二节 第二十六象:己丑与馀[豫]
第三节 第二十七象:庚寅与解[解]
第四节 第二十八象:辛卯与恒[恒]
第五节 第二十九象:壬辰与登[升]
第六节 第三十象:癸巳与井[井]
第七节 第三十一象:甲午与泰过[大过]
第八节 第三十二象:乙未与隋[随]
第七章 箅[巽]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三十三象:丙申与箅[巽]
第二节 第三十四象:丁酉与少薮[小畜]
第三节 第三十五象:戊戌与家人[家人]
第四节 第三十六象:己亥与益[益]
第五节 第三十七象:庚子与无孟[无妄]
第六节 第三十八象:辛丑与筮盍[噬嗑]
第七节 ·第三十九象:壬寅与颐[颐]
第八节 第四十象:癸卯与笛[蛊]
第八章 罗[离]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四十一象:甲辰与罗[离]
第二节 第四十二象:乙巳与旅[旅]
第三节 第四十三象:丙午与鼎[鼎]
第四节 第四十四象:丁未与济[未济]
第五节 第四十五象:戊申与蒙[蒙]
第六节 第四十六象:己酉与涣[涣]
第七节 第四十七象:庚戌与讼[讼]
第八节 第四十八象:辛亥与同人[同人]
第九章 川[坤]宫八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四十九象:壬子与川[坤]
第二节 第五十象:癸丑与後[复]
第三节 第五十一象:甲寅与林[临]
第四节 第五十二象:乙卯与柰[泰]
第五节 第五十三象:丙辰与泰壮[大壮]
第六节 第五十四象:丁巳与央[央]
第七节 第五十五象:戊午与襦[需]
第八节 第五十六象:己未与比[比]
第十章 夺[兑]宫四个卦中的太岁
DIYI节 第五十七象:庚申与夺[兑]
第二节 第五十八象:辛酉与困[困]
第三节 第五十九象:壬戌与卒[萃]
第四节 第六十象:癸亥与钦[咸]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我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ZUI为辉煌的旷古盛世。相传李世民曾邀请当时在他手下为官的著名的天象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为其推算大唐的国运。袁天罡和李淳风就以推背的形式和《周易》的逻辑分析方法在现场作图画、谶曰及颂曰,为唐太宗演绎了著名的《推背图》。传说虽然唐太宗对其中有很多的不理解之处,也问他俩是何意,但袁天罡和李淳风则表示天机不可泄漏,予以婉言拒绝。
《推背图》ZUI早见于南宋《桯史》中,《桯史·艺祖禁谶书》指出:唐袁天罡与李淳风共作图谶,预言历代变革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止之,故名其图谶为《推背图》。宋太祖即位后,曾下令禁止过谶书,但因为此书已流传了数百年,在民间或有藏本,难以禁绝,便取起旧本,紊其次而杂书之。
这件事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曾提到过:《推背图》,传李淳风作也,予尝于万都宪五溪处见之,杳难明验,因而告曰:“记忆宋禁谶书,犯者日众,(宋太祖)特以此书紊其次而杂书之,传数百本于人间,使传者懵其先后,不复可验,遂为弃之,此或是欤?”五溪曰:“得矣,可以告同类不观可也。”
另外,《推背图》见载于正史《宋史·艺文志》(仁寿本《二十六史》)内。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是抱着一种好奇心,想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破解”这个古老谜团的。说实话,阅读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轻松愉快得多。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没有把《推背图》塑造成一个铁板钉钉的“预言圣典”,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对于各种不同流派的解读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推背图》形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与挣扎。对于那些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绝佳的钥匙,它没有复杂的术语堆砌,让你能轻松地窥见传统文化深层的智慧与思辨。读完,我感觉自己不仅理解了预言本身,更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时间观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社下了不少心思。但撇开这些外在的因素,纯粹从内容的深度来说,它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过去接触过一些关于命理和玄学的书籍,很多都显得空泛或者过于神叨,让人难以信服。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将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符号,用严谨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使其具有一种可解释性。这种解释并非是僵硬的“指鹿为马”,而是提供了多重维度去理解同一事物,充分尊重了文本本身的开放性。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推背图》背后文化根源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案头工具书。它提供了一种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保持了对古代智慧的敬畏之心,达到了一个非常平衡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向导,穿越时空,探索一个充满隐喻的迷宫。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干支纪年、五行相生等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让读者可以不费力气地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那些“模糊地带”的处理方式,作者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展示出多方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最合理的路径。这种引导性的写作方式,比那种一锤定音的论断更让人信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宏大叙事,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解密手册”,它是一堂关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符号系统的入门课。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平时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挺感兴趣的,但总觉得《推背图》这种东西充满了神秘色彩,难以捉摸。然而,作者在书中对每一象的解析都深入浅出,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翻译上,更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甚至是天文学和易经的原理进行旁征博引。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它能流传千年,成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作者的解读非常严谨,他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者腔调,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国家兴衰、朝代更迭的预言,那种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肯定做了很多资料的补充和观点的更新,看得出来作者在学术上的钻研非常下功夫。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推背图》的解读,更像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历史哲学读本。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典籍有执念的读者,我对于解读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挑剔的态度。很多解读往往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文本之上,失去了原著的韵味。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始终在努力还原《推背图》在创作者视角下的原貌。作者在考证不同版本差异、追溯典故来源时所付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详实的考据工作为他的整体论述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读到一些关于唐代背景的描述时,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如何孕育出这样一部奇书的。这种历史的现场感,是通过扎实的文献工作才能达到的效果。它不是在“预言未来”,而是在“还原过去对未来的思考方式”,这个视角极其独特且富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